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匡扶后周(张建邦)-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刘铢返回开封府,入宫觐见皇帝。皇帝对刘铢的贪婪骄横也有所耳闻,对他故意敲点,刘铢仓皇流汗,不敢狡辩。数天后上朝,刘铢规规矩矩地参加朝会,老老实实地听着言官弹劾,不敢再像过去那般肆意妄为。

    杨邠等人觉得这刘铢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却也勇敢决断,也是坐镇一方的将才。不过必须磨一磨他的性子,免得继续骄横下去。于是杨邠等人将刘铢闲置在京,没有安排一点职务。

    刘铢很是羞怒,自己也是曾镇守一方的节度使,如今回京之后,却被一直闲置。尤其到枢密院打探消息的时候,就连枢密院的小吏也对自己呼来唤去,威风丧地。按捺不住性子的刘铢,对着枢密院破口大骂,却很快被人告发。杨邠、史弘肇等人更对刘铢放心不下,于是继续将他闲置。

    刘铢越等越是焦急,越等越是愤怒,居然抽调心腹手下拿着武器悄悄埋伏在杨邠府邸附近,试图给他一个教训。结果他的手下还没来得及教训杨邠,就被奉皇命监视杨邠住所的赵匡胤所部发现。赵匡胤立即将此情况上告李业、李洪义等人,李业大喜!

    李业如今正担心发动政变之后,开封府没有良将能臣坐镇,现在这勇敢决断的刘铢正是坐镇这开封府的最佳人选!现在万事俱备,就等皇帝一声令下。

正文 第208章 大政变(1)

    大殿之上,杨邠等人正围坐在一起,商讨对邺都军队的犒赏之事,颇为热闹(宋朝以前,丞相议事是有座位的,何况作为顾命大臣,权柄日重,他们又岂会在乎小皇帝的看法)。

    史弘肇主张对立功将士大加封赏,这毕竟是对抗辽国军队的首次大胜,需要用重赏来鼓舞士气,并防备辽军的反扑。而王章作为三司使,考虑到朝廷目前的财政状况,主张对前线将士提升官职,至于颁发财物,最好能省就省。杨邠看着激烈争吵的两个人,一边和着稀泥,一边努力寻求办法……

    作为辅政大臣的他们,根本不用考虑皇帝的意见,只是为了给日渐长大的皇帝一个学习政务的机会,这才来到了大殿之中。而枯坐在龙椅上的刘承祐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他用手捂着嘴,深深地打了一个呵欠。

    最近几日他都没有睡好,夜里总是被作坊里打造兵器的声音所吵醒。刘承祐也曾悄悄派内侍调查,作坊里肯定不会坦白自己是在拿公家的材料偷偷做私活挣私钱,他们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向邺都前线提供优质武器,这才连夜打造。可刘承祐并不怎么相信,辽军已经退兵,北方的压力并不是太大,根本不用连夜打造武器。考虑到前段时间杨邠曾经视察过各大作坊,刘承祐不禁有些担忧。

    昨天舅舅李业曾经悄悄入宫,向他禀告:赵匡胤已经从护圣军中精心挑选了百余士卒,各个膘肥体壮、熟习武艺,随时可以入宫。

    刘承祐很是欢喜,可国舅李业却有些担忧。李业对刘承祐询问道:“陛下,虽然我们可以趁杨邠等人入宫的时候突然发难,将他们全部诛杀。可是远在邺都的郭威如何处置,他也是辅政大臣的一员,看着自己的往日同僚全被斩杀,会不会挥军南下?”

    刘承祐当时信心十足地劝慰李业道:“国舅放心就是,郭帅是个懂分寸的人。何况他的家眷都在开封府里,都在咱们的掌控之中,难道他敢冒着满门抄斩的风险挥军南下?!”

    李业听着也有道理,这才放心。刘承祐对李业说道:“这赵匡胤也是个将才,你要多加笼络,日后朕还指望他为朕扫平南唐呢!对了,国舅你找些死士悄悄出城,联系朕的叔父慕容彦超(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兄弟)。单有刘铢坐镇开封府,朕还是觉得有些不放心,如果叔父能够及时增援,那朕就更有信心发动,将杨邠等权臣斩杀!”……

    刘承祐坐在龙椅上慢慢回忆,杨邠等人也形成了初步意见,对立功将士先予封官,等到各地赋税押解入京之后,再对邺都大军进行赏赐。

    见刘承祐有些走神、不知道在胡乱想着什么,史弘肇不满地大声喊道:“陛下!醒醒盹,这议政大殿可不是睡觉的地方!陛下!”

    被史弘肇大声喊了几遍,刘承祐这才清醒过来,他有些个难堪:朕毕竟是一国之君,你居然把朕当成了小孩子,呼来唤去,成何体统?!

    见刘承祐阴沉着脸、史弘肇却犹自不觉,杨邠长叹一声,悄悄扯了下史弘肇的衣角,对刘承祐拱手说道:“陛下,刚刚我们的争议,陛下可有感悟?”

    见刘承祐傻乎乎一无所知的样子,杨邠又长叹一声,缓缓说道:“刚刚我们已经对邺都部队的封赏问题做了决定,对董遵诲等立功将士各提一级,至于郭威大人,授予一千顷土地的封赏。陛下觉得如何?”

    刘承祐还能提什么看法,他只是轻轻点头,心中暗恼:你们都决定好了再通知朕,真不把朕这个皇帝放在眼中啊!

    杨邠等人心中暗叹,对刘承祐很是失望。众人行礼正要离开,刘承祐咳嗽一声,不情愿地说道:“朕身体一向不好,至今没有子嗣。母后昨日提议,授予兴元尹刘(承)勋开封府尹的官职,并晋封其为校检太师、兼侍中衔。众卿以为如何?”

    原来刘承祐患有癫痫,身体素来不好,时常发病,这也是他老爹任命数位辅政大臣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帝国,继承人的问题很是重要,可是刘承祐即位接近三年,宠幸了数百名妙龄女郎,没有一千也有六百,几乎夜夜做新郎,却始终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李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安稳江山社稷,也只能劝说刘承祐将他弟弟刘(承)勋立为继承人。刘承祐虽然有些不甘,可确实是自己出了问题,只能郁闷地接受。后汉建立以来,刘承训、刘承祐两名继承人全部担任过开封府尹,这也成为了担任帝国继承人的一大标志。所以刘承祐便遵从母命,将弟弟刘(承)勋提拔为开封府尹。

    众人其实早就心中有数,只是这问题实在是敏感,加上刘承祐还算年幼,所以谁都不愿进言。现在刘承祐主动提出,大家基本上全都同意,大咧咧地史弘肇甚至对刘承祐首次加以夸奖,却忽略了刘承祐眼底的不甘与愤怒。

    只有苏逢吉对刘承祐拱手劝道:“陛下年纪尚幼,子嗣不过是时间问题,不用过于着急。微臣记得最近翰林医官使推荐过一个叫刘翰的人,说他医术精到。微臣建议让他对陛下全面会诊,多开些培本固原的药物即可。至于开封府尹一事,御弟年纪尚幼,而开封府事情繁多,老臣觉得还是让他先学习一段时间再说。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刘承祐连连点头,“司空所言正和朕意,刘(承)勋年纪尚小,还是跟随翰林们多多学习为上。至于子嗣一事……朕会继续努力的!”

    大家好不容易才忍住发笑,看看脸色青黑的刘承祐,都在心里悄悄嘀咕道:拜托,听说你日日宠幸宫女,这房事的次数恐怕我们这些人加起来都没你多。现在还要努力,小心你的小身板啊!

    刘承祐也有些难堪,说了这句话后罕见地羞红了脸。很快君臣无话,就此分开……

正文 第209章 大政变(2)

    刘承佑冷漠地看着群臣离开大殿,坚定了动手的信心。你们这些权臣,掌控着朕应有的权力,却一定都不为朕考虑,整天却想着什么江山社稷?这是我刘承佑的江山,这是我要传给未来子孙的江山!

    刘承佑暗自盘算:只要过几天得到舅父慕容彦超的赞同,自己就命令那赵匡胤率领数十名死士悄悄入宫,将上朝的这些辅政大臣全部斩杀。而后命令刘铢、李洪义等人坐镇开封府,指挥赵弘殷等人率领护圣军等部,对辅政大臣的亲信、家眷加以清除。然后再利用郭威的家人为饵,将他调回,随后软禁或者直接斩杀。到时候朕就可以君临天下、一掌乾坤!

    公元九五零年十月初一,刘承佑害怕逼退辽军的郭威回京,比历史上提前四十天,就与心腹李业等人定下了除杀杨邠等人的计划。平心而论,这个快刀斩乱麻的计划并不是没有独到之处,也不是没有先例。

    往前推三百多年,二十七岁的李世民就曾在玄武门突然发动,斩杀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争斗,扭转了颓势,掌控了唐朝的大权。而刘承佑并不知道,七百多年后,清朝武英殿上,少年康熙也向他学习,以数十名小布库生擒鳌拜,而后掌控大权,成为帝国的真正主人!

    刘承佑一边往**走着,一边暗自沉思道:李世民能够成功,朕难道弱于他吗?起码朕已经登基称帝,而破釜沉舟的李世民当时也不过是有点兵权的王子而已。在刘承佑看来,自己当然与李世民一样英明神武,肯定也能成就大事!

    十月初三,刘承佑得到了叔叔慕容彦超的肯定答复,他立即秘密召集李业等人,并第一次将此计划禀告太后。

    李太后大吃一惊,急声说道:“消灭辅政大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他们可是有调兵的权力,万不可轻举妄动!据哀家了解,他们与苏逢吉等文臣矛盾很大,皇帝不妨与丞相们认真商议一番!”

    箭至弦上,不得不发,如果再与丞相们商议,虽然把握更大一点,可更容易走漏消息。李业仗着自己是太后宠爱的幼弟,就对太后说道:“先帝曾经有言:朝廷大事不可以与书生一同谋划。他们胆小如鼠、畏首畏尾,最容易误事!”

    李太后怒声说道:“七弟你懂什么,你又能办成什么大事?!就拿你担任武德使来说,一天下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向我告状,说你举措失当,我好不容易才将他们安抚下来。前段时间我招女尼入宫诵经祈福,你竟然色心不改,居然趁其入厕尾随其后,行那苟且之事。如果不是我以皇太后的身份压制,人家早向开封府控告你了!就你这点本事,有什么资格质疑丞相们的能力,他们随便一个小手指头,也比你这个不学无识的笨蛋强!”

    李业被李太后说得羞红了脸,不敢再说话,刘承佑也对自己这个舅舅的品行有些不满。不过刘承佑觉得现在与宫外的联系全靠李业,眼看着就要发动大事,这个时候自己这里可千万不能起内乱,必须维护自己这个舅舅的脸面。

    刘承佑便大声说道:“这是国家大事,你们女人根本不懂!”说完一甩袖子,转身就走。李业也不愿意留在原地挨训,便跟着刘承佑离开。只剩下李太后长叹一声:“菩提萨锤保佑,列祖列宗保佑!”

    离开太后寝宫,刘承佑跟在李业身后,七拐八拐来到了一所偏殿,正在附近放哨的小太监连忙跪倒请安。刘承佑打眼望去,见那偏殿漆黑一片,毫无动静,不由得满意地点了点头。

    早有机灵的太监打着灯笼上前引路,却被李业一巴掌扇倒在地:“快熄了灯笼,别引人注意!”那太监连忙吹灭了灯笼,捂着被打得铁青的脸颊,在头里带路。

    李业轻轻推开屋门,刘承佑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偏殿里面灯火辉煌,窗户门缝却全都被厚厚的毯子堵地严严实实,漏不出半点灯光。

    刘承佑入殿之后,自有人帮着关好殿门。偏殿里的士兵们见这个消瘦的青年穿着一件金黄色的龙袍,知道这便是自己宣誓效忠的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