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皇系统(君仙)-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爱卿请讲,只要是关于春耕之事,就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说出来让众大臣听一听。”

    “启奏圣上,微臣近日遇到一个老年农夫,他向微臣献上一项事关老百姓农业耕种的改良技艺,欲献予朝廷。此法叫做畜耕之法,就是利用牛、马、骡子等牲畜来行耕种之事,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耕种的速度和效率。微臣当时感到好奇,便让老人家试验了一翻,结果发现确实是可以推广于民间的耕种之法。只是这二天圣上一直忙碌,微臣便准备过几天再告诉圣上,但是现在一想,此法要是能够推广运用于民间,不是可以大大地缓解民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吗,所以这才斗胆向圣上进献此法。”

    “哦,居然有如此先进的耕种之法,当真是闻所未闻呀,不过郭爱卿能不能详细地给大家说说此法是如何操作的,让众位大臣来判断此法可行不可行?”

    “微臣已经将此法记录了下来,就在这些纸上,请圣上和各位大人过目。”京北尹郭嘉说着,便从怀中取出了一叠纸张来,那正是戏志才从弘农郡带回来的竹纸。

    随后,有内侍上前呈献了一份给刘辩,同时还分发了一些给大殿里面的群臣,大家的目光都投到了纸上,发现上面有着一幅幅详细的图画,不但记录下来了畜耕法的操作过程,而且还记录下来了相关农具的结构图,只要将此图纸交给工人,不久就可以成批地制造这种农具了。

    “一直以来。民间耕种都是采用人力之法,所以才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没有想到竟然还可以采用这种畜耕之法。当真是不错。”

    “是呀,原本采用人耕之法,至少同时需要三个青壮年劳动力才行,而现在最多需要二人就行了。至少节约了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出来呀。”

    “不仅如此呢,人力耕种,每人每天平均下来不过耕种亩地而已,如今采用畜耕之法,平均每天每人能够达到三亩左右。这样算来节省的就是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呀。”

    “对呀,如果能够推广这种畜耕之法的话,那么只需要往年一半的劳动力,就能够完成今年的春耕任务了,这样不是能够解决民间老百姓的问题了吗?”

    “话虽如此,但是如今民间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已经被征调了,剩余下来的不过五分之一左右,仍然不够呀。”

    “是呀。虽然推广畜耕能够缓解劳动力。但是征调了三十万民夫后,司隶各郡县剩余下来的青壮年恐怕仍然不能完成今年的春耕任务呀。”

    “看来恐怕要从民夫中退一些人回去春耕才是,不过应该不需要太多,有十万人应该就够了。”

    “十万民夫足够了,但是问题是这十万人退回去后,先帝的陵寝修建工程如何能够保证呢?毕竟少了十万人。能够在二个月内完成整个工程吗?”

    “是呀,现在看起来春耕这一头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先帝陵寝的修建问题还不能够圆满解决,应该如何是好呢?”

    众臣看着畜耕图。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不过他们还是赞成推广畜耕之法的,只是关于先帝陵寝的问题还不能有效地解决,仍然是一个难题。

    “启奏圣上,微臣有一项建议,相信能够解决修建先帝陵寝的问题。”此时,新任的大鸿胪陈宫站了出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道。

    “陈爱卿有何良策?说来大家听听。”

    “这些日子,微臣受圣上所托,一直在关注先帝的陵寝修建工程,所以微臣发现了一个问题,而经过微臣的调查了解,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如果能够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微臣相信先帝的陵寝工程应该能够按时完工。”

    “陈大人,具体说说。”

    “是,圣上。微臣观察发现,虽然征调来修建先帝陵寝的民夫有三十万人,但是他们在干活的时候却并没有出全力,而是在临工的督促下不情不愿地做事情。微臣私下里找到一些民夫问了问,然后又调查了有关部门以往类似的工程进展,发现了根本原因在于,皇家征调民夫完全是义务的,没有半分工钱,而且生活也不好,所以民夫的怨言比较大。加上如今是春耕之时,民夫们一个个担忧着家里春耕的事情,因此就更没有心思做事情了。”

    “哦,竟有此事,不知陈大人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呢?”

    “既然民夫们心中有所担忧,圣上就应该为他们考虑考虑,一来可以挑选部分民夫回家春耕,解决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二来可以由朝廷发放给他们一定的工钱补助,对于工作干得好完成得快的,还有额外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来可以改善民夫们的生活,他们每天干的本来就是体力活,如果吃不饱的话就不会有力气干活,改善生活可以让他们保持体力。微臣相信,有此三点,哪怕只有二十万民夫,在二个月内也一定能够完成先帝陵寝的修建工程,这样就能够解决朝廷目前面临的二个难题了。”

    大鸿胪陈宫胸有成竹地面对众臣侃侃而谈,提出了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法,部分大臣听得连连点头,觉得他的办法可行,不过也有一部分大臣听了紧皱眉头,并没有赞成他的提议。

    “陈大人此法虽然好,不过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皇家徭役,历来都是免费征调民夫完成的,这是皇家的特权,历来都没有皇家徭役发给民夫工钱的做法。如果要这么做,不但国库需要拿出一大笔资金来付民夫的工钱,而且有了这个先例后,以后皇家徭役怎么办?至于改善民夫的生活,这一点老臣倒是没有意见,不过也需要国库投入更多的经费才行。”

    司空丁宫在三公之中,也是总体负责此项事务的最高官员,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反对大鸿胪陈宫所说的付给民夫工钱之举,因为如今的国库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来了。

    “丁大人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圣上,微臣记得朝廷是拨了专款用于修建先帝陵寝的,而且每年下拨的钱财不在少数,相信若是拿出少数来做为民夫的酬劳,应该还是能行的吧。”大鸿胪陈宫笑了笑说道。

    “启奏圣上,微臣有话要说,修建先帝陵寝是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而行,向民间征调民夫也是旧例,一向都没有给他们工钱的例子。而且用于先帝陵寝的财物也非常有限,大部分都是消耗在了材料上面,如果陈大人非要拿出一部分给民夫做工钱,那么材料就会短缺许多,有可能导致工期不能如期完成。所以,圣上如果同意陈大人的做法,就得从国库里面重新拨一大笔钱才行。同时,如果此次有了例子,那么以后朝廷征调民夫的话,恐怕都得照此执行,不然的话民夫恐怕会骚动呀。”

    永乐少府樊陵是直接负责先帝陵寝工程的,从国库拨出来的所有钱物,都要从他的手里面经过,此时听了大鸿胪陈宫的话,心中不由得记恨上了他,同时他眼珠一转,拱手向刘辩要起钱来,因为他觉得这也是一个机遇,如果少帝真的拨下一大笔钱来,他自然可以从中得到大部分的。

    “圣上,微臣觉得樊少府樊大人说得有理,如今天下动乱,朝廷多年来征讨黄巾及黄巾余贼,已经空虚了国库。如果这次更改了祖宗成法,那将会加重朝廷的负担,将国家陷于危急之中,实不可取也。望圣上仔细思量,不可再增添朝廷的难处了。”

    阶下一名中年文官站了出来,拱手进言,刘辩一看,认得他是那什么何南尹许相,一向与永乐少府樊陵关系友好,后来董卓得势时他们二人皆飞黄腾达,皆因他们是最先投靠董卓的朝廷官员,怪不得此时见樊陵形势不好要站出来帮忙了。

    “各位大人,如今少帝登基,朝廷再困难也应该比起当日少帝为太子时赈济江南百姓的情况要好一些。微臣记得,当时少帝可是连自己的王袍也拿去典当了粮食的,结果帮助十余万江南百姓渡过了难关。我们洛阳一向是天下富庶之地,又是一国之都,难道说大家手里都有钱使而让国库空虚吗?圣上,如果国库实在空虚了,微臣认为倒是可以再向洛阳城内的富户借一借。”

    看了看周围的大臣们的反应,太仆荀彧站了出来大声地说道,顿时周围的大臣们听了纷纷变了脸色,唯有一帮儒家士子一向甘守清贫,此时倒是毫不动容,但是大多数大臣们心中都有鬼,所以低下了头不敢看向刘辩,只在心中暗暗记恨太仆荀彧不知好歹。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正文 199、敲定此事(二更)

    “太仆大人为国着想,此心可嘉,不过向富户借钱倒是不用了。各位爱卿也不必担心,国库里面并非空虚的,先帝曾经留下了一笔钱财,那都是他多年来省下来的,就是用于如今国难之时。不仅如此,上次上军校尉蹇硕伏诛,朕派人抄了他的家,从他的家中抄出了三十万金银,足够朝廷应着所需了。不过朕也由此知道了,咱们大汉的臣僚家中还是过得不错的,像蹇硕这样的可以说是富甲天下富可敌国了。当然,朕也不想追究大家的钱财是如何来的,只是希望大家心中能够多一些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不要走了像蹇硕那样,不然朕的国库又得发财了。”

    刘辩扬手止住了一些大臣,坐在高高的金銮殿上,气势十足地指着下面的众臣开玩笑似的说道,但是却听得众多大臣背上出了一身汗,脸色也苍白了起来。

    好在刘辩似乎只是开了个玩笑,说完之后就转移了话题,让大家讨论一下大鸿胪陈宫提出来的这个方案的可行性,今天当朝就得定下来。

    “各位爱卿,本宫想说几句。”此时,一直在玉帘之后默默不语的何太后突然出声了,此时文武百官纷纷垂手恭敬地立着,面向金銮殿上,聆听着何太后的懿旨:

    “少帝新立,年纪尚幼,处理政事还不周全,须得各位大臣多多辅助。不过,今天本宫观少帝言行,心中颇为欣喜,因为少帝虽然年幼,但是思虑问题却并无偏颇,当然这也是众位大臣集思广益的结果。在处理修建先帝陵寝和安排民间春耕这两件事情上面,少帝的做法颇为妥当,本宫认为可以施行,这样两件事情齐头并进,互相不误。当然,本宫不欲干预朝政。一切还得看众位大臣的意思,少帝若有想得不周全的地方,大家就帮忙周全周全吧。”

    何太后这一发话。自然文武百官都不会反对了,而对于朝廷拨款的事情,经过了大臣们商议计算,规定了给予民夫的工钱数目。同时还决定用畜耕农具做为酬劳的一部分,这样算下来国库只需要再拨十五万两金银就足够了。

    刘辩当即拍板定了下来,不过为了防止有关官员中饱私囊,刘辩派新任的三公司徒王允跟进此事,全程负责司徒王允放民夫的工钱问题。并且按时向刘辩汇报。

    对于司徒王允,刘辩通过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此人心中颇为忠直,在国难之时临死不逃,所以将这样的事情交给他去办,刘辩可以放一百二十个心。

    “今日大典就此结束,各位爱卿下来将朝会上的一切布置安排下去吧,务必保证春耕和先帝陵寝两年事情不得耽误了。”

    散朝之后。何太后命人将大将军何进、车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