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4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政府的一切配套设施,在南京几乎都有复制,南京就是另外一套行政班子,虽然基本上派不上用场,但是也能算是大明的另外一个首都,国家的尊严和脸面所在。
  当初几十个倭寇横行无忌几乎抵达南京城下的消息深深的震动了嘉靖皇帝,使得嘉靖皇帝大怒的同时,也真正开始关注起了东南抗倭局势,自此之后东南抗倭才有了实质性的转变,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才真正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那一次,南京并无失陷的风险。
  而这一次,南京已经失陷了。
  扬州府的情报说,叛军打出了奉天讨逆北伐国贼的旗号,到处散发檄文,到处宣扬沈一贯发动政变残害忠良逼迫皇帝退位并且扶持傀儡登基自己掌握朝政的事情,宣布要打到京师让真正的皇帝复位。
  换言之,打着萧如薰的旗号进攻镇江府和南京的叛军宣布不承认现在的小皇帝,而要打回京师帮现在的太上皇朱翊钧复位。
  叛军要“据南京而奉天北伐”,“以讨不臣”,向天下宣誓他们才是正统的官军,代表皇帝的军队,而沈一贯是国贼,是反贼,是逆贼,是逼迫皇帝退位的叛逆。
  沈一贯接到消息之后,脸色黑的可怕,他再次召集了群臣,说要开会。
  群臣或多或少的得到了消息,惴惴不安的同时,深感恐惧,纷纷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真的是萧如薰所作,萧如薰可能真的没有死,而是逃出去了,现在带着缅甸的兵打回来了。
  奉天讨逆,诛杀不臣,直接将自己变成了官军,正统的军队,而沈一贯则变成了叛逆,而他们自然也是叛逆的附庸。
  貌似没错来着……
  不对!大错特错!
  于是乎,群臣纷纷准备自救。
  “首辅!叛军狂妄自大,只是占据了镇江府和南京,一时侥幸而已,居然如此狂妄!我等应该立刻集结重兵南下讨逆!同时向天下宣布现在的陛下是正统,我等才是正统的大明官军,他们是叛逆!”
  “没错!首辅!叛军如此狂妄,到处散播遥远混淆视听,我等绝对不可以姑息,应该立刻予以反制!出兵吧!首辅!只有出兵才能打通京杭运河漕运,京师才不会缺粮!”
  “属下复议!请首辅下令出兵,讨伐不臣!”
  “诛杀叛逆!维护陛下正统!”
  ……
  一时间,群臣仗义执言战役昂扬,颇有想要亲自披挂上阵讨伐不臣的架势。
  不过沈一贯却有些超乎寻常的冷静。
  “此番将诸位请来,出兵讨贼是其次,首要的事情,是想要和诸位商议一下,陛下的年号该怎么拟定。”
  沈一贯的声音不大,但是说出来的话每每都能让群臣震惊,颇有几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
  在场诸位都知道新帝登基旧帝退位是怎么回事,也都知道这里面的猫腻,大家一直拖着不商量建元的事情,就是想让天下人相信皇帝是正常退位,新帝是正常登基,里面没有弯弯绕。
  毕竟历史上老皇帝去世以后不等来年就迫不及待的更换年号的新皇帝一般都是心里有鬼且皇位来路不正的,或者有什么特殊的目的非要这样做的。
  比如大明规定一帝一元,除了明英宗因为复辟的缘故拥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之外,其余皇帝都是一个年号,但凡是皇位来的堂堂正正的皇帝,都会等旧的一年过去之后再更换年号。
  群臣本来也是打算这样做的,将万历二十六年的年号用到明年,等明年再行改换新的年号。
  可沈一贯突然说要换年号了。
  这不就等于是在向天下人宣布新皇帝来路不正吗?
  这不就是在佐证那份讨逆檄文上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吗?
  沈一贯已经心虚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可他看起来明明非常正常,非常冷静执着。
  是错觉吗?


第八百一十一章 后悔的刘黄裳
  面对沈一贯想要为新帝建元的打算,几乎所有人都是反对的。
  他们都是跟随沈一贯一路走来的人,很清楚新帝登基里头的弯弯绕,这个时候要是向天下宣布新帝建元,其实就等于变相承认了南边那支至今为止还没有搞清楚真实面目的贼匪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但是也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建元的皇帝在某种意义上才算是真正的成为了皇帝,用他的年号做纪年写入史书,才算是真正的留下了印记,否则朱棣也不会决定抹掉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新帝建元是一件非常庄严肃穆的事情,有着很强的政治寓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坐实新帝的皇帝名号,给天下心怀不轨之人一点震慑,将旧皇帝名义上复位的可能性完全抹去。
  同时,也是新帝自身立足的一个指标。
  现在他们还在使用万历二十六年的年号,是为了向天下昭示皇位的平稳过渡,他们心中没鬼,要是此时建元,不就是在给人话柄吗?
  京师周边刚刚稳定下来,现在弄这一出,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首辅,眼下建元,虽然可以坐实新帝名号,但实在不是上策,反而可能给人话柄,让心怀不轨之奸贼质疑朝廷,与我不利啊!若待到明年顺势建元,名正言顺,天下之人不敢质疑朝廷。”
  蔡国珍毕竟老手,很快看破此中关节,意识到这是一个朝廷的威信巩固和动摇的关键点。
  “的确如此啊首辅,眼下我等万万不可建元,天下人纵使再疑惑,再怀疑,只要朝廷不建元,表达出这样的态度,那么贼匪的宣言自然不攻自破,我等的立场也会好上许多!”
  赵世卿也赶快跟上对沈一贯建议。
  沈一贯面色平静,仔细的考虑了一下下属们的建议。
  “你们说的顾虑老夫自然知道,但是,眼下情况紧急,京杭运河粮道被断,京师供粮中断,九边之粮也难以提供,若不尽快打通运河粮道,不等叛军打过来,不等明年建元,我们都要被饿死,这是其一。其二,那些贼匪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朝廷顾忌,让朝廷为年号的事情内乱,争论不休,他们好趁机浑水摸鱼,眼下,为了稳定人心统一目标,必须要建元!”
  沈一贯的意志非常坚定,自从政变以来,他的决定就从来没有更改过。
  属下们也不敢真正反对他的意见,反对的话,这段时间死掉的那几个人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沈一贯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很好,但是熟悉他的几个人却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
  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勉强了,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理由。
  唯一的解释就是沈一贯心虚,他需要某种行动来让自己更有底气。
  反对的话,下场应该不会太好。
  因为他心虚,他更担心有人会反对他,他的反应会比平时强烈的多。
  为自己的安全考虑,不要在这个时候反对沈一贯。
  坐实新帝的地位,也没什么不好不是吗?
  于是萧大亨和赵世卿互相看了一眼,一起开口道:“遵命。”
  两个人带头赞同,剩下的人一看有了带头的,也不敢阻碍,随之赞同。
  然后这个重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礼部尚书朱赓的身上。
  此人运气极好,从南边北上的时候正好错过了京师政变的那段时间,安全的进入了京师,立刻就担任起了礼部尚书,对一切了解的都还不甚清楚,只是大概知道这场叛乱是怎么被平定的。
  沈一贯多少对他透露了一点消息,他大概也猜到了,不过他和沈一贯的私交不错,性格也不强势,事已至此,他也没多说什么,就接下了这个任务。
  确定了自己的威信和权力依旧,沈一贯稍微松了口气。
  “眼下为谨慎行事,在整理情报的同时,老夫准备调遣蓟镇之兵和辽东之兵南下,会合京营精锐准备南下,一举打通粮道剿灭叛军,诸位有什么意见吗?”
  沈一贯又把目光放在了萧大亨身上,他知道萧大亨是懂军事的。
  萧大亨上次吃了亏之后就意识到了自己在军事问题上的不足,意识到了自己只是个二流军事理论家,要论真正的实践和实际,可能还是要靠别人,所幸,他有一个精通军事上过战场的真正高手的帮助。
  刘黄裳。
  政变之后,沈一贯忙于处理其他事情,暂时忽略了刘黄裳,但是也把刘黄裳放到了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
  兵部侍郎实际上就是兵部尚书的高级顾问,兵部尚书可以从其他职位调职,但是兵部侍郎绝对是要懂军事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兵部尚书提供建议,甚至于皇帝要打仗的时候也会问兵部尚书要兵部侍郎来做高级参谋,所以大明朝打仗的时候经常会让主帅的文将挂兵部侍郎衔。
  刘黄裳就是萧大亨的高级私人顾问,对军事上的问题,萧大亨一般都是听刘黄裳的,这点自我认知萧大亨还是有的,眼下,为了应付沈一贯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他也不得不把刘黄裳带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
  这下子正好派上用场了。
  他悄悄把手背到背后,做了个手势。
  这是他和刘黄裳的约定。
  专业问题我不如你,你上。
  刘黄裳深吸一口气,眼下,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因为在场诸位当中,恐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毕竟是他亲自放走了萧如薰。
  他本以为萧如薰会就此灰心丧气失去一切信心然后离开大明纵横四海去了,结果不成想这才两个月,他就举兵打回来了,还做出了那么可怕的事情。
  他居然直捣镇江府!
  他的兵力有那么雄厚吗?
  他敢用一镇三万兵马和整个大明百万军队抗衡?他还真当自己的军队都是天兵天将不成?
  刘黄裳现在别提多后悔了,但是事已至此,他更不能露出半点马脚,这要是被沈一贯知道了,他绝对会死的比谁都惨,所以,眼下只能尽全力向沈一贯表忠心,他才有活路可走。
  至于萧如薰能不能打回来……
  说老实话,他并没有什么信心。
  萧如薰回来就要放了朱翊钧,朱翊钧就要复位,而自己曾经亲自指挥消灭腾骧四卫的战斗,现在还在为沈一贯办事,能洗干净吗?
  不能。
  刘黄裳真是后悔的捶胸顿足。


第八百一十二章 国家安泰,繁荣昌盛
  可事已至此,还能怎么办呢?
  他只好开动自己睿智的大脑,开始为沈一贯分析局面。
  “首辅,下官以为首辅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京杭运河被截断,京师有断粮的危险,京师断粮还是其次,军队一旦断粮,会出现什么事情就难以保证了。所以眼下哪怕是出于减轻京师粮食负担和维持京师稳定的目的,也要派军队南下去扬州地区就食,毕竟目前扬州是不缺粮的,如有必要,也需要派一批军队去重要城镇驻守就食,减轻京师负担。其次就是要限制京师那些粮食商人听到风声之后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从而使得京师不稳,民怨沸腾,此时此刻,我等一定要稳住阵脚,才能顺利平叛。而调蓟镇和辽东之兵南下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将柴国柱和李如松调离蓟镇和辽东镇,一方面增加我军实力,一方面可以让这两个最不稳定之人离开京师后方,方便朝廷派人接管蓟镇和辽东。”
  此话一出,沈一贯为之一愣,内阁值房内的氛围也不太一样了。
  “你的意思是,柴国柱和李如松不值得信任?”
  刘黄裳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