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烈侯绝不会同意。”蒙武一字一句地警告道,“你会激怒他。”
“我就是要激怒他。”顿弱笑道,“否则我拿什么把他拖在中原?”
蒙武蓦然想到什么,霎时惊出一身冷汗,“南下灾民怎么办?”
“这些灾民既能混乱楚国政局,同时也能破坏荆宛的稳定。”顿弱不动声色的说道,“大江南北一旦陷入混乱,西南策略就失去了实施的可能,武烈侯就要承担失败的责任,而熊氏也必将失去对荆宛的控制。”
蒙武终于忍不住了,“这会置百万生灵于死地。”
“这是武烈侯的罪责。”顿弱冷笑道,“老天一定会惩罚他。”



!!!!!!!!!!!!!1!
!最!!小!!!!!!6!
!新!!!!说!!!!к!
!!!最!!!!网!!。!
!!!快!!!!!!!!て!
!!!!!!!!!!!!!∩!
'  '
第278章 借刀杀人
第278章借刀杀人
武烈侯公子宝鼎坐镇梁囿行辕,指挥全局。虽然中原准备充分,但饥民大潮汹涌而下后,中原上下还是手忙脚乱,人人惶恐,尤其齐国大兵压境,韩魏叛逆联手攻击,再加上各种谣言满天飞,局面异常紧张,大有分崩离析之势。
东郡和砀郡两地官员一次次向武烈侯求援,恳请武烈侯马上调集军队展开反击,或者允许他们就地征发青壮扩充地方戍守力量,但均遭武烈侯拒绝。
护军府官员们也被眼前危局所惊骇,纷纷向武烈侯进言,甚至就连赵高都按捺不住,劝谏武烈侯还是允许郡县紧急征发地方军。
“不是我不想,而是为形势所迫,无能为力。”宝鼎叹道,“解决眼前危局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快速度把灾民转徙到大江一线,舍此以外,别无他途。”
“军队可以不调,边境城池也可以放弃,但为什么不能允许地方郡县紧急征调地方军。”赵高急切问道,“难道武烈侯担心他们临阵倒戈?”
“我确有这种顾虑。”宝鼎说道,“所以我宁愿叫他们去救灾,也不愿意调集他们去镇戍城池。另外,就是粮食问题。现在中原的粮食及其宝贵,每一粒粮食都要用来救灾,而不是拿去打仗。相比起来,我宁愿丢掉几十座城池,也不愿意让中原陷入饥荒。”
“武烈侯,在你眼里,人命比土地重要,但在咸阳看来,你是本末倒置,你正在把中原一步步推向深渊。”赵高苦笑道,“咸阳已经派特使来了,可见大王对你的做法非常愤怒,所以我恳请武烈侯,此时此刻,你还是为中原的军政官长们想一想,不要让咸阳抓到他们的把柄,把他们一个个赶离中原,从而让武烈侯前期的所有努力尽数化为乌有。”
宝鼎专注地看着赵高,忽然笑了起来,“你是我的长史,是吗?”
赵高愣了一下,没有明白宝鼎的意思。
“但你刚才是在为咸阳说话。”宝鼎笑道,“你更像是咸阳的长史。”
赵高脸色微变,张嘴就想辩解。宝鼎摇摇手,阻止了他说话,“从我们的利益出发寻找解决之策,如果没有退路了,那就正面对决。”
赵高目露惊色,脱口说道,“正面对决需要实力,在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当然要以退为进。”
“我有退路吗?”宝鼎叹道,“我没有退路。”
赵高想了片刻,神色渐渐变得坚毅而决绝,他微微躬身,沉声说道,“下官明白了。”
宝鼎笑着点点头,“这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奇迹之所以能发生,在于你有没有信心,有没有以身赴死的决心。假如有信心,有决心,那么胜负就不是由实力所决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同样可以杀死武技高绝的剑士,原因就在如此。”
赵高躬身受教,“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成大事者不能拘泥于法则。”宝鼎正色说道,“我知道你在律法方面有相当的造诣,但正因为如此,你墨守成规,做事谨慎,不敢对律法有所逾约,更不敢凌驾于律法之上,岂不知我们现在正是律法的创造者,我们制定这个世界的规则,天下万物必须遵从我们制定的规则,否则必将被规则所扼杀。”宝鼎望着神色凝重的赵高,问道,“你懂了吗?”
赵高天资聪慧,一点就透,但宝鼎的“雄心壮志”让他窒息,让他紧张地喘不过气来。
宝鼎挥挥手,“张鹿是不是来了?请他来见我。”
赵高转身离去,出了大帐,一阵凉风袭来,赵高情不自禁地连打几个冷战,这时他才察觉到自己已经是冷汗淋漓。

张鹿带着巨贾端木泓拜见武烈侯。
朱氏和端木氏早就想见到武烈侯了,武烈侯也想通过他们了解齐国政局,奈何中原大灾,局势动荡,双方各有心思,此事一拖再拖。
在朱氏和端木氏之间,武烈侯必须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毕竟这两家巨贾的背后势力在齐国属于对立两派。护军府在此事上摇摆不定,难做取舍,但武烈侯一句话就解决了,选择端木氏,与齐国的外戚后氏进行合作,原因很简单,后氏是保守议和派,他们秉承君王后的策略,坚决要求与秦国连横结盟,这对秦国非常有利。
君王后薨亡,她所坚持的“与民休养”之策开始动摇,“中立”的外事策略更是因为中土局势的急剧变化而变得岌岌可危,田氏宗室中的激进派和寒门出身的士卿大臣联合一帮稷下大贤,在赵楚燕三国的暗中支持下,向坚持既定国策的后氏外戚发动了猛烈“攻击”。后氏外戚的权势受到了遏制和打击,因此不得不向秦国示好,试图建立齐秦楚三国间的牢固联盟,在中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此来反击朝堂上的对手。
在今日中土局势下,此策实施的难度太大了,因为齐国失去了中原缓冲地带,与秦国形成了直接对抗,秦国在中原上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将对齐国造成影响,齐国根本不存在“中立”的可能。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假如秦国要打赵国,在中原囤积重兵,齐国必然紧张,必然要在边境部署重兵。齐国这一举措反过来就影响到了秦国,秦国必然要防备齐国在背后下黑手,如此一来双方就形成了牵制。这时候,齐国高唱“我保持中立”还有谁信?最起码秦国就不会相信。双方进行有“戒备”的合作可以,但要秦国相信齐国的“中立”,并因此对其不加防范,那是绝无可能。
秦楚两国世代联姻,关系可谓亲密,但两国因为边境接壤,彼此防备,从来没有信任可言。从两国的历史来看,双方交战的次数非常多,也算是一对生死仇敌。这就是齐国的前车之鉴,齐国事实上在休养生息四十年后,终于还是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它最可怕的敌人。大争之世根本不存在世外桃源,尤其对一个王国来说,你即使不打别人,别人也一样要打你。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道理可言,更不要谈什么虚无缥缈的理想。
武烈侯提前吞并韩魏,打下中原,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齐国的国策。
现在回头看历史,秦国当时采取吞并韩国却留下魏国的策略非常高明。留下魏国就等于在秦齐两国间保存了缓冲,有了这个缓冲,齐秦两国才有持续保持盟约的基础。齐秦两国在直接对抗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结盟的可能。
如今武烈侯全取中原,秦国看上去强大,但多了一个齐国这样的强敌,实际上得不偿失,在策略上是个错误。
武烈侯如今算是尝到了改变历史的苦果,虽然他个人的实力因为攻占中原的功劳而增长,但给秦国带来了齐国这个强敌,更严重的是,他让秦国不得不承担大饥荒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幸运的是,秦王政和咸阳的中枢大臣们身处于这个大争之世,他们看不到未来,更不知道历史轨迹的走向。假如秦王政也是穿越者,此刻看到武烈侯把大秦统一的大好形势葬送了,必定气得吐血而亡。
武烈侯自尝苦果,不得不绞尽脑汁予以补救。提前开辟西南战场就是补救措施之一,其次他就要与齐国后氏外戚建立某种亲密关系,这与楚国的阳文君建立秘密关系一样,目的都是想维持盟约,想方设法让统一的历史轨迹不至于出现重大偏差,从而让统一大业还能按照既定的历史轨迹发展。
武烈侯的运气还算不错,齐国的政局自君王后薨亡到现在,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以太子睿为首的田氏宗室与以后氏为主的外戚围绕着国策变革问题一直针锋相对,激进派和保守派在齐国朝堂上大打出手,而齐王建在君王后的阴影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老迈的他早已失去了雄心壮志,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勇气,更没有锐意变革的激情,他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只想守住齐国国祚,所以他非常保守,对以后氏外戚为首的保守派还是非常信任,依旧让他们掌控朝政,这给了武烈侯稳定中原的时间。
然而,大饥荒的爆发把中原推进了深渊,就算一心一意只想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齐王建也睁开了浑浊的双眼,目光中透出一股贪婪。这是上天赐给齐国夺取中原的机会,齐人只要挥挥手,就能把中原收入囊中。
朱氏断然离开了中原,准备跟在齐军后面大捞一笔,而端木氏却留了下来。
端木泓今年不到五十岁,自小便随父亲学习经商之道,小小年纪就走遍了天下。二十岁之后到稷下学习,但仅仅学了一年,端木泓便离开了,认为稷下没有自己可学的东西。端木泓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中土的大山名川就是他的师傅,而人世沧桑就是学问。这位特行独立的巨贾性情怪异,行事低调。端木氏在中土历来声名显赫,但到了他这一代,端木氏声名不显,渐渐沦为二流巨贾。
端木氏当真没落了?当然不是,这不过是端木泓的生存策略而已,他早在主掌家族的时侯便开始了财富大转移,把端木氏的财富从中原一点点地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齐国。
然而,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策略出现了错误,而且还是足以导致端木氏一夜间便灰飞烟灭的错误。
中原局势的风起云涌,赵国的连续灾难,楚国的连番败北,把齐国推到了风口浪尖,东西方两大强国终于在几十年之后再一次正面对峙,而局势的发展显然对齐国不利。或许在齐国人看来,齐秦两国可谓棋逢对手,但对深悉齐国政局的端木泓来说,他对齐国没有信心,甚至十分的悲观。
端木泓匆忙赶到中原,找到老朋友白氏、孔氏和张氏,希望能亲自拜见武烈侯。这个愿望一度落空,直到今天,在他已经通过秘密渠道获悉武烈侯要离开中原的时侯,他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的年轻封君。

端木泓的相貌很普通,棱角分明的脸上刻满了沧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也装满了岁月的磨难。宝鼎第一眼看到他的时侯,甚至想到了商队里的车夫,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望向端木泓的双手。一般车夫的双手都长满了老茧,而端木泓的双手非常白净,手掌宽大,握住的时侯颇有力度。
宝鼎对他的第一印象非常不错。宾主落座,随意闲聊,宝鼎发现端木泓很健谈,为人似乎也颇为豪爽,从不凡的谈吐中还隐约可以看到此人智慧很高。宝鼎对他的好感不由增加了几分。
话题很自然转到了大饥荒,转到了齐秦两国边境的紧张局势。
“齐国的意图很明显,想趁火打劫。”宝鼎直言不讳地说道,“目前我不想打仗,不是担心打不过齐国,而是担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然,如果齐国一定要挑起战事,我也不会退让。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伤者肯定不是我。”
端木泓迟疑了一下,问道,“我不能理解的是,武烈侯为何要在大河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