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尽管程万里有些不喜李衍这样,但也没说什么,而是直接说起正事道:“你娘让我跟你说,子嗣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李衍虽然才有四房妻妾,但保不齐未来会妻妾成群,你一定要趁年轻时为李衍生下一儿半子。”
  程婉儿吞吞吐吐道:“你让娘不用……不用担心了。”
  程万里反应了一下,想到了一种可能,随即看着程婉儿的小腹问道:“你怀上了?”
  程婉儿用微不可察的声音说道:“嗯。”
  程万里心道:“这李衍也太……到底是年轻啊,当年我若是不一心考取功名,也不至于四十二岁才娶妻,更不至少四十五岁才有唯一一个女儿……”
  虽然心中思绪万千,但程万里嘴上却仍在叮嘱程婉儿道:“这段时间万万不可让李衍再碰你,明日我就将你原来的使女环儿和坠儿送过来给你做通房丫头。”
  程婉儿点点头“嗯”了一声,随后忍不住催促程万里道:“爹爹先见过官人,咱们再细说,可好?”
  程万里忍不住摇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哎……”
  随程婉儿进房见到李衍,程万里当即拜道:“寨主!”
  李衍并没有托大,而是起身亲自将程万里扶起,然后请程万里坐下,并责怪道:“丈人怎恁地多礼。”给足了程万里和程婉儿面子。
  回去坐下了之后,李衍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道:“朝廷派张叔夜来担任济州府尹,你对这张叔夜可有了解?”
  李衍之所以将程万里叫来,主要是因为水泊梁山之中没人比程万里更了解大宋官场上的人,而李衍又对历史上剿灭宋江的张叔夜有些忌惮,所以才将程万里叫来问问张叔夜的底细。
  程万里道:“张叔夜出生于官宦世家,侍中徐国公张耆之后,少时就喜谈军事,长大后以祖荫入仕任兰州录事参军。兰州依恃黄河天堑为固,每年冬天黄河结冰时,都要处于戒备状态,以防羌人入侵,张叔夜认为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于是亲自过河勘察,发现有一个叫‘大都’的地方,是五路之间的要冲,羌人每次入侵,都先要在此地集结,张叔夜根据附近地势,夺得大都,在大都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可戍守的城池,以此扼守西北边境,张叔夜此举有力地遏止了羌人的侵袭,为朝廷缓解了边疆不安定的忧患,同时也免除了以往士卒濒河困守、累月不得解甲的劳顿之苦,从此兰州再也没有羌患。
  此后张叔夜担任过襄城、陈留知县,以及舒、海、泰三州知州。大观年间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府少尹。不久后又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张叔夜曾出使辽国,与辽人比射箭,首先命中目标。辽人惊诧,想查看他所引的弓。张叔夜以无前例为由拒绝。出使归来后,张叔夜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等资料,上呈官家。
  张叔夜从弟张克公曾弹劾蔡相公,使得蔡相公被迫下台,蔡相公因而与张氏结仇,并迁怒于张叔夜,暗中搜集张叔夜的过错,将张叔夜贬为西安草场监司。
  数年后,张叔夜被召回京师当秘书少监,后又升至中书舍人、给事中。当时的官吏因为怠惰,所以门下省出的命令都是预先签署职衔与姓名,之后遇事才填写具体内容,称为‘空黄’,张叔夜极力改革这种弊端,得以升任礼部侍郎。
  因其升迁太快,又见忌于蔡相公,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到海州任知州。
  不曾想,没几年他竟又来这济州任府尹!”
  顿了顿,程万里道:“那张叔夜能文能武,宰执之才,若非张家得罪了蔡相公,官家又只喜宠信那些溜须拍马之徒,他怕是早已名动天下了。”
  见程万里给张叔夜这么高的评价,李衍不禁对张叔夜更加忌惮!
  犹豫了一下,程万里道:“张叔夜执掌济州府,于寨主、于梁山泊,都绝非好事,寨主最好早做防备。”


第一百七十一章 恨不得从贼
  ……
  济州府,逍遥楼。
  一个五旬老者和两个三二十岁的青年坐在靠窗的位置。
  老者心不在焉的品着茶,像是在想什么事。
  年长一点的青年一直看着对面的府衙。
  年轻一点的青年,一忍再忍,实在是忍不住道:“爹你为什么不去上任,却带着我和兄长在这里坐着?”
  老者,也就是济州府新任府尹张叔夜,收回思绪,不答小儿子的话,反而问大儿子:“伯奋,你可知为父这是何意?”
  伯奋,也就是张叔夜长子张伯奋,道:“自打进入济州府地界,咱们这一路走来,所遇之人,大多都说李衍那贼寇的好话,有些恨不得前去从那贼寇,爹您想必是想搞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吧?”
  张叔夜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道:“对,也不对。”
  张伯奋问:“哪里不对?”
  张叔夜道:“你所说的这些,为父已经有了一些判断,无非是土地兼并让穷苦之人没了活路,而反贼让他们看到了些许泡沫般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亲近反贼。”
  张叔夜的小儿子张仲熊一脸期待的看着张叔夜问道:“爹你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宋朝所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但也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所谓土地兼并,其实就是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后果就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土地的拥有者,受到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矛盾长期积累,往往引起民变乃至起义,严重者还会导致现存的政权覆亡。
  而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最为尖锐的。
  这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首先,赵匡胤上台后,总结了唐朝覆亡的教训,认为应当削弱地方军事长官的实力,因而通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剥夺了石守信等开国将领的军事指挥权。作为补偿,赵匡胤对于这些高级官员对土地的大肆占有始终持放任态度。
  其次,宋代沿袭了唐代中期开始采用的两税制,按照土地而非人口收税。这样一来,土地兼并非但不影响政府的收入,反而降低了收税的难度。因此抑制兼并短期内并不会给政府带来太多利益。而且制定这一政策的赵匡胤认为,不管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再次,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在这种经济发达的形势下,土地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
  而宋代的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合法的土地交易;
  二、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
  三、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
  富者有财可以占田,贵者有力可以占田,而耕者、贫者只能带着一家老小为富贵者劳作。
  宋朝政府将农户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少量土地,需要纳税和维持公共秩序;而客户没有土地,亦不需纳税。但大地主阶级事实上不受此等级划分,也免于劳役和纳税,上述义务全由小农承担。
  总之,宋朝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允许土地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在特权阶级手中。
  宋神宗时,王安石试图通过变法改变这一情况,但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改革以失败告终。
  这是极为尖锐的矛盾,也是上千年来都无法解决的矛盾,不论是谁,如果能解决这个矛盾,一定能名垂千古。
  极度崇拜父新的张仲熊,很希望他父亲张叔夜就是这个人!
  张叔夜一脸苦笑,道:“神宗……”
  张叔夜想说:宋神宗那么英明,那么支持王安石,最终都失败了,就凭当今那个昏货,我怎么可能办成这么大的事?
  可话到嘴边,又被张叔夜咽了回去,然后转移话题道:“你们发现没有,咱们入得城来,所遇之人气色与咱们从海州一路走来所遇之人大不同?”
  张仲熊左右看看,道:“有吗?没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啊。”
  张伯奋犹豫了一下,道:“爹,你是说,他们脸上的笑容多?”
  张叔夜没回答张伯奋,而是冲正好走过来的跑堂地说道:“小二哥,坐下来聊两句。”
  张伯奋拿出二钱银子推给跑堂的。
  跑堂的很机灵地说道:“几位贵客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小人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这话的同时,跑堂的将那二钱银子收起,然后别入腰间。
  张叔夜问道:“我听说你们这里前段时间被梁山贼寇洗劫了,可我们这一路走来,好像没有过这事一般……”
  店小二将刚刚收起的二钱银子掏出来放到桌上,然后道:“客官如果管梁山好汉叫贼寇,那小人不能收你们的赏钱,也只字不能跟你们说。”
  张仲熊一听,大怒,随即就要跳起呵斥这个不明是非的跑堂!
  不过张仲熊的屁股刚离开板凳,张叔夜就不着痕迹的从下面给了张仲熊一脚。
  看了张叔夜一眼,张仲熊又乖乖的坐了回去。
  与此同时,张伯奋将那二钱银子拿起,然后又摸出了二钱银子一并塞向跑堂的,再然后道:“我们只是想跟小二哥你打听一下那梁山贼……梁山好汉来本府借粮一事,我们父子三人从海州来,有意在本府落户,只想跟小二哥你打听一下本府的治安情况到底如何,也好决定在不在本府落户。”
  跑堂的有些怀疑的看着张叔夜父子,并不接塞来的钱。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道:“怎么回事?”
  跑堂的连忙道:“掌柜的,我……他们说梁山好汉是贼寇……”
  来人呵斥跑堂的道:“你要是再跟客人争辩梁山泊那伙人是好汉还是贼寇,就滚回家去,我这里不需要你这样的人。”
  跑堂的张了张嘴,最终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说道:“是,掌柜的!”
  来人道:“你下去吧,我来招呼这桌客人。”然后冲张叔夜父子一拱手,道:“三位客官好,小人是本店的掌柜韩伯龙……”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可以重用
  ……
  张叔夜父子请韩伯龙坐下了之后,张仲熊忍不住道:“这位小二哥好大的脾气,有赏钱都不要。”
  韩伯龙叹了口气,道:“哎,几位有无不知,那梁山贼……梁山那伙人,尤其是为首的李衍,已被本地的穷人奉为神明,如果公然叫他们贼寇,会被群起而攻之的。”
  张叔夜皱眉道:“神明?怎么如此荒唐?”
  韩伯龙道:“今岁大旱,诸位都知道吧?”
  张叔夜道:“自然,我们从海州一路走来,各处皆焦金流石,天不与农户活路,哎!”
  张仲熊接话道:“大宋还算好的,辽东路诸州大乱,至掠人充食。”
  张伯奋瞪了没规矩的张仲熊一眼!
  张仲熊仿佛没看到张伯奋的眼神,继续道:“各地皆是如此,想办法克服就是,我听说新任济州府尹已经为济州请赈灾粮了,不日就会有消息。”
  韩伯龙看了张仲熊一眼,然后继续之前的话题道:“有三处地方不如此。”
  张叔夜问:“哪三处?”
  韩伯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