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确实是这个理。。。。”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忍不住地附和了一句,进而颇为感慨的继续说道:“虽然不怕死者无畏,但朕也不想你们付出无谓的代价,因感染天花而死。”
  这个时候,在场之中,属于御医里面青壮派的赵贞观站了出来,紧接着说道:“皇上,微臣也曾经听说过吹鼻种痘法,这种预防天花的手段,听闻,使用这种方法,不仅是要在密室黑暗中进行,不能见三光,日光、月光和星光,对于季节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最好是在春秋两季。”
  “皇上,微臣也听闻过这种说法。”吴有性露出思索之色,适时地插了一句。
  这一刻,崇祯的脑海里充满憧憬,浮现了一个画面,让人携带天花传染源,将其带到建奴的聚居区域,如此一来,就算是鞑子多数都是以游牧、采集、狩猎为生,但其中的绝大多人还会染上天花,从而死亡。
  就算有人侥幸未死,但幸存者也是寥寥,。已经是不足为患。
  崇祯一点也不为自己这样的制敌之策感到惭愧,有什么罪恶感之类的,遥想鞑子入主中原,搞得那一连串大屠杀,杀的人何止千万!
  尤其是四川,几乎被屠了一个干净,后世的四川之人,几乎都是从湖广和云贵等地移民过去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两湖和川人的习惯很是相似。
  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并将其强行压下,缓缓转移目光,崇祯看向了吴有性等人,满脸的郑重之色,沉声说道:“放心吧,在明年开春之时,朕不仅会将你们研究所需要的荒岛布置好,一切都配备完整,准备妥当,还将会搜集全天下的各种药方,凡是关于治疗和预防天花的著作或者药方,都会尽可能地弄到,送到你们的手中。”
  “一旦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朕会通知你们,赶往目的,立即研究天花等事宜。”
  “是,皇上,微臣会随时做好准备,听从朝廷的安排和抽调!”
  听到吴有性等人近乎于异口同声地回答,崇祯满意的轻轻点头,转而看向陈实功等人,缓缓说道:“你们也要随时做好准备,因为,没有研究天花那么麻烦,你们出发的应该会早一点。”
  “是,皇上,微臣领旨!”


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花一号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再次交代道:“陈实功,作为外科临床研究的负责人,你们到了目的地之后,首要的任务,先是要研究火铳、红夷大炮等火器引起的创伤,研究治愈它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外科手术。”
  “在这个过程中,朕会通知孙承宗,让他多抓一些鞑子,送到岛上,作为你们研究的‘**’,唯有对人体更加的了解,才能使得医学外科有着长足的进步,跳跃性的发展。”
  “是,皇上,微臣明白。。。。”
  看到陈实功如此模样,崇祯知道,让对方以活人作为外科临床研究对象,心理上过意不去,总不是味儿。
  一念及此,崇祯一拍陈实功的肩膀,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意味深长的嘱咐道:“陈实功,你要明白,对于敌人的仁慈,不仅是对你自己的残忍,还是对大明的不忠,更是对于大明百姓的最大残忍!”
  很显然,崇祯的这番话起到了很大的安抚作用,陈实功等人有一些阴郁的神情缓和了许多。
  就在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崇祯的眼前一亮,眸子里闪烁着点点光芒,显得愈发的深邃,直视着吴有性,忽然说道:“对了,吴有性,发现瘟疫病原之后,第一代,就将其命名为天花一号!”
  “是,皇上,微臣遵旨。。。。”
  吴有性本能地回了一句,在这一瞬间,心中非常的疑惑,不明白皇上为何对天花情有独钟?没有继续深想,连忙又补充了一句:“谢皇上赐名!”
  这一天。。。。
  皇家军事学院之内,一个偌大的教室中,弥漫着一股兴高采烈的气氛,一个个学员聚精会神的坐在下方,昂首挺胸,目不转睛,直直地看向前方。
  此刻,崇祯那年轻的身影,正站在讲台之上,目光在众多学员之间扫视,来回踱步的同时,身上散发着从容不迫地气质,洋洋洒洒之间,讲述着自己对于军事的认识。
  当然,所谓的军事认识,也不过是在照搬某位伟人的真知灼见!
  “所谓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换而言之,就是打败再多的敌人,数次将其击败,也不如歼灭小股的敌人来得实惠,意思很简单,就是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让他有着切肤之痛,不敢轻易再来侵犯。。。。。。”
  说到这里,崇祯的话语一顿,眉宇间萦绕着一丝不满,更多的还是对某种事情的愤慨,随之又转移了话题。
  “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我朝在辽东采取的对敌之策,多是固守城池,被动防守,鲜有主动出击,因此,也使得我大明的作战风格,越来越倾向于守城之战,却不善于露野与敌交锋,凡此种种,使得辽东的局势越来越向不利于朝廷的方向转移。”
  “因此,在这里,朕希望,你们走出皇家军事学院之后,当上一方的将领之时,能够打破这种局面,率领我大明的大军,出动出击敌人,而不是一味地被动防守,等着敌人打上门来,杀我百姓。”
  “俗话说,出色的将领,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尽可能的将战场放在敌人的国家之中,给敌人的军队以重创的同时,也能给敌国的民生予以致命性的打击,让对方无力再骚扰我国边境。”
  除了旁听的教授(老师的一种称呼),下方的绝大多数学员都是血性十足的青壮年,听到崇祯这番富有煽动性的话语,频频点头,表示认可的同时,也血脉偾张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下方的学员之中,忽然有人举起了手,在这安静的教室之内,显得是那么突兀而明显,想不引起人注意,都不可能。
  站于讲台上的崇祯,更是在第一时间发现了举手之人,并且还很熟悉,正是今年武科开试的武举人之一的吴三桂,年仅十六岁,真可谓英雄出少年。
  “吴三桂,你有什么问题吗?”
  “启禀皇上,末将没有问题!”
  听到崇祯的询问,吴三桂连忙回答的同时,蹭的一下子,立马站了起来,更是补充道:“末将之所以举手,听到皇上的教诲,对于辽东的局势,尤其是对敌之策,也有一些见解,想要阐述一下,希望皇上能够点评,末将的认知是否有误?”
  “喔~什么样的见解,你倒是说说?”崇祯来了兴致,适时地问了一句。
  此刻,在万众瞩目之下,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尤其是大明的统治者就在看着自己,吴三桂没有丝毫的怯场,表现的很是洒脱,但是,或许是因为过于年轻的原因,从未面对过这种局面,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紧张,略显拘束。
  “皇上,末将非常同意您的观点,朝廷应该主动出击,尽可能地歼灭建奴的有生力量。”
  有了不错的开头,尤其是得到崇祯的微笑示意,吴三桂就像得到了莫大的鼓励,变得更加自信起来,那种紧张感和拘束的模样,越来越淡,整个人显得很是神采飞扬。
  “据不完全统计,建奴的女真族,总人口大概在二十万到四十万之间,而我大明的人口规模,却在两万万左右,兵力在百万以上,若是集中兵力,尽可能地歼灭鞑子,即便建奴的战斗力再如何的彪悍,迟早也会被朝廷剿灭。”
  “如果朝廷一味地偏重防守之策,以城池为依托,各个堡垒为点,进行被动地防御,抵挡建奴的进犯,固然是稳妥之策,但是,如此一来,也给予了建奴的可乘之机,给予了他们趁势发展壮大、增加人口的机会。”
  “从努尔哈赤后期的表现,再到如今主政的黄猪皮,很显然,他们就是意识到这一点,自身的不足,人口数量过少,无法及时而有效地补充兵源,无法支撑他们的野心,所以才会改变对待汉人的态度,想要迁移更多的人口,到他们的领地。”
  “而且,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他们之所以组建八旗军,主要就是为了有效地控制麾下的蒙汉各族,为他所用,如果鞑子的直系军队遭到削弱,大幅度折损,没有了军队做后盾,他们很难再维持如今的局面,联盟的形势很容易就会分崩离析,被瓦解,不攻自破。”
  。。。。。。
  语惊四座,所有人都被吴三桂的这番言语震撼到了。
  震撼的不是这番言语犀利无比,对于辽东形势有着极为清晰的了解,着眼点,把握的非常精准,众人震撼的地方而是,这番言语居然是出自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之口,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第二百六十章 没有那么简单

  一时间,在吴三桂还在阐述个人的观点之时,周围炸开了锅,已经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有人窃窃私语起来,压低着声音议论起来。
  “这个吴三桂好不简单,不仅一身的功夫了得,考上了武举人,还有就是,年纪轻轻,居然就有如此非凡见识,可谓是真知灼见,真是人不可貌相!”
  “嘿嘿。。。那是自然!你也不看看这个吴三桂何许人也?也不看看他是何出身?父亲就是辽东的将领,舅舅是声名显赫的祖大寿,耳听目染之下,对于辽东局势的认识,当然是远非常人所比,会比其他人了解的更加透彻。”
  “而且,还不止这些,听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就是武举出身,乃是天启年间的武进士,而吴三桂自幼习武,深得其父的熏陶,又有刻意的引导,有着这样的见地,也不足为奇。”
  。。。。。。
  此刻,听着吴三桂的讲述,崇祯是频频点头,眸子里异彩连连,欣赏不已,青年才俊,不外如此。
  翻开历史,早年的吴三桂,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还是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敢打敢杀。
  奈何,沧海桑田,从军多年,深受其父吴襄的影响,渐渐地,也变得圆滑起来,凡是都将利己放在首位。
  尤其是明朝将亡之时,李自成即将打到京城,从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已经有着其父吴襄的行事风格,多是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性命为第一要务!
  当然,有着现代者的灵魂,还是一个明末历史学家,“崇祯”知道,不管是吴襄,还是吴三桂,心性的变化,乃是受到当时的局势所影响。
  吴襄,经历过广宁之战,亲眼目睹过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传首于九边,更是知道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作为一名武将,心性发生了转变,也不难理解。
  至于吴三桂,更不难理解了,
  死在崇祯手里的忠臣良将,何其多,吴三桂渐渐变得圆滑起来,凡是以明哲保身为主,自然而然地,也不难理解。
  当然,即便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依旧无法磨灭吴三桂的人生污点,不仅是叛国投敌,更是大肆屠杀汉人,仅此一点,将其贴上汉奸的标签,一点也不冤枉他。
  很显然,附身于朱由检的身上,成为崇祯皇帝,贾亦韬的心性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将近一年的灵魂融合,更加适应了如今的身份,没有了研究者的书生意气,多了几分务实。
  因此,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并不在意吴三桂这类人历史上的后面表现,在意的只是,此时的他们,是否忠君爱国?是否会勇于杀敌?
  最为关键的是,满腔热血的这些年轻,十几二十多岁,有着极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