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其家产全部充公,先不说一半要上缴朝廷、一半留下来,作为恢复辽东民生的经费。”
  “单单是那些家族的田产,作为军饷的另一种形式,分给士兵的家人,咱们治理辽东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可以节省不少的银子,用作他途。”
  “而且,如此一来的话,还有杀鸡儆猴的效果,震慑其他的商人不敢再做此类的事情。否则的话,他们可就要掂量掂量了,赚取的那些不义之财,有没有那个命花?值不值得赔上全家人的性命?”
  说到这里,似乎想到了什么,袁崇焕的话语一顿,一直都在留意孙承宗神情变化的他,看到对方听得很是认真,频频点头,一副十分认同的样子,于是换了另一种语气,试探性的问道:“大人,祖大寿多次寻找下官,希望大人能够向皇上说说情,替他们祖家说一些好话。。。。。。”
  袁崇焕再也没有说下去,而孙承宗却是了然于胸,孙元化更是听得明白。
  这个时候,孙承宗深深看了一眼袁崇焕,面露意味深长之色,略微沉吟了一下,不答反问道:“袁大人,本官暂且问你,你知不知道,祖大寿等人的处境为何如此微妙,越来越难以得到皇上的重用?”
  袁崇焕的神色有一些复杂,并未回答孙承宗的询问,而后者就好像没有想过能得到答案一般,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袁大人,咱们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一直以来,在东北的诸多形势变化之中,辽东兵往往充当着先锋的角色,直面抵御建奴的入侵,其中的功劳之大,自不必说。”
  “但是,巨大的功劳之下,还有挟功自傲,谋求一己之私,漠视dázǐ的发展壮大,实力不断地膨胀,其中还有故意纵容的嫌疑,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始终维持和凸显自己的重要性。”
  “说白一点,努尔哈赤之所以发展到那一步,一发而不可收拾,再难控制,直至威胁到大明的东北边陲,成为无法忽视的祸患,这些辽东将领之中,许多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说他们作战不利,而是指他们故意放水,从而好一路高升,获得更高的军中职位,同时,也是为了他们的家族子弟,获得军功。”
  孙承宗的声音虽轻,看似漫不经心,却蕴含着一股咄咄逼人之势,说得袁崇焕面有羞愧之意,渐渐低下了头,紧接着,孙承宗长叹一声,再次转移了话题。
  “袁大人,本官知道,你和祖大寿的关系很不错,与祖家走得很近,人情世故之下,难免会抹不开面子,替祖家说情,希望能够解决祖家所面临的处境。”
  “袁大人,你的这种做法,本官明白,也能理解,却不能苟同,实在是,这不仅仅是祖大寿一家的事情,而是代表这一类的辽东世家大族。”
  “孙大人,难道这件事情真的到了没有缓和的地步了吗?”袁崇焕硬着头皮,又问出了这么一句话。
  “也不是~”
  孙承宗轻飘飘地吐出三个字,使得袁崇焕的精神为之一振,焕发出丝丝希冀与期待之色,就欲张口询问,却被孙承宗接下来的话语,给堵了回去。
  “祖家要想跳脱目前的困境,谁也帮不了他们,唯有自救,就像毛文龙那般,必须有一些实际行动,重获皇上的信任。否则的话,就算求再多的人,也是于事无补。”
  “孙大人,你的意思是。。。。。。?”
  袁崇焕的心中一动,已经有了某种猜测,但还是有一些不确定,心里有一些没底,直直地看着孙承宗的同时,试探性地问了这么一句,极为期待对方的回应。
  “本官的意思很简单,祖家要想自救,脱困目前的处境,就必须做到‘舍得’二字,要么放弃手中的军权,要么舍弃大部分的家财。”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否则的话,那也太没意思了,显得袁崇焕太不识趣儿,反应有一些愚钝了,和他的辽东巡抚的身份不符。
  “孙大人,下官明白了,一定会转告祖大寿,让他做出明智的选择,自古以来,鱼和熊掌,都是不可兼得。”


第四百四十六章 沸腾了起来

  就在辽东的形势暗流涌动、风起云涌的时候,随着大明日报的一篇报道蔓延至天下,传遍大明的各个军中,一个风潮正在不断地酝酿,渐渐成为所有人的话题,争相讨论的焦点。
  “看看,今天的大明日报的报道出来了,主版面的内容,还是关于军队将要实行改革,连载改革的重点,不仅仅是士兵的种种待遇,还有他们的家人,也将得到朝廷的特殊照顾。”
  “为了强军,为了整饬军纪,为了再现大明军的往日辉煌,巅峰的实力,朝廷这次是真下了血本,真是够折腾得,前有驿站的改革,增加寄件和邮寄信笺等业务,军人能够以更低的费用,使用驿站;现在又有这么的变革,凡是战死将士的遗孤,都将得到税赋上面的减免。”
  “要是真这样做的话,朝廷因此而减少的财政收入,至少在百万以上,这要是放在以前,可是朝廷将近半年的财政收入,皇上的手笔可真够大的啊~!”
  “嘿嘿。。。。先不要这么的笃定,这还只是大明日报的报道,朝廷还没有任何的公告,也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烈士法》是真是假,最后能否顺利实施,现在还很难说,看看就好。”
  。。。。。。
  正当关于《烈士法》的诸多大概内容,成为天下人的主话题,愈演愈烈之时,相比而言,由于消息的闭塞,几乎是与世隔绝,军队的所有士兵也渐渐知道了这个消息,瞬间沸腾了起来,比那些老百姓还兴奋,还要更加的激动,几乎个个都是满脸通红,就像打了鸡血一般。
  “兄弟,知道了吗?朝廷马上就要颁发和实施《烈士法》了,其中的一条就是,凡是军人家属,若是被人欺负,犯罪人将会受到加倍的处罚。”
  “而且,其中还有一个硬性规定,若是当地的县官办事不利,照顾不周,存在相关的嫌疑,刻意包庇欺负军人家属的行为,不仅会被罢官夺职,还会有连坐责任,和犯罪人同罪。”
  “兄弟,真的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咱们就不用再为家中的妻儿老小担心了,可以安心地在军中服兵役,即便是真的战死沙场,有了这些政策,再加上朝廷给予的抚恤金,也足以瞑目了。”
  “嘿嘿。。。。谁说不是呢?想当初,咱们哥们儿,之所以当兵吃粮,就是为了能够有口吃的,赚取一些微薄的饷银,减轻家里的负担的同时,也能增加一些家里的收入。”
  。。。。。。
  然而,就当所有的将士们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之中,幻想着《烈士法》chūtái之后的种种美好之时,脸上的笑容还未消失,一个声音出现在军中,开始小范围的传开,愈演愈烈,直至最后,使得许多士兵的情绪发生转变,愤怒取代了喜悦。
  “听说了没有?关于《烈士法》,早在两个月之前,皇上就已经提出了大概的纲要,让那些文官拟定其中的细节,制定相应的奖赏制度,以及配套的律例。”
  “真的假的?这都过去了这么久了,怎么还没有见《烈士法》的chūtái?就算其中的许多细节需要反复斟酌,现在也该chūtái一个大概的烈士法,亦或是这方面的告示,现在怎么没有一点的动静?是不是也太反常了?”
  “听人说,之所以迟迟没有《烈士法》的消息,不是皇上糊弄咱们,皇上也非常的关心,已经多次督促内阁的那些朝中重臣,尽快制定出《烈士法》的初步草案,暂行实施下去,能够让那些战死沙场之人的亲属,日子好过一些。”
  “你的意思是说,这些都是那些文官搞的鬼?想要搞黄《烈士法》,看不得咱们军人的日子变好?”
  。。。。。。
  一时间,关于这方面的言论,愈演愈烈,迅速在军中蔓延开来,文官瞬间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沦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成为了yúlùn的焦点。
  这种猜忌,这种质疑,这种被绝大多数的士兵敌视,文官集团,尤其是京师的那些朝中重臣,犹如坐蜡一般,日子非常的不好过。
  在这些官员之中,特别是兵部尚书霍维华,日子倍加的建南,随着这方面的言论愈演愈烈,他这个兵部尚书,甚至于整个兵部的官员,都快失去了对军中的掌控,威信为之大降!
  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或许,这就是霍维华此时的心情,最真实的写照,最为憋屈的所在。
  文华殿以南,一个红色的小院,可谓是大明机构的中枢,所有衙门的最顶层所在,也是众多衙门之中,唯一的一个位于紫禁城里面的衙门——内阁。
  此刻,内阁的正堂之上,首辅周道登端坐于上方,正在处理着诸多的文书,而其他的内阁成员,分坐于两侧,遍布各个角落,也在安静地处理着各自的事情,兵部尚书霍维华却在喋喋不休,不断地埋怨与牢骚。
  “周阁老,各位大人,本官实在是顶不住了,仅仅是十多天的时间,来自于天下各地的军情邸报,就如雪花一般,在兵部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全都是各地将军的询问,朝廷是不是真得准备实施《烈士法》?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
  “如坐针毡一般,本官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只能来来回回地走着,却无法给予他们明确地答复。”
  “说没有吧,这就是在顶风作案,根本~也不可能瞒得住,若是被皇上知道了,本官非得被问罪追责不可;如果说有吧,也就证实了大明日报的报道内容,那些将军一定会来函再次询问,《烈士法》为何迟迟未出?”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随着大明日报捅出《烈士法》的事情,消息一传到军中,连最底层的兵卒也知道了,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广受热议,由于《烈士法》的迟迟未出,更是出现了许多质疑浪潮,那些将军们想压都压不住,尤其是那些最底层的士兵,对咱们这些文官,怨念极深!”
  。。。。。。
  渐渐地,随着霍维华的讲述,讲述军中的情形有多么的不好,情况有多么的糟糕,虽然怨念极深,还不至于兵变的程度,但众人知道,在那些士兵的心中,他们这些文官的声望越来越低,而皇上的声望却在急剧攀升,都快被当成了神明。


第四百四十七章 自下而上的控制军权

  众人很清楚,若是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这将会意味着什么?
  皇权将会不断地上升,直至完全压制他们手中的权力,而凭着在军中的威望,凭借《烈士法》这一法令,皇上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威望推向顶峰。
  若是放在以前,文官集团对武将有着绝对的压制,使得后者不得不低头,成为依附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军权旁落,为他们这些文官所实际掌控。
  平时,将领统帅军队,那些最底层的兵卒,地位不显,只是炮灰的存在,朝廷的权力再如何的更迭,不管是谁当权,是谁上位,对他们几乎没有丝毫影响。
  打仗之时,依旧是炮灰;无仗可打之时,只能拿着那微薄的军饷,还要经常面临着被拖欠,最为恶劣之时,还有可能饿肚子。
  即便是大战在即,也有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粮饷短缺!
  所以,以前的时候,对于这些兵油子而言,他们不在乎王朝的更替,也不在意哪个党派上位,在意的只是那微薄的饷银,能否顺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