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相(叶子)-第1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是将奏章传下,分明就有当殿宣读然后众官决议的意思。只是特特选定当殿宣读章奏内容的却非贴身内宦而是殿中侍御史,目睹这一幕后,本来奏事议事完毕后颇有些放松的满殿大臣不约而同的肃然端立。

刹那之间,殿中的气氛陡然紧绷凝重起来。

举凡天子临朝,必有殿中侍御史当值,这是朝制。但殿中侍御史的职司除了在大朝会上第一个出班进奏天下各道州奏报的祥瑞外,主要负责的就是纠劾百官风仪,维持朝会的威仪典重,避免各种君前失仪之事。

简而言之,除了大朝会之外,类似这样的常朝上,除非有臣下君前失仪,殿中侍御史历来是不发声的,也轮不到他们说话,这也是朝制。

素来天子若有意将什么奏章当殿宣读,按例是由随侍的内宦来负责。今日却破了例,再思及殿中侍御史出身的御史台背景,这就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两本奏章是弹章,且弹劾的对象必定是三品以上的朝中重臣。简而言之,满殿大臣都在这两本弹章的可能范围之内。

因是如此,一干重臣们任谁也再难轻松,面沉如水之余,心中却在不断的转着圈儿。

能爬到今天的位子上,此刻有资格站在这个殿里的都是久历仕宦,当然知道弹劾奏章虽然不算什么,但弹劾一名三品以上的重臣可就不能视之等闲了。彼时要上弹劾奏章可没有什么匿名之说,不能匿名还敢做出这等必然要结仇重臣的举动,这就说明上奏之人不仅已然心坚如铁,手中亦必有铁证。

仅仅如此也还罢了,为官多年并能一步步爬上来,除了人称“君子”的陆元方那等人外,谁还能没点儿问题毛病?按照常例,在接到这样的弹章后,天子向来不会当众宣示,毕竟被弹劾的对象是重臣,未定罪之前不能不为他们留些体面,这同样也是给朝廷自己留体面。

而今,这个常例又给破了。既然要当殿宣读,难倒是陛下心中已有了决断?比起有人弹劾,倒是圣天子的反常安排更让重臣们担心。

满殿越绷越紧的气氛中,当值殿中侍御史洪亮的声音响起,谜底也终于揭晓。

听完这两本弹章的内容后,殿中绝大多数重臣都悄无声息的吐出一口长气,其间甚或有几个暗自在心底念佛的。然则这等松闲也仅仅是刹那间功夫,殿中紧绷的气氛却并没有因为谜底的揭晓而彻底松弛下来。

这两本奏章的内容是弹劾现任工部侍郎郑知礼贪渎枉法事。工部掌天下工造,举凡治水修桥,修管驿道等等都在其辖治范围内,每年经手的钱粮常以千万计,郑知礼自到部一来便在其分管的诸项大型工建上四处捞钱,虽然总数还不算太大,但考虑到他转任工部的时间之短,其贪弊之深真可谓是骇人听闻了。

手这么黑,又伸的这么长,饶是郑知礼再小心仔细也难免露出行迹来,两本弹章中那些个细致到具体时间,具体人员和钱款数字的举证就是显例。

郑知礼只是工部的佐贰之臣,也就没参加今日的常朝。但此时他来与不来也都不重要了,仔细听完两本弹章内容的满殿重臣都心知肚明,此人这回是真栽了。

若只是郑知礼这么个工部侍郎也断不至于让殿中的气氛依然如此紧绷,真正让满殿重臣继续屏住呼吸的是这两本弹章里一并连身为政事堂相公的崔元综也给弹劾了。

原秘书监郑知礼之所以能转任工部侍郎,正是崔元综举荐的结果。仅此一条,崔元综就少不得挂落上一个“识人不明”。唐时之政事堂诸相公除了分辖各项事务之外,举荐贤才、量才而用亦是分内职责。正是因为有这个背景,昔年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后,武则天第一句说的就是“使如此人才零落不偶,此宰相之责也”

“识人不明”这四个字放在一般官员身上还算不得什么,但落到宰相头上就不一般了,依常例这是必须承担连带责任的。

就这还没完,这两份弹章里不仅说到了崔元综举荐郑知礼之事,一并将崔元综入相以来四家族子弟官职的升迁情况详附其上,以实实在在的事实坐实了这位宰辅相公任用亲族,重家族甚于重天下的私心。

尤其是后面这一条简直就是戳着皇帝的心窝子要把崔元综拉下马了。更狠却也让满殿重臣看不明白的是,这两份弹章一份出自中书省下的中书舍人王元任,另一份却是出自门下省下的给事中方佑权。

唐沿用三省六部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乃最高一级行政架构,三省中的尚书省主官为尚书令,因昔年太宗皇帝李世民未登基前曾任此职,是以自他之后,尚书令之位便已空而不授,尚书省实际是由天子直领。

尚书省之外,当朝的中书省主官正是首辅武承嗣,而门下省主官原是由前次辅狄仁杰亲领,狄仁杰被贬窜之后,不知什么缘故这一位置便空缺下来,如今实际负责省事的乃是另一位相公李昭德。

简而言之,中书省乃是武承嗣的地盘,门下省则是李昭德的范围。这两人一是武党领袖,一是狄仁杰被贬之后李党在朝最高官员,二人两党本是冰炭不同炉,现在却出了这样的事,却让满殿大臣作何想法?

也难怪重臣们如此猜度,实是中书舍人与门下给事中皆是两省中当之无愧的中坚人物,既是省内有主事之权者,又有直奏之权。别说三省了,任何一个衙门里似这般要害的位置若不得主官赏识断不可能出任。

现今武李两党领袖麾下中坚不约而同的一齐向中间派及其领袖崔元综发力,要说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却让满殿见惯了政治阴谋的重臣们短时间内如何相信?

难倒武相与李相都已不满当前温吞水一般的朝局,已有默契先合力废了中间派后再互相厮杀,好使继承人之争早日尘埃落定?

若然如此,陛下当是作何想法?我等又该如何因应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变局?

因这是小范围常朝的缘故,上奏章的两人也不在殿中。两本弹章涉及的诸多当事人就只有崔元综一人在场,而依常例,重臣当殿被劾后便需侧身缄言,天子开口问询前不能为自己申辩。

桩桩件件凑到一起,就使得殿中侍御史宣读完奏章后满殿一片寂静,竟是没有一个人说话。天子不开口,这件大事牵扯到的三位宰相也都不开口,那些各部寺监的主官们谁敢冒然说话?

目睹此状,排班仅在武承嗣之下的陆元方侧身看了看面色如铁的崔元综,欲待上前说什么时最终却没出班,只是留下一声轻微而深长的叹息。

沉默又持续了好长一会儿,武则天见始终没有人出班说话,便顾自起身从龙座旁的侧门还宫去了。直到内宦嘎着声音宣布“退朝”后,许多个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脚尖的重臣们才发现圣神皇帝已然走了。

陛下就这么走了?那眼前这……算怎么回事?后事又当如何料理?

尽管心底一肚子不明白,但众大臣们却没谁将这些个想头儿宣之于口的。只是默默的退出殿去,只是在出去前,分属各党各派的重臣们少不得要相互交换个眼色。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换了合适的地方再细叙不迟。

往日散朝后热闹寒暄,甚至相互打趣儿的情景是再也没有了。人人都带着一脸的凝重各自回衙,刹那间,整个大殿中便只剩了崔元综与陆元方两人。

走到崔元综面前,陆元方缓缓声道:“崔相可还记得那次宫中偶遇时仆与你说过的话?”

去岁曾有一次两人先后往宫中陛见,其时,陆元方主动叫住了崔元综,那一次这位因领选事多年而养成惜语如金习惯的君子陆说了不少话:称许崔元综乃政事堂中最为勤奋之人,并有治事长才,且兼具坚韧心性;而后又晓之以小大之辨,诫其勿要为家族所缚,最后断言崔元综若真能如此,异日必为本朝有数之名臣。

这样的事情崔元综怎会忘记?无言点了点头。

见崔元综虽然面色如铁却并无颓唐,陆元方脸上难得露出了些赞许之色,就连声音也轻快了几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日这两本弹章对你而言未尝不是好事,仆的意思崔相可明白?”

“谨受教了”

“嗯”陆元方点点头后也不再说什么,转身往殿外走去。待其将至殿门时,崔元综的声音从后传来,“烦陆相代禀天子,某这就回府闭门自省,未得天子诏前,绝不出府,绝不见客”

“崔相果能如此,仆当日之言便不为虚妄。若天子召问此事,某亦当秉持公心为朝廷惜才”话刚说完,陆元方人也已出殿而去。

回到公事房后,陆元方谴人唤来他的贴身老仆吩咐道:“你到城门监处走一遭,查查唐松是否已经回京?住在何处?若其果然回京,传话于他,散衙后仆在家中等他来见”

唐时穿州过县必须有“过所”才予放行,否则抓住便要以流民论处。作为帝京的洛阳查验就更为严格,自外地入城时,查验身份,登记在城中的住址都是少不了的,所以要想知道唐松是否回来,住在何处,只需往城门处查查记录也就一清二楚了。

老仆领命去后,陆元方无心见人办事,沉默着孤坐了许久,脸上深有忧色。

常朝上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又是当殿宣读的弹劾奏章,这就注定是瞒不了人的。如此新鲜热辣的大消息就如长了翅膀般在皇城里飞速传播,到中午散衙时就已是皇城之内尽人皆知,再有个一半天儿的功夫,只怕满洛阳城也都该传的沸沸扬扬了。

就在满皇城消息乱飞,郑知礼家被得了消息的大理寺牢牢看住,崔元综府门紧闭谢绝来客时,得了传话的唐松匆匆赶到了陆元方宅。

按当时的规矩,政事堂有自己的伙食,宰相们中午散朝一般也不会回府,就在政事堂内吃了会食后抓紧时间小憩一番,养足精神好在下午继续见人办事。而今陆元方却为了见他特地走了这一遭,看样子甚至连等到晚上散朝都有些来不及,这让唐松不能不感觉到压力。

依旧是那间对于宰相而言实在有些简朴的花厅,这么长时间不见,陆元方见唐松进来也没什么寒暄话,甚至连看座的话也没有,直接逼问道:“今日早朝之事是否出自你手?”

唐松自寻了一处胡凳坐下,也没搞什么“早朝发生了什么事?”之类的反问。前倾着身子语气诚恳道:“不瞒陆相,在下这次回京确有再与四世家见见长短的想法,但在下依仗的乃是那些个出身于江南各州的在京官员,这两日联络之事尚不曾做完,遑论发动?中书舍人和门下给事中官位虽算不得太尊,好歹也是五品以上,手中权力更大。似这等人在下一介白身如何驱遣的动?陆相你真是高看我了”

别的且不论,至少关于中书舍人与门下给事中的这一段话确实合情合理,唐松说完,陆元方对他的脸色也就和悦了些,只是更添了疑惑,低声自语道:“武承嗣与李昭德断无突然联手的道理,此事又非你所为,难倒这真是王元任与方佑权之间不谋而合的巧合?”

对于他这番自语,唐松只是眼观鼻、鼻观心,听而不闻。

陆元方独自沉思了一会儿后注目唐松道:“方今朝局微妙,稍有不慎便是惊涛骇浪,甚或有大杀戮事。如此实非朝廷及万民之福,当此之时你切不要以私怨而坏大局,适才所言回京与四世家见见长短之事再也休提。在京歇息一两日后便回江南安心经营通科与那弘文印社去吧,京中的这趟浑水就不要再搅了,象先那里仆自有书信交代于他”

陆元方就是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