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官商-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关于偏厢车的记载: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孙承宗编炼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
  骑兵2400人;
  辎重车夫512人;
  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
  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
  其中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大小佛朗机共256挺;
  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
  辎重车256辆。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明军装备的鸟铳并不多,主要以连发近战的3眼枪为主。这是因为明军大量装备远射程的火炮,所以所以对单兵火器的射程并没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够凶猛就行,明军才会创造出三才阵等适合火器的诸兵种合成作战阵形。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资料,可能是写在兵书里,将要计划实施的,现在仅供参考:
  车营:战斗兵2048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
  全营官兵共3109人。
  装备:佛朗机256挺(佛朗机手768人);
  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
  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步营:战斗兵2160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营官兵共2699人。
  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只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装备火器的比例如此之高,真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据说当时明军装备火器的比例让欧洲来的传教士都流口水!假若戚继光在世时的皇帝不是嘉靖和万历,领导孙承宗、袁崇焕的皇帝不是天启和崇祯,而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任何一位,那么——纽约应该叫作〃新长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一、3眼枪射击完毕后;可以拿来当锤使用;二、明军的鸟铳均负有一个枪叉,和欧洲同时代的火绳枪相同,技术参数差不多,可见威力不小;三、明军三才阵中,有一种骑兵叫〃跳荡队〃,估计是使用3眼枪的骑兵部队;四、明军大量使用火器,因此骑兵和军官均装备轻型铠甲;五、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48%左右,设想如果有大量骑兵突然冲出施放火枪,一般的军队是难以抵挡的;六、明军骑兵装备的鸟铳数量极少,主要装备的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七、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著称;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朝鲜壬辰战争时期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孙承宗车营的详细资料之二:
  全营兵力:各级军官127名;
  骑兵、步兵、传令、杂役等5988名;
  辎重车夫512名。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
  准迎锋车256辆;
  辎重车256辆;
  装备战马:官马296匹;
  兵马3024匹。
  驮运畜力:火器驮驼32只;
  火器驮骡120头;
  辎重车驾牛256头。
  装备火器:大将军炮16门;
  灭虏炮80门;
  佛朗机256挺;
  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装备兵器:弓箭撒袋1273副;
  大弩256张;
  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
  火箭7680枝;
  大棒256条;
  藤牌256面;
  腰刀5888口。
  装备甲胄:骑兵2500副(包括隶属中军的100骑传令兵);
  车正128副;
  管队臂手97副;
  车正臂手128副。
  后勤部队详细资料:
  人员编制:内将官1,中军1;
  军车兵30人;
  杂役兵254人;
  车炮兵1622人;
  全营共1908人。
  装备火器:车载佛郎机160门(每门3人);
  鸟铳640枝(铳手640人)。
  车辆畜力:辎重车256辆;
  驾车用牛256头。
  杂项工具:金、鼓、旗帜、响器二套;
  绳桩96条;
  拒马枪256条;
  火兵尖担256架;
  火镰224把;
  灯笼354个;
  铁楸736把;
  铁撅496把;
  镰刀1216把;
  斧头128把;
  凿子128把;
  铡刀240口。
  粮草辎重:米200石;
  黑豆500石;
  淇子299石4斗;
  炒面299石4斗。
  锣锅500口;
  铁锅256口;
  水袋500个;
  水桶256口。
  全营一次运载军需物资量可供1万人3日之用。
  水兵营资料
  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
  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
  大将军炮4门;
  佛郎机40门;
  碗口铳30门;
  喷筒500个;
  鸟嘴铳68支。
正文 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1 本章字数:5443
  福州古城始建于汉朝初年。当时闽越王无诸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福州建冶城。冶城旧址在今鼓屏路一带。这里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无诸即选此筑城。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
  元萨天锡《越王山》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
  诗中虽然充满怀古悲凉之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城市风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诸在此风水宝地建城后,闽越国发展很快,到汉武帝时,闽越王郢仗着国力强盛举兵围东瓯、攻南海,向东北、西南扩张,严重威胁汉朝的集权统治。20年后,东越王余善举兵反汉。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把居民迁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废。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他原计划将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向南发展,于是以地形图向著名地理风水学家郭璞求教。郭璞指着旧城南面的小山阜说:”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②据考证当时郭璞还年幼,有否此事,尚无定论。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③在这里,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释。他意思说:把海变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变荒芜为繁荣。有树才有鸟,有树鸟才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绝对不能毁坏林木花鸟。城前面有乌石山和于山两座山,就像是双眉,必须很好保护山上树木。林木郁郁葱葱,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涧里的水保持清澈,流归大海。人类与环境,就像主人与客人一样,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稳,主人就很自在。环境保持良好,水清土肥,人们才能生产安居。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高山下的城镇,这里是一片繁荣景象。
  严高得郭璞指点后,即着手建晋安郡城,宽广只有232步。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起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五座城门,城外均有护城河,规模较冶城为大,后代因城扩大,故把该城称为子城。
  严高疏导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筑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开凿成东湖和西湖,绕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东临城墙,西南有大梦山、象山,西北有五凤山环绕,农田间杂其中,既防涝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汇集湖中,灌溉农田。东湖在城东北,今新店、琴亭、斗门一带,浮村山是东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东湖留下地名,湖今已无存。东湖集东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储水以防涝,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如两颗绿色明珠,调节气候,绿化环境,生产食物。这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为风水宝地,龙脉所在,又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从此成为山青水秀、物产丰饶的安居福地。
  此后,随着城市的繁荣,福州城不断扩大。唐中和年间(约882年),福建观察使郑镒修拓城东南隅,在乌石山西麓凿南湖,后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唐天复年间(约902年),节度使王审知筑罗城,把子城围成内城。五代梁开平初(约907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外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统一福建,下诏将城墙拆毁。皇祐四年(1052年)以后,福州城开始渐次修复。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知福州,于次年动工修建福州城,除修复原有城墙外,还扩建西南隅。全城周长950丈,厚4丈,内外均彻以砖石,城上建9座城楼。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王恭详细考察福州风水,认为要使城内生态完好,必须把屏山、乌山、于山三山环于城内,于是以石砌墙,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绕乌山、于山二山建城墙,广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圆形,风水奇佳。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于山)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