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大宋之我想做好人-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宋立了不少功劳,为元帅右都监,然久不得迁官,颇有怨望。
  这一次,女真人迁移人口前来燕云一代,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原有辽国百姓的利益,耶律余睹于是与燕山统军使萧高六密谋政变,暗约燕、云各地的郡守,契丹人与汉人,尽杀女真官兵。
  因为事发突然,所以很快耶律余睹他们的起义规模,就发展到很大的程度,到了金国不得不管的地步。
  不过很快金国就反应过来,完颜昌派人杀了萧高六全家,并命他继续带着军队奔赴大同,捕杀耶律余睹。
  这些起义的军队,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当金国的军队来了之后,几乎是一触即溃,根本就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
  耶律余睹得讯之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只能够出奔西夏,然而西夏现在跟金国的关系还算是比较好,并不想因为这样一个人,而得罪强大的金国,于是对于他的投奔,表示不愿意接纳。
  耶律余睹只能够投靠鞑靼,鞑靼人先已受完颜昌的命令,假意欢迎了他的到来,并且承诺愿意接受他,等他进入了对方的部落之后,马上将它给斩杀掉了。


第两百一十一章 杨幺起义
  耶律余睹和萧高六被杀,异常叛乱很快就平息了。
  这一场叛乱,虽说并没有能够将金国的北方搅得大乱,但是却对金国,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使得金国与辽国、大宋的百姓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的激化。
  然而不只是金国有烦心事,对于大宋来说,也有另外一个坏消息发生,杨么起义了。
  杨么为鼎州龙阳今湖南汉春人,原名杨太,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参加钟相起义,在众首领中年最少,当地方言之中称幼小为“么”,遂被叫作杨么。
  两年之前,因为大宋官军的围剿,钟相牺牲后,他与黄诚、夏诚、周伦等领导起义军继续斗争。
  绍兴三年夏,杨幺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立钟相少子钟仪为太子。
  他们坚持钟相的政策,说简单点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在洞庭湖一带据险结寨,陆耕水战,在寨内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自给自足、平等互助的生活。
  同时起义军的队伍为了应对朝廷的围剿,建造大批车船,屡挫前来镇压的南宋官军,起义军队伍扩大到二十余万人。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起义军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控制地区东至岳州今湖南岳阳,西至鼎今湖南常德、澧今湖南澧县,南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北至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幅员数千里。
  绍兴三年六月,南宋政府派王瓁为荆南、潭、鼎、澧、鄂制置使,率六万大军镇压杨么起义军,跟历史上唯一不同的就是现在潭州的统制使,是年轻小将张宪。
  起义军奋起抵抗,十一月,杨幺起义军取得阳武大捷,消灭大宋水军主力,王瓁大败而归。
  好在作为麾下的张宪,提早一步发现了杨幺军的动向,所以虽说水军受损严重,朝廷大军的主力,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不过事情还没完,之前秦桧在南边布置的,可不仅仅是张宪这一个棋子,要知道在东面还有着猛将姚平仲的存在,他的姚家军可不是留在南边旅游的。
  首先是张宪自己,在王瓁带着大军撤退回荆州之后,也带领自己的军队退回了潭州城,进行修整和死守的准备。
  在之前剿灭了曹成的叛乱之后,他的队伍发展到了一万五千人,不过和普通的大宋军队不同,这一万五千人全部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可以被称得上是精锐的人马。
  另外姚平仲在江州江西九江也经营了多年,现在手下也有一万人左右,其中最精锐的,是他自己之前的姚家军的四千,至四千人足可以顶得上等闲的两、三万人。
  但如果姚平仲的手下,面对的是杨幺的起义军,甚至正面冲击十万人的大军,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的。
  杨幺的起义军,在击败了朝廷的大军之后,自以为已经站稳了脚跟,于是相对放松了警惕,杨幺这个时候绝对没有想到,朝廷对他们的动作才刚刚开始。
  有一支起义军的队伍,在夏诚的带领下,竟然想要进攻潭州城,因为他们听说在潭州城这边,有着皇帝妹妹的存在。
  如果说到时候能够攻破潭州,把皇帝的妹妹给抓住,对于起义军将会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与此同时也会极大的打击,大宋朝廷这边军队的士气。
  到时候起义军将会顺着这股士气的转变,对大宋展开全面进攻,到时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至少杨幺觉得是不可限量的。
  可以将这一个皇帝的妹妹,当作是自己这边的人质,不管是向大宋说要巨额赎金,还是在大宋朝廷再敢派军队围剿他们的时候,可以以这个女的来要挟,使得大宋的军队马上撤军。
  在杨幺的计划之中,柔福帝姬现在已经是很重要的人物,实际上这个女人在赵构的心里有多大的地位,还真的不好说。
  然而夏诚的这一支起义军,才刚刚到达潭州城下,张宪的队伍因为早就得到了消息,已经在城外排开阵势等着他们的到来了。
  对方的人数是张宪队伍人数的两倍,但是张宪这边的军队,却人马极为精锐,还早早的排好了非常严密的军阵。
  军阵的最前面是远程的弓弩手,之后是刀盾兵和枪兵,他们有着非常严密的阵型,所有士卒严阵以待,就等着对方前来进攻。
  就在对方冲击这一道强大的阵仗,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还死伤惨重,有些士气低落的时候。
  忽然从夏诚大军的后方,出现了一队上千人的骑兵,彻底将夏诚的队伍,完全给冲击的溃散,最后变成了一次,单方面的杀戮。
  不过张宪并不准备把他们全给杀了,而是将其中大部分的士卒,全部都给俘虏了下来,并且在加以区分之后,将小部分有罪的给杀掉,大部分无罪的起义军士卒,都暂时关押了起来,等起义平定之后,再让他们回到各自原来的家中生活。
  当然,国家定下的对于反叛军,所属的那些普通百姓的政策,之后将会派出专人,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宣传,直到他们彻底愿意,重新变成大宋的百姓为止。
  就算他们不愿意接受也可以,那样的话他们将永远,在军队的监视下生活,而且不能够享受大宋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所有的优惠政策,张宪相信他们会好好的考虑。
  但是仅仅只是在潭州城外,击败了夏诚的队伍,并不是一切的结束,夏诚带着败军返回到岳州之后,马上将在潭州发生的一切,告诉给了作为起义军首领的杨幺。
  对于潭州城的失败,杨幺有些震惊,他没有想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明明已经派出了三万军队,却无法奈何对方,这实在是有些让他不可置信。更加不敢置信的是,夏诚竟然被一支,由一个十多岁孩子领导的军队给击败了。


第两百一十二章 战火平息
  就在杨幺和手下众将,准备集结了附近所有的大军,想要前去再次进攻潭州城的时候,他们自己却出事了。
  首先是统制使张宪率领的潭州城部队,向着北面进发,目标正是岳州,且已经攻破了外围的几个城镇。
  紧接着,江州姚平仲的一万余人马,从东面直接翻越了山地而来,走水路越过了洞庭港,紧逼岳州城。
  与此同时,北面李横的荆襄的人马,一共五万人也一起南下,还有之前退到荆州的三万朝廷人马。
  十一万余大宋朝廷的人马,对起义军的十万大军,在陆地上战斗,和水战不同,他们配合默契,将起义军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最后杨幺、夏诚、黄诚等起义军领袖,全部都被抓住,被千里押送到了建康城,被赵构下令立刻处斩。
  杨幺起义,这一场本来应该存在好几年,影响极为深远,波及范围极大的起义,就这样被平息下去。
  镇压起义的整个过程,虽说有些血腥,但是并没有对湖南地区,产生特别大的影响,至少很快百姓都接受了大宋的政策,当地的经济、农业生产也都全部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之中。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就在南边的几路大军,正在围剿杨幺起义大军的时候,之前驻扎在长沙城的孔彦舟的人马,竟然在没有得到朝廷命令的情况下,伺机向着北面行进。
  孔彦舟的人马本来就是土匪、山贼为主,一路上烧杀抢掠,进入了河南地带,他一路上的行径已经被汇报到了朝廷。
  驻守在河南的翟兴,赶快带着三万人马,驻守在地势险要之处,对孔彦舟的行进设置了阻碍。
  但是没有想到孔彦舟,其实早就已经跟刘豫进行了串联,刘豫也派出了人马接应,两方夹击之下,翟兴准备不足,只能够被迫后撤,回到河南地。
  翟兴这一次如果不是谨慎,差点连自己的地盘都丢了,好在孔彦舟只是想要从这里过去,王彦有没有损失多少人马,只是在河南地上面的百姓,受到了一些损失而已,这些损失大宋之后都会进行相应的补偿。
  孔彦舟和带着他的五万人马,全部投到了伪齐的麾下,他自己则凭借手里的军队,成为了伪齐手中重要的将领,还被布置在跟南宋进行交战的第一线。
  之前大宋许久没有跟西夏在进行战斗,但是今年西夏不知道哪根筋动了,和大宋进行了两场战斗,或许西夏最近在政策上更偏向于金国。
  第一场战斗,不知道算不算是和大宋之间的战斗,不过名义上确实是。
  西夏进攻了投降到大宋麾下的,凉州的六部吐蕃人马,这些人马本来是吐蕃国人,因为吐蕃国现在陷入到了内乱之中,所以投靠到了大宋的麾下,并且为大宋效力,因为他们之前已经被大宋,安置在了凉州一带的紧要地方,所以又被称为凉州吐蕃六部。
  不但凉州的吐蕃国六部被攻击,同时西夏还进攻了,隶属于大宋这边边境上的府州。
  不过现在的府州可不是之前的府州了,府州现在有折家的折可求,带着儿子折彦,还有一万五千折家军进行防守,从防御力上来说,已经不知道提高了几个档次。
  除去折家军之外,之前驻守在江州的姚平仲,也因为南边的叛乱平息,所以被调到了北面,而他们的姚家之前,就是面对西夏的西北军人马,所以姚平仲再一次被调到了大西北。
  折家军和姚家军两方夹击之下,西夏国的军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同时在数次大战之中,西夏也是损兵折将,现在的西夏可不是李元昊建国时候的西夏了,大宋的军事实力也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西夏在大宋的府州受到了非常大的军事压力,所以在西面的凉州,他们进攻吐蕃国六部的人马,也没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很快就被击败了。
  自此大宋这一年发生的各种战争,才算是结束,对于大宋的军队来说,也经受了非常多的考验,锻炼出了一些比较精锐的人马。
  在所有的战斗都相继平息之后,各地的大将都依次进京,接受了赵构的奖赏。
  历史上在这一年,岳飞平定了南边的数场叛乱,所以被招到了临安城,并且授予了他“尽忠报国”的旗号,而这便是岳飞背上,刻“精忠报国”四个字的实际故事原型。
  岳飞的背上到底有没有刻字,还存在非常大的争议,但是从宋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