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达人秀-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样的一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思想还是那么的蒙昧,笃信鬼神之说,帝王也不例外,尤其相信什么皇权神授,什么天人感应,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统治百姓的一种手段。
  钦天监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衙门,又承担着“洞察天机”的特殊任务,自然而然地,对于天象深信不疑的朱元璋而言,当然也就非常地忌讳,他人窥探天象的秘密。
  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会有那样的规定?
  如此一来的话,就可以有效地限制天文的传播,就可以最大化的降低,他人窥视天象变化的秘密可能性,毕竟,没有相应的天文知识,根本就无法读懂天象。
  呼——
  崇祯暗暗长吐了一口浊气,神色始终都是那么的坦然,带着几分自信,极有耐心地等到周道登说完之后,却是反问道:“这有何难?”
  崇祯顿了顿,不等周道登作出回应,进而补充道:“不过是几条规定而已,一举废除了,不就行了?否则的话,如果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一味地提升规格,那还有什么意义?又如何还叫做改革?”
  “是,皇上,老臣明白了。”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很是满意,更是不住地轻轻点头,有着后世的灵魂印记,之所以对明史那么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大明所展现出的那种大国骨气,那种宁折不弯的特质,还有就是,对于祖宗之法的漠视,并不是那么的奉若神明,不可触摸。
  确切的来讲就是,大明的历代皇帝,虽未对先皇进行批判,但对相应的错误决定,却是敢于正面的纠正与评论,敢于对一些冤假错案进行翻案。
  不像满清那般,满嘴的腐朽味道,什么祖宗之法不可破,对于先皇审下的案子讳莫如深,即便是天大的冤案,也只会是将错就错,鲜有翻案的事情发生。
  大明就不一样了,后世的皇帝,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避讳,不仅敢于正视先皇的错误,还勇于做出改变,进行翻案,给被冤枉之人píng fǎn。
  就凭这份格局,恐怕就是其他朝代的皇帝无法比拟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言,事无绝对,这份所谓的格局,并不是说大明的皇帝都会对先皇进行平乱,都敢这样做,就比如太祖皇帝斩杀那么的开国功勋,还就靖难之役,等等,都是禁忌的话题。
  所以说,任何的开明都是相对而言,不可能以损害自身的利益为代价!
  就在这个时候,随着答应一声,就好像想到了什么,周道登略微犹豫了一下,片刻之后,还是转而说道:“其实吧~皇上,不仅仅是钦天监,还有边军和边民等地方,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实行的也是配户当差制度。”
  “尤其是边境的军屯田制,虽然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以边民养边军,但与此同时,却也给边境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压得都快喘不过气来。”
  “如今之时,虽然大明土地兼并的问题,得到了极大地缓解,那些军户又分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但是,由于边境气候的恶略,土壤的条件实在太差,尤其是西北之地,那里的百姓只能堪堪自给自足,勉强果腹而已。”
  。。。。。。
  崇祯那满含笑容的俊朗外表,神情越来越郑重了起来,眉梢更是轻轻上扬,流露出一抹淡淡的深意,极为认真地倾听着周道登的话语。
  其他内阁成员也是心中一动,相继反应了过来,已然明白了周道登的意思,说出这番话的意图所在,究竟想干什么?
  因此,猜到了周道登用意的其他内阁成员,再次流露出淡淡的莫名钦佩之色。又忍不住地转而看向了崇祯,打量着这位年轻君主的反应。
  毕竟,以崇祯那爱财如命的性格,如果真得答应周道登的请求,也就意味着,朝廷每年的财政支出,最少增加近百万,恐怕很难会答应。
  诚如太祖皇帝所骄傲的那般,放在平时,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之下,大明只是花费了很少的钱粮,就养活了近百万的军队,而之所以能够做到,就是依赖于军屯田制的存在。
  若是废除军屯制,由朝廷配发边军的日常粮饷,一增一减之间,朝廷的财政负担就骤然增加了两百万两白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的支出还要更多。
  因此,若是崇祯真得答应的话,就不得不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所以,尽管满怀期待,希望周道登能够成功,但并不代表众人会看好这件事情。
  尤其还是在这么一个档口,朝廷准备重新划分行政区,推行新的吏制制度,到时候,势必会增加许多的职缺,在编的官吏也是急剧暴增。
  因此,随着这一系列的吏制改革,在官吏的薪俸方面,朝廷的财政支出也会随之暴涨,达到一个空前的数字,毕竟,皇上将官员与将领的薪俸翻倍了,不像以前那么低。
  渐渐地,随着周道登的意思越来越明显,大殿里的气氛变得有一些异样了起来,几乎是全部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崇祯的身上,等待他的表态。
  实在是,联想到目前的情况,朝廷现在处处都在用钱,开销越来越大,再加上崇祯的秉性,从内心深处,众人并不看好周道登,皇上会答应他的请求。
  “嗯~周阁老,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崇祯忽然打断了周道登的话语,更是伸出右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停止的手势,以示强调,收回手的同时,看到对方也停了下来,略微沉吟了一下,片刻之后,这才悠悠的说道:“好,周阁老,朕答应你的请求,废除军屯田制!”


第六百四十二章 架构图

  平静的大殿之内,依旧在回荡着崇祯的余音,回荡在众人的耳畔,连同周道登在内,都是满脸的难以相信之色,全都是那么的意外,谁也没有想到,皇上不仅答应了,还答应的如此爽快,没有丝毫的犹豫。
  “那个——谢主隆恩——”
  周道登有一些错愕,但还是连忙做出了回应,但话语却是磕磕巴巴的,那副吃惊和意外的模样,就好像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一般,整个有一种如坠梦幻的感觉。
  “好了,关于钦天监和太医院的事情,今天就说到这里,接下来,该谈谈吏制改革的事宜了。”
  不等众人回过神来,崇祯大手一挥,再次转移了话题,更是顺手从旁边抽出了一个框架图,递给对方的同时,朗声说道“喏~你们看看这个,行政区划分好之后,关于地方的职位高低划分,朕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没有哪里的构思存在缺陷?”
  这一刻,随着崇祯的两声反问作为结尾,周道登等人已经来不及思考,因为太医院和钦天监的改革,心里为何会有那种莫名的不好感觉,连忙从冷晓磊的手里接过架构图,人手一份,认真地浏览了起来。
  渐渐地,众人的心神完全被架构图的内容给吸引住了,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完全从刚才的思绪中走出来,不再思考为何会有那种不妙的预感?
  在这个过程中,看着沉侵其中的众人,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不忘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讲述架构图的一些内容,以及关于个人的看法。
  “恢复行省制度划分之后,地方衙门的级别划分省、府、州、县,四个行政级别,自然而然地,相应的主政官员分别是知省、知府、知州和知县,在此基础之上,总督和巡抚也随之形成定制,分别管理一省和一府的军事,级别暂定为正二品和从二品,从此形成定制,每省一总督,每府一巡抚。”
  “还有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全都做出相应的改变,统一定为从二品的官阶,府、州县的主政官员,也有着相应的提升,知府、知州和知县定为正三品、正四品和正五品。”
  “同时,都察院也下派官员,到省、府、州一级,分别担任相应的要职,组织和构建都察院的分院,专门用于监视地方的官员,有没有贪污受贿,有没有违法乱纪。”
  在这个时候,众人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理会崇祯说什么了,完全震撼于架构图里面的内容,总督和巡抚形成定制,重新恢复行省制度,以及三司的官员或升或降,等等。
  相比于这些,众人更加震撼于,构架图里面的内容所蕴含的理念,所代表的意义,军政完全剥离开来,官员的官阶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权力也遭到了同样的削弱和分散。
  别得不说,就拿总督和巡抚来讲,虽然官阶很高,比相应的知省和知府高上一级,但却无权插手地方的政务,只有监察之责。
  即便是知省和知府这样的官员,权力不再像过去那般大的没边,几乎是犹如土皇帝的存在,单单是都察院、户部、吏部下派的同级官员,以及三司的各个主政官,就可以与其平起平坐,形成掣肘,彼此监督,最大限度地防止。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知省,还是知府、知州等这样的官员,再也无法大权独揽,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般,可以随意地任免一些职位。
  而且,崇祯还提出了开会制,每逢重大事件,都要进行相应的商议,只有多数人同意,才可以实行,即便主政官员一意孤行,行使拍板权,日后出了问题,就必须背负责任,出了人命,以命抵之。
  尤其是,皇上还制定了百姓代表制度,由下而上的监督官员,更加使得官员不敢随意而为。
  渐渐地,大殿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沉重了起来,给人一种近乎于压抑的沉闷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率先开口了。
  “皇上,老臣赞同这样做,进行吏制改革。”
  说话之间,周道登已经站了起来,来到场中央,先是语气凝重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架构图里面的内容看法,进而语气低沉地说道“可是,皇上,如果这样做的话,现在就这样推行,是不是有一些太过冒然了?”
  “哦~周阁老,此话怎样?”崇祯不动如山,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而是适时地反问了一句,显得很是有耐心。
  “皇上,是这样的,如果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吏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将会增加许多的职位,仅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根据朝廷的情况,就面临着两大难题。”
  “其一,不说别的,划分好行政区之后,朝廷将会有二十个行省,单单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就一下子多出了二十个。再加上都察院、户部、吏部等下派的从二品以及以下的官员,总共加在一起,至少也得有数百,接近千人。”
  “如果再加上其他新增职位的官员,以及衙役等等,都拥有朝廷的编制,这些都加在一起,这么多的行省,粗粗算下来,对于大小官员的需求量,何止万人?”
  “其二嘛,自然就是官员相应的薪俸,由于朝廷实行的gāo xīn yǎng lián,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官员的俸禄翻倍,加上原有的官员,单单是薪俸方面,恐怕朝廷就得支付数百万两银子。”
  不得不说,周道登的反驳很是漂亮,着眼点抓得很准,说得更是事实,使得原本头脑发热的崇祯冷静了下来,深深地意识到,什么是历史的局限性,想法虽好,却无法付诸于实际。
  仅凭这两点,就使得崇祯不得不熄灭这种想法,进行这种吏制改革,近乎于大刀阔斧。
  毕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进行这样的吏制改革,就必须先解决两大问题,一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