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太尉新传-第3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也太偏激了!”阮大猷闻言只得苦笑一声。也就不再提这些事,随手又拿起了旁边的一摞奏章。”辽国陈兵边境,虽然圣上没有大肆张扬,但是,朝臣还是紧张万分,这些都是请求和西夏议和的。这些人都说恩威并济,既然威已经到了,不妨再施恩安抚。否则纵使开疆千里,却不能保其太平,仍然是朝廷的负担。听说,这种意见如今在朝廷还相当有人支持。”
高俅拿过几份奏章稍微翻了翻,见全都是些老调重谈,甚至有人还引用了欧阳修在新唐书中的评论,说什么“盖自古为天下者,务广德而不务广地,德不足矣,地虽广莫能守也。呜呼。盛极必衰。虽曰势使之然,而殆忽骄满,常因盛大。可不戒哉”他就不明白了,唐时汉族威仪远播西域,引得四方来朝,之所以落得一个灭亡的下场,也不过是因为子别不肖,和什么德不足有什么关系。难不成大宋这所谓的恩威并济,就能保住一世太平不成?
“这些奏折蔡元长看过没有?”他扬了扬手中那几分沉甸甸地玩意,冷冷一笑道,“我敢担保,蔡元长若是看到这些。必定也是笑其迂腐!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知道抓住,反而死死抱住祖宗成例,这些人的脑子是不是读书读坏了?”
阮大猷本能地扫了一眼四周,见几个书吏都不在,这才松了一口气:“你这话虽然没错,但无疑是一竿子扫落一船人。要是让人传出去,明天朝堂上无疑又是一场轩然大波。”他见高俅满脸不以为意,心中不由暗叹一声,随即又问道。”对了,上一次所说的巨舟一事,那时我对圣上提了,圣上很是高兴,说是你曾经提过要建海军,彼时尚未有余力,现在既然能够做到,就按照你的话多造几艘备着。”
由于巨舰下水成功,高俅行前就和高傑下了订单,此时听到阮大猷的这一席话不由异常满意。这年头,无论是女真还是辽国都尚未发展海军,而大宋只要有了这样一支生力军,北可击辽国女真,威慑高丽日本,南可达蒲甘等国,这十二世纪的远征舰队一旦建立起来,此时海上还有谁能及?
“圣上英明远虑,自然是我朝之幸!”一句例行颂圣俗语之后,高俅突然望见外边有个人影在张望,不由站起身来,厉声喝道:“是谁在外面?”
话音刚落,一个小黄门便满面慌张地闪了出来,下拜见礼后方才结结巴巴地道:“小人……小人奉圣上旨意……召……召高相公和阮相公前去议事!”
高俅闻言不觉疑惑,见那内侍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看上去面生得很,心中这才释然,但仍是板着脸训斥道:“你既然是奉旨而来,自可大大方方地通传,何必在外边躲躲闪闪地?政事堂要地,岂可容人不明不白地擅闯?”
“小人……小人知罪!”那小黄门登时把头低得更低了,说话的声音也有些颤抖,“小人刚……刚到福宁殿执役,不……不懂得规矩……”
不懂得规矩的人还能到福宁殿御前?高俅的心中不免有些疑惑,见阮大猷同样露出了茫然的神态,他遂命那小黄门前面领路,整理了一下衣冠便出了都堂。一路上,他屡次用言语探问,这才知道此人竟然是王皇后身前拨来的内侍,不由和阮大猷对视了一眼。
两人进殿先后行了礼,赵佶便示意赐座,然后方才说道:“朕这些天一直在考虑一件事,须知祖宗设枢密院,就是为了避免武臣独大,兵部职权太专,而到了如今,名义上虽然是两府合议,但是,总以政事堂为准,枢使位分虽尊,却如同鸡肋一般。所以,朕有意恢复当年旧制,若有军事则有枢府独专,两位卿家认为如何?”
今日召见竟然是因为此事?
高俅满肚子疑惑地望了阮大猷一眼,见其同样是茫然无措,立刻醒觉此事赵佶事先并未和任何一个人商量。枢府独专军事原本是大宋开国时的制度,但是,由于枢府几乎都是文臣,而后政事堂职权越来越大,所以纵有军情大事也往往进行两府合议,而枢密院却无权干涉政事堂的政务。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枢相一职不受重视,对于宰臣更相当于左迁的情况。
“圣上,此议确实不错,但是,历来枢密院用人只从文臣中拣选,即便这些人曾经纸上谈兵懂得一些军事,到底未曾真正纵观全局,所以臣认为仍有些不妥。”一想到枢密院拖沓的行政体系,高俅就有些恼火,此时顺势就提了出来,“太祖立国时,枢府曾经用过武将,但是,英宗和神宗两朝,只有郭逶曾经担任过枢密副使,其他再无武将入过枢府,这虽然防止了武将擅权,但是,也造成了枢密院目光地局限。所以,臣认为,即使枢密院不能用武将,却需对入选其中地臣子加以系统训练,否则,一帮连大局都难以看清楚的官员,怎能做出最好的统筹安排?”
赵佶起初还以为高俅地意思是要用武将为枢密,因此不免皱起了眉头,最后听高俅这么说,眉头便渐渐舒展了开来。要知道,以文统武乃是大宋一直以来贯彻的制度,若轻易改动,那么,必定会遭致大多数文臣的群起而攻之。只要不动及这一条根本,那么,一切都还是可行的。
“伯章说得有理,待到和元长他们再商议后,朕会考虑此事。”身为天子,赵佶当然知道如今带兵主要靠的是前方将士自己的判断,枢密院颁下去的阵图往往都只是表面功夫,因此对于枢密院的作用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才会提出这一次的意见。”仅仅陈腐两个字,便足以概括如今枢密院的景况,要不是朕曾经遴选了一批年轻有为地官员补充进去,怕只是堂堂大宋枢密院,就要变成养老的地方了!”
这番话虽然重了些,但其实没错。这些年来,枢密使一职暂且不提,同知和签书院事几乎都成了养老的位置,上去的官员往往都有七老八十的,看上去自然是一片暮气沉沉的景象。而赵佶即便再喜欢任用年轻人,却总不能把年老的官员统统搁置不用,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没有太好的法子。
高俅终于忍不住问道:“那么,圣上对于枢相之职,可是已经心有定计?”
“伯章,朕的心意难道你还不知道么?严卿家在西北劳心劳力,一而再再而三地取得战果,朕也没什么可以犒赏他地。足以表彰其功的,也不过枢相之职而已!”
“圣上!”阮大猷终于惊诧了,要知道,枢密使真正掌军权已经是很久没有过的事,一旦开此先例,必定会让朝堂震惊。”圣上要犒赏严均达的功勋,恐怕也不应该此时进他为枢相,否则……”
“阮卿家多虑了,你说的朕心中有数,如今严卿家做的事情,其实不就是枢密使的事?不过,朕此番决定虚枢相之职以待严卿归来,至于枢密副使以及签书枢密院事,还请你们回去多多考量!”
高俅闻言不禁和阮大猷面面相觑,这大战在即的当口,天子真的准备改组枢密院?这是让辽人麻痹大意,还是真正下了决心?
第十三卷 战云密布 第四章 因制举李纲建言
 更新时间:2008…10…28 15:55:45 本章字数:3207
大观元年七月初二,天子下旨,枢密院所有官员全部重新考核,以才德作为标准,若不符者一律裁汰重新任用。旨意一下,顿时举国大哗。
小民百姓固然只是津津乐道空缺出来的大把官职,但是,廷上朝臣却不得不考虑得更远。西北战局尚未明朗,皇帝在这个时候要改组枢密院,这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准备在西北削减用兵,还是根本就是烟雾弹?
就在群臣在背地里议论纷纷的当口,集英殿修撰蔡攸上书,以北面房河西房太过重要为由,请在原本官吏之外,另行增设,其中,两房各设专任副承旨一人,主事各两人,令史各四人,书令史各四人,守阙书令史各六人。此议一上,又引起了无穷无尽的议论。
须知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以来,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而后庆历中,知制诰富弼进言,边事系国安危,不当专委枢密,由是军事以中书枢密共决。之后中书枢密每每在具体处置上有所不合,中书赏功,而枢密反而降罚,文武二府常常产生嫌隙,到了如今,枢密院的权柄更是大不如前。
而蔡攸身为蔡京长子,又在蔡京刚刚复相之后便上了这么一通风向标似的建言,顿时让人们感觉到,往日形同鸡肋的枢密院,又似乎更有吸引力了!
枢密院十二房,原本一共有官吏三十八人,元祐时又增二十二人,其中都承旨都副承旨不在此列。副承旨、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为从八品,枢密院守阙书令史为正九品。蔡攸上书请增的尽管都不是高品官员,但是,枢密乃是要职,若是能够像当年严均那样一举合了圣意,以后越级拔擢想必也不是难事。因此。对于年轻官员来说,这自然是莫大的好事。
这恰到好处的进言自然让赵佶为之大悦,一时完全忘记了蔡攸当初的过失,一举下诏进蔡攸龙图阁待制。诏书一下,不少大臣纷纷上书,言说蔡攸大臣之子,不可骤加任用,而谏言一入内府。便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渺无音讯。
而天子另一道下令开制举的旨意更是让天下士子群情振奋。制举乃特科,早先允许士子自荐,最后又规定必须由有朝廷重臣保荐,而制举入三等则可媲美一科状元,对于那些翘首盼望三年一次科举的士子而言,这自然也是莫大的好机会。因此,当来年三月开制举的消息一经传出,有资格应试地人就开始打点行装往京城赶。
回到京城,李纲自然便住到了自己的家里。这短短一年多中,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无锡士子一跃而声名上达天听。就连其父李燮也得以受益。此番一家人重逢,自然是喜上加喜。
李纲回京之后方才得知乃父特旨转一官,又授秘书少监之职。自然觉得心中鼓舞:“爹爹此番一跃而至秘书少监,实在是可喜可贺!”
“我向来是磨勘一次转一官,此次若不是你在江南来了这么一次大动静,圣上又怎会注意到我?”李燮从未想到儿子能够有这样的机缘,心中自然很是得意的。在他看来,子荫父职算不上什么,而做父亲的反而承了儿子的光,这也让他在同僚之中大有体面。”明年二月便要开制举,你真的已经预备好了么?高相公真地答应给你写荐书?”
“爹,你放心。我心中有数。”想到那些满京城求一封荐书的士子,李纲自然知道他是何等幸运,“高相公和阮相公都已经答应做我的举主。”“你这机缘确实了不得!”李燮满意地点了点头,伸手捋了捋胡须,突然想起了一件大事,“对了,如今圣上改组枢密院,你对此有什么心得么?”
李纲此番和高俅同行返京,高俅也暗中提点过他将来的仕途。此时再和这一番大举动结合在一起,他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爹,不瞒你说,高相公曾经对我说过,只要我此番制举能够入三等,那么,圣上或许会特旨任我为监察御史。上一次无锡奇石一案,我便是因言建功,所以圣上一直记着这一条。但是,以如今的情势看来,我倒想进枢密院去历练一番。”“你竟然想去枢密院?”李燮闻言不禁一惊,但转念一想,便明白了儿子的意思。言官虽然清贵,但是,于朝政上能做的毕竟有限。而当今天子虽然看重言官,可终究并不会全盘采纳忠言,与其如此,确实不如到枢密院做一番实事。再者,他也知道儿子少时便喜欢研谟典书,在军事上也是颇有心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