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文豪-第6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接着,太皇太后便板着脸,在听了禀奏之后,整个人阴沉着脸,在殿中来回踱步,她显得忧虑重重,不禁道:“绝无可能,这绝无可能,如此机密,怎么可能让他知了,他莫非能上天入地不成?”
  杨昌显得很紧张,一脸谨慎的道:“侄儿也为此诧异,差一些失态,可这确实是那北静王亲口说的,他说时很随意……娘娘,是不是身边的人,出了什么问题。”
  太皇太后思虑了良久,摇头:“你入朝的事,哀家倒是跟几个人说过,其中……”
  她目中突的狐疑起来,随即又摇头:“不对。”
  “有何不对?”杨昌目中似是藏着冷锋:“侄儿觉得,这个世上,总会有人多嘴多舌。”
  太皇太后依旧摇头:“除了你们之外,还有一个方先生,倒是知道一些内情,可若是方先生知情,并且告知了陈凯之,这岂不是说他们沆瀣一气吗?可即便如此,陈凯之为何要说出来?他这样做,岂不是告诉哀家,方先生此人,和他关系匪浅?这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万万不可能,方先生这个人,哀家是知道的,此人极聪明,故弄玄虚,却也是最贪慕名利的;这样的聪明人,他既贪恋名利,也只有哀家可以给他想要的东西,他聪明的很,知道知晓厉害,如何敢背叛哀家?”
  “何况,陈凯之还提到了汝阳王,汝阳王之事,哀家并没有和方先生说过,这也是极大的机密,能同时知道这两件事的人……”太皇太后眼眸眯起:“不是方先生,倒有可能,出现在咱们杨氏自家人身上。”
  杨昌变得惶恐起来,嘴角微微颤了颤,支吾着开口:“这……如何可能。”
  “你好生查一查,倘若知道是谁,这等吃里扒外的不肖子弟,决不能轻饶。”
  太皇太后显得焦虑起来,因为即便如此,这也说明,自家身边心腹中的心腹中肯定有人出了问题,这陈凯之,还知道多少事?这年月,真是什么人都不可靠啊,真是人心坏了。
  “一定要给哀家一个结果,听明白了吗?”太皇太后狠狠的看着杨昌,一字一句的交代道。
  杨昌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忙道:“是,是,侄儿一定彻查到底,尽力给娘娘一个交代。”
  “不。”太皇太后正色道:“是一定要给哀家一个交代。”
  杨昌只得点头。
  “还有……”太皇太后眯着眼,很是不解地说道:“哀家越来越觉得匪夷所思,现在,哀家反而有些看不透了,来,去请顺国公入宫。”
  “顺国公……”杨昌微微一愣,迟疑的看着太皇太后,似乎不太明白。
  太皇太后瘪了瘪,才开口说道:“这便是方先生。”
  杨昌恍然大悟,忍不住道:“娘娘何必请他来。”
  “这个人……”太皇太后顿了顿,方才徐徐道:“他能将宗王们玩弄于股掌之中,若不是他,哀家的大计,哪里有这样轻易实现,他是极聪明之人,远非寻常人可比,虽非科举出身,却比朝中那些人,不知高明多少倍,此番他又为哀家立了大功,哀家请他来议一议,或许他能有什么主意。”
  杨昌便不敢多言了:“娘娘慧眼识珠,既然认为此人有大才,料来定是不凡之辈。”
  ……
  陈凯之几乎是在陈无极幽怨的目光中,向陈无极告别的,甚至陈凯之都不忍去和陈无极对视,说句实在话,娶这么个女人,若换做陈凯之,陈凯之宁愿选择死亡。
  他刚出洛阳宫,却见方吾才恰好入宫,此时天色已将晚了,陈凯之不由诧异的看了方师叔一眼,旋即看了看四周,见没什么人看见,才上前,低声问道:“师叔有事?”
  “有事……”方吾才捻着须,得意非凡的样子:“师叔可是太皇太后心腹,太皇太后对师叔日思夜想,有事总想着和师叔商量商量,这也是人之常情。”


第804章 大功告成
  陈凯之最见不得师叔这般嘚瑟的样子,总是一副自以为聪明的模样。
  简直让人很受不了。
  虽然有时候陈凯之不得不承认,这家伙确实挺聪明的,可这嘴脸,总是让人不舒服,好似全天下的人都是傻子,就他最聪明一样的,这姿态让他很是无语。
  陈凯之看了他一眼,便淡淡道:“那么师叔就请入宫吧,回头见。”
  方吾才却是叫住陈凯之。
  “且慢着,有两件事和你说。”
  陈凯之只得驻足,回转身来看着他:“请师叔指教。”
  方吾才捋着胡须,神色淡淡的开口说道:“第一件,你那师兄要有大用了。”
  陈凯之不由皱眉,万分诧异地问道:“这是什么缘故?”
  方吾才老神在在的样子:“他也是师叔的师侄嘛,不能偏颇,总不能师叔将自己的心都剜出来都只给你一人,这叫雨露均沾,所以老夫有一事忘了告诉你,太皇太后密令师叔催促郑王谋反时,还命师叔提防你陈凯之。”
  陈凯之并不觉得意外,赵王等人在时,太皇太后目标是宗王,可自己逐渐崛起,这太皇太后,怎么会不留一手呢。她估计现在会想怎么打压自己,毕竟太皇太后想独揽大权,自然不能有他这种功高盖主的人存在。
  “这邓健,不是在济州任知府嘛,我向太皇太后建议,要提防你,首先便是要从内部攻破,你有一师兄,在济州任知府,不妨拉拢此人,布下这一枚暗棋,将来可以大用。”
  “太皇太后相信师兄会背叛我,而效忠于她?”陈凯之皱皱眉,冷笑的问道。
  方吾才闻言也是笑了起来。
  “信不信,都要试一试嘛,所以,得给邓健一点甜头,所以不出意外,你那邓师兄该还朝了,不过,想来可以得到大用,放心,这家伙木讷了一些,不过师叔自会调教他的。”
  说着,他又认真起来,捋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还有第二件大事,太皇太后有意令师叔招揽天下的大儒,借此巩固声望。好了,只是知会你一声,省的到时候,又说师叔什么事都瞒着你,师叔现在可是大红人,很忙的啊,心腹二字,你可知道如何写的吗?腹者,旁为月,月为何物,便是日头落下,天黑了,四下无人时,旁又有一个‘复’字,复者,往来也,深更半夜,四下无人,同处一室,商议机密,方为心腹,老夫很不容易啊,这样大的年纪,还来回在宫中奔走,想要静上一时半刻都不可得,何也?非我不愿,实乃太皇太后垂爱而已。”
  他说着,便摇头晃脑起来,好似自己很情愿的样子,却又不得不这么做,一副我苦逼,我难受,可是我却是没办法呀。
  陈凯之感觉自己要吐了。
  臭不要脸啊。
  明明就是他自己贴上去的,还一副痛苦的样子,这牛逼装的好呀。
  虽然陈凯之心里觉得要吐了,却不得不憋着脸:“师叔去做心腹吧。”
  方吾才挥挥手,入宫去了。
  陈凯之心里则只是摇头,苦笑。
  他到了北镇抚司,刚到门口,便有力士上前,道:“殿下,有人登门。”
  陈凯之点点头,入内,至厅中,便见几个先生竟都在此。
  不只是晏先生和陈义兴,便连杨彪和蒋学士也都来了。
  陈凯之不由诧异,朝杨彪等人道:“杨先生和蒋学士何以来了?为何事先也不知会一声?”
  杨彪和蒋学士相视一笑,随即他捋须道:“殿下,我等是来报喜的。”
  陈凯之只当他们是因为自己成了亲王,便笑吟吟的道:“算不得什么大喜,于我而言,护国公和亲王,又有什么分别?倒是近来……”陈凯之笑了笑;“朝廷奖励了勇士营,以至于有更多的宗室子弟,来飞鱼峰了,这是好事啊,勇士营的规模,怕还可扩大一些。”
  杨彪闻言摇了摇头,旋即便笑吟吟的道:“不,老夫来此,并非是为了这个来报喜,殿下可还记得,当年老夫为殿下修书,作《陈子十三篇》吗?”
  陈凯之这时才想起来。
  这部书,是杨彪主动希望编撰的,为了修这本书,杨彪可没少折腾陈凯之,这虽是杨彪主笔,可其中的思想和精髓,却全出自陈凯之,陈凯之和杨彪不知秉烛夜谈了多少个日夜,就是为了这部书。
  陈凯之早将此书忘了,这时方才想起,不由道:“我竟以为杨先生下了山,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了。”
  “哪里。”杨彪笑吟吟的道:“老夫可不敢相忘,而今,此书终于成了。”
  陈凯之不由道:“可否看一看。”
  “老夫亲自回京,为的就是给殿下看看,还需殿下好生润色为宜,待殿下修改和润色之后,老夫再将其送之天人阁。”
  陈凯之见晏先生等人都带着笑,倒显得很不好意思:“我这点学问,竟得杨先生的器重,亲自撰书,实是惭愧。”
  说着,杨彪如宝贝一般,捧出书来,陈凯之接过,大抵先看了去。
  他自然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什么学说,其实这学说,本质上是陈凯之站在后人的高度,无数古人的肩膀上,提出的一些观点罢了。
  某种程度,陈凯之对儒家的理解,反而更易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因为在后世,王阳明心学可谓是大行其道,譬如……知行合一。
  书中通过陈凯之的许多对话,生动的阐述了陈凯之的观点。
  本质上,心学是一种哲学类的概念,不过流派也是诸多,陈凯之却更倾向于,人该检视自己的内心,去观察事物,领悟自己的本心和事物的本质,最终再去顺着自己的心去行事。
  而杨彪的文风显得格外的严谨,可谓深入简出,陈凯之自己看着都笑了,这是披着心学的皮,教人入世,同时让读书人休要坐在书院里,而是亲力亲为,在行动中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啊。
  陈凯之大抵看过之后,心生感动,这杨彪得花多少心思呀,合上书,眼眶不禁有些湿润,旋即他便叹了一口气,颔首点头:“此书若出来,只怕又不知多少腥风血雨了。”
  晏先生笑着摇头:“却也未必,儒家流派诸多,各有观点,此书老夫方才也看了,倒是颇受启发,未必就会惹来什么风波。”
  陈凯之颔首点头,这个时代的儒,和上一世的唐宋之后的儒不同,宋朝的时候,由于程朱理学受到了统治者的追捧,以至理学几乎独占了儒家的解释权,不过在这个时代,却也称的上是百花齐放。
  陈凯之笑道:“我这几日,寻了时间,好生润色一二吧。倒是有劳杨先生了,杨先生,济北那儿如何?”
  杨彪笑了:“好极了,真是大有可为的地方,那儿数年前,一片荒芜,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济北方圆数千里,其山川河流俱都在殿下手里,正是因为初时没有人烟,反而可以大展拳脚,这几年,先是搬了几个工坊去,又开始在海边建设了盐田,在旁建了精盐作坊,与之迁去的匠人有上万之多,有了银子,便开始建立了新城,这新城凭空而起,依山靠海,又因为乃是通衢之地,乃大陈特许开的互市之所,因而大量的商贾纷纷而来,便连吴楚之地的商贾,亦是乘了海船,慕名而来,他们本是为了求盐,却也为了方便,带走了不少济北其他作坊生产的货物,又将各国的特产送来济北贩卖,而今诸国商贾,俱都汇聚于济北新城,有了大量的人来人往,附近又有盐田和作坊,不只是一些流民至济北了,便是不少大陈的商贾,也纷纷在济北新城购置土地,建筑商铺和宅邸,殿下,那儿真是热闹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