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东军和海军陆战队。
  要说没他们的事儿也就算了,但是因为有他们的事儿,大老远的奔波劳碌到朝鲜,结果仗打完了,没他们的事儿了,就是来维持一下秩序走个过场,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往小了说这是讯息传递不及时造成的小小遗憾,往大了说,那就是贪功小将军贪功心切把大家都给忘了,把全军给耍了。
  大秦军中的派系之分远没有前明那么严重,但是要说是没有,那也是瞎话。
  七大营卯足了劲儿竞争的事情他也不是没见着,这一回要仅仅只是辽东兵团的事情,也就是内部通报批评解决。
  但是牵扯到了江大海的海军陆战队和皇帝送来的军粮,那就和皇帝那边也有关系了。
  要是处理得好毛文龙也就是弄个贪功的名头被大家骂几句,并不放在心上,要是给有心人闹腾起来,毛文龙会被全军视为抢功小能手,人人忌讳,人人不看好,一家伙得罪一大批人,军队还要不要混了?
  毛文龙擦着冷汗向廖忠请求解决方案,廖忠也没给他好脸色看,晾了他一天才给他指点迷津,让他去找人喝酒。
  其实要不是因为毛文龙属于辽东兵团,代表着辽东兵团的脸面,廖忠还真不想干这个事情。
  但是眼下大秦的主旋律是军队和谐协力打胜仗,最忌讳的就是军队之间闹矛盾,所以廖忠不得不这样做。
  而且眼下只有他们辽东兵团有仗打有功劳拿,其他几大营都在累死累活的训练,廖忠可不想让辽东兵团成为出头鸟被全军妒忌,眼下还是低调一点好,所以江大海的水师蛟龙营参与进来,他还是挺高兴的。
  江大海那可是萧如薰的死忠,就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和萧如薰的关系是非元从派系里最好的,让江大海帮着分担一点,自然对辽东兵团有好处。
  结果让水师白走一趟,你看这事儿给闹的,不仅让水师不爽,还让其他军队不爽了。
  不过大家还真没什么好说的,虽然心里不爽,但是毛文龙没做错。
  他的确把建奴给弄死的透透的,达到了皇帝的要求,而且没有要求援兵,一支军队两千人解决了这场战斗,避免更大范围的兵力投入和损失,这当然是好事。
  尽快解决战斗也符合皇帝的要求,毛文龙虽然让同僚不爽,但是他没做错,人家不可能凭这个去问罪他,最多也就是以后合作上给他穿小鞋,或者有机会给他上上眼药之类的。
  毛文龙的确想要战功,但是也想要未来,要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他这样一个新人小虾米哪里抵得上人家一个那么大的侯爷将军?
  又过了几天,十一月初的时候,战报走水路送到了京师,送到了萧如薰手上,当萧如薰看到立下头功的是一个叫做毛文龙的小将的时候,顿时愣住了,然后立刻派人找来毛文龙的资料。
  得知毛文龙是在杭州参军的消息的时候,萧如薰终于确认这个毛文龙就是那个毛文龙,如假包换,只是现在比较年轻,刚刚冒起头。
  和大多数明末将领不一样,毛文龙小的时候可是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按照传统读书人的方式启蒙入学,家里是想让他走正统读书人考科举的路子的。
  而且他还是在杭州这样一个风景秀美衣食富足的文人墨客之乡里长大的。
  这样的生活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小接触的都是文人,读书识字身上薰香,过优渥的文人生活,理应长成个举人进士,再不济也是个员外地主。
  结果他倒好,考科举考到三十多岁考不上,然后摇身一变成了个极具冒险挑战精神的敌后武工队,大放异彩。
  不仅弃文从武,还专门跑最危险的地方,距离后金的地界只有八十海里,努力的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菊花,一捅就是七年。
  他手下还全是能人,汇聚了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这三个当时的勇将、日后大名鼎鼎的汉奸。
  苏杭这样的鱼米之乡怎么就能养出这样一个人来?
  只能说他骨子里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从小读四书五经,可怎么都读不进去,就是喜欢孙子吴子,越长大越喜欢,最后干脆参加了武举,成了军官,去往辽东这个风起云涌数十年的地方,搅动了一池浑水。
  哪怕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剧变,但是人还是这个人,这家伙还是通过一系列萧如薰根本就不关注的人事变动成为了麻冲的亲将,参与到了此次的平定建州的战事中,主导了战争走向。
  他和建奴还真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不过这一次,算是了结了。
  萧如薰也有点想见见这个家伙。


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遍读史书的太上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遣,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
  小振邦摇头晃脑的站在萧如薰面前背诵着三字经,萧如薰刚刚中止和大臣们商议政务,约定下午再商量,现在正端着一碗茶坐在小振邦的面前,一边喝茶一边盯着他背书。
  彩云临近产期,萧如薰下令宫中内侍宫女全力准备她的生产,自然她也就没有精力管束教育振邦和盈盈了。
  振邦和盈盈都才六岁,正是好奇顽劣的年纪,萧如薰可不相信六岁的孩子有自控能力,能在家长不在的前提下自己认真学习。
  所以萧如薰便打算把振邦和盈盈交给父亲去帮忙带一阵子,正好父亲一个人在宫里也寂寞,结果萧文奎同意帮着照顾盈盈,却不愿意带着振邦。
  “当年你们兄弟四个从小是为父与你母亲一起抚养的,后来你母亲去世,为父更是不敢放松,等你们长大做官,为父才去京城就职,为的就是看住你们,不让你们学坏,不让你们变得顽劣不堪。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盈盈是闺女,无伤大雅,但振邦是大秦太子,未来的皇帝,若学不到好,不仅伤及国家百姓,以后人们都会说是你教子无方,你愿意被后人这样说吗?为父知道你国务繁忙,但是再繁忙,太子也不是你可以忽略的,这些日子为父在宫里遍读历朝历代史书,发现自古以来的皇帝很少有可以处理好父子之间关系的,而由此引发的悲剧也很多。远到汉武帝和废太子刘据,近到唐太宗和废太子李承乾,如此这般英明之主却处理不好父子之间的关系,大伤英名,遗恨千古,为父实在不希望本朝也出现这样的事情,你明白为父的意思吗?”
  萧文奎拉着萧如薰的手语重心长的对他讲道理举例子。
  “父亲,儿子的国务实在是繁忙,若是把振邦带在身边,的确有诸多不便,振邦还太小了。”
  萧如薰想了想,觉得这样还是不妥。
  “不,四儿,你把振邦带在身边抚养是有必要的。”
  萧文奎正色道:“为父遍读史书,发现太子做的时间太长,对太子本人而言并不是好事,眼下太子小,若长大了,全天下的眼光都集中在太子身上,太子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你若不立太子也就罢了,既然立了太子确定了正统,作为皇帝,你就要维护他,你把振邦带在身边抚养,就等于昭示天下,你对振邦的期望和感情,旁人就自然而然的清楚了你的态度。彩云快要生了,若是个男孩,你这样做便可以打消旁人的一些小心思,稳固振邦的地位,你须知夺嫡之争有些时候并不是皇子之间的争斗,而是皇子背后的某些试图当从龙之臣的人推动的。”
  萧如薰是没想到父亲这段时间没有大手大脚花钱享福,反而深居简出在宫里读史书,研究自古以来皇朝兴衰之道,还能如此告诫他,心下实在是感动。
  细细一想,萧如薰觉得萧文奎说的很有道理,那么早就确定了太子人选,等于是把振邦放在天下人眼皮子底下,现在振邦年纪小,等到了年纪需要出阁读书,振邦势必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量的放大,而自己若不能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庇护,若彩云生个男孩出来,振邦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到自己的家庭。
  夺嫡之争向来不仅仅是皇子之间的斗争,也有皇子背后的势力的推动,现在自己一门心思威压天下增强中央威势的时候,这种对太子的向往将会更加凸显出来。
  萧如薰不可能活一万年,终究是要死的,皇位必须要传到一个他能完全信任的人手上,绝不允许出现被某些臣子给忽悠瘸了的事情发生。
  这种事情可屡见不鲜,汉朝就出现过,还把中央压制地方的陵邑制度给废除了,造成了西汉豪强和东汉世家的尾大不掉,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国家越大,人口越多,中央集权就越必须得到维护和增强,这一点在明朝和民国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无论是一统状态下的小政府还是分裂状态下的小政府,带来的都将是分崩离析,他绝不允许任何试图削弱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
  他用土改将地方士绅豪强的势力连根拔起,把中央的意志根植在地方,地方还出现了和中央关系更近的军属户,还有下乡的政府,对地方是全方位牢牢地把控。
  地方上没能除掉的豪强士绅都被迁移到京师居住,断了他们的根,试图反抗的则被坚决铲除,地方和中央的联系自秦以后就没有如此紧密过。
  为了防止地方势力死灰复燃,萧如薰开始普及教化和贯彻陵邑制度,双管齐下,就是为了将社会打造为君主…平民的两级状态,代表君主的中央可以直接管辖地方,没有地方势力的欺上瞒下。
  萧如薰正在严格提防文官政治的再现。
  所谓的文官政治,所谓的君主立宪的雏形,在某些人看来自然是美妙的,因为这很“民主”,很多人都觉得只要君主立宪就万事大吉,君主立宪是万能的。
  但是,从没有人想过,这是属于平民的民主吗?
  不是的,自从在雅典诞生以来,民主这两个字从来都是属于有钱有权的人,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妥协,而非平民。
  他们有钱,我们有权,我们互相妥协一下,就出现了民主。
  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平民以为自己得到了民主,就和他们被催眠的幻想自己成为贵族并且贯彻贵族精神一样。
  一群农民的后代,刚刚翻身没几十年,就开始幻想自己是贵族,为贵族精神大肆鼓吹,这还真是荒唐。
  科举士绅诞生于地方,得到功名之后就得到了财富和土地以及地方的利益,他们将代表地方,或者说他们就是地方。
  史书中所记载的那些看上去非常正气凛然的故事里,每每都能体现出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情况下皇权的衰微,而皇权就是中央,中央衰微,地方必然大乱。
  比如魏明帝曹睿要视察尚书台的工作情况,皇帝车架到了门口,被尚书台官员赶走了,说你不信任我,自然可以罢免我的官,但是要想进去视察,对不起,你还是先罢了我的官吧。
  曹睿被气的脸色发青,但无可奈何,还是走了,原因是什么?
  因为地方上的官员同气连枝,只有他们识字读书,只有他们有能力治国,平民百姓都是文盲,能指望吗?
  统治者没有士绅的配合能顺利统治吗?
  你更换再多的官员,但是还是他们,还是他们当中的一员,皇权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皇帝是无力的。
  明朝也是如此,天下读书人在儒门的号召下,在科举利益的维护下,某种意义上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