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3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作为和中国贵族产生联系的罗马教廷第一人,有了去中国接触中国人的这个经历,在中国问题上,他还是得到了教皇的重用的。
  亚历山大建议罗马教廷花一些时间和萧如薰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他已经打开了第一步局面,有一名传教士利玛窦长期和萧如薰接触,他建议给利玛窦更高的地位,方便他的行动。
  教皇允许了,于是很快,利玛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以此为借口和突破点,打着开辟中国教区的幌子的亚历山大开始重塑自己的声威和地位。
  而且在那之后,正好罗马教廷得知西班牙王政府因为菲律宾海岛事件而对中国极度不满,西班牙王疯狂的打算劳师远征菲律宾报仇,成为教皇得力助手的亚历山大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西班牙人的愚蠢屠杀行为惹恼了中国人,他也不用冒险和萧如薰做那个约定,说不定就能用更加和平的方式和萧如薰协商,也就不用被追杀的差点儿丧命,搞得现在自己处境十分尴尬的局面了。
  而且当时欧洲贵族们正在广泛追求和中国人接触,和中国人做生意,痴迷于中国灿烂的文化和高大上的产物,对于西班牙政府这种逆时代潮流的行为十分不满。
  罗马教廷本来是期待西班牙作为反宗教改革先锋军发挥自己的力量的,可是现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越来越疯狂,这边仗还有占据上风,那边居然还要抽调兵力远征中国!
  这不是疯了吗?
  亚历山大是偏向于支持中国立场的,但是支持的人还不是很多,碰巧此时罗马教廷内部也有不少人对腓力二世不关注欧洲战局而关注东方战局的行为十分不满,也打算阻止他的疯狂,两拨人一拍即合。
  于是在亚历山大各种意义上的努力的活动之下,罗马教廷内部趋向于支持亚历山大的意见,决定以葡萄牙事件对西班牙政府施压,阻止腓力二世的疯狂行为。
  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实现半岛统一的大义名分是罗马教廷给予的,罗马教廷支持了西班牙吞并葡萄牙的行为,并且给予了大义支持。
  如果没有罗马教廷的宗教支持,西班牙人的大义名分就会受损,吞并葡萄牙的正当性合法性就会被动摇,国家立场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于是,罗马教廷以此威胁西班牙政府,说如果他们敢出兵和中国人打仗,进一步损害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就支持葡萄牙人的复国行动,支持葡萄牙人夺回自己的家园,让他们后院起火。
  最早和中国接触的热那亚的银行家们正在积极的准备着和中国人之间的生意往来,眼看着滚滚财富流入自己的口袋,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这种严重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发生。


第六百七十九章 历史变局
  资本家和野心家的力量是强大的,尤其在欧洲这块传统君主权力并不强大的土地上,在这块分离主义盛行的土地上,传统君主的处境就更加尴尬。
  他们貌似对自己的君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非常不感冒。
  于是资本家们和野心家们也通过自己的关系对西班牙政府施压,威胁西班牙政府不得在中国人面前损害欧洲人的形象,不得对他们的利益造成损害,否则他们就彻底倒向英国和尼德兰。
  西班牙政府两面受敌,再加上和英国还有尼德兰之间的战争迟迟没有结果,身陷战争泥潭无法自拔的西班牙政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菲律宾彻底被中国人占据,从而放弃了远征的计划。
  就这样看着一笔巨大的收益被中国人吞入肚里,而自己无能为力,又看着西班牙无论如何也无法彻底收拾英国和尼德兰,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又急又气。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创下的辉煌局面一点一点的丧失,昔日的世界霸主居然沦落到了被人威胁的地步,这个七十岁的老人气急攻心,一命呜呼了。
  之后,西班牙快速的衰落了,第一代世界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自顾不暇的他们再也无暇关注菲律宾,关注中国。
  在欧洲发生的这一切,无论是萧如薰还是袁黄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他们后来才知道因为当初的心血来潮而排出几艘船前往欧洲,从而开辟了崭新的局面,让中国在欧洲有了那么多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天然盟友,一波神操作帮着他们扼杀了西班牙人最后的疯狂。
  顺便,这群神队友还给镇南军足够的时间巩固了在菲律宾的统治以及在南洋的新秩序的建立。
  从此,以镇南侯府为核心的新的南洋秩序就顺利确立巩固了,西班牙人被全部驱逐,葡萄牙人则全部倒向了镇南侯府,为镇南侯府工作,当雇佣兵或者是工匠,以此求取生存。
  澳门的葡萄牙人也基本上意识到澳门和缅甸的差距,于是全部移居缅甸仰光城,试图在这里找到新的出路,在原先的时空中拖延几百年的澳门问题就这样不复存在了。
  自此,南洋重新划归中国的势力影响范围,不复成为欧洲人掳掠亚洲的落脚点。
  这样大的历史变局,显然不是当时的人们可以预料到的。
  袁黄在忽悠了亚历山大和利玛窦之后,率领剩下的部队跟上了先头部队的步伐,而他出发的时候,赵虎已经率军和第二支孟族联军部队交手了。
  这一次交手的位置就已经进入了阿拉干王朝的领地了,在这里,赵虎遇上了一支孟族军队和一个孟族部落,军队人数不多,好像也是慌慌忙忙组织的,罗荣率领战狼营一个冲锋就把这支三四千人的小股部队给灭掉了。
  然后就是那个慌张的部落了。
  这一回,赵虎没有大开杀戒,也不需要大开杀戒,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剪除威胁和掠夺劳动力,剪除威胁就是灭掉他们的统治,掠夺劳动力就是要掠夺劳动人口。
  萧如薰深感建设缅甸需要大量人口,缅甸汉人不多,大部分都需要生产,难以开荒,就需要大量的俘虏前仆后继的在缅甸中部和缅甸北部的原始森林区用自己的血肉开辟新天地。
  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投降就抓住,不允许滥杀,这些都是珍贵的开荒劳动力,还不用付工钱,若是不多多益善,以后还能去什么地方得到那么多的劳动力?
  这是袁黄定下来的规矩。
  赵虎用兵包围了这个部落,派了一个孟族商人去让他们投降。
  这几年到缅甸做生意的孟族商人也是有一些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些的想法不一样,没有兴趣参与什么夺回家乡的情报搜集工作,直截了当的就以搜集情报的名义居住在了缅甸,然后直接告密。
  萧如薰对于这少数几十个孟族商人非常重视,他们不仅是语言方面急缺的人才,也是自己的情报工作收集方面需要的人才,更是自己劝降和忽悠急缺的人才。
  于是萧如薰对他们加以笼络,赐给缅甸居留证明,这一次出征,袁黄带上了五个孟族投诚者,让他们就习惯风俗和语言方面做出贡献,比如,劝降。
  赵虎派兵包围了这个小部落,一个孟族投诚者去劝降,大概一刻钟的事件,这个部落的领头人就放下武器投降了。
  实际上也不能不投降,这个小部落也就几万人口,能战之兵不到赵虎手下明军的一半,不投降干嘛?
  等着和之前那支孟族联军一样死一地吗?
  明军在孟族人心中留下的残暴、强大的影响太过于深刻,稍微用点力,就能转变为恐惧。
  这些孟族人恐惧明军,不敢单独和明军对抗,于是乖乖的投降了。
  赵虎遵守诺言,不杀人,允许他们带上细软和口粮,并且派人将他们往回去的路上押送,袁黄已经在平西城设下了办事处,留下了几十名文员和足够的军队,安排这些投降的不用花钱的劳动力们开始工作。
  一刻不停的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死为止,不会有人杀他们,但是他们依然会很快死掉。
  用他们的命建设缅甸镇和大明朝美好的未来。
  残酷而又美丽的世界啊!
  袁黄不会怜悯他们,他不是传统文人,他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家乡父老深受倭寇迫害的他,读书入仕是为了报仇,硬要说的话,年轻时的袁黄像个嫉恶如仇的侠客。
  入仕之后他也不改自己的初衷,刚入仕就和一般文官不同,专门和地主豪强恶绅作对,为治下百姓做实事,不慕虚名,虽然屡屡失败,但是屡败屡战。
  这使得袁黄的行为举止和一般的清流文官完全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和一般文官不同,这也是萧如薰能和袁黄在战火之中结下深厚情谊的很大原因,也是袁黄根本无法在京城官场混下去的原因。
  袁黄率军由南而北步步推进,一步步的压缩孟族的生存空间,军事手段犀利,政治手段也没落下,袁了凡到底还是个文官。
  他派人去联络阿拉干的王明耶娑基去了。


第六百八十章 联合阿拉干
  虽然萧如薰一直以来对这个国家没什么好感,拉入黑名单,但是萧如薰也提出现在是需要联合阿拉干灭掉孟族的时候,而且要注意和阿拉干结成比较好的关系,使之成为我们阻挡更西边的一个统一帝国的屏障。
  袁黄在来到缅甸之前根本不知道一个巨大的危险就躺在身边,他知道萧如薰说给他听才知道原来就在阿拉干的西边,有一个占地千里的统一的强大帝国。
  这个帝国叫做莫卧儿帝国,统治它的是一名睿智的皇帝,这个国家的国力一点都不弱,至少以目前的缅甸镇来说,还完全不是这个大帝国的对手。
  如果要和这个大帝国对上了,缅甸镇的几万军队完全不够用,扩军十万也就是一个方面军,没有大明的全力支持怕是打不赢,等于会给大明招惹一个巨大的麻烦。
  但是也不用太过担心,因为这个大帝国自己的麻烦也不少,深陷宗教泥潭,和目前深陷财政危机的大明一样,对外扩张的意愿和能力都不是太强,否则卧榻之侧怎么容许阿拉干这个小国存在呢?
  但是至少目前还是不要和他产生直接的交集,否则肯定会扰乱我们的全盘计划。
  所以,和阿拉干结盟,以帮助他们收复国土为诱饵,使得他们和我们一起南北夹击孟族,尽快解决孟族战争,减少消耗。
  袁黄记着萧如薰的安排,他也认为这个办法很可行,哪怕是相互利用,只要相互之间的目的是一致的,也能达成合作协议,反正自古以来外交皆如此。
  作为合格的政治家,明耶娑基自然知道自己应该和什么人结盟,应该和什么人对抗,他只是惊讶于那个只存在商人口口相传之间的强大而又古老的国度居然已经成为了他的邻居。
  受限于实际情况和人口数目,萧如薰在缅甸的统治核心目前还只能局限于南部沿岸地区,靠向西侧和阿拉干接壤的位置还是无人区,并无实际统治,阿拉干也一直都没有感受到来自于中国的威胁。
  但是现在感受到了。
  袁黄派去的那个商人有一张很伶俐的嘴巴,他很巧妙的解释了一下袁黄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他们对付当年的东吁王朝的王莽应里的时候,把这些孟族人给驱逐到了这里,但是没想到这里是有国家统治的。
  现在他们知道了,于是邀请明耶娑基一起夹击这些孟族人,如果成功的话,阿拉干王朝的领土全部归还,他们一寸土地也不要。
  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选择,明耶娑基受困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