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历1592-第6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的,夫君,今天早上,惟栋战败的消息传过来以后,罗氏王氏还有何氏立刻宣布为官军作战,他们都反了,其他几家,宋氏,还有骆氏,也跟着一起反了。他们现在占据翁水余庆和容山三司,聚兵数万,说是要等着官军一起来,一起进兵讨伐咱们,夫君,咱们怎么办啊?”
  田雌凤的语气里有着掩饰不住的恐慌。
  杨氏是播州宗主,下面还有五司七姓这样一个藩属团体,都是唐僖宗乾符三年随杨应龙的祖宗杨端入播,打败南诏割据播州之后以军功论赏而分封的大姓,数百年与杨氏土司相依共存。
  中国土司制度自蒙元开创而渐而完善,承袭规范严格,皆有典章可循,依旧例,五司七姓凡承袭长官司之职,其承袭表笺,须宣慰司印文乃达,这种宗主权所附带的好处不言而喻。
  于是宗主杨氏往往索贿无厌,糜费金钱巨万,承袭者不堪其苦,当年一起开创基业的情分就在这漫长岁月的互相盘剥之中消耗殆尽。
  到了杨应龙时期,伴随着明廷的腐败,还有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带来的银荒所造成的江南经济危机,播州处境也越发艰难。
  内地数省的日子都不好过,而播州富饶有钱大家都知道,川贵两省官员都眼馋,想方设法的要好处,杨应龙承袭宣慰,同样面对川贵两省抚按官员们的层层索贿。
  这边被盘剥的受不了了,只能向下转移压力,于是,杨应龙对五司所属地方土目刻意盘剥刁难,各种索贿,五司七姓苦不堪言,终于由杨应龙杀妻事件作为导火索,五司七姓联合在一起对宗主杨氏翻脸。
  他们依托贵州巡抚对杨应龙发难,贵州巡抚借着五司七姓造反的契机对播州大加打压,名为改土归流实则中饱私囊,播州和川贵两省的关系急剧恶化。
  面对窝里反和如狼似虎的贪腐官员,杨应龙暴虐的性子根本按耐不住,于是,他出手了。
  万历二十四年秋,杨应龙派兵对下辖诸多小土司开始动手,余庆长官司,草塘安抚司,黄平安抚司和重安长官司遭到它的残酷血腥的杀戮,数百年主从情分就此完全断绝。
  他倒是想除恶务尽,但是一方面明廷及时的干预让他不得不住手,一方面他的确是树敌太多,也要面对其余三大土司的压力。
  五司七姓总有些人活下来了,对他怀着彻骨的痛恨,一直都在找机会报复他,但是杨氏军力强盛,杨珠勇冠三军,是极大的威慑,对于这些军队,五司七姓的幸存者们是十分害怕的。
  但是这一回,他们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物是人非罢了
  秦军铺天盖地而来,誓要将杨应龙彻底干掉。
  五司七姓的人们看到了机会,就等着杨应龙倒霉的时候跟上来补刀。
  他们原以为要等个两三个月,等秦军把播州兵打败,才好下手,结果这才多长时间?还不到十天吧?
  惊喜来的太突然了,他们都愣住了。
  养家两个儿子被抓了,杨珠死了,官军大获全胜,大举进发!
  不过惊喜就是惊喜,没什么好说的,残存下来的几大家,罗氏王氏何氏宋氏骆氏联合在一起,举兵响应官军,狠狠的在杨应龙的屁股上扎了一刀。
  田雌凤的兄长田一鹏和田飞鹏赶快带兵去抵御这些窝里反的白眼狼的进攻,分别进驻了桑木关和三度关,田一鹏负责抵御气势汹汹的刘綎,田飞鹏则要负责防御五司七姓的余孽和南边秦军的威胁。
  他们打算死守播州宣慰司。
  田氏反正是和杨氏绑定在一起逃也逃不掉了,杨应龙要是死了,他们也活不了,所以相当的尽心尽力。
  杨应龙的弟弟杨兆龙也一样,和兄长绑定的太死,根本逃不掉,所以没了这份心,和田氏兄弟商量了一下,果断前往娄山关,打算死守娄山关。
  目前局势就是这么个局势,杨应龙听后,本想着大发雷霆拍桌子砸板凳,但是生怕自己又吐血,强行压抑住了愤怒,拍了拍田雌凤的肩膀。
  “你的兄长,可以,很好,关键时候,还是自家人靠得住!”
  杨应龙被田雌凤扶着站了起来,走到桌子旁边坐下,喘了口气:“你带人收拾收拾,上海龙囤吧。”
  田雌凤一愣。
  “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田雌凤知道海龙囤是干什么的。
  那种战争堡垒,看似威武雄壮,实则就是末日来临之前最后的巢穴,一旦被捣毁,也就预示着杨氏彻底告别于这个天下,除非万不得已,杨应龙也不会对田雌凤说出这种话。
  很显然,杨应龙已经认为自己无路可走了。
  南路北路和东路大败亏输,输掉了他大半的家底子,仗还没打就落入了无法挽回的颓势,现在虽然还有人有兵可以战斗,但是大势已经不再他这里了,他现在看得很清楚,他距离身死已经不远了。
  虽然依然有着浓浓的不甘心,但是他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你先上海龙囤,我在这里守着,但凡有一线生机,我就会派人来接你。”
  杨应龙没有说别的话,只是说了这种和诀别没什么两样的话语。
  田雌凤自己也一清二楚,如果杨应龙也被逼到了海龙囤里困守,那基本上就没有别的路可走了,海龙囤是最后的巢穴,最后的退路,再也没有其他的退路了。
  秦军原本计划的进兵时间是隆武二年正月初一,但是因为播州兵的主动进攻,使得四路大军都提前数日进军了。
  五路大军之中,唯有齐大勇的青龙营三万精锐按时出兵,出兵的时候,身边不仅有青龙营三万精锐,还有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的两万兵马。
  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是朱正色运作之下加入讨伐军的,这两族身份比较尴尬。
  水西安氏当代宗主安疆臣和杨应龙有不错的私交,虽然两族有矛盾,但是安疆臣上台以来,两族关系相对缓和,他们两人关系尚可。
  宋氏当代宗主宋承恩更尴尬,他是杨应龙的女婿,沾亲带故的,大秦十六万大军一来,整个人吃不好睡不好,思来想去就来求见朱正色,想要让朱正色为之斡旋。
  真巧,他撞上了同样来请求斡旋的安疆臣,两人一起请求,朱正色遂答应帮他们斡旋,等齐大勇带兵路过贵州城的时候,朱正色求见了齐大勇,带着安疆臣和宋承恩一起,向他提出了请求。
  “这两人身份尴尬,但是确实没有反心,如今杨应龙造反,这两人处境实在是不好,很担心会因为这件事情受到牵连,所以希望出一份力,洗清自己的嫌疑。老夫以为,多一个助力,就少一分阻碍,这两家长年累月居住于此地,对地形气候相当熟悉,有这两人的帮助,齐将军若是进兵,也会更加轻松一些,他们还答应承担大军的一部分粮草供给。”
  朱正色的劝说很有效果,齐大勇略微思考了一下,就答应了这个要求,让安疆臣和宋承恩各自率军一万跟随他的军队一起前进到乌江关,顺着江水对落蒙关发起进攻。
  只要攻下落蒙关,就能直接威胁到播州宣慰司杨应龙的老巢。
  说起来,这播州之地如此多的关卡险阻,几步一个关卡几步一个障碍,都是南宋末年宋蒙之战之中杨氏祖先留下的遗产。
  当年,宋廷和播州土司之间的关系非常友好,宋蒙之战进行期间,播州为宋廷做出了很多贡献。
  当时的播州杨氏十四代宗主还亲自带兵到汉中阳平关和蒙古军血战不止,阻止蒙古军南下四川,在与蒙古的血战中占有优势。
  十五代宗主为抗蒙名将余玠推荐了冉氏兄弟,这兄弟两个向余玠建议构筑了举世闻名的钓鱼城,延续宋祚数十年,蒙古大汗蒙哥饮恨于此。
  可惜总体态势上,宋的国力被蒙古全方位碾压,播州无力回天,到最后,只剩下播州一地没有投降蒙古。
  这也是因为播州宗主在播州境内构筑大量军事关卡堡垒,将播州全面军事化的原因,蒙古人不愿再付出巨大的代价拿下播州。
  宋既然已经覆灭,大势已去,播州对宋也算是仁至义尽,做到了所能做到的一切,继续坚持毫无意义,播州遂降,杨氏还是一如既往的提领播州,直到如今。
  当年,这些关卡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而设立的,上面站着的都是抗蒙健儿,为了保卫家园挺身而出与强敌血战数十年,终究没有输了胆气。
  可是现如今,这些关卡俨然成为了叛乱者野心的依仗,毫无气节可言。
  关卡无辜,堡垒无辜,物是人非罢了。
  现在,他们是不安分因素。
  对待不安分因素,不需要手软。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送客,走人,结束
  隆武二年正月初一,在度过了一个新年夜,让军队好好的吃了一顿肉吃了一顿饱饭之后,大军开拔。
  齐大勇带着五万大军向着落蒙关而去。
  一路上,安疆臣和宋承恩为齐大勇指明道路,说哪些道路比较好走,哪些道路易于通行,非常尽心尽力。
  而且,说到做到,他们真的负担起了大军三分之一的行军口粮,注意,是秦军三万人三分之一的行军口粮,而他们自己的粮食还是自备的,不吃秦军军粮。
  齐大勇觉得十分好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两人极强的求生欲。
  但是该说不说,这求生欲也是恰到好处,自备军粮这个事情就很好。
  而且当他们得知秦军战时不准私掠战利品,一切缴获归公,战后按照功劳多寡再行发放的规矩之后,也主动提出按照秦军的规矩来,绝对不会逾越。
  这表现得太好了,让齐大勇都感觉有点吃惊,有点不好意思,于是主动邀请他们来和他一起吃饭。
  大军抵达落蒙关前一天的中午,齐大勇在自己的营帐里设宴款待安疆臣和宋承恩,两人诚惶诚恐的表达谢意,然后带着最亲信的人前来赴宴。
  因为是军中,所以菜式非常简单粗放,大鱼大肉,狂放的翻炒炖煮,滋味十足,一如明朝光禄寺的做饭水准,还有些重口,但是很适合行军打仗的人吃。
  萧如薰规定,遇到大战之前,一定要让士兵吃干饭吃饱肚子,而行军路上,至少五天吃一次肉,平时也要给吃饱,配给给军队的油也不曾短缺过。
  而急行军赶路的时候发给在朝鲜制作出来的油饼当口粮。
  秦军的伙食比起前明是好上不少,因为多了玉米和土豆,也不怕吃不饱。
  而且因为大秦立国前后萧如薰嘱咐地方官员在合适的地区推广花生种植用来榨油,花生现在也在江南地区开始大范围种植,百姓可以食用的油料作物也多了起来。
  虽然眼下多了花生用来榨油,但是花生种植的还不是很多,榨油技术没到家,出油率也没有那么大,现在的花生被视作军供物品,萧如薰主要从百姓手上采购拿来榨油供给给军队,很小的一部分运回京师自己解馋用。
  油炸花生米这种东西他想了十几年了。
  而军队里也能吃上香喷喷的花生油了。
  这一回行军路上,萧如薰就东南粮仓里调拨了大量易于储存的土豆搭配米粮,土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当粮食吃,也能在粮食富裕的时候炒菜吃。
  也调配了大量的花生油随军携带,让火头们给军队多多补充油水,不过油水的使用需要提前报备给军队主将,主将需要时刻掌握油水的数量,因为眼下军队里最贵的就是这些珍贵的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