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赵为王-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芈宸这个使节团也不是空手而来,随着秦国国书附上的还有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全是一大堆让赵丹眼花缭乱的礼物,很显然是很下血本了。
  赵丹扫了一眼礼物清单,沉吟片刻之后对着芈宸笑道:“阳泉君长途跋涉而来,想必已经是非常疲劳了。不如便先在邯郸休息几日,寡人已经为汝安排好了住处,过两日再设宴招待与汝,如何?”
  芈宸显然也心中很清楚,想要凭借这一次见面就让赵丹做出什么承诺是颇有难度的,但是这位阳泉君仍旧开口道:“大王,在出使之前,安国君曾经对告知于臣,只要大王愿意和秦国结好,那么秦国愿将公主嫁与大王,以结秦晋之好。”
  赵丹听完这番话,脸上的神情也是微微一动。
  这倒不是说赵丹听到一个女人就走不动路了,而是赵丹觉得——秦国居然连和亲这一招都用出来了,看来这求和的意愿是真的很迫切啊。
  正所谓见微知著,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来赵柱和他的父亲,已经过世的那位秦昭襄王风格其实很不同啊。
  很快的,芈宸以及吕不韦就起身离去。
  等到两人离去之后。缪贤就无声无息的出现在了赵丹的面前。
  赵丹对着缪贤问道:“可有什么情报?”
  缪贤轻轻地点了点头,低声朝着赵丹禀告道:“大王,从吕不韦所带来的密报之中来看,秦国人已经悄悄地启用白起为主将以对抗楚军。那所谓的年轻逐渐尉缭,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幌子。”
  赵丹的身体微微一震,脸上露出了原来如此的神情:“……寡人说这秦国人怎么这般有信心呢,原来是武安君又出山了。”
  对于白起的复起,赵丹其实还是比较意外的。
  毕竟作为一名穿越者,赵丹当然非常清楚白起的威力,可要是按照历史的走向来看,白起应该是在公元前257年,也就是今年被秦王稷所诛杀。
  显然在历史被赵丹改变之后,一切就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现在秦国虽然的确损失了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但是死的却并不是白起,而是本该在好几年后才老死的秦王稷。
  缪贤对着赵丹问道:“大王,是否应该将此消息通知给楚国?”
  赵丹摇了摇头,开口说道:“秦国人又不是傻瓜,他们既然敢将这个消息告知寡人,那么想必最多两三日楚军战败的消息就要传来了。不过……还是派人前往陈郢一趟吧,就算是做个姿态,让楚国人领个人情也好。还有,告诉楚王元,寡人不会参合到这一次秦楚之战中。”
  缪贤应了一声正准备离去,走了几步又被赵丹给叫住了。
  “对了,汝且派人通知一下诸位大臣,就说明天寡人要和他们商议一下这秦国使节团之事。”
  基本上来说,赵国的这一次破坏秦国连横之战已经算是完美结束了。
  对于赵国来说,是时候该确定下一步的扩张方向了。


第458章 功利短视和目光长远之间的矛盾
  第二天早晨,龙台正殿。
  由于楼昌被诛,然后庞煖、郑朱两人先后进入核心,所以现在的赵国大臣一共有七人。
  赵丹目光环视一圈众人,然后停留在了庞煖的身上。
  庞煖此人,虽然也算是布衣出身,但赵丹扶持他起来就是为了限制廉颇,对此庞煖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庞煖并不会和廉颇走得很近。
  赵丹心中暗想:“听缪贤的密报,最近庞煖似乎和赵胜走得有点近啊,看来很快就要成为赵胜一派的成员了。”
  如此一来,公族派可能又会重新恢复三人。
  不过廉颇和虞信这边的动作也不小。
  听说最近虞信和御史李伯走动很勤,而且因为某些官员的问题李伯和司寇赵豹似乎闹得有些不太愉快,所以李伯很有可能会加入到虞信廉颇这边。
  老实说,这种状况其实赵丹不太喜欢。
  你们这些臣子就好好的当臣子嘛,心里就想着效忠寡人不就好了,整天搞什么拉帮结派干嘛?
  但赵丹的心里也很清楚,为了政治利益而联盟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任何朝代都有。
  在很多朝代的朝堂上,通常都是会有两派甚至更多的派别,这些派别通常包括文臣、武将、勋贵、宦官、外戚等等,基本上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也就是这个时代比较特殊一些,因为在战国时代末期才开始有了文臣武将之间的区分,之前都是要求文武双全的,所以像后世那种文官武将尖锐对立的情况眼下还不存在。
  不过其他派别也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说缪贤就是宦官,虽然并不是七大臣之一,但是影响力其实和七大臣任何一个人相比都不差。
  又比如说七大臣之中唯一一个还没有站队的赵国大行人郑朱,郑朱是郑国王族后裔,郑国被韩国灭掉之后他的先祖流亡赵国,多次和赵国王族通婚。
  如今赵丹王宫之中就有一个郑夫人是这个郑朱的同胞妹妹,所以郑朱实际上也就是赵国的外戚了。
  这赵国政坛还真的是应有尽有啊。
  赵丹心中暗叹一声,罢了罢了,水至清则无鱼啊。
  赵丹脸色一整,开始进入正题。
  “诸卿想必都已经知道那秦国使团到来之事了,所以寡人今天召集诸卿就是想要问一下,现在应该如何答复秦国人?”
  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一下子就听出来,大王这是要确定下一步的方略了。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为啥要到这个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讨论下一步国策,就不能搞个长远点的,什么五年十年计划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如果用后世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觉得很多时候战国时代的国君们好像都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常常作出一些在后人看来很短视的举动。
  不少文章都持这样的观点,比较典型而且有名的有《六国论》《过秦论》等等。
  但是,这些战国的国君们真的就这么愚蠢吗?
  首先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在战国时代之前,整个华夏大地之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强有力的、能够被称得上是大一统王朝的国家。
  也就是说,可能就连最终的胜利者秦国自己,在胜利之前都不知道大一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所以在历史上,六国争相割地贿赂秦国,其实还真没什么好奇怪的。
  齐国强大的时候,秦国不也得割地,好让齐国大军退出函谷关吗?
  楚国强大的时候,同样也是对韩魏两国予取予求。
  赵国现在强大了,魏国和秦国也是割让了大片领土。
  为啥?因为诸侯国都觉得,你霸主就霸主呗,反正你最多风光个几十年,然后大家一个围攻你就完蛋了。
  历史上的霸主齐国和楚国不就是这么倒下的吗?秦国和赵国不就这么崛起的吗?
  在这样的心理下,指望历史上的六国去齐心协力共抗强秦,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反正他秦国肯定会衰落的,不会一直强下去的,只要等一个契机就行,一个类似五国伐齐这样的契机。
  这就是历史上那些六国国君们的想法。
  赵丹也可以肯定,这也是现在除了赵国之外其他六国的想法。
  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局限性”了。
  这些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君根本就无法想象得到大一统王朝的模样,就好像一个1900年的地球人不会想象到一百年后人们单单凭借着一个不过巴掌大的、名叫手机的东西就能够在地球的两端、隔着几万公里的地方做到“面对面”的畅谈。
  或者这么说,别看现在这战国七雄国君一个个风风光光的,但谁知道哪天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被直接一战而亡呢?
  春秋初年几百上千个诸侯国,到了现在这公元前257年,已经只剩下了七个,绝对的百里挑一。
  这种惨烈的现实足以让七国的每一位君王心中都有一种危机感,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国君们必须要正视眼前,必须要在每一战都尽可能的为自己的国家获得足够生存下去的资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目光长远,那根本不现实。
  想生存下去,首先就得功利。
  “功利”这个词,从来就是“短视”的同义词,和“长远”不是一路人。
  那么在周朝这众多的诸侯国之中,还有没有不功利的国家了?
  有。
  只不过问题在于,那些不功利的国家,早就已经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被淹没在历史的滔滔浪潮之中了。
  而且,就算想要目光长远,那其实也还挺难的。
  七个国家,七位君王,成百上千名大臣,成千上万名官吏,数以百万计的子民。
  这么多的因素加在一起,谁能够想得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变数太大了。
  比如说赵丹吧,赵丹在河东郡之战前的筹划是依靠三晋联盟之力,一直把秦国打到灭亡为止,然后再图谋其他国家。
  这其实也算不上一个长远的计划,但就是这么一个并不长远的计划,在河东之战后都立刻产生了变数。
  本应该是亲赵派的魏无忌分分钟就带着魏国叛变了赵国,和秦国站在了一起,然后才有了赵国被迫抢先攻击秦国,才有了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
  这战前谁能想到啊。
  毕竟每一位国君在每一次大战之前所面对的选择都太多了,最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一个说客就能够决定一场大战是否开启,或者决定这个国家在这场大战之中站在哪一边。
  这怎么猜?这太难猜了。
  所以赵丹在这件事情上得到了一个经验,什么目光长远啊那都是扯,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靠谱。
  反正只要不停的打胜仗,那么终有一天赵国会强大到让所有六国加起来都不是对手的地步。
  等到真正统一天下之后,再慢慢的去考虑那些百年大计吧!


第459章 齐国还是魏国?
  赵丹话音一落,在场的赵国大臣立刻纷纷开始了献计献策。
  最先说话的是赵国大将军廉颇。
  只见廉颇咳嗽一声,对着赵丹说道:“大王,以臣之见,秦国地处西水偏僻之地,而且秦国子民素来不尊礼节,不服中原文化,不能为我中原诸国所用。因此继续征伐秦国,其实已无太大意义。不如和秦国议和,向东方发展才是上策。”
  照理来说,廉颇的这番话似乎应该会有不少的反对者,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赵国大臣们都对于廉颇的这番话表示了同意,就连赵胜和赵豹这些素来和廉颇并不对付的赵国大臣们也不例外。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一直以来山东、或者说是中原诸国对于秦国都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在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臣们看来,秦国其实出身就不行,甚至都算不上是周朝正儿八经的诸侯之一,属于那种山村野人,怎么有资格被人看得起呢?
  其实也不仅仅是秦国,楚国同样也处于中原诸国的这个歧视名单之中,只不过是到了后来秦国做大之后,各国不得不同楚国联合,这才让这种歧视无形间少了不少。
  总的来说,中原诸国自认为是有底蕴的贵族,自然是看不起秦国这种“暴发户”的。
  但说来好笑的是,其实中原诸国之中的魏韩赵三国论起建国时间来说远远不及秦国,可偏偏也就是魏韩赵这三国上到国君下到子民,对于秦国的歧视最为严重。
  正是因为这种歧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