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定国(佛婆)-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些独到的法子,若是能帮上宁远一些忙,宁远尽可知会一声。”

他便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也并没有说要李道明一定帮忙的话,只是淡淡地一笑,扇了轻轻一摇,一笔带过。

第219章 第一任院长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三人一道,摆开了仪仗,一路朝‘武陵大学’走去……

何应文听说钦差仪仗已经出了行辕,便领着合府的大小官员,在武陵大学门外台阶下,候着钦差的车驾。

等了好一会,才见一路人马,由远及近。只见二名侍卫,各提着一面铜锣开道,后面跟着四面回避牌,四面肃静牌,又有十面旗手分列左右,一面大旗上写着:钦命武陵府观察使李。

旗手后,是一队带刀的侍卫,衣冠鲜明,威风凛凛。再后面,才是李道明坐着的八台大轿。大轿的四周,由二十名军士护卫着,不紧不慢地朝武陵大学行来。

仪仗后面,张合与苏三骑着马,带着十名铁骑,分二排并行,与钦差仪仗拉开了一箭距离。一路过来,更是威风凛凛,反倒压过了前面钦差仪仗的威严。

何应文见仪仗到了‘武陵大学’的门前,便领着百官上前恭迎钦差落轿。难免在阶前又说些客套的话。

寒喧已毕,便有人燃起了爆竹,因门前有个揭牌的仪式,所以本府的大人,必然是要上前讲几句话的。

何应文不好在钦差面前坐大,便让钦差大人讲。钦差大人也有考虑,自然不肯夺了何应文的风头,便也让了。

宋平见二人都让,再请之下,还是不肯上前,便道:“那就让武陵大学的第一任院长来讲。”

何应文与钦差大人便问道:“第一任院长是谁?”

“武陵第一才子——苏三!”

苏三在下面听到这话,不由吃了一惊。他可是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宋平居然当着这么些人的面,就这样说了,这岂不是把他往上逼吗?

宋平却不去看苏三的脸色,而是大声地道:“武陵大学,仍是义学。这个倡议,便是苏三提出的,若是没有当初这个提议,也就没有今天的武陵大学;武陵大学从提议,到今天成立,再到许多大小细节的管理,都是在苏三的指导下完成的,也可以说,武陵大学是苏三精神的体现;苏三是武陵城公认的才子,是城中年轻文人学子的领袖。由此,我们这些初创者,才决定推举苏三为第一任院长。这个推举,经过以济老为首,刘老,徐老等名家大儒的商议通过。目前,已经在武陵大学内归档备案,今天武陵大学成立之日开始,任命便即刻生效。所以,请苏三院长给我们讲几句。”

哗啦哗啦地掌声响起,特别是那帮整天到他那里混吃混喝的穷学生,鼓得最为起劲。

何应文倒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李道明显见得是高兴的。一帮名宿在下面听到,选出了一个年轻学子当院长,本是有些不太高兴,但宋平站在上面,意气风发的一席话,也不可驳。何况还经过了济老等人的同意,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因此也一起跟着起了哄。

苏三有些头大,暗怪宋平这么大的事情,没有提前知会他一声。不过,他被赶上架,也不是一次二次了,脸皮也早就厚了。因此便走到台阶上,与李道明和何应文、济老等人行了礼,这才极自然地站在了一处。

一转脸,看着阶下密密的人群,脸上微微一笑,却又很无奈地对众人道:“这,是一个意外。”

众人见苏三不紧不慢,说话张驰有度,张口又是这么一句,不禁都是大笑起来……原本以为苏三一定会紧张,对着众人说不出话来,却没有料到,这种情形一点也没有在苏三的身上看到。

“也是一个惊喜。武陵大学的成立过程中,苏三确实出过一些主意,但这些与真正脚踏实地,做着这份事业的他们来说,微不足道。”苏三伸手轻轻一指边上围站着的宋平等人,认真地道。

宋平等人顿时觉得胸中一热,胸脯不自觉地又挺了挺……

苏三接着道:“按照武陵大学,义学的定义,学院已经制定了规章,把大学的管理权交给了学生代表,先生代表,名流代表,捐助人代表共同管理。在以‘义’字,为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将对大学的各项大事,进行协商处理,并且行使管理的权力。因此,这个大学,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属于大家的,就算是院长,也要服从于这个管理会的决定。所以,这个管理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院长’。宁远很高兴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也很高兴能出任第一任院长,对于以济老为首的管理会的决定,宁远也表示服从;但宁远自知才薄智浅,又加上宁远还是学子的身份,名不正,言不顺,恐难当此大任。因此,今天是苏三第一天当院长,只怕也是最后一天当院长。成立仪式结束后,宁远会向管理会请辞……”

下面顿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宋平等人自然是不愿意的。

可也有人说苏三识大体的。

苏三却不去听这些议论,只是大声地道:“虽然只有一天,但这一天,苏三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武陵大学院长!那苏三还是要尽一尽院长的义务,因此,苏三就讲几句。”

苏三这番话下来,大家不仅了解了武陵大学的管理方式,也对苏三这么谦逊的态度,报以了好感。心里有些不太服气的,听到苏三已经当众请辞,那点不平衡,也都散去了。

济老倒像是料到必然会是这样的结果,虽然难免叹息了几声,但并不是不能接受。

于是,大家一齐鼓起掌来,要听苏三要说些什么。

“武陵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面省了二个字,那就是‘君子’。‘君子’自强不息,‘君子’厚德载物;所以,我们兴义学,并不是让所有人都学贯古今,文传千古;也不是让所有人都要出类拔萃,拜相封候;而是希望,每个进大学的人,都能成为君子,成为一个于国于民于子孙后代,做实事做功德的人。哪怕你在义学只学了几个字,回去后,你把这几字再交给别人,那你便是一个君子。”

“君子,就是正直,有德行,肯做实事,肯做有意义事情的人,武陵大学要培养的,便是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了这样的人,才是君子,才可以进而自强不息,才可以进而厚德载物。只要大家抱定一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那咱们这义学,就绝不会拒着各位求学的学子。不论你的年纪,你的出身。武陵大学欢迎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求学心的莘莘学子入校交流学习。只要大家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那‘武陵大学’一定会成为整个封朝,最大,最好的学院……”

苏三的发言虽然短暂,但他演讲的技巧却炉火纯青,控制场面的能力,也绰绰有余。因此,就不论他的发言的内容是否鼓动人心,便是他这年轻的样子,能这么从容地当众说话,那都要给他喝个采的,何况苏三的话里,还含着许多道理。

自然是一齐叫起好来。

第220章 风雨读书家国天下

苏三等场面静了静这才道:“现在,就请钦点钦差武陵府观察使御史台御史李大人与本府青天武陵府尹何大人,共同为武陵大学,揭匾。”

然后往边上一退,力邀二位大人上前揭匾。二人推了一回,这才上前,把盖在匾上的红纱给揭了下来。

只见一块乌金黑匾上,端正地写着‘武陵大学’四个乌金大字。这几个字,在阳光的映衬下,气势十足。

众人赞了一番,许多人便已认出,这正是周济周老爷子的手笔。这样的字,在武陵城,没几个人能写得出来。

这时,何应文指着正门的二边道:“这门匾有了,为何这二边的楹联却空在这里……”这话自然是问得宋平。

原本是没有准备做楹联的,因此也就一直放着了,见何应文问起,他也不好说,不做楹联,那不是当面给何应文难堪吗?

宋平这段时间在苏三那里学了不少东西。现在又办了许多事情,每天接触的人,也多了起了,因此胆子也大了许多。再说,他才情也是极好的,脑子也自然灵活,心路一放开,自然不会像原先那么木讷,便应着何应文道:“正是要等今日,请大人赐一副楹联的。”

何应文听了宋平这话,心里头高兴。但继而一想,不行。当着这么些人的面,万一自己做出来的楹联不够看,那岂不是丢了脸面。回头这楹联是要做上去,还是不做上去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心中没有底气,他自然是要推托的。

便笑道:“哪有这种道理?本府那点才情在钦差大人这里,根本是不够看的,何况今天济老,刘老,徐老都在场,哪里有本府做楹联的份?钦差大人,要不您来?武陵大学能这么顺利地成立,钦差大人您可是居功至伟的。”

李道明哈哈一笑道:“摆着武陵城第一大才子在这里不用,岂不可惜?人家做了一任院长,总得留下点什么东西给‘武陵大学’吧?”

何应文便一转头对苏三道:“得了,你就别推脱了!这楹联今天,非你莫属。快快做来,咱们还要入内参观。听说今天,你们搞了一个伙食堂,每个人一份饭,二份菜,都分配好了,各吃各的。咱们今天也要试试你这里的伙食。哈哈……”

众官员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表示对伙食堂,很感兴趣……

那边早有人搬来了条案,上面准备好了笔墨纸砚……

苏三便对着四周打了一个团揖道:“既然如此,那宁远便也‘人过留个名,雁过留个声’,献丑了。”

说罢走到条案后,把醮饱墨的笔提在手中,停在砚台的上方,当第三滴墨汁滴下来的时候,苏三已经有了腹稿,因此用笔锋在砚边抹了一笔之后,这才在纸上写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一联是明东林党人顾宪成所作,原本就是东林书院所用过的对联,内里所含的意思很深远,而且对仗工整富有诗意。如此好联,如果空放在那里,绝对是暴敛天物的,因此便在这里用了出来。

又想着,自己好歹也来封朝这么长时间,沾染着这些古人的文风,自己未必就做不出一副对联来,因此写完这一联后,自己也想出一联,却不停手,直接跟在顾宪成的对联边,又起一联写道:

自强不息常怀凌云壮志,厚德载物勿断上善若水。

字体虬劲有力,颇有几分颜体的风骨。苏三上下看了几眼,心中还是比较满意的,知道自己这几个月的苦功没有白练。

这才放下笔,退到一边。

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自然不会挤到案前去观望,也恐打扰了苏三发挥。见他写好了,才有下人上前,把苏三写好的字,拉直垂挂起来。

大家往前走几步,往那字上去看……只见苏三一口气写了二副,显见得是要大家从二副中择出一副来做楹联的意思。

可是大家把这二联读完之后,一时之间便有些难决了。二联果然都是上佳之作,只选一副,可就有些难办了。

前一联固然是极好;写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系国家大事。上联将风雨声与读书声联系在一起,既有诗意,又含着读书须风声无阻的深意;下联有治国平天下的壮志雄心,而且与上联紧密相连。既对仗工整,而且首尾意思相承,难得是,也正合着今天这场合,也很合学院这样的地位。

后一联也是大好;上下联,紧扣了校训,把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更一步地表述了个清楚明白。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