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8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陆战队,到二零五四年底,作战部队也过了四十个师,大约八十万官兵。
也就是说,到二零五四年底,中**队有足够的能力在两条主战战线上动进攻,而不会存在兵力与运力不足的问题。
到时候,真正拖后腿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舰队。
要知道,地面战平台与大型电动运输机的生产效率能够迅提高,可是战舰、特别是大型战舰的建造度却很难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海军不可能像空军与陆军那样,在战时出现爆式增长。说得准确一点,海军的爆式增长有一个延迟期,一般在两到三年左右,即在战争爆后两到三年,海军的增长度才会大幅度提高。在此之间,海军实力很难得到实质性增长。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和平时期维持一支大规模舰队的必要性。
美国人很重视这个问题,而且做了充足准备。
可惜的是,中国海军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说中国海军因为没有打世界大战的经验而没有意识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T!~!
..
第一百二十三章 欧洲联邦
牧浩洋除了承认现实之外,能做的就是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
五月底,在牧浩洋主动提议下,黄瀚林答应对军事体制做出调整,成立由三军一兵参谋长组成的参谋长会议,由戚凯威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周渝生出任海军参谋长、母祁铁与庞跃龙分别担任空军与陆战队参谋长,牧浩洋以海军元帅身份出任战争部长,而参谋长会议直接向战争部负责。
如此一来,总参谋部实际上不存在了。
严格说来,是总参谋部转变为战争部,战争部长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指挥作战,而是策划与组织作战行动。
这个调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此之后,牧浩洋不再直接负责作战事务,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提出作战计划的参谋长进行军事组织。
说得形象一点,牧浩洋主要负责支持各军兵种作战,并且协调解决军兵种矛盾。
战后,有很多人认为,牧浩洋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甚至有人认为,这次组织结构调整起到了负面效果,比如降低了中**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但是客观的讲,这次调整在很大的程度上,促成了军队内部的团结统一,更有效的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也妥善合理的解决了军队内部的矛盾。
别忘了,在牧浩洋提出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时候,他与戚凯威的矛盾已经公开化。
虽然在阶层上,牧浩洋是总参谋长,比戚凯威高了一级,因此有权力主导与决定所有战场上的作战行动,但是牧浩洋很有自知之明,即在地面战场上,他取代不了戚凯威,而且戚凯威也无法在海洋战场上取代他。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如果他与戚凯威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迟早会酿成大祸。
事实上,军队高层的矛盾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牧浩洋与戚凯威能够齐心协力,中**队在二零五三年就能扭转战局。办法很简单:在大陆战场上采取防御态势,仅保持较高的军事压力,不断消耗俄罗斯的有生力量,从而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以俄军的作战能力,中国陆军只需要在大陆战场上投入六个集团军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陆军将有大约八个集团军可以调用,算上陆战队的可用兵力,肯定能凑齐五十万地面部队,也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亚。
有理由相信,牧浩洋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说白了,他与戚凯威,必须有一个人做出让步,才能解决矛盾,而牧浩洋选择了自己做出让步。
问题是,牧浩洋必须放弃他所坚持的战略主张,即以太平洋为主战场。
当然,这也说不上放弃,只是做出了妥协,即在大陆战场取胜之前,太平洋战场只是次要战场。
事实上,战后很多人就对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在这些人看来,如果牧浩洋不是以妥协的方式与陆军和解,而是撤换戚凯威,恐怕结果会更好一些,毕竟陆军中并不缺乏顶替戚凯威的将才,比如魏成龙就有足够的能力取代戚凯威,可是在海军中,真正能够顶替牧浩洋的将领,要到两年之后才会出现。问题是,在二零五三年中期,牧浩洋肯定不可能让戚凯威下课,因为他没有这个权力,黄瀚林也不会让他这么做。结果就是,牧浩洋只能主动让步,结束毫无意义的陆海之争。
当然,客观的讲,戚凯威也没有错。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戚凯威有不同的战略主张,而且坚信他的战略主张更优秀,并且极力坚持而已。
事实证明,戚凯威的战略主张确实也没有错。
从战略上讲,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至少符合中国的基本国家战略,即中国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陆型国家。从现实中来看,在大陆战场上取得胜利,能够带来非常直接的效果,即策动欧洲参战。
这一点,在六月初就显现了出来。
当时,戚凯威对大陆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做了调整,把攻占了马加丹的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一六五集团军抽调出来,派往西伯利亚战场,替换下了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随后由把第十六空降集团军派往哈萨克斯坦,充当第四十二集团军的预备队,摆出了在中亚开打的架势。
这一系列的调动,只是在为年底的战略进攻做准备。
只是,在此之前,就已产生影响。
六月十日,随着意大利国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组建联合政府的法案,法德意三国成立联合政府已成铁板钉钉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一个没有太大实权的联合政府。
从法理角度上讲,法德意三国还得进行全民公投,才能决定是否以联邦的形式建立一个崭新的欧洲国家。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中期,法德意三国的民意已经倾向于成立“欧国”。
原因很简单,如火如荼的世界大战,已经让所有欧洲人感觉到了威胁,更让欧洲人认清了现实。
在未来的世界中,松散的欧盟组织根本不可能捍卫欧洲的利益。
当然,最根本的影响,还是在对战争结果的预测上。
要知道,在战争爆的时候,很多欧洲人都看好美国,法国甚至出现了**骚乱,示威民众要求法国政府放弃亲华政策。可是到了二零五三年六月,随着中国在各个战场上反败为胜,欧洲民众对战争结局的看法也生了变化。根据六月初的民调,有百分之五十四的法国人、百分之六十二的德国人、百分之六十八的意大利人不看好美国,而认为中国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民众,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七,比半年前提高了十二个百分点,相信美国能取胜的民众则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四,比半年前降低了三十七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欧洲人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战后世界。
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美国取胜,那么世界格局不会生太大的变化,而且欧洲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国,肯定能分到一杯羹,哪怕不会太多,也足以确保欧洲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极。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别忘了,欧洲与美国同祖同源,就算不能取代美国,也足以保证绝大部分欧洲人能够维持战前的生活水准。
如果美国战败,那么欧洲的立场将直接决定欧洲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要知道,中国是改变世界秩序的推动者,当中国成功达到了目的,获得好处的绝对是那些支持与协助中国的国家,保持中立的欧洲绝对不可能成为战争的获益者,也就不可能保住原有的国际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有征兆了。
早在二零五三年初,即策划伊朗参战的时候,中国国家元就公开表示,中国将在战后确保所有东方同盟集团成员国的利益。虽然黄瀚林没有提到用什么方式来兑现承诺,但是白痴都能想到,利益总量并没增加,变化的只是利益分配手段。也就是说,中国必然会跟同盟国分享战争红利。
欧洲不是中国的同盟国,显然不可能分到好处。
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欧洲人为什么会生如此显著的转变了。
如果中国能够取胜,那么欧洲的唯一选择就是尽快参战,而且是以中国的盟国参战,确保在战后能够获得一席之地。
当然,分散的欧洲,将很难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不会得到中国重视。
要知道,在某种意义上,四分五裂的欧洲对中国提供的帮助甚至比不上印度,也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垂青。
如此一来,就得在参战之前实现统一。
只有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才有能力在战争中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才有能力在战后维护所有欧洲人的利益。
事实上,不管是亲美、还是亲华,欧洲都得尽快实现统一。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以美国盟国的身份参战、还是以中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只有统一的欧洲才能挥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欧洲内部出现了一股推动统一的力量,而且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年初的民意调查中,法德意三国中,有过百分之八十的民众认为,欧洲必须尽快实现统一。
显然,这个比例过了亲华派。
六月十一日,法德意三国脑在罗马召开峰会,共同宣布,将在七月底之前就成立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共投。
随即,法德意三国脑出号召,希望得到欧盟其他国家支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欧盟的欧洲联邦。
只是,响应号召的欧盟成员国并不多。
到六月底,只有荷兰、奥地利与匈牙利做出正面回应,宣称将在年底就是否加入欧洲联邦进行全民公投。
事实上,当时中国与美国对此也不是很热心。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当局得考虑一个问题:统一起来的欧洲是朋友,还是敌人?
在不能确保欧洲成为朋友的前提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希望欧洲成为一个强大的联邦国家。
问题是,在欧洲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如何使欧洲变成盟友才是关键。
到这一步,大陆战场的重要性就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T!~!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战略转向
客观的讲,中国在太平洋上取得的任何胜利,都只与美国有关,与欧洲没有多大关系。
不管欧洲是否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其核心利益都在欧洲、以及相邻的北大西洋与北非地区,与太平洋没有多少瓜葛,而且统一之后的欧洲也不会染指太平洋,在太平洋地区没有利益诉求。
也就是说,中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对欧洲的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能够影响欧洲的,除了中东战场,也就只有大陆战场了。
相对而言,因为中东战场涉及到阿拉伯世界,而且处于胶着状态,所以大陆战场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
事实上,这也涉及到欧盟与俄罗斯的恩怨。
在过去数十年内,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算不上亲密、也算不上疏远,而是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之上,进行着全方位的斗争。
核心矛盾就是:谁才是欧洲大陆的主宰。
毫无疑问,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欧盟是欧洲大陆的主宰力量,只是欧盟并没有利用好这段非常有利的时期来压制俄罗斯,反而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向俄罗斯做出让步。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段时期,俄罗斯是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国,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与石油占到了欧盟市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的几年内,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二零四零年之后,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生了倒转。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为了抗衡中国,开始扶持俄罗斯,使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