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5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时代才会降临。
历史规律不可违背,天道不可阻逆。

深夜,御书房。
秦王政和宝鼎相对而坐,彼此沉默,各自想着心事。
良久,秦王政打破了这种让人极度压抑的沉默,“没有办法了?”
宝鼎摇摇头,神情非常苦涩,“现在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王兄是否信任我。”
秦王政望着宝鼎,两眼如炬,但始终没有说话。
他如何信任宝鼎?在政治上,信任是不存在的,唯一可以确保合作的就是共同的利益诉求,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之间的信任起不到任何束缚作用,个人已经被集团的利益所吞噬,那时候不是身不由己,而是不得不为之。
“理想终究是理想。”秦王政声音低沉,透出一股深深的无奈和疲倦,“事实无坚不摧,当事实摧毁理想的时候,你不再是你,而我也不再是我。”
宝鼎挣扎着,做出最后一丝努力,“我是老嬴家的子孙,我的身体里流淌着老嬴家的血液。”
“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秦王政语调冰冷,眼里掠过一丝嘲讽,“武王有理想,建诸侯以屏卫天下,但武王崩,第一个举兵叛乱的就是武王的兄弟们,管、蔡、霍联合东方诸国涂炭天下。八百余年过去了,中土在分裂中痛苦挣扎,无数生灵在战乱中灰飞烟灭,这就是事实。事实摧毁了理想,而摧毁理想的正是姬姓子孙。”
宝鼎无言以对。
他本想说,我愿为周公,护卫大秦国祚,但周公正是“分封”的创建者之一,这话说出来只会让秦王政更加不相信自己。
屋内再次陷入沉默。秦王政凝神沉思。
宝鼎看了他一眼,暗自苦叹。秦王政是一代伟大的君王,他选择的路是正确的,假如再给他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秦王政或许就会在北疆形势稳定之后,实施“与民休养”之策,恢复大秦的国力,让中土苍生安居乐业,逐渐过上好日子。
自己错了,不仅仅是因为欠缺政治智慧,更缺乏对这个时代的深刻认知。自己想当然地认为,大秦的崩溃是源自高度的中央集权,是源自对豪门贵族的打击,只要在这两个问题上进行改变,那么即便大秦陷入深重的危机,即便陈胜吴广项羽刘邦之流揭竿而起,大秦也有能力护卫国祚,帝国也能继续传承下去。
然而,事实给了自己沉重一击。保全豪门贵族,阻止高度的中央集权,历史必然会走向另一面,那就是豪门贵族对分封诸侯的强烈**。只要豪门贵族存在,那么大秦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诸侯分封,要走向分裂和战乱。
豪门贵族和分封诸侯的政治理念形成了一股惊天波澜,这股波澜无坚不摧,可笑自己竟然幼稚地认为,凭借秦王政和自己就能阻止这股波澜,就能牢牢守住“法治”的堤坝,但现实无情地告诉自己,现在不管是秦王政的“堵”还是自己的“疏”,都无法守住“法治”的堤坝,这道堤坝要崩溃了。
宝鼎曾想过,假如自己始终如一地支持秦王政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让历史走在固有的轨迹上,那结果是什么?结果是自己昙花一现,自己绝不会建下显赫功业,更不会和秦王政面对面地共商国事,主宰中土的命运。即便自己活到大秦崩溃的那一天,最终也没有实力力挽狂澜,只能无助地死在咸阳的大火之中。
宝鼎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不后悔自己改变历史。自己若想主宰中土的命运,必须建立自己的势力,拥有足以改变历史的实力。现在自己拥有了这样的实力,只要自己坚持理想,那么就算秦王政和功臣们大打出手,就算“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轰然爆发,自己也能仿效“周公”,辅佐秦王政或者扶苏最终实现天下一统的理想,让帝国世代传承下去,让中土苍生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
“今年秋收之后,大军开始渡淮作战。”
秦王政的声音在宝鼎的耳边响起,他再一次打破了屋内的沉默。
秦王政不得不接受事实,做出决策,虽然这个决策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对咸阳宫也会产生不利的后果,但他没有办法。事实很残酷,就算他不做出这个决策,豪门贵族们也会想方设法推动局势的发展,让局势来推动统一大战的继续进行。到那时咸阳宫迫于形势的变化临时改变决策,对咸阳宫就是一个沉重打击,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将受到严重损害。
如其将来咸阳宫陷入更大的被动,倒不如现在掌控主动,最起码可以维持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
宝鼎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没有任何惊讶,他想知道的是,秦王政做出这个决策后,如何阻止功臣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如何阻御豪门贵族逼迫咸阳宫打开“分封”的大门。
“大军攻占江淮之后,肯定要停下来,为渡江作战做准备。”秦王政继续说道,“这个准备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咸阳宫是否建立更多的封国,是否在分封上做出更大的让步。”
宝鼎神情微变,他需要知道的答案就在这里。
“寡人绝不妥协。”秦王政的语气斩钉截铁,神态异常坚决。
宝鼎心脏猛跳,眼前瞬间一黑,旋即金星飞闪,竟然无法看清秦王政那双可怕的眼睛。
“拿下江淮后,寡人将下令,以举国之力修筑直道,力争在统一之前,完成子午岭和白于山段的修筑,把北疆和咸阳连为一体。”
直道修筑,不仅仅关系到中央对北疆的控制,更关系到中央在拥有强大的北疆武力后其绝对权威的建立。只要中央建立了更大的权威,就能压制功臣和地方势力,就能以“集权”来抗衡和反击“分封”。
“如果渡江困难太大,准备时间太长,那么寡人将在大军拿下江淮后,下令开辟西南战场。”
开辟西南战场,不仅仅是中央对功臣和地方势力挟统一大业胁迫咸阳宫的一种反击手段,还是中央借开辟西南之功来进一步强大自身权威之良策。
秦王政望着宝鼎,郑重问道,“你告诉寡人,远征西南,需要多少时间?”
“最少一年,最多两年。”
宝鼎在这一点上非常自信。虽然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但南岭大渠开凿成功,远征西南最大的阻碍清除,那么远征西南的历史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远征大军有实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西南的开辟。
秦王政稍稍想了片刻,又问道,“给我一个相信你的理由。”
“东南熊氏若想在最短时间内东山再起,只有这一个机会。”宝鼎说道,“由东南熊氏辅佐公子峤,由杨端和做远征大军的统率,这一仗必胜无疑。”
秦王政的眼里掠过一丝惊讶之色。东南熊氏?原来宝鼎把东南熊氏彻底“击倒”,是为了迫使东南熊氏远征西南。好布局,好计策。
秦王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谁去江南?”
“章邯。”宝鼎的口气很坚决。在这个人选上,宝鼎绝不让步。
秦王政微微皱眉,稍加思索后,再问道,“谁去江陵?”
秦王政让出了江南的控制权,不会再让出荆宛的控制权了。
宝鼎摇摇手,没有说话。荆宛是熊氏的根基之地,秦王政若想拿到荆宛的控制权,恐怕在朝堂上还有一番争斗。
“立储的事,不能再拖了。”宝鼎委婉提醒秦王政。
秦王政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当然知道此刻立储的重要性,但山东镇戍对整个大势的发展尤其重要,而燕南封国一时间也没有合适的王子出镇,目下扶苏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王兄,非常时刻行非常事。”宝鼎劝道,“值此大变革时期,太子理应承担辅国之重任。扶苏以太子身份,领封国,镇地方,为何不可?这对中央加强地方的控制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秦王政摇头,“谁去辅佐他?”言下之意,假如辅佐不力,岂不被居心叵测者所蛊惑?假如出镇在外的太子和中央对抗,那形势岂不完全失控?
宝鼎认为这不是问题,秦王政有足够多的亲信近侍可以去辅佐扶苏,关键还在于秦王政要绝对信任扶苏,但目下的形势让秦王政对任何人都抱着三分怀疑,这导致秦王政不得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先去完成统一大业,但先行完成统一大业会造成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秦王政又决定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修筑直道,发展北疆武力,以北疆武力做为中央的后盾,威慑和镇制地方。
不过这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武烈侯和北疆武力是否值得信任?为了防止养虎为患,为了防止武烈侯和逐渐坐大的地方势力联手对抗中央,秦王政决定在统一之前开辟西南战场。
在中央财赋连统一战争都无法维持的情况下,秦王政竟然要进行渡江作战,要开辟西南战场,要修筑直道把咸阳和北疆连为一体,其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统一大业的推迟,还直接造成了中央财政的崩溃。
如何维持中央财政?当然是最大程度地压榨中土之民,加重赋税的征缴和徭役的征发,如此一来,就加剧了中央和地方,地方府署和地方国民之间的矛盾,原本威胁到大秦未来的“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在秦王政的“乾坤大挪移”之下,迅速转化为“官府”和“国民”之间的激烈矛盾,这时候地方上的形势非常紧张,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叛乱和暴动,这将大大阻碍功臣们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势力的壮大速度将因此而延迟。
秦王政以牺牲天下万民的利益给集权中央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机会。
宝鼎被秦王政的决断所震骇,他万万没想到,秦王政竟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功臣们以能否完成统一大业来要挟秦王政,而秦王政则气吞如虎,以统一大业的全面崩溃来要挟功臣。
要么你妥协,要么统一大业崩溃,大家鱼死网破,你选择哪一条路?



'  '
第408章 我不再是我
第408章我不再是我
秦王政的这个决策迎合了朝堂上各方势力的需要。
你要继续进行统一战争以加大对地方的控制权,可以,我满足你的愿望;你要修筑直道以发展北疆武力,也可以,我也满足你的愿望;你要开辟西南战场以图东山再起,可以,我同样满足你的愿望。
秦王政满足了所有贵族们的愿望,而唯一受到损害的就是普罗大众的利益。虽然今日朝堂上的君王和贵族们都知道普罗大众是大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激烈的利益争夺中,普罗大众非常不幸地成为博弈的工具。
宝鼎试图劝阻,他穿越而来,知道普罗大众一旦爆发,其威力足以摧毁帝国,但这个时代的君王和贵族们不知道,在他们所熟知的历史里,还没有哪个王国是被普罗大众所摧毁,所以,在这个时代的君王和贵族们的眼里,普罗大众就是微不足道的草芥蚁蝼,在他们所认知的世界里,唯一威胁到王国生存的是贵族。
商汤灭夏,是贵族所为;武王伐纣,是贵族所为;秦灭周,还是贵族所为。今日大秦吞灭关东五国,谁是决定性力量?依旧是贵族。
宝鼎告诉秦王政: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这个道理在后世者看来极其浅显,垂髫幼儿都知道,但在这个时代,它不过是大贤荀子的一家之言,因为在这之前的历史没有给荀子的这个理论提供足够的证据。
宝鼎苦口婆心地告诫秦王政,普罗大众的利益必须放在第一位,否则帝国必将因此受到惩罚,甚至有亡国之祸。
秦王政听不进去,他承认宝鼎的说法有道理,但仅仅也就是有道理而已。在当前局势下,让秦王政把普罗大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