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军阀-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奉孝,此事汝怎么看?”韩烈挥手让吕岱回了座位,转而对郭嘉问道。

    “定公之言可行,这也是最温和的手段,料来那乔公也不会拒绝。”郭嘉这会也知道,此事是典韦和张奋惹出来的,对于这两人惹出来的兵祸,他虽然也是颇为恼怒,但想想典韦与韩烈的关系,以及典韦这些年来立下的汗马功劳,他就不可能惩处典韦,同样他也相信韩烈也不可能希望典韦受到严惩。

    为此要想解决这事,只有把祸事变成喜事,自然也就无罪可究。

    “此事就由定公你去处理吧,现在你秘密安排乔家姑娘回家,切莫再生事端。”韩烈对于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二乔,要说没有好奇之心自然是不可能,但要说为了二女,就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一片江山拱手相让,以及大好名声毁于一旦,他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归根结底也是韩烈与二乔连一面都未见过,试想任何一个人,也断然不会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把自己的基业尽毁,这样做不是情深,而是糊涂。

    韩烈虽然重情义,但那也是对自己手下兄弟,和与自己有感情基础的女人,比如蔡琰和糜贞,再有貂蝉和张瑶他都是待之如亲人。

    被软禁了一天一夜的二乔,被吕岱送回乔府后,姐妹俩见到伤势颇重的父亲之时,方才知道这一天一夜的经历,担惊受怕了一天的两姐妹,见到父亲,明白了事情始末时,姐妹俩不由悲戚道:“父亲,女儿不嫁,女儿不嫁……”

    虽然此刻二乔姐妹都显得有些憔悴,但却依旧难掩她们那倾国倾城的容颜。大乔今年不过十七,小乔也年仅十五,但二女却都如这个时代的女子一般,早早的成熟了起来。

    大乔虽然年长,但个头比起小乔却略矮上三寸,白皙的脸庞,瓜子脸型,柳眉大眼,玲珑翘鼻,樱桃小嘴,精致的五官,可谓增一分过肥,减一分则太瘦。

    小乔与姐姐的五官颇为想象,不过她的嘴角却多了两个酒窝,笑起来酒窝显现,给人一种俏皮亲和之美。高挑的身形,纤细的柳腰,当真是国色琉璃,光彩而夺目。

    看着膝下跪在面前的二女,乔公回想起吕岱送来的聘礼与倚天剑,曾说道:“吾主昨日在天柱山猎杀白虎一头,白虎乃西方白帝之子,方才引来昨夜城中兵祸,但白帝昨夜给吾主托梦,说吾主乃天帝之子,承运而生,今日重礼下聘,并不埋汰汝家姑娘,汝不妨三思而行。当然,汝也可以拒绝,这把倚天剑乃是吾主佩剑,汝要是拒绝的话,就用这把剑带着你家小谢恩吧。”

    乔公是个明白人,如今他一家老小的性命可以说都在韩烈手中,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他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死,要么生。

    “傻孩子,为父也不想你们就这么委屈自己,可你们都还年轻,还有大好人生,吾听说那韩烈英雄盖世,想来也不会辱没了你们。当然,若是你们真愿意看着我们乔家老小一起赴死,为父自当陪着你们一道下黄泉。”躺在榻上的乔公老泪纵横,哽咽的叹息道。

    “父亲,父亲,女儿应允便是,还请您保重身体。”大乔明是非,向来懂进退,知礼仪,这会听到父亲如此言语,岂会不知这事已经没有了转换的余地。

    “姐姐……呜呜……”小乔扬起头,露出一张梨花带雨的面容,姐妹相视之下,不由相拥而哭。

 第一百六十一章 喜讯频传

    半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十二月的庐江明显更加的寒冷,寒霜遍地,如玉雕般的冰柱随处可见。

    因为绑架二乔之事,典韦和张奋虽然死罪得免,但活罪却免不了,两人各挨了三十军棍不说,军职也先后被免除,典韦被降职成为韩烈身边的亲兵军候,张奋被直接调理,去了吕岱帐下担任庐江郡功曹一职。

    典韦的中军校尉一职,由许褚接任,张奋的亲兵队率职务由丁奉接任,说起来张奋担任庐江郡功曹,比起在韩烈帐下担任队率职别要高,但却远离了中枢,今后要想再回转的机会显然不大。

    不过这半个月来,韩烈屯军庐江过冬,却也是好消息不断,先是刘晔把鲁肃请到了庐江,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鲁肃不愧为名士。

    此人不但学识过人,更难得是拥有独到的战略目光,这点恰恰是韩烈帐下目前最缺少的,在与鲁肃见面之后,韩烈就被他丰富的知识,以及独到的见解而产生了共鸣。

    当天韩烈邀鲁肃秉烛夜谈,二人因为聊的起兴,竟然到第二日的日上三竿方才歇息。也正是一次促膝长谈,鲁肃看到了韩烈雄心壮志,同时也让他认识到韩烈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明主。

    因此当鲁肃与韩烈畅谈当今局势之时,韩烈表现出要匡护汉室,成就昔日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霸业之心时,鲁肃抚须摇头道:“明公立志成就王霸之业本来没有什么问题,然大汉已不可复兴,如今天下纷乱,谁人不想取而代之?北方袁绍、关中刘备、关山阻隔,陈兵十万,这些人不是一下子就能除掉的。明公当务之急,是鼎足江东,养精蓄锐,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只要明公贸然挺进中原,自然也不会招来袁绍、刘备等军阀的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对于鲁肃的这番豪言壮语,韩烈却是笑而未答,只是转移话题道:“吾与建立一支庞大水军,如今缺一名都督,不知子敬可愿意效劳。”

    “明公恩待,肃敢不效力?”鲁肃避席而起,拱手道:“然某初至,寸功未立,担此重任,恐怕难以服众,还请明公准我在军中行走,待立下军功再立不迟。”

    “子敬之才,吾知矣。此事就这么定了,从今日起,由汝担任水军副都督一职,统领水军军政之事,佩戴吾青釭剑行走军中,汝有不服者,可先斩后奏。”韩烈做事向来不是个优柔寡断之人,在确认了鲁肃的才能后,他便毫不犹豫对鲁肃进行了重用。

    对于鲁肃担任水军副都督,行都督一事,水军之中要说最不平的就是徐盛和朱桓二人,这两个小子都是有本事,却有傲气十足的将领。

    反倒是蒋钦却要谦虚的多,在接到消息之后,亲自带着众将,来到庐江府拜见了鲁肃。韩烈赐予了鲁肃佩剑,剩下的事情他自然也就不管了,他相信凭鲁肃的能耐,足以让这些傲娇的家伙折服的,同理要是鲁肃连徐盛、朱桓都折服不了,那么他又有什么本事统领水军,去迎击刘表的水军,甚至更强大的周瑜呢?

    鲁肃归顺不久,出击豫州的各路兵马,也纷纷传回了捷报,赵云太史慈率军出击汝南,结果一到汝南,就得到汝南大族李通率族人投奔,然而紧接着汝南黄巾头领,龚都、刘辟、廖化三人又率部两万向赵云投降,接着又有陈到率领义从千余人投奔而来。

    至此,汝南郡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尽归韩烈,不过随后赵云与太史慈接韩烈鹰信,率军迁移汝南十万百姓退回沛国、与徐晃、周泰等部会合,以沛国为北方第一防线,连接彭城、寿春形成犄角防御。

    而至于豫州的大部分郡县,拱手让给了曹昂,而袁术在许昌一线,与关羽率领的关中兵马,展开了殊死的厮杀,这一场大战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方才结束。

    得知赵云太史慈在汝南招降了近两万五千人马不说,还拉拢了李通、陈到、龚都、刘辟、廖化五将归顺时,韩烈可谓是大喜过望,随后就传出鹰信,让徐晃率本部以及汝南各军驻守沛国,其余众将撤回广陵,因为他要亲自接见陈到众将,并进行封赏。

    虽然韩烈答应了迎娶二乔,但由于十二月上旬都是没有吉日,所以韩烈就把婚事推到了正月,为此韩烈在离开庐江之际,便把乔公整个家族的人都迁居去了建邺,因为韩烈已经做好准备,在来年正月便把治所迁往建邺。这一次韩烈为了充实建邺新城的人口,不但让乔家迁移,还把庐江另外几个家族近五千人口迁往建邺安置,同时广陵也有五千口迁往建邺安置。

    建邺原本就是三县扩建而成,经过韩烈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如今已经成为江东大城,总人口已经达到五万,而韩烈的目标是把建邺建设为江东第一城,所以建邺实际容纳的人口基数是五十万,这两年多的城池建设规模,正是围绕这个中心而建造的。

    韩烈率军回到广陵休整十日,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工作,他给全军的任务是元日(即过新年)之前完成入驻建邺的搬迁工作。

    虽然离元日只有不过九日,但韩烈早已经启动搬迁事情,长史张昭、主薄孙邵、广陵郡丞徐宣、别驾董昭等留守的官吏,实际上一个月前,已经把主要的一些东西已经迁往了建邺,如今不过是等待韩烈大军班师,完成这最后一项事务罢了。

    甚至韩烈的家眷蔡琰和糜贞都早一步去了建邺,韩烈在广陵休整的那十日,实际也不过是等待着赵云、太史慈、周泰等人率军回归。

    大军集结之后,随着韩烈一声令下,大军随即开拔,前往广陵港码头,乘船直驱对岸的燕子矶码头,燕子矶码头如今建设成建邺城外最大的长江码头,不但韩烈的水军都督府建设在码头上,所有的水路货运商船,都在燕子矶码头上转运。

    韩烈是在蒋钦的五牙战舰上接见的李通、陈到、廖化、龚都、刘辟以及从东海举荐上来的潘璋六将。

    两天一夜的水路上,韩烈在宴请了众人之后,又分别找了他们六人进行了闲谈,看似闲谈,但实际上却是韩烈对他们六个人能力高低,以及人品性格的一次摸底。

    这六个人要说论能力,陈到李通当属佼楚,廖化潘璋次之,龚都刘辟二人出自正派的黄巾军,这次他们之所以会轻易投降,主要是张瑶这个昔日大贤良师女儿的身份,促使了二人的投降。要知道龚都刘辟二人都是太平道的忠实教徒,对于大贤良师张角完全是盲从。

    所以这两个人虽然能力差一些,但忠诚度却值得肯定,为此韩烈在接见了二人之后,随即委任了龚都为彭城相,刘辟为彭城都尉。

    之后又任命了李通为沛国国相,廖化为沛国都尉,同时任命了潘璋为东海郡尉,徐荣转任东海太守,原东海太守陈珪,担任徐州刺史一职,广陵太守一职,则有原广陵郡丞徐宣升任。

    一连串的人事任命,在韩烈抵达燕子矶码头时,便即刻生效下发了下去。李通、廖化等人对于自己能够获得如此重任,无不是感恩戴德,纷纷表达了效忠之意。

    对于李通等人是否忠心,韩烈却毫不怀疑,通过与这些人的深入交谈,与之性格的了解,韩烈基本可以确定,只要自己不倒,这些人都是值得信任可用之才,而这些人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断然不会轻易的做出蛇鼠两端之事。

    如今李通等人的投奔,可以说让韩烈彻底的完成了北方战略的部署,那就是沿淮河两岸构筑防线,以水军居中调度,坚决不踏入中原一步,闷头向南方发展,完成鼎足江东江南,并进一步占领益州,完成他统一半壁江山,再北上中原,或称霸南方建国立业的计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