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赵为王-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这么说,在秦王稷的手中,这韩王然和韩国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骨仔,白眼狼!
  所以秦王稷十分不悦地说道:“韩王然此人,素来是奸诈无比,而且又言而无信,寡人如何能够信之?”
  蔡泽笑了一笑,对着秦王稷说道:“大王或许应当知道那宜阳换平阳之事。”
  秦王稷哼了一声,表示自己的确知情。
  也不怪秦王稷如此不爽,毕竟这个宜阳城可是赵丹硬生生的从秦王稷的手中敲诈回来的,然后赵丹一转手还拿去和韩王然换了好处,这如何能够让秦王稷高兴得起来?
  蔡泽道:“臣以为,和韩国连横一事是否能够成功,关键便在于这宜阳换平阳一事上。”
  秦王稷道:“为何?”
  蔡泽道:“大王,这宜阳也好,平阳也罢,那都是韩国昔日的旧都,对于韩王然和韩国来说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然而此时此刻赵丹却凭借着赵国三晋之盟盟主的位置,强迫韩王然作出了二选一的抉择,想必韩王然心中必定对此极为不满。”
  秦王稷沉吟片刻,随后开口说道:“便是那韩王然心中不满又如何?这赵国如今强大如斯,难道韩王然还敢和赵国作对不成?”
  蔡泽笑道:“以韩国一国之力,那自然是绝对不可能和赵国作对的。可若是加上秦魏两国的话,那么韩王然是否会和赵国作对,便是两说了。”
  秦王稷恍然大悟,一拍大腿:“纲成君此言甚是!如此一来的话,那么这连韩之事,倒也是值得好好探讨一番了。”
  秦王稷毕竟也不傻,虽然说韩国对于秦国来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五仔,但是毕竟眼下秦国最大的敌人可是赵国,只要能够干翻赵国,那么秦王稷就算捏着鼻子和韩国魏国这些二五仔们连手,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毕竟在这战国时代,什么歃血为盟那都是扯淡的东西,只有利益才是真正能够让各个国家们团结起来对付共同敌人的最大驱动力。
  秦王稷盘算了一下,如果蔡泽的这些设想都能够实现的话,那么秦韩魏对上赵楚,局势就变成了三打二。
  好像不是很虚啊。
  大殿之中的其他秦国大臣们此刻看向蔡泽的眼神也已经是大为不同。
  如果说在之前大部分的眼神之中或多或少的都带着恶意的话,那么到了现在,蔡泽已经是用自己的能力成功的消除了不少的恶意,甚至有一些人的眼中都开始露出了佩服的神色。
  当然了,蔡泽想要完全在秦国政坛立住脚,那肯定还需要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是了。
  这一次开口提问的人变成了安国君赵柱:“纲成君,即便是依照汝之所言,那么却仍旧有燕国和齐国两大变数。若是燕齐都加入赵国的阵营之中,则我大秦仍旧处于劣势啊。”
  赵柱的担忧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现在齐国正在和赵国联手进攻燕国,企图颠覆燕国新任的燕王安。
  而且一旦燕王安被赶下台,赵丹的侄子公子轲继位的话,那么燕国也很有可能会站到赵国一边去。
  对于赵柱的这个问题,蔡泽倒是一点都不担心,对着赵柱笑道:“安国君有所不知,这燕国和齐国素来乃是死敌,即便两国都亲近赵国,那么也绝对是不可能共同出战的。只要燕国助赵,那么到时候齐国必定出兵助秦,反之亦然。”
  “除此之外,齐燕两国也各有问题能够被大秦所利用。首先那齐国相邦后胜素来贪财,若是遣使送给后胜大批钱财,则后胜很有可能便会劝说齐王建在此转换立场,亲近大秦。”
  “至于燕国方面,齐赵联军若是进攻燕国失败,那么燕国便是齐赵两国之死敌。若是齐赵联军得胜,齐燕之间只需稍加挑拨亦将顿生龌龊,如此我大秦无忧矣。”
  蔡泽的这一番分析,终于是让赵柱心服口服,道:“纲成君大才,吾今日方知也。”
  如果一切都按照蔡泽所说的去发展的话,那么秦国和赵国之间的盟友比例就变成了四比三。
  虽然四比三听起来并不算太明显的优势,但是对于最近两场战斗之中都吃过数量大亏的秦国来说,这已经是一个足以让秦国高层们兴奋不已的比例了。
  蔡泽得赵柱这一番赞扬,整个人脸上立刻就笑开了花,道:“安国君谬赞、谬赞也。”
  要知道赵柱可是秦国太子,随时都有可能登基的存在啊。能够得到赵柱的这一番赞扬,蔡泽这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被秦国的顶级权力圈子所开始接受了。
  这一次会议最终由秦王稷拍板作出决定。
  “既然如此,那么一切便以纲成君所言,一应事项也由纲成君具体主持!”


第364章 微服出宫体察民情
  邯郸。
  正是春耕的季节,这一天,一辆并不起眼的马车缓缓的在几名侍卫的护卫下,从赵国宫城的一座不起眼的侧门驶出。
  在马车上坐的不是别人,正是赵丹和赵恒父子。
  在邯郸城外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春天的归来让绿色成为了这片大地的主题曲,随处可见忙忙碌碌的行人们在道路上走过。
  马车大约驶出了数里之外后,道路两边的农田就慢慢的变多了起来,许多农人在田间劳作,更有不少年纪尚幼的总角小儿于田埂之上四处奔跑嬉戏,推搡打闹。
  间或有人不小心被同伴推下田间将衣裳溅得一身泥水,随之而来的必定就是一番哭闹和大人的责骂。
  好一副春天的热闹景象!
  赵丹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由暗生感慨,示意马车停了下来,带着赵恒下了马车,朝着不远处的一片农田走去。
  赵丹这一行人虽然身着便服,但是身上的衣服仍旧是十分的显眼,瞬间就吸引了附近不少农人的目光。
  赵丹走到某块田地旁边,对着一名正在用耒耜耕地的老者招呼道:“老丈,有些事情想要询问一二,不知可否?”
  老者愣了一下,打量了赵丹等人一眼,随后朝着赵丹走了过来,恭敬道:“不知这位先生要问何事?”
  这年头人和人之间的等级是十分森严的,这从衣着之中就可以提现的出来,因此仅仅需要看一眼,老者就知道赵丹属于贵族阶级之中的一员,态度自然十分恭敬。
  赵丹对着老者做了个揖,笑道:“吾乃魏人,先祖出自赵国,如今听闻赵王招贤,故吾欲携子回归赵国,或能入内史门下为官。途径此处见老丈在此耕作,想了解一下老丈这种植的是何物?”
  老者这才恍然,笑道:“原来却是才子归来,不瞒先生,这田地之中所种者,乃稷也。”
  稷,战国时代谷物的一种,被誉为百谷之长,是谷神的化身,在如今的中原大地之中广泛种植。
  赵丹笑道:“敢问老丈岁收如何?”
  老者一听这话立刻抬起头来,有些得意的对着赵丹道:“岁收两石。”
  “什么?”赵丹十分明显的吃了一惊,道:“莫非老丈这田乃是上田?”
  上田,就是上好的田地。
  老者嘿嘿一笑,道:“正是!”
  赵丹拱了拱手,道:“既然如此,那么老丈的生活想来过得颇为不错了。”
  老者见赵丹问得仔细,干脆也不耕地了,走上田垄来一五一十的和赵丹算了一笔账。
  根据赵国之前的原则,上田是只有一百亩,中田两百亩,下田三百亩。
  赵丹又问道:“如此说来,老丈莫非是岁耕种者?”
  一旁的赵恒忍不住开口问道:“父……翁,何谓岁耕种者?”
  老者看了一眼赵恒,笑道:“看来这位公子对此并不了解。所谓岁耕种者,便是岁岁皆耕种之人也。”
  “什么?”赵恒惊讶道:“难道这世上还有并非岁岁耕种之人?”
  赵丹和老者对视一眼,同时大笑。
  赵丹摸了摸自己长子的头,道:“恒儿啊,这土地乃是有肥力的,若是肥力不足,便需要休耕养田。故只有老丈这般的上田方是岁岁耕种,中田和下田皆需要定时休耕以养土地肥力。”
  赵恒被臊得满脸通红,但仍旧问道:“可若是休耕的话,农人又该如何有食物果腹?”
  赵丹笑道:“可以轮作啊,轮作的话便能够让土地的肥力得到恢复……”
  赵丹说着,突然闭上了嘴巴,若有所思。
  其他人见状不由得均有些奇怪。
  过了片刻之后,赵丹回过神来,笑道:“方才突然想到某些事情,有些走神,还请老丈见谅。对了,还未请教老丈岁入如何,开支多少?”
  这老丈笑道:“还请先生不要见怪,某不过一小民,如何识得这些数算之法?这岁入总数可知,具体开支却是有些难算。”
  赵丹闻言不由哑然,但很快就笑道:“无妨,寡……吾可为老丈一算。”
  然后赵丹就开始算了。
  一百亩上田,亩产两石,那么一年的收成打成栗米就是两百石粮食,除掉十分之一的税二十石,那么就还剩一百八十石粮食。
  由于赵国规定成年男子必须单独自立门户,所以通常来说一家子的人口数量不会超过五人。
  以五人来算的话,一人每月的口粮是一石半,五个人一年就是九十石口粮,那么就还剩下九十石的粮食。
  算到这里,赵丹忍不住有些惊讶的对着这名老者说道:“老丈,如此一来的话,汝的生活似乎颇为富足啊。”
  老者呆了一下,苦笑道:“先生误会了,这九十石不过乃是扣去口粮之后的剩余。某还要将粮食卖出置换农具,逢年过节时亦要为家人添置衣物,加上还需上交赋税与国家,丧事喜事也需用钱。这一年下来能够有十石二十石粮食剩余便是丰年,若是有个天灾人祸,饿肚子亦是常见啊。”
  赵丹的脸色渐渐的变得严肃了起来。
  无论是从气色还是农田上奔跑的小孩,乃至是这位老者手中还算颇为崭新的农具来看,这老者其实已经是过得比较不错的那些农民,放在后世40、50年代可能都算得上富农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富农之家,日子都过得并不宽裕,那么赵国之中的中农和下农甚至是贫农们,日子又过得是如何凄惨?
  赵丹突然觉得,自己这个国君似乎——有点不合格啊。
  自从穿越以来,赵丹的目光一直都放在了和秦国的争霸方面,各项改革措施也主要是围绕着军队建设展开,却在无意间忽略了农民这个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群体。
  老农看着赵丹的神情,似乎猜到了赵丹心中的想法,笑道:“先生可是以为某家生活难过?”
  赵恒忍不住插嘴道:“难道老丈以为这生活尚可?”
  “当然!”老农笑道:“自老汉出生以来,赵国便是年年一小战,三年一大仗,若是赢了还好,被魏国人和秦国人打进来时,连一点收成都不会有,而且说不得还要死人哩!如今咱赵国对外连战连捷,老汉两个儿子也在军中立了功,前阵子才来信说在河东郡分了田,将家人都带去了河东哩。这赵国的强大啊,便是咱农人的福气哩!”
  说着老丈又指了指自己正在农田旁玩耍的几个孙子,笑道:“这几个小子,等到长大之后也要去从军打仗,说不得还能够在关中分田哩!”
  周围也有几名农人正在歇息,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听了笑道:“季老所言极是,咱赵国现在强大哩,所以日子才过得好。要不然往年吃了败仗,谁家不得饿死几个人?”
  众人纷纷附和。
  在后世,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