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风1276-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长城之北,咱们终于能过几天太平日子云云……”
  “汉军呢?有没有厌战之心?”楚风脸色转为郑重。
  “没有,半分没有!”苏刘义连连摆手:“闽广士兵、淮扬子弟、辽东儿郎,无不和忽必烈结下了血海深仇,他们要报仇雪恨,要建功立业,只怕仗打少了。昨日半夜末将巡行营中,尚听得士兵窃窃私语,害怕忽必烈北逃朔漠之后,皇帝偃旗息鼓,从汉武帝变成汉文帝呢!”
  原来如此!北方百姓饱经战乱,实在被接踵而至的辽、金、元害得苦了,希望过几天太平日子,也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只要多加引导也没什么麻烦,倒是汉文帝、汉文帝的说法引得楚风哈哈大笑,“咱们文也要,武也要,大汉帝国既要内修仁政,又要外拓封疆,不过百年之后,后人会给我上一个什么谥号呢?文武双全,嗯,会不会是汉斌帝?”
  汉斌帝?这下轮到张世杰、苏刘义喷饭了,两位不苟言笑的名将,捧着肚子笑得人仰马翻,苏刘义半晌才止住笑,对楚风道:“何尝有斌这个谥法?便是叫文成武德,虽然不合谥法,也比这个斌字好得多。”
  这下轮到楚风郁闷了,文成武德,我还日出东方咧!
  “阿嚏,阿嚏!”一阵北风吹进宽阔的大殿,楚风连打了两个喷嚏,无奈的摸了摸鼻子,这后世的北京城里住,是得通暖气的呀!
  “走,我的小美人,武德已经修了,咱们回南方,搞搞文成吧——在明年开春之前,还有三个月时间!”
  楚风牵起乌仁图娅的玉手,草原女儿不讲礼法,自然大大方方,倒是张世杰、苏刘义把眼神转到了其他方向,心头默念:非礼勿视,非礼勿视!
  “皇上留步!”北洋总督刘喜这才想起了困扰已久的问题,“此城汉名大都,塞北各族蒙语称为汗八里,敢问皇上,如今大汉承天受命、握乾秉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都城也以临安为唯一,此地似乎不应再称都。”
  “嗯嗯,汉名就叫北平吧,北方平定。”楚风挠了挠头皮,接着道:“塞外诸部蒙语嘛,还是叫汗八里。”
  还是叫汗八里——大汗的城市?可这里已经没有蒙古大汗了呀!刘喜一头雾水。
  乌仁图娅回过头,手挽楚风,笑声像银铃般洒落:“难道你忘了,这位大汉皇帝在北方被称作什么?哼,刘喜大笨蛋!”
  天可汗,天可汗!刘喜恍然大悟,汗八里送走一个蒙古大汗,迎来了天可汗!
  ===========
  南方临安新城中一处轩敞的房舍里,一群七长八短的人正在聚会,他们的服装有农夫的短衣,有商贾的锦衣华服,也有儒生的鹤氅纶巾,他们来自城市、乡村的三教九流,有地主富商,也有贩夫走卒。
  “天下兵戈纷纷扰扰,不知几时才得休息啊!”鸡皮鹤发的老者作悲天悯人状。
  白白胖胖的富商也道:“听说四大汗国联兵来战,要是汉军一个不谨慎,被胡虏又打过江来,可怎么得了?”说到这里,他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家中那几个如花似玉的姨太太,和积聚的金银细软,要是毁于兵火,那就太可惜啦!
  鹤氅纶巾的书生,大冬天的还故作潇洒的摇着羽扇,若在别处,早被冷嘲热讽一番,可现在没有人嘲笑他,反而等着他发表意见。
  “昔日汉武帝北逐匈奴三千里,霍去病封狼居胥,固然赫赫武功,令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可国内民生凋敝、十室九空,百姓哪得个好处?”书生缓缓摇着羽扇,摇头晃脑的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我们要帷幄上奏,我们要公车上书!众人兴奋的叫起来,商人盘算着这次可以给同行树个什么榜样,将来会不会生意更好做一些,书生想着自己能不能以直言面君博得万世流芳,农夫则想的很简单,他只是希望不要有太多的百姓子弟,大好年华的儿郎,像自己的儿子那样倒在战场上。
  没错,他们就是临安的谏议员们,谏议谏议,有谏有议,此时议论得明白了,便提出来向皇帝劝谏,虽然是否采纳由皇帝乾纲独断,但只要提出来,就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嘛!
  这段日子,各地谏议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谏议员们从最初的唯唯诺诺、不敢发言,到现在争先恐后,只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当他们发现谏议院中所有发言不受司法裁判,而大汉帝国的各级官僚系统也给于了适度尊重,并且抓出了几个贪官受到百姓拥戴后,这种转变就自然而然了。
  于是刚刚回到临安汉皇宫的楚风,就收到了这样一份奏折,希望能化干戈为玉帛,和蒙古帝国展开谈判,双方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同时开展朝贡贸易。
  奏折上甚至隐晦的提到,如果朝廷允许,临安商户愿意输诚纳款,凑一笔“岁币”给蒙古帝国,不需要皇上再自掏腰包。
  “诸位臣工看看,这道谏议折子如何说?”楚风把折子抖给了江浙总督文天祥。
  不看则已,一看连胡子都翘了起来,文天祥气炸了肺,这位养气功夫非常好的故宋丞相、儒门大师,竟然大声咆哮道:“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小人呐,小人,讨论政务得失、查点贪赃枉法的谏议院,如何许这些混帐进来?微臣建议,今后谏议院中只能招收退役军人和儒门文官,还有经过帝国公办学校教育的公民,把这些三教九流的杂色人等排除在外!”
  难怪文天祥生气,在故宋时他就是主战派的中坚力量,亲眼目睹了金、元胡虏用武力威胁榨取宋人的岁币,又用岁币来养肥自己,最后用大宋的岁币武装了军队来打大宋,榨取更多的岁币、土地和子女,直到将你彻底灭亡。
  这些临安商户,难道是头脑发昏了,还说什么输诚纳款,这简直就是通敌卖国!经历了蒙元南侵的痛楚,曾被伯颜丞相扣押在军中,文天祥对北元作战的决心最为坚定,他根本不能容忍这样的言论,手指法华道:“保安司长,你看这样的汉奸言论,是不是该抓起来好好审问?”
  谏议院中发言不受司法制裁啊!文天祥这位前任法部长,连这个都忘了?法华面有难色,不好直接反驳,便拿眼睛看楚风。
  楚风倒不像文天祥那么大反应,他只是哈哈一笑,“咱们不能说话不算话嘛,何况谏议院把民间的声音——哪怕不是大多数,而只是少部分人的声音反映上来,也是好事情啊!”
  文天祥气哼哼的,郑思肖等儒门大臣都对那份奏折生了气,一个个鼓着腮巴子好像癞蛤蟆似的,有人更是暗自思忖:莫非皇帝不想打仗了,就与蒙古帝国沿长城为界?不过,就算现在汉军停下脚步,大汉帝国的疆域也超过了故宋,虽然不能远迈汉唐,可那又算什么呢?毕竟大宋也享国三百年嘛!
  武将们则一点都不担心,他们知道这位皇帝的秉性——从带他们屠灭山越人莽岳全族,他们就已经深切的知道了。
  是的,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子孙的皇位,似乎没必要打下去了,大汉帝国到今天已经超过了故宋,脸皮厚一点,往自己脸上帖点金,什么盛世啊、千古一帝啊,倒也不是全无根据。
  可楚风不会,他并没有什么雄材大略,甚至很多次在十字路口也曾经徘徊过,但到了今天,让华夏之光普照四方,摧毁我们文明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敌人,这样的信念已经在他心头坚固无比。
  每当看到胖丫、小弟这一双儿女的天真可爱,楚风心头就有一个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响起:成都之屠、常州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发不留头、南京大屠杀……让这一切见鬼去吧!
  曾经的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文明之火两次遭受毁灭的厄运,曾经遥遥领先的文明,在二十世纪初竟然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
  就像所有的父亲那样,总是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得让孩子无忧无虑,上朝前,楚风就对着咯咯欢笑的小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句他这个年龄还听不懂的话:“老爸替你把四面八方的敌人消灭干净,让你快快乐乐的做个太平天子。我来做秦始皇,你来当宋仁宗吧!”
  提三尺剑剪除四方妖邪,上天注定楚风成为替华夏抹去灰尘、重新绽放光明的先驱。
  “不,我的文总督,和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要求截然不同,谏议院就是要传递民间最真实的东西。岁币,故宋有这回事,交纳税币买平安已经是人们的惯常思维,如果说大汉崛起的琉球、闽广已经逐渐淡泊,但新光复地区,有这样思想的人还为数不少,至于沿长城为界嘛,故宋北方边界还不到长城沿线,所以刚刚从故宋子民变成我大汉公民的人们,满足于此也无可厚非。”
  “那,那也不该让他们如此放肆啊!”文天祥还是愤愤不平,从来都是读书、应举、做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哪儿有让老百姓自己选的道理?虽然谏议员不算官,可也和官差不多了嘛!
  楚风笑笑,开解道:“然则这些谏议员选出来,于我们的吏治有没有好处?他们自己对百姓有没有好处呢?”
  文天祥默然,他作为江浙总督,其实非常关心辖区谏议院这个新生事物,派人四处打听,了解很多。
  从古到今,都是天子设百官、百官牧万民,哪儿有让老百姓来选官的道理?——虽然谏议员并不是帝国官僚体系中的一员,但百姓们还是按照习惯认为谏议员就是官老爷,从选战中候选人略带谄媚的笑容和挨家挨户承诺许愿的过程中,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民贵,社稷次之,君最轻”:就连范老爷这样大斗进小斗出的角色,也一改往日作风,修桥铺路积德行善,以前见了苦哈哈们,他一张大胖冬瓜脸直仰到天上去,现在呢?那笑得是浑身肥肉上下乱颤,让人疑心他要抖下二两肥油来!
  而且,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谏议员客观上也起到了反腐倡廉的作用,比如还是那位令文天祥讨厌到了极点的范老爷,有次到港口转手货物,却被港口税关上的小吏敲诈,若是以前,区区几个钱范老爷便交了走路,可这次他把这事拿到了谏议院讨论,形成谏议折子交到了临安府,又行文廉政局,一下把小吏抓住了不说,还顺藤摸瓜抓出一个长期盘踞在税关,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的贪污团伙!令主管财政的张广甫面上无光,一连三次掀起了税务大检查,让大汉帝国财政系统为之一清。
  你说这谏议院的设置,能不好吗?可它造成的麻烦,似乎也不小啊!
  文天祥皱起了眉头。
504章 谏议院引发的争议
  大汉帝国的朝堂没有太多的朝仪。大小臣工可以畅所欲言,文天祥、郑思肖、王大海、张广甫、李鹤轩、侯德富等人议论纷纷,很快形成了两种意见。
  儒林名宿、孔孟弟子们认为,让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进入谏议院,公开指摘朝政得失,实在是有辱斯文。
  这些谏议员提出的议案往往从自己、从自己所处的小团体出发,而不顾及国家整体利益,比方说,市井商人出身的议员就一再要求降低商税,同时认为地主从农民手中收取的粮食地租,即便不出售也应该征收商税,而地主的要求则截然相反,要求增加商税、补贴农业……
  这两类的谏议员们,似乎永远无法达成一致,一旦议案中涉及税务问题,就会引起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以双方疲惫不堪收场。
  儒门对君子的要求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报效国家要做到奋不顾身,像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