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海龙啸(闪耀)-第3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表面上看来琼军所使用的武器都是世界最上绝无仅有的犀利武器。可是再一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琼军的几乎所有武器,诸如半自动和自动步枪,先进的坦克和飞机。这些武器的技术其实欧美各国都已经成熟,短时间之内就能拿出相应产品来。他们之所以没有像琼军那么早那么大规模的列装除了眼光问题之外完全只是因为一个字——钱。

    除了德国人之外,那些才刚刚从大萧条中走出来并且又没有受到迫切战争威胁的欧美各国自然没有动力花费巨额资金去更新自己的武器。对他们来说便宜好用的轻型坦克才是最棒的,最典型的就是直到二战被德国人占领法国都仍然在使用一战时期的经典雷诺ft…17以及它的后续型号,尽管它们的性能已经相当不堪了。

    琼军的诸多装备中真正吸引西方注意的东西就只有三个——导弹、夜视仪和雷达。

    导弹这东西最初的确把世界给吓了一跳,不过很快就没人理会了,这玩意拿来对付地面固定目标还行,可是对付海军战舰的话针对性的克制措施就太多太多了,光是一条无线电对抗就能让它的效果大减,再加上投弹时必须保持载机的稳定和对目标可视,这就意味着载机必然成为一个活靶子。

    而雷达也是世界各国都或者已经装备,或者已经有了些头绪的东西。在不清楚琼军雷达具体性能的状况下也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

    唯一真正让世界各国感到有趣的是琼军的夜视仪,可他们并不认为区区一个算不上成熟的夜视仪就能改变一场战争的战局。

    因此,最终苏联情报部门对于琼军的战斗力还是颇为不屑一顾的,认为只要苏军愿意,很快就可以用和琼军性能差不多的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然后用数量淹死他们。

    然而,理论终归是理论,专家的研究也代替不了实战,就像此时的朱可夫一样,原本他的观点和那些专家们并无区别,但是当真正和这些新式武器交过手之后才明白原来一切并非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东京攻防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消耗战。无论是日军还是苏军都难以取得绝对的优势,双方每一处阵地的争夺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靠着大量的伤亡,朱可夫的苏军终于熬到了日军的装甲部队消耗殆尽,尚且剩余有500多辆坦克的苏联人立刻压力大减,开始利用自己火力上的优势逐步深入东京,向日本的心脏进军。

    但是,即便没有了坦克的帮助,日本人的疯狂仍然让苏联红*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论单兵素养,苏军士兵和此时严重缺乏训练的日本兵比起来也没有什么优势,甚至于日本人靠着顽强的作战意志和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使得战斗力还要超出苏军一些,苏联人只能够依靠自己优势的火炮和装甲部队一步步的推进。

    而当装甲部队和炮兵的消耗到达警戒线的时候,朱可夫不得不暂缓了攻势——他认为自己的兵力不够用了。

    在日本人的土地上战斗,朱可夫所面对的敌人绝对不仅仅只是那些明面上拿着武器的日本兵,暗中向日军提供支持日本平民更是需要苏军付出相当的代价去监视,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朱可夫手头上可以动用的兵力,尤其是东京附近的居民大多富庶,对日本当局的支持度也高,自然更为狂热。

    在损失了十余万军队,剩余部队已经只能固守而失去进攻能力的时候,朱可夫选择了固守待援,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补充部队,而日本人则因为缺乏实力只能在苏军的外围闹腾一番没什么实质性威胁的反击行动。

    两个月之后,苏联人几乎将远东地区能够抽调的兵力都给了朱可夫,而兵力得到了补充的朱可夫卷土重来,大有一副不死不休的气势。苏军以1500辆从远东地区搜刮补充而来的古董坦克为先导,几乎是打一路尸体堆一路的攻入了东京,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打到了裕仁天皇的皇宫外围。

    当裕仁天皇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苏联人坦克上的红旗时,他决定认输了,按照中苏双方的约定,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无条件投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qududu。)

    〖∷〗

第三卷 火中取栗 第一百一十五幕 东西日本的新生

    当一个人往左走是悬崖,往右走是火坑,前后都是厚厚的石墙无法通行,而往左往右都是死的时候,那个将死之人往往会选择拉着自己的仇人一块死。正所谓人之将死——多拉一个垫背是一个——其言也善,这乃是至理名言。

    历史上的日本就曾经制定出过这种拉着所有人一起死的方案,将自己的统治区域一点一点的变成焦土,一步一步的后撤决战据险而守,每一寸土地除了死亡什么也不留给盟军,炸毁所有工厂,逼迫所有平民自杀,让盟军即便战胜了日本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对于疯子一般的日本人来说干出这种事情一点也不值得稀奇,事实上他们在琉球就真的打算这么干过,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彻底的执行下去。

    一旦真的把日本人逼得使用这种把整个日本国都塞进炸弹里当肉弹的份上,固然日本从此也就可以说实质性的灭国了,但是无论是华夏还是苏联都再不可能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了,相反还必须为此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损失。

    赔本的买卖自然没有什么人愿意去做,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状况发生,虽然明面上说是一定要让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否则绝对不接受任何条件,但是事实上无论是华夏还是苏联在日本投降之前都向其做过一部分保证的。

    在这些保证之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保证日本天皇的人身生命安全,并且一再保证不会逼迫日本取消天皇制。维护裕仁天皇在日本的统治。

    毕竟最终的投降诏书还是要由裕仁来签署,如果明知道自己在签署诏书之后会被押上法庭接受审判,而审判的结果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确认是死刑,那么傻子才会在诏书上签字。左右不过是一死,还不如直接来一个玉碎说不定还能青史留名,又何必去签那劳什子的投降诏书给自己脸上扣一顶屎盆子之后再去死?

    当然,无论是罗杰还是苏联人都不愿意看到裕仁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皇族继续统治日本。哪怕这个天皇仅仅是一个傀儡也不行。

    在罗杰所在的历史上美国人没把天皇拉下马是出于维持日本稳定以对抗苏联的需要,而现在无论是华夏还是苏联都在琢磨着怎么增大自己在日本的影响力,让日本变成一个彻底的傀儡国。那么自然天皇就是必须要除去的目标了。

    只要天皇还存在,那么日本就在精神上仍然是统一的,这不符合中苏两国的利益!

    于是在商议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之后。中苏双方正式向日本承诺保证裕仁天皇的皇位,维持日本的皇室统治,打消了裕仁签署投降诏书的顾虑。

    除此之外,考虑到未来在日本的傀儡政权之中必然要有一些日奸作为代理人,对于这些代理人自然要给他们一些甜头的,所以中苏双方又向日本的诸多财阀承诺了保证他们的一定利益等等的条件。

    自然的,能够得到这些利益保护的都是投靠占领者的派系,至于那些冥顽不灵之辈,无论是作为占领者的中苏还是作为日本内部不希望太多分润利益的投降派都不待见,这些人的下场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在做出了一系列或者无关痛痒,或者留有后手的保证之后,已经穷途末路的日本人终于别无选择的投降了。而就在日本人宣布投降的 第 451 章 。

    尽管当朱可夫看到因为听闻日本投降的消息而火速赶来的琼崖外交长官吴耀的时候恨不得一脚踹死这个在东京之战半点力气没出。现在又跑过来摘果子的家伙,可是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他还是忍住了,不但忍住了,还装作没事人一样和吴耀“心平气和”的谈起了战后对日处理的问题,一副其乐融融的架势。

    两人商议的 第 451 章 的小事完全无所谓,在哪里签订也不会影响条约的内容。

    相比较于签约地点而言,朱可夫以及所有的苏联高层最为关心的问题还是领土的分配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中苏双方早已经达成了一个分赃框架,以138线为界,日本的东部归苏联占领,西部归华夏占领,日本不得拥有四大岛向外延伸12海里以外的岛屿,这些岛屿同样以138线为界,向西划给华夏,向东划给苏联。

    至于日本本土之外的日占土地,则是朝鲜交给苏联占领,其余包括琉球在内则全部并入华夏领土,台湾东北等地本来就是华夏领土自然应该归还。至于朝鲜在苏联占领期间到底是建立一个傀儡国家还是干脆成为苏联的加盟国双方并没有约定。

    按照斯大林的意思自然是将朝鲜直接吞掉为好,但是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尽管华夏保持了沉默,可希望欧美列强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出现的,迫于西方的压力以及朝鲜本地的抵抗,最可能的结局是朝鲜变成一个亲苏国家,然后租借给苏联一座军港。

    当然,这对于罗杰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他对苏联究竟会怎么对待既得利益完全没有半点的兴趣,在他的计划中。这些地方只不过是暂时借给苏联人把玩的玩具罢了,等到对苏作战开始之后自然是要拿回来的,没人愿意看到一头北极熊就趴在自己的房子边呼呼大睡。

    然后,对于日本移交这些地区的时候吴耀特别提出必须保持完整,如果有蓄意破坏当地设施的情况便需要日本以10倍价格进行赔偿。

    对于吴耀的这个要求朱可夫自然乐得答应,他们也担心日本人心存不满故意破坏地上设施,无论是苏联人还是华夏人都已经将这些东西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自然不能任由日本人胡来。

    比起苏联人拿到的几乎已经被炸平的日本,最为担心这个问题的还是华夏。

    历史上到1945年的时候,华夏东北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日本本土成为亚洲第一。而且没有在战争中被破坏。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

    1938年,伪满洲国共发电度, 1943年,丰满水电站开始发电,发电能力每年22亿度,而到了 1949年整个中国发电量才43亿度。

    1943年时,东北以占中国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占全中国49。4%的煤,87。7%的生铁, 93%的钢材,93。3%的电。69%的硫酸,60%的苏打灰,66%的水泥,95%的机械,形成了庞大的人造石油、特种钢等当时领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业。1945年时。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东北占85%。

    虽然这个时空中由于琼崖的崛起东北在华夏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可是仍然要远远超出国内的其他地方,而且这里直接和苏联接壤,是未来对苏作战的重要基地,罗杰非常担心日本人会抱着“既然我得不到那么别人也别想有”的想法破坏这些工厂设施,因此也就特别提出了这么一点。

    领土问题解决完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