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第一鬼才(梦与)-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程昱,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为程昱,年过三旬,留有美髯,在原来的时代,可以说是曹操手下风光无限的人物,只是由于做事太狠,曾经以人肉为军粮,被排斥,以致官位不高,但不可否认他的才学谋划,可算是上品一流的谋士了。

    诸葛瑾的名声渐渐传开之后,程昱专程到诸葛家拜访,只为想见上一见被疯传的神乎的小孩。见过之后欣喜莫名,大叹不虚此行。诸葛瑾原本是想要拜师的,只是由于年纪太小,诸葛珪坚持不让,最后不了了之。

    至于与太史慈结识,就很是无语了,其年少,年仅十余岁,武艺便迈入二流武者,随即外出游历,听到诸葛瑾的名号,只是好奇为一观“神童”,跑到琅琊诸葛家,结果年少的太史慈彻底晕菜了,被当时年仅两岁的诸葛瑾折服。

正文 第四章:见李典,结交李乾

    /之后一年中,诸葛瑾与程昱、太史慈保持着联系,逐渐的结成知己。/诸葛瑾更是与程昱定下约定,待诸葛瑾五岁后,拜其为师,学习谋略。至于太史慈,早在两人第一次见面后,就决定要跟着诸葛瑾混了,主要是被忽悠晕了。就这样,诸葛瑾最先拥有了今后发展的两个帮手,迈出了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由于诸葛珪新上任泰山郡守,诸葛家只诸葛珪一家搬到泰山郡居住,其余随诸葛玄居住琅琊,诸葛珪每日里公务繁忙,家中由章氏与管家诸葛德主持,德叔是诸葛家的老人,在全家搬迁之前,由家主诸葛珪赐姓诸葛,对于诸葛家忠心耿耿。

    诸葛瑾身边,跟随有四个小丫头,乃德叔于难民中挑选而出的,后被称之为梅、兰,分别以诸葛为姓;另有一位姓杜名秀娘,比其大了两岁,本是河东人士,为避祸背井离乡,生的娇俏,很萌;还有一位比较特殊,名叫卞玉,公元160年出生,足足比诸葛瑾大了14岁,随母来徐投亲,遭遇不幸,最后被诸葛家收留。

    一开始诸葛瑾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这丫头样貌太过娇美,性子又刚烈,后来才恍然记起,却原来也是历史上留有姓名的,曹操的夫人卞氏。至今,诸葛瑾尚还记得,当时的傻样,简直比看到外星人还吃惊,不过也是由此,加快了我融入古代。

    有着诸葛瑾的存在,历史已经开始有些偏颇了。随后,诸葛瑾习惯了古人的说话方式,习惯了古人的跪坐,习惯了古人的礼节等等。

    其实诸葛瑾还不知道,杜秀娘,也是在历史上留有浓重笔墨的人物,要不然,还不知道会吃惊成什么样子呢!杜秀娘,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杜氏,也算是三国年代有名的人物,虽说人生坎坷了些。

    蝴蝶已飞,效应展现!

    刚搬到泰山郡没多久,由于地段不熟,诸葛瑾只是呆在家中,除了每天必要的打熬力气,基本上诸葛瑾都在回忆三国时期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加以整理分类。(对于《三国演义》,前世的诸葛瑜烊自是熟悉无比,只是不久之后,诸葛瑾便发现,实际上有些人物和事件,与《三国演义》有着很大的出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比照之后,诸葛瑾终于确认,演义并不等于史实,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去进行求证的。

    一段时间之后,诸葛瑾便定下了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目标:“‘李典’、‘于禁’。”

    “既然这两个人都在泰山郡附近,那就从他们入手吧!”诸葛瑾低声喃喃对自己说道。

    三国,英雄辈出;三国,荡气回肠;三国,煮酒天下。

    羽扇纶巾笑谈间;千军万马我无懈;

    伪面君子三尺剑;狼火烽烟我敷衍;

    生于乱世行不言;功过不求谁来鉴;

    灯为谁点脂为谁添;任谁来笑我太疯癫;

    雨一直下风一直刮;谁与我煮酒论天下;

    万箭齐发杀气如麻;谁忍我乱世中安家;

    三分天下为谁争霸;如今我已剑指天涯;

    却只想为你抚琴;从此无牵挂;

    一直很喜欢这首《三国杀》,生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是一种悲哀,沦落了多少英杰?如果不想沦为别人的棋子,那只有努力用学问、用武艺来武装自己。

    177年冬,来到东汉近四年了,诸葛瑾一直严格苛求自己,生怕自己懈怠了,就会被这个时代淘汰出局。时时会自己哼唱一下《三国杀》,感受着其中的铁骨柔情。

    由于蝗灾发生,泰山郡灾民无数,诸葛瑾便吩咐诸葛德买下了200个十岁左右的男孩,统称铁卫,又另外买了50个五六岁大小的女孩,称为凤卫。对他们分开进行文武培养。

    生于21世纪,诸葛瑾自然知晓信息的重要性。在其强烈要求下,诸葛家建立了一个细作机构,名为“天堂”,其中中层细作均是由诸葛家原负责打探情报的诸葛洪与诸葛瑾两人亲自培育。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天堂”初具规模,在徐州的发展基本完备。自从上次决定先寻找到李典和于禁以后,每天都会有着很多杂乱的信息汇总到得徳叔手里,然后由德叔转交给我。

    看着手中杂乱不堪信息,诸葛瑾不由感叹:“还是缺少人才啊”!

    消息很多,也很乱,但是成效还是有的。正史上李典乃山阳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有才华,而此时李典年仅四岁,父早亡,跟随其伯父生活。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声名盛于乘氏(地名),也正是由于此,手下人很快打探到了李典的下落。

    找于禁时可是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手下人才在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找到了年仅7岁地于禁。却原来,这于禁年岁虽小,不喜动,整日里只在家中读书习武,从不出门,声名不显于外,以致周边邻人只知于家有子,却不知详细。总算于家在钜平县还有薄名,最终确定了于禁的所在。

    这天,诸葛瑾与德叔带了铁一铁二两人出门,不一日来到山阳钜野乘县,吩咐铁一投上拜帖不久,李乾出门迎入,分主宾落座。

    “不知道贵客来此所为何事?”李乾见一个终年男子带一孩童,心中有些奇怪,还是冲男子开口问道。

    诸葛德听了回道:“此次乃是随我家小主人前来拜访。”

    “哦?不知贵公子是?”李乾疑惑问道。

    “李庄主,在下诸葛瑾,家父诸葛珪,现任泰山郡守。”诸葛瑾冲李乾施了一礼道。

    李乾连忙起身还礼,“原来是诸葛公子。”

    诸葛瑾知道李乾心中仍有疑惑,便接着说道:“听说令侄李典年少好学,今日唐突前来,可否一见?”

    “去,将典儿叫来。”李乾点点头,对身边的仆人吩咐,遂又转身问道:“不知道公子是如何得知的?”

    诸葛瑾撇撇嘴:“小侄今年三岁有余,喜读《论语》《春秋》《战国策》,可惜家中只我一人,喜好与志同道合之人为友,今听闻令侄李典年少好学,特前来一见。”

    李乾对于诸葛瑾神童之名自然听过,心中却是疑惑不解,却不愿过多纠缠,半盏茶功夫,仆人带李典进来拜见:“侄儿拜见叔父。”许是仆人告诉李典有客人在,只见那李典行礼恭谨,声音响而不燥。

    李乾看着,心中欣喜不已:“来典儿,见过诸葛公子,诸葛公子乃有琅琊神童之称,你要向其多多学习!”

    “李典见过公子。”李典听到其伯父的话,眼睛一亮。原来李典聪慧,同龄人中少有能与之为友。

    诸葛瑾这才看完李典全貌,心中也是一喜,只见其眉目清秀、唇红齿白,煞是可爱,故作孩童语气道:“你就是李典吗?不知你平日里所读何物?”

正文 第五章:主仆论,初现端倪

    /却说李典听及诸葛瑾问其所学,到也不含糊:“我喜爱文学,不喜兵法,现在读《春秋左氏传》,不知公子所读为何?”

    “《论语》《春秋》《战国策》我以读完,准备在后年年初随程昱程公学习谋略,现主习武。/”诸葛瑾扬着头,作出一副我懂很多的样子。

    “这程公可是东阿程昱?”李乾本来正与德叔交谈,听到两人谈及程昱,连忙开口急问道。

    诸葛瑾知道古人重礼,先是行了一礼才道:“正是程昱,前年程公至琅琊,后与之约定,我及五岁时拜其为师,学习谋略之道。”

    李乾眼睛一亮,旋即脸上带着羞捻道:“诸葛公子,小人有个不情之请,公子前去拜师之时可否携带上我这侄儿李典一同前往?”

    诸葛瑾低下头,按捺下心中的窃喜道:“自然是可以的,只是到时收与不收,却不是我能做主的,还要看程公的决定。”

    “公子高义。”李乾听了大喜,乐得眉开眼笑,随即又对李典道:“典儿,赶快谢过公子,程公大才,届时你定当随其好好学习。”

    “谢公子!”李典点点头,转身冲诸葛瑾拜道。

    伸手将李典扶起,诸葛瑾缓缓地说道:“我是174年正月十五出生,估计咱们年纪相仿,你就别喊我公子了,直呼姓名如何?”

    “我虽年长,但学不及你,便称你为兄如何?瑾兄!”小李典抬手施礼,举手投足见尽显大家风范,显然家教极好。

    “这?好,我也不矫情了,典弟!”说着,诸葛瑾还了一礼。

    “呵呵呵。。。。。。”

    “哈哈哈。。。。。。”

    诸葛德与李乾见两人如此,俱是开心地笑了。
    “天色已晚,今日且在庄里稍歇如何?”李乾与诸葛德说道。

    “固所愿尔!”

    是日,诸葛瑾与李典同榻而眠,相谈甚欢,约定后年,同学于东阿程昱处。

    接下来的几天,诸葛瑾一行便在李家庄住下,每日里谈论些学习心得,打熬力气。此时,李典已经开始随其伯父李乾开始习武,本来是要喊上诸葛瑾一起的,只是其不愿学习枪法,最后才作罢。

    要说这三国时期,用枪的高手还是很多的:赵云、张任、马超、张郃、张绣、夏侯惇、孙策等等,可能是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吧,诸葛瑾却是对于戟情有独钟,只是没有名师教导,自己练习不了,固只是打熬力气。不过,李乾武艺还是不错,见诸葛瑾独自打熬力气,便专门指导了一些打熬力气需要注意的事情给他,对此,诸葛瑾大受启发,每日锻炼的更见成效。

    几日间,诸葛瑾与李典的关系日渐亲密,便开始将民众乃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做人要善待民众的思想稍稍灌输给其,并且带着他到灾民聚集的地方,亲身感受朝政黑暗,民众疾苦。年少的李典渐渐开始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诸葛瑾相信,哪怕以后李典不会追随于其,也绝对会成为一个一生为民的将军,这对于汉末的百姓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这天,望着天空,诸葛瑾长长叹了口气:“是时候该离开了!”

    找到正在练枪的李典和李乾,诸葛瑾上前拜见:“瑾打扰多时,是该告辞的时候了,此番还要多谢伯父的招待,下次到泰山郡,记得来要我家中,定当好好招待。”

    “大哥,怎地如此匆忙?”李典这声大哥叫得真切,让诸葛瑾心中增添伤感,只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如今离年关有些近了,也是该出发去寻访于禁了,不然耽误了回家过年,再想出门就不容易了。

    “咱们离的不远,有空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