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金军的条件就送到了赵桓这里。
  赵桓看过之后,将大臣们召集起来,询问他们的意见。
  给事中李邺曾携黄金赴金营请和,那是在赵佶禅位之前,他主动请缨前去的。
  赵桓觉得李邺是最先接触金人的人,了解到的情况可能最多,于是让他最先说说己见。
  李邺说:“金军兵强马壮,十分强盛,敌强我弱,只可议和。他们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朝廷宜速与和!”
  李邺这番话后来不知怎么的就传到了宫外,然后在汴梁城中广为流传,人们送他一个外号曰:“六如给事”。
  李邺出使议和,可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金军刚入河北境时,且贪且惧,日行不过一舍,完全是试探着前进。
  遇到李邺后,金人才知道赵佶有求和之意。
  而且,李邺又在言谈中说及宋国军事弛备。
  金人这才敢大胆南下,郭药师这才敢昼夜急行一百五十里突袭浚州黄河大桥。
  宋国的一众大臣听了李邺的话之后,全都大惊失色。
  李梲支持李邺的看法,他说:“金军之势的确雄盛,未可轻易抵挡,宜从速许之,不可缓也。”
  郑望之则如实奏报说:“金人索要数额庞大,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匹,表缎一百万疋,割太原、河间、中山三镇,还要以亲王、宰相为质,才可退师。”
  赵佶问宰相李邦彦:“怎么办?”
  李邦彦对李邺和李梲所说的深信不疑,因此回答说:“金军已兵临城下,而我城内守军不足,唯有议和才能保社稷江山,不如先答应他们,只是数目太大,可考虑答应给金八十万两,银二百万两,缎子如银之数,牛、马各五百头,羊一千口。”
  赵桓点了点头,他不愿意也不敢冒险抵抗,他只想保住社稷江山,保住赵家天下,保住自己的小命。
  ……


第五百八十七章 康王赵构
  ……
  李梲议和归来时,完颜宗望将宋朝降官沈琯、武汉英、杨信功等人释放,让他们跟随李梲回京,目的是,让他们劝说赵桓君臣接受金人所提出的议和条件。
  这些宋官虽然全都向金人投降了,但却各有各的打算。
  其他人先不说,沈琯在金营时,很注重打探金军内部的情况,对于金军的底细,他了解的非常多。
  沈琯觉得金军孤军深入,已处于险地,因此,他回京后不仅不劝和,反而建议朝廷与金人开战。
  可令沈琯没想到的是,宰执们个个胆小如鼠,不敢抗战,执意求和,唯有李纲见识宏远,且有胆有谋。
  沈琯于是拜见李纲,对李纲说:“敌骑不过五万,能战者只万余人,太子营不到二千,郭药师常胜军约有三千骑,诸营部兵闻只有三万余,其过河者只有大半,可以邀击。”
  李纲说:“待与诸公议。”然后留沈琯于幕中。
  第二天,李纲与沈琯同入殿门宰执阁子,等着续引至后殿见赵桓。
  等了一会儿,见内侍还没过来,他们便一同来到东府枢密院。
  沈琯见耿南仲、李梲等人也在这里,便将对李纲所说之话又对他们说了一遍。
  李梲闻言,厉声说道:“贤敢道金人不强?若与战,能决胜负否?”
  李纲对李梲的胆小怕事很瞧不起,说:“不用如此怕他金人。”
  沈琯情绪有些激动地说:“琯忘身弃家,以图南归,目的就是想禀告官家并让朝廷知道,金人不多,可以击尔!至于战斗结果怎样,非琯所敢知。”
  不久,李邦彦等宰执大臣一起走了过来,沈琯又对他们说:“城下之战,社稷之安危,固不可轻举,可待金兵归时,以重兵拥其后,必有必胜之策。”
  李邦彦等人听后都默不作声,显然,他们听不进去沈琯之言,一心只想议和,苟活性命。
  金人要求派赵佶最喜欢的郓王赵楷去军营做人质,这让赵桓有些为难。
  因为赵楷此时并不在汴梁城——他也出城南下避难去了。
  此时,赵桓的皇弟皇妹们大多都离开了京城各自逃难而去,只有肃王赵枢与康王赵构留在京城没走。
  到金营做人质肯定是有一定的风险的,赵桓不知赵枢和赵构是否愿意去?
  赵桓还有些茫然,不知该不该强令赵枢或赵构前去当这个人质。
  这时,赵构主动求见。
  让赵桓很诧异的是,赵构竟然主动请缨!
  赵构道:“金人必欲以亲王为质,自为宗社大计,岂应辞避!”
  赵桓很高兴,认为赵构很有担当,随即就任命赵构为军前计议使,令张邦昌、高世则副之。
  宰执大臣们对赵构主动请缨前去金营做人质,很是钦佩。
  李梲安慰赵构说:“大金恐南朝失信,故欲亲王送到黄河,亦无他。”
  赵构正色凛然地说:“国家有急,死亦何避!”
  被赵桓点名随赵构一同去金营作人质的张邦昌,听了赵构此言,心里更加恐惧不安。
  第二天,宰执们都来到崇政殿开会议事,李邦彦着重向赵桓汇报议和所需财物的准备情况,以及割让三镇的文件起草情况。
  李纲不同意全部接受金人的议和条件,更不同意割让三镇,他说:“尊称以及归朝官,可如其所欲,这无大害。但犒师金币,其数太多,竭尽天下尚不足以充其数,何况都城乎?应当酌量与之。太原、河间、中山,乃国家之屏障,号为三镇,其实有十余郡地,塘泺险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国?而且,保塞乃翼祖、顺祖、禧祖陵寝之所在,子孙奈何与人!至于遣质,宰相当往,亲王不当往。今日之计,莫若择使与金人慢慢商谈,稍延几日,勤王大兵就将四方云集,恁地时,金人以孤军入重地,势不能久留,虽所得不满意,也必求速归。然后与之约盟,以重兵护卫其出境。如此,他们就不敢轻视中国,其和方可久也。”
  对于李纲的见解,宰执们皆不以为然。
  李邦彦与张邦昌等人纷纷说道:“都城破在旦夕,肝脑即将涂地,尚何有三镇?而金币之数,皆不足较也。”
  赵桓也不认可李纲所建议的,现在他满心全是打发走凶狠的金人,然后苟安。
  为此,赵桓甚至愿意全盘接受金人的条件。
  李纲独自与宰执们争论了两个多时辰,无一人站出来帮李纲说话。
  李纲感觉很孤立,也对赵桓和其他宰执大臣很失望,于是说道:“官家擢臣自庶僚,参与大政不过数日,臣之所以受之而不辞,是以为徒以议论或有补万分之一。今与宰执异议,不能有所补,愿还庶僚,以安愚分。”
  赵桓见李纲要辞职,连忙道:“不须如此。卿赶快出去治兵,坚固城守,以防金人再次攻城,此事徐议可也。”
  李纲受旨离开崇政殿去巡察城防。
  可走出殿门之后,李纲觉得还是应该再提醒一下赵桓,于是又返回殿内对赵桓说:“金人议和所须,宰执欲一切许之,这不过欲脱一时之祸,不知他日付之何人,能为陛下了此?愿更审处,后悔恐无所及!”
  赵桓已打定主意全盘接受金人所提的条件,因此并不喜李纲所言,只是城防还离不开李纲,所以,才对李纲好言相说,将李纲又请了出去。
  李纲走出皇宫,来到北部城墙一带巡察了一会儿,又返回崇政殿,他还是希望再争取一下。
  可御前会议已经结束,誓书也已经出城,赵桓全盘答应了金人所求。
  李纲徒叹,无可奈何!
  赵构与张邦昌在赵桓的催促下,也动身前往金营做人质。
  李邺和右武大夫高世则,分别担任计议使副,携带着朝廷和议誓书,一同前去金营,继续进行和谈。
  赵构很有天赋,悟性也很高,另外无论是学文还是习武,他都很努力,如今,他已饱读诗书,善于骑马射箭,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可谓是文武双全。
  曾有人夸赞这时的赵构“英明神武,有艺祖之风”。
  从这时的赵构敢于自挑重担入金营为质来看,此言并不虚。
  赵构在临行前入宫向赵桓密奏说:“朝廷若有便宜,无以一亲王为念。”
  此话虽然说得很轻,分量却很重,足以看出此时的赵构不愧一少年英雄。
  张邦昌临行前也曾入宫密奏赵桓,他请求赵桓御批,保证不改变割地议和之方案,以保证人质安全。
  可赵桓没同意。
  刚一出城,张邦昌就开始悲愁垂涕——他担心这是一条不归路,害怕从此一去而不回。
  看到张邦昌失魂落魄的样子,赵构慷慨豪爽地说:“去做人质,是为国解忧分难,此男子事,相公不可如此!”
  听了这话,张邦昌感到有些惭愧,于是停止落泪。
  直到夜幕降临,赵构和张邦昌才到达金营。
  这时,金军骑兵交相奔驰,往来不断——完颜宗望故意制造出一种很紧张的战争气氛。
  张邦昌吓得胆战心惊,而赵构则毫不畏惧,意气闲暇宛如平日……


第五百八十八章 前恭后倨
  ……
  赵桓认为,现在金军已经兵临城下,随时都可能发动进攻,社稷江山因此随时都有毁灭的威胁,能与金人议和,就能保住祖宗的江山社稷,就能保住他自己的性命,所以,赶紧凑足金银,已迫在眉睫,为此他已经不顾一切。
  赵桓下诏说:“大金所需犒军物数浩瀚,朝廷竭力应副,如供祀宗庙器皿,亦不敢吝。至于亲王内外百官之家,已行告谕,尽数供助,尚恐未能敷数。忠义之民,理宜体国,将私家所有愿助国用者,限日下于户部尚书聂山等处送纳。”
  不久,赵桓又下诏说:“蕃衍宅诸王金银绢帛,道官乐官伎术等官及五司官,察视曾经赐带,各家有见在金银,只今纳元丰库。若敢隐庇转藏,并行军法。诸宫观寺庙、奉先普安诸坟、六尚局诸司并开封府公用金银,拘收纳左藏库。”
  两天后,赵桓召集宰执们来福宁殿开会,汇报搜集金银的情况。
  结果,金仅得三十万两,银仅得八百万两。
  这点金银,距离金人所要,差距太大,宰执们惶恐不安,纷纷谢罪,只有李纲不谢。
  赵桓很着急,他以为金人若得不到满足,是不会轻易撤军的,于是令张道济去将宫中用于宗庙祭祀的那些金银器皿全都搜集拿来,总共折算了银五百万两,金一百万两。
  赵桓随后安排唐重、谢克家、李擢、师骥四人,去往蔡京、童贯、何执中、郑伸、高俅、王宪、彭端、刘宗元等人家,以及这些人的亲戚家,搜集金银财宝——对这些人家所有的金银珠宝直取,并当日就送到元丰库交纳。
  宋钦宗对唐重等人说:“他们若敢徇情隐庇,或转为藏隐,允许知情人告发,一旦查实,给举报人一半充赏,隐藏之人,并行军法。”
  这些人当中的蔡京、童贯、高俅,都是赵佶的宠臣,也有已经去世的,如何执中,而身份最特殊的是郑伸,他是赵佶的老丈人,即郑皇后(现在是太皇太后)的父亲,名义上还是赵桓的外公。
  可见赵桓的丧心病狂。
  为早日凑齐金人所要的金银,赵桓可谓是挖空了心思,绞尽了脑汁。
  正月十五那天,赵桓又下一道圣旨,要求不管有没有官职,不论何人,只要曾经获赐金带,那么都要将所获赐金带向开封府报告并交纳,若胆敢隐瞒不报,被人举报告发,则将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