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逐鹿传-第4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杭州经战争洗劫,河渠受到严重破坏,前任知州虽多次请示朝廷,开凿漕运,但终因缺乏劳力和资金而未实施,陈遘上任后,下令召集真、杨、润、楚诸郡戍卒二万多人,仅一冬季之力,就清理完旧有渠道,新开凿漕运三百余里,使杭州人饮水和航运困难得以解决。
  靖康元年,陈遘任中山知府、兵马元帅,驻守中山,金兵南下破东京,围困中山。
  朝廷命陈适(陈遘弟)宣旨,要陈遘放弃中山。
  但陈遘决心与中山共存亡,坚壁清野,困守待援,一直坚守到了大中建立,大中赶走金人,收复整个中原。
  陈遘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郭永对忠臣、能臣的理解,因此,郭永是打底里佩服陈遘。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陈遘今年才三十七岁,还很年富力强。
  所以,郭永不希望陈遘的仕途就这么完了,他希望陈遘能为大中所用。
  因此,郭永一到中山府,就将陈遘一家放了,并将陈遘请为座上宾。
  但陈遘对郭永所做的一切都不领情,还大骂郭永不忠于大宋,投贼,为虎作伥!
  郭永没有跟陈遘争辩,任由陈遘谩骂。
  不仅如此,郭永走到哪,都带着陈遘,还甚么事都不瞒着陈遘,包括目前大中在军事上取得的进展,甚至还会跟陈遘讨论如何治理河北,哪怕郭永说上百句陈遘都不回一句,郭永也是不厌其烦的同陈遘交流。
  也正是因为如此,慢慢的,陈遘就发现,郭永的干练和爱民如子,而且,他还发现,郭永身上有跟他一模一样的清官、贤臣品质。
  并且,不仅郭永是这个样子,大中的官吏大多都是这个样子。
  而且,大中朝廷的组织结构更为先进、合理、效率。
  在郭永和大中官吏的治理之下,这七八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河北民众,终于可以大大喘上一口气,像人一样活着了。
  这让陈遘开始意识到,大中上下并不是一群草寇,而是一个合格甚至是更专业的政府,他们能很好的治理这片土地。
  久而久之,陈遘嘴上虽然不说甚么,心理却是慢慢的认可了郭永,也有些认可了大中这个朝廷。
  一日。
  陈遘像往常一样来到郭永的家里。
  离得老远,陈遘就发现,郭永家里竟然挂着白幡。
  陈遘大惊,以为郭永出事了!
  陈遘三步并做两步冲进了郭永家中。
  结果,陈遘愕然发现,郭永安然无恙的在院中祭奠着甚么人。
  陈遘大松了口气,然后来到郭永身后,再然后抬头冲那灵位看去,就见上书四个大字——赵立之位。
  陈遘大惊,脱口而出道:“赵立死了?”
  郭永头也没回,道:“死了已有七日了。”
  陈遘声音变冷,道:“是你大中杀了他?”
  郭永不置可否道:“他阻我大中南下一统天下,杀我大中数万将士,我大中不该杀他吗?”
  陈遘听言,沉默了。
  这种事,是算不清楚的。
  赵立是当世英雄,这是不容置疑的。
  可赵立跟大中的血仇,也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大中找赵立报仇,也是理所应当的。
  与此同时,陈遘还有些庆幸,“幸亏我与大中没有甚么血仇!”
  又为赵立烧了一会纸钱,郭永悠悠地又道:“只可惜,赵公并不是我大中所杀,至少不是我大中的人亲手杀死的。”
  陈遘道:“你这话是何意?是谁杀了赵立?”
  郭永悠悠地说道:“宋康王,汪伯彦,黄潜善,秦桧,动手的是张俊……他是被自己人杀死的。”
  陈遘不信道:“这怎么可能?”
  郭永沉默了一会,道:“中宋已经议和了。”
  陈遘很快就反应过来,道:“大中的条件之一就是赵立?”
  郭永没有否认,道:“还有楚州……南宋最近的压力很快,所以宋康王等人很快就派赵俊将赵立处死,罪名是……投敌叛国。”
  “投敌叛国?”
  陈遘咬着牙重复了这四个字,然后极为心寒地说道:“谁都能投敌叛国,唯独赵立不能,他若肯投敌叛国,大宋早就亡了!”
  郭永长叹了一声,然后说道:“我听说,是因为赵公人品高绝,他们实在找不到赵公其它的把柄,最后只能通过赵公保留我大中杨沂中将军写给他的几封劝降信而判定赵公要投降我大中。”
  陈遘听罢,惨然一笑,道:“荒谬!世间怎能有如此无耻之人!”
  郭永沉默了一会,道:“陈公你不是经常问我,为甚么舍大宋而投大中吗?”
  陈遘看着郭永道:“你今日要告诉我答案?”
  郭永道:“其实,没甚么复杂的,就是,我主贤明,宋主致昏,大中取大宋而代之,是必然之事……我郭永敢拿自己的人头担保,此事若是由我主来抉择,赵公这样忠肝义胆的大英雄,绝不会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陈遘无法反驳郭永此言。
  如果赵立死在战场上,陈遘绝不会如此无力和痛心,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最后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这让陈遘如何释怀?
  沉默了许久之后,郭永突然开口道:“陈公,来我大中吧,我来上任之前,官家特意跟我谈起过你,官家对你很推崇,看得出来,官家很欣赏你的人品和才能,你若过来,必然有机会为天下苍生做些实实在在的事,这样也无愧你毕生所学。”
  “这……”
  陈遘有些迟疑不定!
  ……


第七百四十九章 大统和议
  ……
  中宋议和了。
  大中边打、边和的谈判方式,南宋真受不了,也真支撑不下去了,尤其是在南宋内部不断爆发内乱的情况之下。
  现如今,钟相义军跟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大有当年方腊义军之势。
  这也说明了南宋在南面如何不得人心。
  而李成一伙,现在又跟大中眉来眼去,很有投中的意思。
  南宋的当权者,也就是赵构、汪彦伯、黄潜善、秦桧、朱胜非等人,很怕李成和钟相最终全都投了大中,然后里应外合一举灭了南宋。
  万般无奈之下,一直不肯松口的赵构不得不松口,所了不认李衍当爹以外,几乎全盘接受了大中的条件。
  最后双方达成的议和协议(也就是《大统和议》)如下:
  宋国为大中的藩属国,年年向大中进贡、岁岁到大中来朝(宋每年向大中纳贡银、绢各三十万两、匹),李衍册封赵构为宋主,两国以伯侄相称,赵构管李衍叫伯父。
  两国南面以长江为国界——长江以北尽归大中所有,长江以南、海南岛以北、东至大海、西以仓山…大巴山为界为宋土,另外江东(长江最下游江南一带,包括后世的上海)归大中所有。
  除了这两条最主要的以外,双方还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条约。
  例如:
  南宋解决赵立和楚州。
  大中不得招降李成和钟相。
  南宋在一个月内全部撤过长江。
  等等……
  在议和一事上,南宋是很有诚意也很积极的。
  首先,南宋很快就处死了赵立,并让张俊收编了赵立的部署,将之带到了长江以南。
  与此同时,赵构将国都从金陵搬到了杭州临安。
  紧接着,老将宗泽被赵构勒令放弃长江以北的所有阵地,撤去长江以南。
  正巧,宗泽刚刚吃了杨沂中一场大败仗。
  又有杜充等人在一旁劝说和威胁。
  最终,宗泽不得不含恨带着其部过了长江。
  不过——
  中宋虽然议和了,南宋也全面撤过长江了。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并不简单,主要体现在陕西方面——陕西的宋西军拒绝南宋小朝廷的命令南撤。
  这也难怪。
  宋西军世代生长在陕西,那里就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的根,让他们弃家、弃根跑去蜀地,他们怎么可能愿意?
  这也是北宋灭亡了以后,宋西军还坚守陕西的根本原因。
  宋西军不愿意撤离陕西,南宋小朝廷也没有办法。
  如此一来,大中若想要陕西,就必须派兵去接收陕西。
  说实话,大中上下很不愿意这么干。
  首先,大中现在实在是抽不出兵力这么干。
  其次,大中的将士也不愿意干汉人打汉人的事。
  可目前这种情况下,不打又实在是不行。
  李衍在听完文武大臣的主张之后,考虑了整整一天时间,才下定决心——打!
  不打不行。
  若是不趁着陕西目前混乱无首之际收复陕西,那么等陕西完成统一上下一心之后,那么陕西就将难以攻克,必将成为困扰大中的一个顽疾。
  所以,必须要打,哪怕现在的形势于大中而言很艰难。
  李衍做事,向来是雷厉风行的。
  因此,说打就打——很快,李衍就颁下命令,令张宪兵出潼关,令王彦带领六万大军从东京出发走河东过府州全面收复陕西(其实是陕北和陕中。陕南,也就是汉中、安康、商洛以南,按照条约是归南宋所有的)。
  陕西那里,目前形势非常复杂,可以说是四国争霸。
  因此,单单靠打,是不行的,还得辅以政治和外交手段。
  李衍考虑到,陕西那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大中在西边的国界,不仅要与西夏相临,还与南宋接壤,并且还有可能要跟回鹘、吐蕃(拉萨王系)等西边势力打交道,没有一个放心且能力出众的得力之大才在陕西坐镇,绝对不行。
  于是乎,李衍将仇悆从中南调了回来,让他出任陕西都总管,全权负责陕西的政事和民事。
  除此之外,大中与西夏的谈判也在紧张进行当中。
  西夏使团来大中之前,根本没有料到大中的实力这么强,也没有料到南宋会将陕西给大中令大中与西夏接壤,还没料到大金也要与大中和谈,更没料到李衍坚持不合亲不纳贡不想将自己的女儿嫁到西夏,哪怕不是亲生女儿,哪怕到西夏就当皇后,总之,有太多太多太多西夏使团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此之前,西夏的打算其实是,利用中军跟金军和宋军南北交战急需稳住他们西夏之机,让大中同意他们西夏占据陕北,而他们西夏所付出的仅仅是,向大中称臣,将西夏皇后之位给李衍的女儿。
  可现如今一看,这明显是行不通的。
  不得已之下,李至忠只能派人回西夏请示李乾顺:怎么谈?
  就在这期间,中宋开始履行《大统和议》。
  等到李至忠派回去请示的人回来,大中这边派去收复陕西的军队已经出征了。
  另外,在这期间,河东的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云地汉儿叛变杀死了朔州守将,刘锜抓住机会果断出击,一举收复了朔州,韩世忠不甘其后,随后兵出雁门关收复了应州,换而言之,中军在云地已经建立了桥头堡,收复云地之战已经打响了。
  大中向陕西派兵和战场上形势的变化,给西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要知道,谁都不敢保证,中军会不会集中兵力一举杀过衡山,然后灭了西夏——此时,中军如果放弃云地,其实是有这个实力,至少是有这个机会的。
  这就导致,西夏对结盟更加迫切了——西夏的一众高层可不想承受横扫金军的中军的兵锋。
  还有一事,也促使西夏迫切跟大中结盟。
  这件事就是,在燕云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大金终于达成内部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