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赵为王-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丹砸了砸嘴巴,轻轻的哼了一声。
  魏无忌啊魏无忌,汝不愧是大名鼎鼎的信陵君,寡人果然还是有些小看你了。
  不过等到下一次,汝再想要跟寡人来上这么一次平手,那便是绝无可能的事情了!


第302章 赵丹要开幕府?
  由于孩子的降生,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赵丹的心情都非常的不错。
  这一天早上,一位年轻的、身着绛色官袍的士子出现在了龙台殿中赵丹的面前,朝着赵丹躬身行礼:“臣见、见过大王。”
  这名年轻的士子不是别人,正是荀况的两大得意门生之一,最近刚刚被赵丹任命为赵国侍中的韩非。
  侍中侍中,随侍宫中,因此韩非出现在赵丹的身边,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说实话,赵丹每一次看到韩非,心情都会变得更好一些。
  这可是韩非子啊,现在居然成为了寡人的侍中……哼哼,寡人简直是太厉害了!
  所以赵丹在看到韩非之后,就对着韩非笑道:“汝来得正好,走,随寡人要去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韩非慌忙应了一声,跟上了赵丹的步伐。
  老实说,在听到赵丹的这句话之后,韩非子的心中多少也有些好奇。
  在这些日子的接触以来,韩非对于赵丹的佩服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除了因为赵丹能够率领赵国变得更加强大这个非常实际的原因之外,更因为在这段日子以来的朝夕相处之后,韩非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能够在赵丹的身上找到和韩非颇多相同之处。
  许多还在韩非脑海之中徘徊的想法,已经在赵丹的手中得到了实现,许多韩非的脑海之中甚至还没有想清楚想明白的东西,在跟在赵丹身边之后却又渐渐的开始变得明晰。
  可以这么说,虽然仅仅跟在赵丹身边一段时间,但是韩非所获得的收获,绝对不比跟随恩师荀况身边学习这么多年的收获要少,甚至可能还更多一些。
  因此韩非看了赵丹的这副模样,心中也不免有些好奇。
  能够让这位英明神武的大王如此兴致盎然的地方,那又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韩非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在赵国的宫城之中并不是只有龙台和凤台这么几处宫殿,还有许多的偏殿用来作为平日的办公之用。
  过了片刻之后,赵丹就带着韩非来到了一处偏殿面前。
  韩非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这座偏殿。
  在不久之前韩非某次随着赵丹路过此处的时候这里还是十分的偏僻冷清空无一人,但是今天到来的时候这座偏殿外面却已经有了宫廷侍卫把守,并且在偏殿的大门上还摆放着一块牌匾,上书三个大字——“参谋处”。
  “参谋?”韩非盯着牌匾上这几个字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赵丹一马当先,迈步走进这座参谋处的大门之中,韩非不敢怠慢紧跟其后。
  在参谋处之中,早已经有不少人落座,在见到赵丹之后这些人便纷纷起立,朝着赵丹恭敬行礼。
  “见过大王。”
  赵丹微微点头,走到最上首早就已经预留出来的落座,韩非在赵丹的身边也捞到了一个座位。
  在坐下来之后,韩非才有机会打量一下周围坐在大殿之中的人群。
  然后韩非就发现了一个事实——
  这里面的大多数人他都不认识。
  就在韩非还沉浸在惊讶之中的时候,赵丹已经开口了:“诸位可知道今日寡人招诸位前来,究竟所为何事?”
  没有任何一个人开口说话。
  很显然在场的这些人,对于赵丹之所以为什么将他们召集到这里,在心中多少都有些莫名其妙。
  赵丹却继续开口道:“今天之所以请诸位来此,主要是希望诸位能够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参谋战事。”
  在场的主人一听这句话,这才明白了过来。
  韩非子的心中忍不住就嘀咕了一声:“原来大王的意思是想要设立一个幕府?”
  幕府,这是一个在华夏史上源远流长的制度。
  夏、商的家臣,西周的命士,然后就是如今战国的养士,都可以看做是幕府制度的雏形。
  真正开创幕府制度的,主要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以及之后的秦朝。
  当时正是封建官制体系草创时期,分工不细,机制不完备,各级长官难以单独完成朝廷赋予的职守。于是,三公郡守开府自辟椽属、令史以为辅佐差使,就成为一种制度而保存下来。
  虽然说是秦的开创,但是由于赵国的制度实际上和秦国颇为相似,因此赵国同样也有幕府制度,不单单是几名赵国重臣,地方郡守也同样拥有着自己的幕府和属官,不过规模甚小。
  这些属官,初为官内编制,但在实践中逐渐与正规职官有别,在地方上更为明显。
  西汉州刺史为朝廷派出巡察郡国的官员,不能像郡守那样设置开府。一个刺史统数郡国,照顾不过来,遂“皆有从事史假佐”(《后汉书·百官志》),人员大多由刺史自己招聘。
  东汉时,刺史正式成为州级行政长官,更有了“皆自辟除”僚属的权力,幕僚机构随之膨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官制紊乱,政治动乱,幕僚职能空前活跃,使幕府制度发展成熟。参军、记室、军师、主簿等幕称的出现,标志着不同于正官系列的幕僚机制在分工、职能方面趋于细化完善。
  汉代,三司(大司空、大司马、大司徒)开府,到了魏晋,凡有将军或持节都督等诸军事头衔而开府仪同三司者,不计其数,幕僚侵代和超越正官的现象也逐步达到顶峰,甚至幕府成为取代中央的霸府,并转换成新王朝的行政中枢。
  隋、唐统治者一度废禁自辟幕僚制度,但此后仍延续下来,并日趋完善。唐代节度使幕府编制是法定的,但朝廷又承认无编制限额的惯例。
  宋代中央对幕府制度限制较严,聘用由自辟改为中央任命,大量幕职编入正官。凡签书判官厅公事、节度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等幕职官由中央任命。
  这意味着幕府直接向中央政权负责,又有监督主官的职能,是幕府制度发展的一个转折。金、元、明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基本上采取了宋代的做法。
  清代的职官制度更加完备,职官的分工细化,由国家委派幕职的制度已无存在意义,于是,幕僚又变为私聘。
  而且被聘入幕者不必拘于出身德行,入聘后的地位,既非正官属吏,又无固定的任期和按品级规定的薪俸。
  他们只是各级幕主处理政务公事的智囊和代办,一般称师爷或老夫子,其主要职掌是刑名和钱粮两项。
  清代幕僚的地位,已不能像古之长史参军那样与正官相提并论了。
  说来有意思的是,幕府制度后来被某个东瀛小国学了去并一直沿用多年,以至于到了现代竟然被某些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蠢货们以为“幕府”这个词语乃是一个舶来品,简直贻笑大方。
  在韩非子看来,既然赵丹突然搞出了这么一个参谋处,估计也就是一个换了名字的幕府罢了。
  但下一刻,赵丹的话又击碎了韩非子的想象。
  “但请诸位注意的是,寡人所设此参谋处,并非幕府也!”


第303章 参谋的意义和韩非的机会
  赵丹说的是实话。
  如果要弄一个幕府的话,那么直接就叫幕府好了,还叫什么参谋处,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再说了,作为赵国的国君,赵丹也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弄什么幕府。
  这个参谋处对于赵丹的意义来说就是参谋,纯粹的参谋。
  孙子兵法有过一句举世闻名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从表面上去理解的话,就是突出了对侦查和情报的高要求并阐明了这两者的重要性。
  但其实这句话,尤其是“知彼”这两个字也可以从另外的一个方面去理解。
  什么叫做知彼呢?
  在赵丹看来,知彼不仅仅代表着对敌人行踪和情报的了解,同时也代表着对敌人心理的掌握。
  比如说,敌军的将领在什么情况下会进攻?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后撤?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犹豫不定?什么情况下又会拼死一搏?
  如果能够掌握这些的话,那显然也是属于知彼的一种。
  心理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战争中却往往有着颇为重要的作用。
  在过往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史上,对敌人心理方面,通常是靠着领兵大将猜测来做出的。
  比如说在著名的桂陵之战中,齐国的鬼才军师孙膑就是因为掌握了魏国大将庞涓急于回师救援大梁城的心理,才能够在半路设伏,最终以逸待劳大破魏军。
  如果换成是另外一个不如孙膑的将军去领兵的话,那么这一场战就不一定能赢得这么漂亮,甚至都未必能赢了。
  在赵丹看来,这种过度倚仗将领个人能力的方式显然是非常不好的,而且也非常的不稳定。
  这就是赵丹之所以要设立参谋处的初衷了。
  通过这个参谋处,赵丹完全可以在事先就对战场进行推演,根据获得的情报来预判出敌军的进兵路线、防守方针、奇袭路线等等诸多可能性,然后再逐一根据这些可能拟定出赵国方面的应对方案。
  在这样的推演过程之中,赵国非常容易就能够察觉到敌军最有可能在战场上所采取的策略和方针,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反制。
  最理想的状况下,在大战开始之前参谋处就应该先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并做出相应的方案。
  这样一来,赵国的敌人们无论采取任何行动都不会出乎赵国的意料之外。
  而且就是碰到了什么奇招,赵国的领兵将军也能够凭借着参谋处一开始就制定好的应对计划来见招拆招,不至于被打得手忙脚乱最终崩盘。
  在这些参谋们群策群力的帮助下,无论是哪一名赵国将军领兵,都能够保证不会做出那种非常脑残的决定,而且也不会被敌人用奇招一下子,由此一来赢得战争的几率也会大大提升。
  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不是吗?
  所以这些参谋们也不会和幕府之中的幕僚那样有什么实际的官职和官位,只要负责天天在这参谋处之中推演战局就行了。
  这就是参谋处不同于幕府的地方。
  之所以将参谋处设在宫中而不是直接设在前线,主要是因为赵丹考虑到这毕竟是一个新的机构,一下子在河东之战这样的大战中抛出来的话不确定性有点大,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毕竟认真说起来的话,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纸上谈兵啊。
  所以赵丹决定先在宫中试验一下,等到参谋处真的做出了一些成果,然后再凭借着这些成果来说服军队将领们,接着在军中推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其实是赵丹根据后世的参谋制度所弄出来的东西。
  如果可以的话,赵丹还希望在未来能够设立一个大参谋部,在开战之前对于赵国战争的方方面面都事先进行推演,真正做到不仅是行军打仗,更连后勤供给,兵员征调,装备铸造等等所有和战争有关的事情都做到事无巨细皆有准备方案的地步。
  当然了,饭要一口口吃,事情也要一部部做,赵丹也不是那种什么都想要一口气吃成胖子的人,所以先从一个小小的参谋处开始做起无疑是一个比较保险的选择。
  而如今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