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赵为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壮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同时也是士兵的来源,四十五万这个数字就意味着整个赵国的一大半青壮都被派去了长平前线。
  都在前线了,后方的收割怎么办?如果继续这么打下去,今年赵国的秋收肯定是要黄了。
  这秋收一黄,那么下一次再有粮就要等到明年的秋收了。这样的话别说是前线将士的粮草供应了,就是赵国其他平民百姓的口粮都要出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这么一来赵国就是整整一年多没有粮食入库,发生饥荒、粮价飞涨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
  到时候赵国就是前线四十五万张嘴,后面两百多万张嘴都要吃饭,都没有饭吃。
  三个字——完犊子!
  所以公族派的大臣们意思也很明显了,既然大王你不同意派上主动出击的赵括,而是依旧坚持用坚守不出的廉颇,那粮食的问题你就先给我解决了吧。
  ……
  PS:这边的对话,可能没有文言文基础的朋友们阅读起来会有点费劲。但是请大家放心,不是每一次对话都这么艰涩难懂的。这毕竟是开一个国家大事的会议,所以大臣们的用词自然会比较的讲究。等到日常对话的时候,就会变成那种近似于白话文、非常容易理解的文言文了。


第4章 借粮
  在提到了粮草之后,不仅是公族派,就连布衣派的两位大臣蔺相如和虞信都将目光看向了赵丹。
  本来廉颇的战败和粮草的不足就是公族派的两大王牌,布衣派正是因为没有办法应对这两大王牌,这才无可奈何的让出了长平前线总指挥官的位置。
  赵丹微微一笑,不慌不忙的道:“粮草之事,诸卿不必担心。”
  “哦?”这时候已经缓过气来的平原君赵胜不免好奇道:“敢问大王欲从何处借粮?”
  现在的事情很明显,赵国是绝对没粮了,那么要想得到粮草,那就肯定得向其他的国家去借。
  除去正在交战的秦国,赵国想要借粮,只能从其他五国着手。
  首先是和赵国同为三晋之一的韩国。
  长平之战就是因为秦国想要夺取韩国上党郡而爆发的,韩国在秦国兵锋的逼迫之下甚至被迫做出了祸水东引,献上党于赵的举动,这是一个被秦国打怕了的国家,所以不管它有没有粮,那都是不可能、也不敢借的。
  然后是三晋中的另外一个国家魏国。
  魏国这个时候是赵国的盟友,又曾经被秦国夺取了大片土地,和赵国可以说是同仇敌忾。如果不是还没有穿越之前的那个赵丹愚蠢的派出使节去秦国求和的话,魏国恐怕早就出兵助赵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事的缘故,总之前阵子赵丹派人去借粮的时候,魏国国君一口拒绝了借粮的要求。
  然后是赵国北边的燕国。
  虽然说燕国的在任国君燕武成王是赵丹的妹夫,但是燕国却是秦国的铁杆盟友,而且在历史上燕国还趁着赵国长平大战失败之后趁机进攻过赵国,所以向燕国借粮那也是活在梦里。
  接下来再说说此时赵国的另外一个盟友楚国。
  历史上赵国长平之战失败之后就是楚国和魏国同时发兵来救,才有了邯郸之战的大败秦军,所以找楚国可能是有戏的。
  只不过楚国问题在于——它是其他六国之中唯一一个和赵国不接壤的国家。
  所以赵国所能够借粮的对象,当然就只有最后一个、也是唯一的那一个国家了。
  赵丹咳嗽一声,开口道:“寡人欲遣使往齐国一行。”
  “齐国?”诸大臣闻言面面相觑,最后是楼昌忍不住开口道:“启禀大王,那齐王建素来不喜我国,此事恐难为之。”
  说是不喜,其实还是轻的。
  齐赵之间其实还真不是齐王建的个人喜好问题,而是属于国家恩怨问题。
  要知道近几十年来,赵国除了打败了林胡、楼烦,吞并了中山国之外,最主要的扩张方向就是东边的齐国。
  在赵丹老爹赵惠文王时代的赵国将相之中,赵奢征讨过齐国,并且占领了一些土地;廉颇这货的前半生简直就是“吃饭睡觉打齐国”,一共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邑;甚至就连蔺相如都率军攻伐过齐国,也打下了三四座城。
  如果不是前几年赵惠文王将死之前用高唐、令庐和平原三座大城以及这三座城下属的五十七座城邑把齐国的名将安平君田单换过来的话,齐国在黄河以北的土地,真的已经是寥寥无几,全被赵国占去了。
  而且齐国现在的国君田建,也就是齐王建这家伙似乎是从他爹田法章遭遇了五国伐齐,差点被乐毅灭国的经历上吸取了教训。
  自从齐王建登基之后,齐国就秉持着“你们其他人自己打自己的,我特么啥也不管就打酱油看热闹”的外交孤立政策,基本上不参与战争。
  这导致了一个什么现象呢,这导致了从齐王建登基开始一直到秦始皇派兵灭了齐国为止,这几十年里齐国真的就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都没打过,就是眼睁睁的看着其他五国被打残,被灭,然后再轮到自己被灭。
  所以这位齐国的亡国之君齐王建,也算是一朵奇葩了。
  总而言之,现在这齐赵之间既有历史恩怨、灭国夺土之仇,现在的齐王建又遵从的是外交上的孤立政策,两种原因结合之下赵国想要从齐国借粮,那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
  这从历史上也能看得出来,史书上的那个赵丹是找齐王建借过粮的,然后就被齐王建无情的拒绝了。
  此刻赵王宫龙台殿里的大臣们每一个都是赵国的核心人物,自然对于这些情况心中有数,所以才会显得如此的惊讶和不解。
  赵丹见状又是一笑,道:“诸卿不必担心,此事寡人已有计较,粮草之事当不足为虑。”
  赵丹的心中当然是有自信的,以前的那个赵孝成王赵丹不行,可不代表着我这个穿越者不行啊。
  其实赵丹没有告诉这些大臣的是,他心中连出使齐国的使者人选都想好了。
  赵丹咳嗽一声,缓缓道:“寡人欲将麦丘等地割于齐国,以换取半年之粮。”
  “什么?”赵丹此言一出,在座五名赵国大臣同时色变。
  蔺相如第一个开口:“大王,此举万万不可!”
  就连平原君赵胜也道:“大王三思!”
  为什么赵丹这个提议会同时遭到蔺相如和赵胜这两派大臣头头的反对呢?这就要说到此时齐赵两国的边界了。
  在用高唐三城五十七城邑换了田单回来之后,赵国在黄河南道以南的山东境内就只有麦丘这一块土地了。
  从地图上看,麦丘之地是一块赵国深深插入齐国国境之中的突出部,从麦丘出发,往北可以攻击齐国的饶安,往南可以进攻齐国重镇高唐,往东只需要几天的路程就能够兵临齐国的都城临淄城下。
  对北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幽云十六州”这个地名,麦丘之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起到了相当于幽云十六州的效果。赵国拥有了麦丘,就相当于辽国拥有了幽云十六州。
  这也是赵丹老爹赵惠文王用高唐等地换田单一人的心机所在,就算把高唐还给你齐国又如何?只要麦丘之地还在,你齐国又没了田单,那高唐我随时都能打回来,你齐王在临淄怎么都睡不安稳。
  可以这么说,麦丘之地就是赵国对齐国的一个战略威慑,一把挂在齐国都城临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蔺相如和赵胜才会不顾派别之分同时出言反对,毕竟这年代的大臣们虽然政见不同,但是也远没有到后世那种你死我活的地步,还是会站在国家大局上去思考问题的。
  而蔺相如之所以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是因为布衣派最主要的战功就是从齐国方向取得的,齐国的地有三分之二是被布衣派的廉颇一手打下来,现在还地给齐国这显然就不符合布衣派的利益。
  然而那并没有什么卵用。
  赵丹摆了摆手,沉声道:“我意已决,蔺卿、平原君不必多言。长平之战,乃我赵国国运之战也!长平若败,则我赵国时日无多,若长平能胜,区区麦丘之地,又何足道哉。”
  众大臣面面相觑,这大王都把问题扯到国运上了,这么大一个帽子扣下来,谁要再想反对就要三思而后行了。
  最后是虞信率先打破了沉默:“臣认为,割麦丘以借粮,也属可行之策。”
  平阳君赵豹也道:“臣附议。”
  在一番纠结之后,蔺相如也只能无奈的捏着鼻子同意了这个意见,毕竟大王(赵丹)才刚刚卖了布衣派的好,这割地借粮本身也是在替布衣派的廉颇在长平失败而擦屁股的行为,蔺相如的反对看似坚决,其实也就表明一个态度罢了,该同意还是得同意的。
  这个割地借粮的提议最终得到了通过。
  和大臣们的勉强答应不同,在赵丹看来,如果能用这麦丘之地换来半年的粮草,那简直太值了。
  没错,这确实是割地,但别忘了这本来就是齐国的地,是被赵国打下来的,现在也就是归还回去给齐国而已。
  再说了,赵丹非常明白长平之战失败的后果是什么。
  长平一败,赵国和其他东方五国基本上就注定了完蛋的命运,到时候别说是一个麦丘了,你就是割十个麦丘都摆脱不了被秦国灭国的命运!
  断臂求生,不得不为啊。
  一想到这里,赵丹又忍不住看了上大夫楼昌一眼。
  如果不是这货出的馊主意让郑朱出使秦国,导致了赵国外交如此被动的话,现在赵丹也不至于要到割地求粮的地步了。
  楼昌你这个蠢货,等长平事了,寡人第一个就收拾你!
  ……
  PS:燕武成王这个人,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他的名字,所以此处只能以谥号相称,如有读者知晓烦请告知,作者在此提前谢过。
  PS2:田单在齐国的封爵是安平君,到了赵国之后被封为都平君,故本章田单的封号和上一章不同。
  PS3:黄河在战国时候称为河水,但为了让大家阅读方便,本书仍旧称黄河。


第5章 外交
  于是用麦丘之地换粮草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会议开始进入下一个议题。
  这一次赵丹可不打算让臣子们先开口了,只见赵丹道:“以寡人之见,今郑朱居咸阳,不过使秦得一口实,而绝楚魏援我之军也,宜速传郑朱归国!”
  郑朱是谁?郑朱就是前不久赵丹听信楼昌的话,然后派往秦国求和的使者。
  结果秦王稷(秦昭襄王)和秦相范睢这两个老奸巨猾的家伙虽然隆重无比的接待了郑朱,但是根本不和郑朱真正进行和谈,反而邀请其他五国使者列席接待郑朱的宴会。
  这让其他五国、尤其是本来打算出兵援助赵国的楚、魏两国觉得,这秦赵都要和谈了,那我们还出兵个屁啊?你们老赢家的两个分支自己玩去吧。
  所以长平打到最后赵国也没得到一兵一卒的援兵。
  郑朱出使秦国,这毫无疑问是长平之战时赵国外交的一大败笔,现在赵丹把郑朱弄回来,意思就是我不和你秦国和谈了,咱们就战场上见吧。
  从外交来说,这算是一个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
  赵丹心中也是无奈啊,要是自己早穿那么一两个月,郑朱就不会被派去秦国,那现在赵国外交上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郑朱回国这一点,在场的诸位赵国大臣倒是都没有反对,毕竟郑朱这个和谈使者已经证明了秦国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