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程序上,对于官吏的考核,也不再那么的严格。”
  “特别是到了后来,随着宦官的得势,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即便是有一些宦官贪污受贿,由于受宠的原因,上缴了贪污受贿的银子以后,也就免受了罪责,美其名曰,孝敬——”
  刹那间,大殿里的气氛就好像上冻了一般,变得凝滞了起来,给人一种窒息感。
  李邦国最后的两个字,尾音拉得很长,明显没有尽述,后面还有其他的话语,而从周道登等人的表情来看,他们都知道李邦国想说而未说的话语,却又是那么的敏感。
  否则的话,也不会说一半留一半了。
  同时,崇祯也听出了弦外之音,李邦国的矛头直指当时的神宗,而所谓的孝敬,当然是孝敬当时的万历皇帝,后者俨然成为了贪官污吏的保护伞。
  有着穿越者的灵魂印记,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崇祯当然知道,当时爱财的万历皇帝,敛财的主要手段,就是靠那些委以重任的宦官,作为爪牙,到处收刮民脂民膏,占据各个肥缺。
  而那些事迹败露的宦官,即便是惹起了极大的民怨,只需将脏银孝敬给万历,就能得到相应的庇护,免受责罚。
  有了李国邦的开头,虽然气氛依旧紧张不已,但也起到了极好的表率作用,尤其是崇祯此时的态度,不时地轻轻点头,以示认可,也给予了众人莫大的鼓励,一定的勇气。
  说到吏治的事情上,显然,作为吏部尚书,在这个时候,韩一良也不得不站出来,进行一定的表态,讲述自己的看法和一些意见。
  “皇上,即便是张居正的考成法,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对官吏起到太大的考核作用,太过拘泥于形式,而非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下来,也就是以下几点。”
  “其一,对于所属官员应办的事务,六部和都察院设定一定的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面,一式三份,一本留在六部和都察院,以作底册;一本送往六科,以便日后进行纠察;最后一本上呈内阁,由辅臣浏览。”
  “其二,每月月末之时,六部和都察院,根据账簿上面的登记内容,对所属官员负责承办的事务,进行检查,看其完成情况,每完成一件事情,就要登出一件事情。反之,必须如实申报。”
  “其三,每半年的时候,六科可以根据账簿的登记,要求六部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
  “最后,由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核实。六部、都察院和六科之中,任何一个环节有mán bào差错者,均要予以相应的罪责进行制裁。”
  。。。。。。
  渐渐地,随着韩一良的话语越来越趋向于理论化,毫无个人的观点在里面,使得内容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起来,崇祯也渐渐失去了兴趣。
  作为一个明史学者,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赫赫有名的“考成法”呢?
  毕竟,这是张居正的主要政绩之一,也是诸多改革的其中一个成就,也是历史学者评价张居正的主要依据。
  “好了,韩尚书,就算是你不说这些,你的这些同僚也知道考成法的内容。”
  崇祯终于还是忍受不了了,打断了韩一良的讲话,说话之间,更是将目光投到了周道登几人的身上,这些年逾五十的老臣,进而补充道:“周阁老他们,可是四朝元老了,历经三代,可是亲身经历过考成法,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考成法呢?”
  “呃~”
  韩一良的表情僵住了,错愕了一下,他听出了崇祯的不耐烦,言语里的点指之意,不要耍滑头,不要用这些没有营养的话语搪塞众人,应付他崇祯。
  不再理会韩一良那一脸不自然的神情,带着几分尴尬之意,崇祯再次爽朗地笑了笑,更是顺手抄过了一张折叠好的图纸,隐隐约约间,从纸张的背面,可以模糊地看到,图纸的内容,是由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结构图案组成。
  “喏~各位爱卿,你们看看这个,乃是朕的一个吏治初步构想,对于考成法的一种改进与完善,看完之后,谈谈感想,给一些意见。”
  显然,对于崇祯这种极为客气的态度,并没有多少帝王的架子,众人那是经常见到,并习以为然,寒暄了一句之后,也就没有客气地接过了图纸。
  随着图纸被展开,由周道登捧在手里,众人围成了一个弧形,同时看向了图纸上面的内容,随着浏览地深入,再次震撼了,心中也随之翻起了惊天骇浪,暗暗心惊,这哪还是改进与完善?这根本就是颠覆性的改革,推到现在的吏制结构,进行重建。
  可以讲,已这经没有一点考成法的影子,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
  确切来讲,这已经不是整饬吏治,而是吏制的一种改革,一种史无前例、前所未有的大改革,从上至下,从小到大,完完全全不同的一种吏制制度。
  而所谓的考成法,俨然成为了其中的一些部分。
  什么百姓代表制度,什么选举制度,什么投票制度,什么xìn fǎng机制。。。。。。


第六百一十九章 改得面目全非

  一个又一个的新词语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浮现在脑海中,不断地激荡着他们的内心,开拓着他们的视野,增加新的认知,对于官员的选取与任免,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同时,又与已有的观念发生碰撞。
  以投票的方式,从而得知百姓对父母官的满意度,若是满意度不超过六成,就算没有任何的过错,也没有继续留任和升迁的机会。
  简而言之,用一句话来形容,崇祯所提出的这种吏制,更加注重官员的实干精神,能否以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主。
  说白一点,对于基层官员的任免权力,朝廷进行了一定的下放,让普通百姓具有一定的权力,可以决定现任的父母官能否留任和升迁?
  毫无疑问,只要肯为百姓干实事儿,为百姓着想,满意度自然可以达到及格线。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官员必须效忠皇上,忠于大明,官员的任职,还是要由朝廷来提名,提出候选人员,然后,才是百姓投票选举。
  这一刻,以周道登为首的内阁成员,深深地为崇祯的构思所震撼到了,看得那是一个目不暇接,思绪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亦或是震撼于图纸上的内容而无法自拔,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尤其是身为左都御史的李邦国,相比于其他的反应,可要精彩的多,精神抖擞,神采连连,那犹如鹰隼般的眸子里,光芒闪烁,流彩四溢,隐隐流露出澎湃的激动之意。
  实在是,这图纸上的构思,与他上书的那十条建议,向万历皇帝提出的用人办法,有着不谋而合的味道,有着太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
  唯一不同的是,崇祯的这一个构思,对于用人办法,改革地更加彻底,更加的全面,同时吸收了考成法和他那十条建议的优点,进行拓展和延伸。
  不过,对于百姓代表制度、选举机制,李邦国又有一些心有戚戚然,并不是很认同。
  毕竟,固有的观念使然,经过数十年儒家思想的熏陶,父母官,既然是父母官,乃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父母的性命与前途,又岂可受“子女”的牵制和制约?
  这样的制度,隐隐间,有着鼓励人们悖逆人伦的味道,实在是为读书人所不喜,有着心上的某种膈应感觉。
  这个时候,不只是李邦国,礼部尚书刘鸿训也怀着同样的想法,有着相似的感觉,在其他人还在揣摩和消化图纸上的内容之时,他却忍不住地问道:“皇上,这种对官员的考核方式,是不是有一些过于粗糙,有违常理了?”
  如此直白的问话,近乎于是在冒犯一个帝王的威严,听得其他人都是心里一惊,崇祯却只是微微蹙眉,并未多说什么,还摆出了一副倾听之状,一副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的架势,看得众人暗暗直流虚汗,一阵后怕。
  显然,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句反问之语,只是刘鸿训短暂的停顿,并未结束,还有后语。
  “在太祖皇帝创建大明初期的时候,就曾经赋予过百姓相同的权力,可以纠劾贪官污吏,直接将贪官污吏扭送到京城,不必承担任何罪责。”
  “可是,百姓虽然淳朴,却也有着不少的败类,存在着许多的刁民,以此权力,反而诬陷一些官吏,从而好讹诈和勒索一些好处,不听当地官府的约束和管理。”
  “因此,由于刁民持续增多,搞得地方衙门混乱不敢,许多的举报都是捕风捉影和恶意诬陷,也是因为这些,这种政策并未持续多久,就被太祖皇帝给废除了,实在是百姓的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崇祯听得很认真,神情也已经恢复了正常,对于刘鸿训的这番话,虽然有搬出老祖宗压自己之嫌,但崇祯并不生气,而是极有耐心地解释了起来。
  “刘尚书,看来,你并未吃透朕所写的这些,也没有完全理解朕的这些构思,所谓的百姓代表制度、投票机制和xìn fǎng等等,赋予百姓的那些权力,并没有执法权,只是使得他们的举报更加畅通无阻,不至于让人压下而已。”
  “而且,以往之时,从前的考成法,先不说已经流于形式,单单是其内容,就太过于局限和单一,,并不能形成有效地考核,只是以有没有完成任务,作为考核标准。”
  “朕的这种考核方式,可是将mín yì放入其中,说白一点的话,就是官吏的施政,能否让绝大多数的百姓满意?在任期间,官当得是否合格?”
  “传统的纠劾和监察官员,都是自上而下,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现象,一种官场风气,媚上欺下,压榨百姓,而无所顾忌,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考核,也没有放在心上。”
  “如果按照这种考核方式,百姓有一半的权力,决定他们的升迁与去留,能否继续当官,他们就不得不好好治理地方,也要讨好百姓,而百姓有没有执法权,朝廷又取消了风闻奏报之策,就可以杜绝刁民恶意报复,蓄意诬陷。”
  。。。。。。
  听着崇祯的侃侃而谈,更加简洁的描述,再结合图纸上的内容,尽管只是初步浏览,还未深入研究,但众人已经听出了大概,崇祯构思的精髓之处。
  当然,对于所谓的xìn fǎng制度,也算是弄明白了,就相当于将“告御状”合法化,一般化,便于百姓的伸冤,也是制约贪官污吏的方式之一。
  自上而下的监察制度,上级几乎决定了下一级官员的升迁与去留,这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下级官员不断地讨好官员,而枉顾mín yì,一心只想往下爬。
  若是按照崇祯提出的这种吏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机制,就可以最大化地压缩那些贪官污吏的投机取巧空间,不能只媚上,还要讨好百姓。
  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点,使得官员只能干实事,为百姓着想。
  这个时候,如此这般不厌其烦地解释的过程中,崇祯的心里还在向着其他的事情,不仅要引入后世的这些制度,在适当的时侯,还要废除科举,实行公wù yuán kǎo shì制度。


第六百二十章 国情不同

  毕竟,在这个年代,莫说是一府的知府,就是一地的知县,都有着莫大的权力,远超现在所谓的县长,任免三班衙役,还有一些典狱、库吏之类的,也就是知县一句话的事情,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