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风1276-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是血缘传承和近代国籍制度之间的矛盾。”楚风听了双方的解释,微微摇头。
  无论缴纳税赋额度、居住时限和通过新儒学考试,都是近代国籍制度中加入国籍的条件,番邦人士取得大汉公民权,便按这些条件操作,一旦加入了汉籍,平时法律、税收等方面自然享受公民待遇;
  但传统祖先观念上,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亚伯拉罕和马可。波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炎黄二帝的嫡传,咱们中国人又特别讲究祖宗观念,两个“外人”要来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当然会引起士兵的反对。
  楚风皱了皱眉头,整理着思路,寻找弥合两种观念的契机。
  倒是陈淑桢替他捏着一把汗,附耳低语:“楚兄仔细了,我汉军中非炎黄嫡传者甚多,琼涯岛民、辽东蒙古,甚而党项、吐蕃……”
  汉军起于闽广,畲汉义军中畲人便占了一半,开发琼州,自琼涯投军的有好些民族,广南西路的山寨,也有不少人参军,四川第二军第三师自川边进兵吐蕃,各寨翻身的奴隶娃子投汉军的也为数不少,多为吐蕃、党项人,而辽东各军中奉楚风为天可汗的蒙古武士就更多了!
  陈淑桢自小儿读书。就听得父亲故宋状元公陈文龙讲“和番难,抚夷难,令四夷归心难上加难”,闽广陈家数代苦心经营,才得了畲人、客家的倾心归附——而这两个族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番、夷,是南迁汉人的后代,至少自认为是南迁汉人的后代。
  倒是陈淑桢一句话提醒了楚风,他笑笑,手指郭鹰道:“嗯,说亚伯拉罕和马可。波罗不是炎黄嫡裔,那么,这位兄弟又是哪一个民族的后代?”
  郭鹰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自豪的报道:“报告吾皇,金刚军第一步兵团三营二连,皇上亲授荣誉番号攻坚英雄连士兵郭鹰,嫡传汉家儿郎!”
  啊呃~楚风囧了一下,他见这士兵黑黑瘦瘦,身材矮小精悍,又是从闽广地区征兵较多的金刚军士兵,满以为他是个畲人或者苗人,哪晓得人家是汉家嫡传。
  别的大臣且罢了,陈淑桢大概猜到楚风的用意,不禁莞尔一笑。恰似冰山上的雪莲绽放,她凑到夫君耳边低语,呵气如兰:“前面左边那位少尉,就是畲人,右边第三个士兵是苗人。”
  原来如此啊!楚风嘿嘿干笑两声,指了指陈淑桢所说的两名官兵:“你们两个,原本可是汉家嫡传?”
  大汉皇帝亲口垂询,这可是多大的荣幸啊!少尉蓝耀庭颇有些自豪的道:“启禀吾皇,俺本是畲人,参加畲汉义军,蒙皇上恩典恢复了汉籍!咱们全体畲人都恢复了汉籍。”
  另外一名士兵则有些不好意思。感受到楚风鼓励的目光,他鼓起了勇气小声道:“俺,俺是苗寨里的,投军杀敌加入的汉籍。”
  “英雄不论出身。”楚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战绩如何?”
  哪知道这下不得了,那士兵竟然浑身颤抖起来,楚风正想问他是不是发了癫痫,士兵又不抖了,双目无神喃喃自语道:“俺的娘呃,真龙天子亲手拍了俺肩膀……”
  楚风还不知道,什么热气球、火枪火炮、新式炼钢法这些奇迹,光复华夏的传奇功绩,在说书先生和梨园才子的艺术加工下,他已经成为姜子牙一般的史诗级人物,汉军官兵就是和他面对面说上一句话都要激动得半夜里睡不着觉,何况亲手拍了肩膀?
  连长李世贵毕竟见多识广,连忙指着士兵胸口亮锃锃的勋章、奖章介绍:“黄土根,大汉六年九月参军,江南战役中斩伯颜麾下百户一、牌子头二、武士一,荣立二等功,淮扬之战又击毙怯薛军一,荣立三等功,开封之战首登敌城,夺旗两面……”
  “好,很好!”楚风点点头,问李世贵:“然则黄土根是炎黄嫡传呢,还是投军杀敌加入的汉籍?”
  李世贵一时愕然,半天没回过味来。这个时代,南方各少数民族和汉人同样实行农业生产劳动,奉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民族准则,并且羡慕华夏文明,自宋代起就有不少人“冒籍”,也就是通过造假从“番籍”加入“民籍”(宋代民籍特指汉民)。
  这样,南方各民族就和盘马弯弓的马背民族拉开了距离,汉军中各民族士兵也不显得有什么特别,就连李世贵、甚至黄土根自己都忘了,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炎黄嫡裔。
  于是。楚风提出了问题:“难道,马可。波罗、亚伯拉罕和黄土根、蓝耀庭这样的战友,他们加入了大汉国籍,而不是炎黄嫡裔,又当如何呢?不让他们参与祭奠吗?”
  这下子,所有人都哑口无言,陷入了深思。
  “我想,炎黄一脉嫡传的子孙,固然应该来祭拜祖宗,但新加入汉籍的同胞,嗯,怎么说呢,”楚风略一思忖,便半开玩笑的笑道:“好比一个大家族,我们是长房嫡孙,他们也是偏房同族,譬如亚伯拉罕、马可。波罗这样的,至少也是个上门女婿,祭奠老祖宗,能不让上门女婿参加吗?”
  全军十几万人,民夫、百姓二十多万,闻言轰得一声笑了起来,确实,如果说黄土根算偏房的族兄弟,马可波罗这些加入了汉籍的色目人,至少也是个上门女婿啊,祭拜先人,上门女婿也是有份的嘛!
  皆大欢喜,盛大的祭奠仪式开始了。
  参与祭奠的,不仅有一脉嫡传的华夏儿女,还有琼涯、闽广、辽东的各族子弟,有来自万里之外的威尼斯人、犹太人和波斯人,民夫和承包商中还有南洋诸岛,占城、三佛齐、天竺、大食的远客,他们在楚风的带领下,向华夏先祖轩辕黄帝致以了诚挚的祭奠。
  “四夷归服,四夷归服啊!”关汉卿在日记本上写道:从来没有这样多、故乡这样遥远的各族前来祭奠我华夏先祖,惟有大汉帝国,把传自轩辕黄帝的荣光遍洒中原、南洋、东洋,遍洒极乐之地五印度……
  楚风则恭恭敬敬的向着黄帝陵行礼:我明白了您的启示,蒙古帝国不是有来自三千万平方公里上的被征服各族的武士吗?我大汉帝国也有整个亚欧大陆上的力量!
  忽必烈,就让我们来进行一场旷古绝今的世界之战吧!
527章 决战前一刻
  厚重的历史翻到了大汉八年四月的第一页。忽必烈集中蒙古帝国所有能集中的精锐:漠北各大营驻军、岭北诸王、四大汗国,合计八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国势方张的大汉帝国。
  楚风飞檄全国总动员,后方所有民用工业转产军工,钢铁厂铸犁为剑,纺织厂停下民用服装赶制军服,食品厂开足马力生产军用罐头……一切经济活动转到为汉军这部战争机器服务的中心上。
  省、州、县、乡各级政府机构征兵入各地训练营后集中开赴二线为补充预备队,同时征夫征粮调运前线,长城沿线飞马传檄坚壁清野,兵民或入坚城固守,或入深山躲避。
  辽东。
  各部族的牧民百姓,扶老携幼退守东宁府、锦州、大宁、高州,填埋水井,拆毁毡房,用勒勒车运走酥油、黄饼、羊毛和一切有用的东西,哪怕一颗麦子、一粒盐巴、一滴水都不给敌人留下!
  “这,这是汉人的城市啊!”辽东虽久为乃颜汗占据,沈阳、锦州、辽阳各地城市居民仍以汉人为主,各部族牧民常年游牧于草原之上,外敌来犯也是游走避让,并无守城之事。此次接天可汗楚风檄文入城坚守,不少人还是平生第一次踏足城市之中呢!
  阔别熟悉的草原牧场,人人心头都有点忐忑:陌生的居民,陌生的城市,会怎样对待我们这群托庇于屋檐下的客人?
  喷香的米酒,热腾腾的咸鱼汤,城市早已做好了接待准备,大汉帝国的官员们笑盈盈的打消了牧民的顾虑:“来吧,大汉的城市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辽东诸部的儿郎在汉军中浴血奋战,他们留在草原牧场上的老弱妇孺,大汉定要照顾妥帖!”
  黄土高坡。
  一户农家的女主人正在发愁:“柱子哥,这些坛坛罐罐可带不走啊!”
  黄土高坡的地形支离破碎、沟壑交错,生活极其不易,这一家子的东西,无论水罐罐还是鸡笼笼,在女主人眼中都是珍贵的东西,哪一件她都舍不得;可退往山里的一路上,不是塬就是墚,不是墚就是峁(塬、墚、峁均为黄土高原被降雨冲刷形成的破碎地形),上坡下坡不停歇,就算有个鸡公车儿,咋个装得下、弄得走这许多东西嘛!
  女人不禁抱怨起来:“这好日子才过了两三个月,大汉就又折腾咱,和蒙古人开仗,还不是俺们老百姓遭殃……”
  “放屁!”出远门前,男人把硬邦邦的鞋底在门槛上磕得扑扑响。倾倒着钻进鞋里的沙粒、黄土,他头也不抬,闷声闷气的道:“婆娘甭瞎说,朝廷让咱们进山,还不是为了咱老百姓好,难道你不怕被鞑子掳了去?这嘛时候了,你还记挂着坛坛罐罐,莫不是等着鞑子兵把刀抹脖子上,才消停了?!”
  女人想想鞑子兵的可怕,顿时打了个寒噤,前村的花花、后寨的六丫,那都是当年没跑得及,死在鞑子兵手里的!待鞑子走了,乡亲们回来,只见尸身光光的倒在村口,浑身上下布满了青紫的伤痕……
  “走,快走!”女人催着男人快些离开,现在只有山里才保险了。
  依依不舍的离开家园,女人长叹了口气:“唉~~这躲鞑子的日子,要等到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快了,快了。”男人瞧了瞧女人略微有些隆起的肚皮。暗暗下定了决心:为了女人,为了女人肚里的孩儿,照顾小家伙生下来,就立马投汉军,揍鞑子!
  大都南城。
  刘老爹和张大娘收拾家当,装了辆太平车儿,小孙孙坐车上,老两口前头拉,儿媳妇后面推。
  当年忽必烈建大都,南城是汉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街道狭窄房屋破旧且不说,连城防都基本上没有设置,和城墙高厚、巍峨壮丽的北城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即将到来的大战,按朝廷要求坚壁清野,所有百姓退入北城坚守,这不,刘老爹一家人就用太平车儿推着家当往北城去呢!
  刚交四月天,华北平原上空的太阳还只是温温热,儿媳妇禾姑的脸庞却红得像熟透了的山东大苹果,额头、两鬓汗水涟涟。
  大都地形平坦、街道平整,照说太平车儿推着该不怎么费力,可刘老爹的豆腐脑摊、张大娘的小面摊,全副家当都在车儿上,连磨豆浆的石磨子都舍不得丢下,这得多重啊!
  老人家最是敝帚自珍,石磨子是他用了几十年的老伙计,想着大都南北城就这么几里平路,再累也有限。便装到了车儿上,哪晓得这太平车儿装了不下千斤,虽说平路,哪里推得动?
  还没走几步,一家四口就累得气喘吁吁,本来坐车上的小孙孙甚是懂事,也下车帮着推起来,但车儿只减了小孩子几十斤的体重,下车推动的力量也没超过二十斤,走了半里路,渐渐又推不动了。
  这家就剩下了两个老人、一个弱女子、一个小孩,加起来还赶不上两个壮劳力,要推千斤的车儿,再是平路也难呵!
  此时街上逃往北城的百姓忙忙乱乱,军队也忙着加固城防,兵荒马乱中,竟没人注意到这家人的困窘……
  眼见公公婆婆两颗花白的脑袋在前面一起一伏的用力,禾姑心里面别提多难受了,这要是孩儿他爹没被放羊羔儿息的色目人逼死,多个壮劳力,哪儿会这样为难?
  几次三番想劝公爹放弃这许多呆笨重物,想起公爹把石磨子放上车儿的不舍,又开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