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扬天下(昊远)-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衡了成本收益后,奋勇杀敌获得军功成为了秦军将士最好的选择;

反观明军,明朝的经济比之先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普通士兵温饱不成问题,还能领到军饷,不似秦军那样挨饿受冻。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杀敌获取军功的渴望会大大降低;

因为对军功的渴望不强烈,对士气的激励自然也不高。权衡收益成本之后自然不会去拼命,最后反而成为了杀良冒功的手段。

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张居正看到了这套制度的优点。想以此来提高明军的战力,但他忽略了一点,腐朽的明朝不是制度严备的先秦。

先秦的严刑峻法,条文之精细。刑罚之严厉,是历朝历代所未有的,负责记功的官吏不敢轻易以身试法。保证了军功授爵制的良好运行。

反观张居正时期的大明,贪腐成风,军纪败坏,营私舞弊,虚报冒领战功的犯罪成本极低,记功的官吏与将领之间互相勾结,最终导致军功授爵制完全走样,不但没有激励起明军的士气,反而成为官兵谋取私利的途径。”

听了喻大猷的分析,秦牧心有戚戚焉,确实,军功授爵制本来是不错的制度,但要看你在什么情况下施行,合不合时宜。

司马安说道:“秦王,如今我秦国的情况与张居正之时不同,相反与先秦时有颇多相同之处。咱们若是颁行军功授爵制,地域上和先秦一样,也只有两个省,容易查核;

另外,天下战乱,民不卿生,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吃饱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因此,通过军功获得爵位,改善生存条件对很多人来说非常迫切;

再者就是,我秦国初立,政治比较清明,士兵荣誉感比较强,军纪比较严明,只要在军中另外制定一套监督机制,不难保证军功授爵制良好的运行。至少在统一全国之前,军功授爵制度一定能对统一战争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管是军功授爵制也好,还是税率改革也罢,说白了还是利益再分配。这些天秦牧与司马安等人一有时间,就在讨论这些问题。

从司马安的话可以看出,他只是打算把军功授爵制当成统一全国的一种手段,统一全国之后是不是继续实行,到时另说;

确实,每一种制度都不能保证万世无忧,适合时宜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现在应以统一天下为首要目标,而军功授爵制确实挺适合眼下的统一战争。

剩下的只不过是如何保证军功授爵制良好的运行而已,针对这一点,大家又讨论了许久,议出了很多保证军功不被冒领的措施。

到众人散去处理日常公务时,李式才匆匆进来并报:“秦王,工部派来勘探铁矿的工匠到了。”

ps:书友群:363048878欢迎各位书友加入。



第337章四川攻略

刘猛与蒙轲两员大将相互配合,一个攻马鞍山,一个攻采石矶。

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凭借采石矶一战,击退金兵,避免了南宋迅速沦亡。时隔数百年,采石矶再次成为两支大军的战场;

采石矶高三百尺左右,背负牛渚山,之所以称“渚”,是因为它的东面还有一道江流环绕,将牛渚山与岸上隔开,因此即便是从岸上攻打采石矶,也极为困难。

同时它又与北面的荷包山、西山、人头矶、马鞍山互成犄角,互为依存,目前守采石矶的是梅勒章京吴喇禅,守马鞍山的是清贝勒尼堪,共有兵力四万左右。

刘猛与蒙轲共计十万大军分辟战场,对采石矶和马鞍山日夜攻打袭扰,主要采用的是疲劳战术,不让清军有安心睡觉的机会,时时施以高压,保持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状态。

战争还如火如荼的进行,工部派来勘探铁矿的人手已经到当涂,目前秦牧控制的地盘上没有大型铁矿,钢铁产量非常有限。

二三十万大军的铠甲、刀枪、箭头、火炮等等,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就江西和湖广两地所出,根本不殷使用。

而就秦牧知道,江南也没有铁矿,也就是说哪怕把江南打下来了,钢铁紧张的局面不但不会改善,甚至还会更趋紧张。

在古代南方与北方对比,除了地型上处于不利位置外,还有就是战略资源上北方也占优,北方民风比较剽悍。成军后战力比较强。还有就是战马、钢铁这些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资源,北方也一直占优。

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只有朱元璋一次成功的案例,而且这次案例比较特殊,朱元璋面对的一个异族腐朽的政权,

而秦牧面对的是一个新兴的满清政权,在南方取得一点胜利,这并不代表什么,就象南宋,在南方也多次击败过金兵,但要北伐中原。却没有那么容易。

在资源方面,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一般资源渐渐优于北方,但是在战马与钢铁产量上,仍一直处于劣势。

如果与满清有一长期的对抗过程,到时拼的就是国力,而战马、钢铁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尤为重要,所以战争还在进行,秦牧便迫不及待地让工部派人来勘探马鞍山铁矿。

从长远来说。这次勘探意义非同一般,马鞍山铁矿一发开发出来,它巨大的储量,便利的交通。在战略资源方面,将给秦军带来一个质和量的飞跃。

秦牧其实也不知道马鞍山铁矿的具体分布情况,但清末既然能勘探出来,现在知道了大致地点。只要大力去勘探,相信也一定找到。

这次勘探动用的工匠和人力多达八百人,如此兴师动众。只为始皇帝的一次托梦,司马安等大臣颇有微词,私下里都认为秦牧这次作为有些荒谬。

特别左都御史的邵华,认为这是一个极不好的苗头,有一就有二,谁知道秦王明天又要做什么梦?万一始皇帝托梦让他在江南也建一道长城怎么办?

邵华多次找到秦牧,不惜犯颜直谏,不依不饶,秦牧躲都躲不开,最后只得郑重保证,今后再也不“做梦”了,邵华才怏怏作罢。

邵华前脚才离开,燕高飞就匆匆进来并报:“秦王,刚刚接到急报,秦良玉被黄焕然说服了,已亲身出马,数日之间,招抚川东六个土司归附,还有,控制成都的李定国与艾能奇也答应归附了。。。。。。。。”

“果然?”秦牧惊喜交集,抚案而起急于相询。

“秦王,臣接到的是夜不收的简报,黄御史的详报应该不久就会送达,此事千真万确。”

“李式,快传司马学士等人议事。”

“喏!”

秦良玉非等闲之辈,在四川有着崇高的威望,特别是现在四川大乱的情况下,有她出面招抚各方,可让四川民心迅速倒向秦国。

而且秦良玉并非一个人,她代表的是石柱的马家,和忠州的秦家。她的的孙子马万年、侄子秦翼明,孙子辈的秦佐明、秦祚明,都是身经百战的善战之将。

毫不过份的说,在现在的情况下,得秦良玉相当于得了半个四川,她几日之间就成功招抚川东六个土司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重要的一点是,秦良玉与秦牧毕竟是本家,在这个极注重家族关系的时代,这层关系很不平常。

如今秦牧贵为一国之主,但只有一个刚满周岁的儿子,从统治的角度来说,皇族过于单薄,对国家的稳定非常不利。

秦牧出征前,大力提拔李辰为武昌守将,李辰与韩刚一样,都是当初秦牧一手培养出来的嫡系,将武昌交给心腹李辰,是用李辰来保自己唯一的骨血。

但秦业太小了,只有一岁,说句不好听的,若是秦牧有个万一,光是儿子秦业,根本不足以支撑。因此,秦牧一方面用嫡系保武昌,一方面用自己的岳父为吏部尚书,掌握官吏任免。

但光是这样还不够,现在有了忠州秦氏本家的加入,至少在表面上可以大大地增强“皇族”的实力,对那些怀有野心的人,将起到不小的震慑作用。

司马安、吕大器、顾君恩等人到来之后,大家再次将目光投向四川,首先要做的,无疑是对秦良玉本人以及秦家的封赏,拢住秦马两家的人心。

经过合议,决定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贞侯。封秦翼明为四川总兵,马万年官加都指挥使,秦佐明,秦祚明官加副指挥使。

这通封赏不可谓不重,但为了四川,大家都没有意见。也不敢有什么意思,历朝历代,哪个皇帝不是厚赏皇族,这是出于统治的需要。

秦家容易办,倒是李定国与艾能奇有些麻烦,艾能奇虽然也答应归附了,但却强调只听调不听宣,军队的整编更不用说了。

宋策献先说道:“秦王,臣以为现在李定国与艾能奇心意未明,封赏方面还须谨慎才行,目前我军没有能力大举入川,给李、艾二人的权力过大,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兵部侍郎吕大器则持相反意见:“秦王,臣以为正因为其意未明,当予厚赏,以促其归心。”

何亮也说道:“目前双方都存有疑虑,我王应先显示自己的胸襟和仁德,以柔远人,封赏不妨厚些,但也不能任其自大,我王应速遣一员能臣赴四川主理民政吏治,再以忠贞侯加以牵制李、艾二人,方可使四川真正为大秦所有。”

秦牧点点头说道:“那就封李定国为后军都督府大都督,艾能奇为副都督吧,另各赐五千金。各位大臣以为,派谁入川主理民政吏治为妥?”

司马安说道:“臣举荐礼部侍郎吴晋锡。”

吴晋锡分量是够了,而且主理过总军政要务,有丰富的经验,秦牧又询问了各人,见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之后,便加吴晋锡东阁大学士衔,领四川巡抚一职,遣其尽快入川。

众人正在商量着,外头信使急急报进,所带来的是洛阳方面的消息。

马永贞在奏疏上说明,虎牢关和孟津关形势险峻,认为再死守洛阳,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准备放弃洛阳,退守襄阳。

这是秦牧一早就给他的权力,可以自行决定战守事宜。

但洛阳从打下,到放弃,时间才一个多月,这也太快了些,给秦牧与大场的大臣造成了非常大的震动,东南的战战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此时洛阳一撤,清军就能抽调大军再度南下。

ps:这两天好冷清啊!兄弟们的支持呢?



第338章洛阳大撤退

相对于东南战局一直处于优胜态势,北线的洛阳战况一直非常艰难,一是未经整编的李过、高一功部士气不是很高,李过本身还有别的心思,想保持实力。

更困难的是粮草和武器的补给跟不上,洛阳一带多年来饱受灾荒战乱,秦军不但没法从当地得到补给,相反为了安定民心,还要拿出一部分军粮来赈济那些快要饿死的百姓。

武器方面,当初七万大军是轻装急进,武器带得本就不多,千斤佛郎机炮也只有十门,一个多月大战下来,十门火炮大部分报废了。就连刀枪箭矢,也十分紧缺。

江南二十多万大军在鏖战,军需武器消耗惊为人,好在不断取胜之下,从缴获中可以补给很大一部分。

但洛阳方面一直处于守势,不可能从敌方得到缴获,加上从湖广转运过来,没有便捷的水道,全靠民夫车拉肩扛,能及时得到的补给非常有限。

北面的孟津关有螯拜和前明大同总兵姜瓖在猛攻,从山西征调而来的兵力也越增越多,已从原来的一万五千人马增加到近三万。

东面的虎牢关,原有勒克德浑的四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