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官(轻风)-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给贫民租种的官田减租、同时给多为大户所有的民田加税,这是在大户人家那里虎口夺食的事情。虽然对大多数贫民是利好,不会被扣上“与民争利”的大帽子,但也是阻力极大的。

但方应物转念一想,所幸的是,此时开国刚一百年,政坛上的江南帮刚刚崭露头角,影响力还没有达到历史上明代中晚期的高度。

不然方应物敢断定,就是十个王恕在这里,也是难以回天的。王朝末期的江南税赋问题,是一个死结,无人能解。

但成化十四年这个时候,大明朝刚度过了躁动热烈的青年期,苏松地区最有前途的吴宽、王鏊还在翰林院养望;顾鼎臣、毛澄、徐阶、申时行、王锡爵这些前后相续的大佬也还没有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江西帮、福建帮、浙江帮都比江南帮影响力大。

在这个时代,苏州府文人给世人最大的印象仅仅是名士风流,是文化符号,而不是政治影响力。至于东林党、复社这些兴起于江南、直接影响国策的地域se彩浓厚的、有活力的社会团体更是连个影子都没有。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人去做的,方应物暗暗想道,他也要当一个忧国忧民好少年。

到了次ri,巡抚行辕门前巷子车水马龙,一时名流荟萃,堪称盛会也。

毕竟宣德朝之后巡抚威权ri重,面子还是很大的,接到邀请的一般都会前来,哪怕要从外县赶一天路。

苏州城以园林著称,巡抚行辕的后花园就是一处造设jing致的园子,这次王恕口中的“公余雅集”便就用了这地方。

除去仆役小厮,客人约莫二三十人,年纪多在中年以上。方应物看到有几个面熟的,比如祝允明的岳父李应祯老先生,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大人,以及昨ri才认识的王惟道老先生。

其余在方应物眼里都是陌生人,不过他提前看过名单,知道其中除了府城之外,还有太仓王家、吴江沈家和叶家、昆山归家、常熟翁家等等十几个家族的代表。

确实是一场雅集盛会,这才是苏州名流云集的大场面,相比之下,望远楼那集会只能算小儿辈胡闹。

方应物是跟在王恕后面进来的,王老大人进了园子就对众人拱拱手,便坐在了一处树荫底下的主座上。

众人还过礼后,松松散散的坐在四周,旁边一道人工小河蜿蜒而过,将这里圈出了一方幽静的小天地。

而方应物自己,则只有站在王恕后面充当侍立童子的份。他目光扫来扫去,发现不少客人背后都站着和他岁数差不多的少年人,甚至还有岁数更小的孩童。

方应物当即揣测道,这些少年人八成就是家族中的未来之星,特意带出来见世面的罢?说不定哪个就是ri后的大名人。

比如文林旁边那位十来岁的小童子,方应物估计他有九成可能xing是将来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

方应物正闲得胡乱猜测时,王恕作为主人,先开了口,“本官自从到任苏州以来,诸事繁多,始终不得空闲。诸君都是江南名贤,本官久仰大名,只恨不能识荆。今ri总算偷得浮生半ri闲,有幸请来诸君晤面,在此共赏chun光,也不啻为本官余生之幸。”

众客人这把岁数了,都是老场面,当即很有默契的高声道:“谢过老中丞款待。”

王恕转头对方应物道:“老夫年岁已高,不免神思迟滞,你代老夫制诗一首欢迎嘉宾。”

方应物绕到王恕前面,作揖道:“谨遵命。”

众人到了府城,不免会互相拜访故旧,对巡抚行辕里这个突然走红的少年人都有所耳闻。号称两句残诗压姑苏,一手诗词功夫堪称jing湛,尤其受女流辈推崇追捧。

今天见此人要当众赋诗,众人不由得起了兴趣,却见他沉思片刻,然后才当众吟诵道:

“水过吴淞数县哭,今chun最苦是农夫。茅舍薪茭官赋税,田园沙砾古河渠。微波竞走催租吏,积雨难通治粟车。府北炊烟多未起,朱门敢叹食无鱼。”

在座的尽是饱学之士,岂能听不出这诗词中的意思,说的就是最近本府北部的水灾。最后还习惯xing讥讽了一句“朱门敢叹食无鱼”,这是典型的诗人仇富毛病……

以他们的修养,不至于像花钱附庸风雅的贩夫走卒那样大骂煞风景。但听到这首诗,他们心里都十分明了,今天王巡抚将他们召集起来,必然是要宣讲劝税的。

之前他们曾听过王巡抚要加民田税的风声,但一直不太确定。今天他旁边这个小子上来就感慨灾民艰苦,无异于正式开始对他们吹风。

王恕看似纹丝不动,但却将众人神态都扫落眼底。过了片刻,见没有人说话,他又开口:“本官巡视灾区,所到之处,破家者多是租种官田的贫民,情实可怜。长此以往,此类人大概越多,若不能安于业,自然便会隐患丛生,本官对此甚是忧虑。

究其根本,还是官田税赋太高,常常半数所得都交了官租,所剩不足糊口。不过东南为国家用度之源,税额又不能少,所以本官意yu调和赋税,升高民田之税,所得富余济补官田贫民。”

王恕刚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众人大都低头不语,以沉默应对。

但较远处有个老者大怒道:“听说太祖怒苏民附张士诚,故而以重赋惩之。如此是国家有负于江南百姓,而非江南百姓亏欠于国家!即便是民田,税赋已经高出他乡,巡抚还yu继续敲剥乎?”

方应物心里忍不住感叹,时代真是不同了,这种话也敢公开说。若放在洪武、永乐年间,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如此发言,那真是会要人命的。

王恕正要说什么,却见方应物上前一步,站出来抢先对那老者喝道:“老先生可笑之极,市井之间无知小民的流言,老先生也敢堂而皇之当成依据么?

你将这里当成了什么地方?这里不是茶铺酒楼,也不是街头巷尾,在座的不是贩夫走卒,而是乡贤君子!那不上台面的话,就不要张嘴了,不然只会令同席者蒙羞!”

视线被挡住的王恕不禁有几分愕然,怎么也没想到这方应物胆气如此之雄壮,居然敢站在这里呵斥别人。虽然那老者说话很没有水平,但总归是老前辈。

在场内的其他那些来见世面的少年人,谁不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相比之下,方应物实在特殊。

还是王恕老大人不熟悉方应物的原因,不然带着方应物出席这种大集会,早肯定有风头被抢的心理准备了。

更别说方应物被便宜外祖父扣留压制了十来天,早就憋着股心思。

章节目录第九十章在下若为巡抚

其实那老者的话,是很多苏州百姓心里所想的——咱就是被老朱家整了,不过在公开场合说就比较蠢楞了。

他挨方应物一顿驳斥还是好的,只能说这里幸亏是苏州府,若在京城说这话,西厂和东厂会抢着来抓人抄家。

当即有另外一位中年人出来打圆场,顺便语重心长的讲理道:“毛老先生所言不妥。但江南重赋总是眼见为实的,所以根本并不在于官田民田不均平,而在于总体税赋太重。

所以才有小民不堪其负,抚台不思治本,减少江南贡赋,只在官民田之间修修补补,与拆东墙补西墙有何异哉?”

方应物应声而答道:“天下如一盘棋,有大势有局部。王公只是江南之巡抚,而非天下之宰辅,你若想减税赋,那请对阁老们陈词去。

在这里说,且明知不可为,只不过是强词夺理。在下若为巡抚,绝不回应你这些无理之谈。”

方应物一句“在下若为巡抚”,险些将王恕气出三花聚顶。不过方应物是他推出来垫场子的,在别人眼里和自己是一伙的,实在不好当着别人面前斥骂自己人,否则就真成内讧笑话了。

不过别人没什么感觉,苏州士子本来就以张扬出名的,见怪不怪了,方应物这表现还在正常值范围内。

再说别人看来,方应物和王恕王巡抚都是同党,敢说这略显放肆的话倒也不足为奇。

此时另一位中年人也出面陈词道:“军国钱粮,用有定数,朝廷税制,自有成法。苏州府更为天下财赋首要重地,更易尤为慎重,岂可由抚台一言而决?

在下觉得,朝廷诸公镇静非常,定然不会同意老中丞变动成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中丞何苦来哉?”

王恕总算有机会说话了,他的强硬秉xing也发作了,很坚决的回应道:“本官自当据理力奏,甚至不惜此身,你不用怀疑本官的决心!此外本官也联络过朝廷中有识之士,事情大有可为。”

这一番对话,就是暗里威胁和反威胁。一个说朝廷诸公不会同意乱来,暗含威胁之意;一个说本官也联系了人马推行此事,那这话就僵持在这里了。

再说下去就只能不欢而散,各凭本事在朝廷中斗法了。

果然,此中年人起身道:“既如此,老中丞的心思,在下已然清楚,那么就此别过。”

众人也觉得今ri事情就只能说到这里,往下根本谈不拢了。

方应物却叫了一声,对那中年人道:“慢着,听在下一言。在下若为巡抚”

再次听到这句开头,王恕险些就想去骂自己这个拼命刷存在感的便宜未来外孙,但生生忍住了。他现在可以确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方应物这必然是逆反心发作,今天故意要如此的。

只听方应物继续说:“确实该在正项税赋上奏请朝廷,但同时也要先在加耗上做文章。税赋科则从朝廷出,加耗却是地方自行裁量把握!

若将加耗重新平均过,令各县官田减少一斗加耗,民田各自增加二斗加耗,如此便也可以达成减轻官田贫民税负之目的。这位先生以为然否?”

被请来的客人闻言愣住,险些忘了田赋除了正项之外还有加耗。所谓加耗,就是增加征收的损耗,毕竟米粮运输过程中肯定有损耗。加耗是根据各地情况自行收取,只要不出民乱、不影响解纳到朝廷的皇粮就可以。

如果王巡抚要拿加耗做文章,那确实不用通过朝廷。只要能压制住地方,想加多少损耗还不都是他一句话?这并非没有先例,很多贪酷的地方官横征暴敛,都是通过加耗手段来实现的。

方应物这算是威胁么?告诉他们想托关系从朝廷方面压下来是没用的,地方官员也有地方官员的变通对策!

又有人冷声道:“好,好,若真想加耗,我等自然是拦不住的,那就请官府来加罢!”

从加耗方面入手,王恕当然想到过,但是担心引起更直接的激烈反弹。

因为加耗是**裸的官民博弈,没有“朝廷法令”这种转圜余地了,只能正面硬碰硬的对抗。

所以刚才王老大人没有提到这茬,一是防止事态过于激化,二是想留为后手。可是他没想到方应物冒冒失失的将“加耗”抛了出来,这让王恕心里又是一通大骂。

他开始考虑是不是拼着别人笑话,将方应物赶出去?这真像是来捣乱的。

却见方应物大笑道:“在下若为巡抚,今年当然是不加。不过今年府北遭了水灾,需要钱粮赈灾,似乎济农仓不太足用,为之奈何?

诸公作为本府名流,眼见同乡遭难,莫非不想表示心意么?每亩加耗二斗作为赈灾粮,这还是能支持起罢?当然,如果诸公没有善心,那就可以不必在意我胡言乱语。”

本地众人一片默然,一时之间谁也没有开口。王恕却难得老眼大亮,自己怎的就没想到这个名头?方应物处事还是有两把刷子!

用赈灾的名义在民田这里加耗,大义和道理上就能站住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