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大宋之我想做好人-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确实还不到议和的时候,臣下先前说过,要到不能够抵抗金国人入侵,才是议和之时。”
  “那现在爱卿觉得应该做什么呢?”
  “首先自然是调整各处的防御。”
  “先看看是否可以防守是吗?”赵构问道。
  “然也,臣下认为有张浚、唐经、吴阶、翟进几位大人在,川陕一带应该可保无恙。”
  “可汴京已经失守了。”
  “诚然如此,臣下现在有一些小的想法,只是不知道是否可行。”
  “爱卿快说。”听到秦桧说有主意之后,赵构显得非常的急迫。
  “臣下认为应天府一线,有韩世忠将军便可,只是其麾下兵马数量太少,必须要增派人马才行,不过就算增派的人马,也必须保证指挥权在韩将军手中。”
  “只是这些人马之后不就变成韩世忠的手下了吗?”赵构显然对此有些顾虑。
  “并非如此,只要事后将士卒召回来,那些士卒就仍然还是圣上的兵,这一点无需担忧,而且韩将军没有这个胆子,他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绝对不会做出圣上担忧的事情。”
  “爱卿觉得韩世忠没有问题?”
  “韩将军和别的将军还是有不同的,还是可以相信的,这点之前我在金国也有听闻。”


第三十三章 折彦质
  “既然这样,给他派五万人前去好了。”
  “圣上圣明。”
  “还有什么别的呢?”
  “臣下还推荐两个人。”
  “哦!快说。”
  “第一人乃是张叔夜置制使麾下前军统制使岳飞,第二人乃是刘光世将军麾下前军统制使王德,有此二人帮称,京西北路无忧也。”
  “果真如此?”
  “果真如此,此二人陛下可以先试用一下。”
  “试用?”
  “然也,试用一番,如果此二人可用,圣上之后加以提拔便是,如果此二人不可用,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且要是输给了金国人,最后我大宋不是可以议和吗?”
  “是到了最后,无论结果如何,我们还可以议和,这个底线还是在的,如果他们能够将金国人抵挡在京畿路一线,朕也自然可以继续高枕无忧了,爱卿真是朕的福星呀!”
  “臣下愧不敢当。”
  “朕立刻下令,将此二人拨付到前线为官,同时将他们麾下的人马也一并带走,另外在所在的州郡,可以自行招募新兵,一应粮草供给由当地官府提供。”
  “圣上圣明。”
  “如此这般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实在是太好了,你要知道朕这几天都还没有睡好呢,就在担忧这金国南下之事。”
  “圣上为国为民操劳,实在是让臣下这做臣子的汗颜,圣上现在还年轻,万万要保重龙体呀!以后来日方长,这河山还是圣上的。”
  “爱卿说得好,这河山乃是朕的,谁也别想抢走。”赵构忽然看着北边说道。
  “只是爱卿,这万一要是他们三个守不住怎么办,议和的事情也要早点考虑呀!”
  “圣上放心,议和之事之前是由臣下提出的,臣下之前便已有了腹稿,真正需要的时候,必然是直接拿出来便是,这一点请圣上无需担忧,全部交给臣下便是。”
  “这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如秦爱卿这般让人放心,若知如此,当年便是拼上何等之代价也必将爱卿留在朕的身边。”赵构说道。
  “圣上过奖了,为君之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此而已,臣下不敢有何奢望,只要大宋国泰民安,只要圣上英明如此,臣下便已是心安理得了。”
  “秦爱卿说话朕甚是喜欢。”
  “禀圣上,枢密院同知李回求见。”一个带刀侍卫这时候来到了两人面前,并且大声禀告道。
  “哦!他这个时候来见朕干什么,没见到朕正在跟秦爱卿一起议事吗?不见,不见……一个个办正事的时候没有半点作用,别人有主意的时候,他倒是快得很。”赵构有些不快的说道。
  那个带刀侍卫自讨没趣,也觉得非常的尴尬,于是转身便要离开。
  “圣上,且慢……”这个时候秦桧倒是出声了。
  你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枢密院同知李回和他,还有参知政事范宗尹乃是一党,另外还有一些之前也是在御史台公事之人,这些人说话做事自然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必然是同气连枝的。
  现在李回有事情需要来面见赵构,赵构却连见都不想见他,这现在显然是不符合他们集团利益的事情,所以秦桧才要出言阻止,并且让李回前来,说一说到底是所为何事,如果说对自己有利的话,或许还会出言相帮衬也说不定。
  李回很快就来了,他先是对着秦桧看了一眼,秦桧对他点了下头,表示自己会对他帮衬一些,他这才放心一些。
  “圣上,臣有事禀告。”
  “何事?”赵构仍然显得非常的不耐烦。
  “圣上,如今金国人大举进攻,正是用人之时,臣下作为枢密院同知,自当推选有用之人,为圣上分忧。”李回说道。
  “哦!有用之人,你要推荐何人呀!”
  “折彦质。”李回低下了头。
  “折彦质?混蛋……”
  赵构这个时候明显有些气的不轻,在他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甚至身子有些颤抖,他上来直接一脚就将李回给踹翻了。
  秦桧还真的是知道这么一个人,原因是因为他之前因为喜欢历史人物佘太君,所以特意查过他的家世,知道了大宋的折家军。
  这折彦质,字仲古,别号介之,云中人,宋麟府折家第七代名将,文武兼备,父折可适和折可存,折可求是兄弟。
  《宋史·折德扆传》记载折彦质七世祖折德扆屡立战功,曾经担任后周静难军节度使等职务,其女嫁与杨业,即《杨家将》传说和演义中著名的佘老太君。
  折彦质的父亲折可适也是战功卓著,曾经担任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州、知镇戎军等职务,最后卒于知渭州(今甘肃平凉)任上。
  折彦质的哥哥折彦野在徽宗时,官西染院使,为秦凤路第一副将,屡立战功。折家将可谓是宋朝的“西北长城”。
  折彦质更是被誉为“振七世之家声,为折氏之冠冕。才兼文武,心存江山。广交游,所知多一时贤臣名士”。
  在父亲知渭州时,折彦质于大观四年(1110年)以朝请郎的身份担任直秘阁参军事,开始了自己的军旅和宦海生涯。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擒辽主天祚帝,下燕京,围太原,直逼开封,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折彦质与种师道、姚平仲(这个家伙一战溃逃数百里,隐于山中数十年)、姚古等率军勤王,在南关、黄河等地与金兵血战。
  六月朝廷以李纲为河东宣抚使、折彦质为勾当公事前往救援被金兵围困的太原,折彦质随制置副使谢潜自威胜军出兵,与金兵血战四天,最终因为金人增兵未能成功。但是他的将才得到朝廷认可,被擢升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
  在与金兵的对峙中,他多次与金兵统完颜宗翰罕通信,表达自己想要和金国停战修好的愿望,他在书信中提到:“愿戒守兵之官,按兵不动,勿相侵扰,以俟盟誓之必成,和好之永结”。


第三十四章 牺牲品
  折彦质绝不是投降派,而是希望罢兵息战有利于双方百姓,应该是有前瞻眼光的,这一点说起来和秦桧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十一月,朝廷要求折彦质极力保守平阳府及汾州一带,而平阳知府林积仁压根没有打算坚守,朝廷所差都统制刘锐也不肯用命,最终平阳府陷落,威胜、隆德、泽州相继失守,金人长驱南下,彦质以宣抚副使领兵十二万与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共守黄河,但未及战斗宋师尽溃,折彦质因此责授海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高宗即位后,赏功罚罪,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再被“责授散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
  也就是说一直到现在,折彦质这一代将才还在海南呆着,不过折彦质本为将门之后,自身也极具将才,但是可惜在对金兵的战斗中却少有胜利,最终还被流贬海外,实在是可惜。
  究其原因,是与宋朝朝廷的**和军队的软弱密不可分的,而且每一次他的身边都有一群猪队友,即便是军事天才也难以扭转根本局面,折彦质可谓是生不逢时。
  李回因为之前曾经和折彦质共事过,而且非常清楚他的军事才能,所以这个时候才将他给提了出来,只是看样子现在赵构非常的生气。
  “圣上,臣有话说。”秦桧这个时候拱手上前。
  “哦,秦爱卿要说什么?”
  “臣下认为折彦质将军可用。”
  “什么?爱卿昏头了吗,你知道他是谁吗?”
  “圣上,臣下曾经听闻折彦质在到达昌化军之后,他按照惯例给朝廷上谢表,如是说道:不知沧海之深,但见恩波之阔。说自己虽然不能领会宦海风波,但是对皇恩还是铭记在心的。”
  “却有此事,但是……哎!”赵构叹了一口气,秦桧看到赵构竟然此时有些无奈的样子,这也让他对眼前的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
  其实在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折家将,如果不是因为折可存的墓碑被发现,而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的话,甚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他这个人的存在。
  折可存、折彦质都是北宋最大的名将世家之后,如果不是出了个折可求和折彦文这两个大叛徒,论功劳事迹,以及折家涌现出的能人,杨家将、种家将和他们还差的很远,如果单纯说为大宋作出的功绩的话,甚至连岳家军跟他们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折家将本来是鲜卑的后裔,前后延续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则历史更加悠久,堪称中国第一将门世家,佘太君之所以在天波杨府能有那么高的地位和声誉,和其家族辉煌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丈夫和儿子死了之后,折家对于杨家的帮助就更加显现出来了。
  《折可适墓志铭》称,折氏“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这里所说的“后魏道武”,即两晋十六国时期北魏王朝的创始者鲜卑人拓跋珪。
  《折嗣祚神道碑》也称,折嗣祚“以魏孝文帝二十七代之孙也,世袭家声……”这里所说的魏孝文帝,便是北魏第六代皇帝,后来改为元氏的拓跋宏。
  由此可见,折氏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尽管这一家族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但直到北宋朝廷仍然以“蕃官”视之,将官们也习称折氏统领的军队为“蕃兵”。
  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减轻西顾之忧,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
  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的折氏传人,最早可推唐代末年的折宗本,当时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这位折氏先人,号太山公,在当地颇有威望,“因其所居,人争附之。”
  晋王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时,“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隶账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统之”。折宗本“辑睦招聚”,以功封为上柱国。
  折家历史久远,折可存和折彦质都是功勋卓著之人,但折可求和他的儿子折彦文彻底投降了金国,折可求还差一点就当了伪齐的皇帝,只是因为最后他是完颜宗翰的人,加上他实在是有些拥兵自重,所以最后才被罢免提名,在完颜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