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宋-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由于对完颜雍来说,先稳定国内的局势更为重要,他不但没有派兵增强黄河以北至燕京以南的广大地域的守卫力量,反而将原本驻防该地的大部分兵力都抽回到燕云与辽东一带,这便使得河北等地几乎陷入了不设防的状态。当然,他这么做也很有可能是出于对赵军强大战斗力的畏惧,现在的金国如果再分散兵力,是根本无力阻止赵军在辽东登陆的。也许完颜雍的判断没有错,赵军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到现在的辽东地区防守严密,并没有采取当初那种千里转进强渡海岸的奇袭战术。事实上,赵军只是继续固守黄河一线,七个车步团也仅仅用来保护渡口,似乎根本就没有大举北进的意图。然而,由于燕云以南地区几乎无兵守御,结果赵军虽然没来,两河义军却捡了个大便宜,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就将当初北宋的失地全部夺回
就这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赵训还没有完全掌控的两河义军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成为了一支令天下各国不敢小视的力量。现在的他已经拥有雄兵三十万,其中骑兵就超过了十万,而且他们大多是北方人,在当地根基很深。可以这么说,要不是出于对赵抗的畏惧,赵训已经完全可以自成一国了。至少,光论陆军的实力,赵训麾下的大军已经超越了南宋的军力,因为数量上双方相差无几(南宋可以投入对外战争的军队从来就没超过三十万过,而赵训的军队几乎全部可以用作机动),而赵训的军队在战争经验方面却要丰富得多。而义军治下的人口也超过了一千万人,这便使得赵训长期维持现在的庞大军队成为可能。说起来,很多下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少人还起了劝进的心思,毕竟若论血统赵训可是赵宋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赵训虽然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却也不愿白白将自己几年来的成果拱手交出,各地政权的陆续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赵训现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果南边不来人交涉,或者措辞不够强硬,他便准备在自己所占地区当一当事实上的皇帝了。也许是为了讨好远在临安的赵抗,赵训在光复的土地上基本照搬了赵国的统治模式和基本制度,但那些具体法规则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所以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不严重。由于北方民众在金人的统治下水深火热了太多年,承受力远比南方人要强得多,所以这些措施的弊端较小,而收效却相当明显,令饱受蹂躏的北方经济得以快速恢复。然而,在其后不短的一段时间里,赵宋两国没有再派出一个人与赵训他们联系,赵训在窃喜自己的统治日渐稳固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窦,南方难道出了什么问题不成?
原来,赵抗深知如果自己直接对南宋进行彻底的改革,一定会遭到全方面的抵制而举步维艰,于是他便想到了“朝三暮四”的典故。他先让赵璩这个花花公子接过南宋的皇位,再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比自己原定方针更加急苛的变法,并顺便做出一系列令人忍无可忍的事情来打压士林的影响,并降低士大夫阶层的心理预期。当然,在此期间,离不开赵军武力的支持,要不然一切都是白搭。等到他们普遍无法忍受甚至宁可玉碎的时候,赵抗再将赵璩弄下台以平息众怒
第五百二十二章  天翻地覆
有了这个对比之后,赵抗原计划中的改革措施就反而会被认为是仁政了。赵璩对赵抗这个大哥是又敬又怕,即使明知赵抗的意图也不敢不从,尽管如此,一直在赵抗的压力下违心“作恶”的赵璩还是度日如年,巴不得自己尽快下台
虽然打算大幅度改造南宋政权以及社会形态,但赵抗并不想搞得天下大乱,所以赵璩的那些“恶行”主要集中在思想、风俗等领域。举例来说,赵璩按照赵抗的意思,在上层推行“节葬”的理念。这一源于墨家的善举自然得不到大多数富人的响应,按理说就该进一步大力宣传才对,可赵璩(实际上是赵抗,以后一直到赵璩逊位,都是这样)却想出了一种非常缺德的方法,轻易地将问题解决了
赵璩制定了一项法令,宣布以后将由朝廷出钱建设大型的公墓,免费对所有阶层开放,但禁止任何随葬物品入墓,摆明了就是针对有钱人的。但若只是这样,那些有钱人估计只会嗤之以鼻,他们有钱,又何必跟那些泥腿子葬在一起?然而,赵抗却想出了一个堪称史上最无耻的主意,令大部分人上人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老老实实地作好死后与贱民当邻居的心理准备
方法很简单,赵璩不但取消了对于盗墓贼的惩罚,甚至还向他们收税,等于是在客观上默认了他们存在的合法性。公墓中没有陪葬物品,自然不会引起盗墓贼的觊觎,而那些富豪显贵的墓葬则一下子变得相当危险。自然,权势与财力足够的家族大可以雇佣护墓人员,然而那也总有时效性,毕竟在中国是很少有一个家族能够持续兴旺数百年的,何况谁又知道那些护墓者中就没有败类呢?现在盗墓可不再是犯罪了,除非那些大家族给出的守墓薪酬远远高于他们盗墓的收益,但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即使真有舍得的家族,他们墓葬的花费也必然不得不大为缩减,那样赵抗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刚开始大家还都以为只要节葬便可以了,却没想到赵抗的真正意图不仅于此,他还想让日后所有的死人都葬入公墓之中,而这一隐藏目的很快就达成了。因为大家发现只要是私家墓地就很容易引来盗墓贼的光顾,即使里面并没有什么值钱的陪葬物品也是一样,因为盗墓贼他不知道啊!而那些盗墓贼一旦发现白忙一场后,很容易将怨气发泄在尸体身上,这必然令先人不得安宁,所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选择了公墓。这一点的好处直到二百多年后因为人口增长,而中国又无地可扩的时候才明显地表现出来,集中的墓地腾出了大量耕地,使得危及国家统治基础的人地矛盾延缓暴发,等到真的出现时中国的统治模式已经完成了彻底的转变,即使出现内乱也不会蔓延扩散,而使中央政权得以长期存在下去,这便是日后所谓的“千年帝国”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丧葬,儒家的兴起不过是使其变本加厉罢了,赵抗原本虽然对其不满,但并没敢对此开刀。然而,后来赵抗想到当初伪齐刘豫甚至常常亲自干出盗墓的恶行,但在金人的支持下他一样可以维持住他的皇位,赵抗这才下决心准备在时机合适时尝试一下。而现在,就是赵抗所认为的合适时机,金军的主力已经折去大半,虽然燕云地区仍未拿回,但一来赵军可以借助海军的帮助,直逼金人老巢,燕云地区的屏障作用大不如前;二来拿回西夏的土地后,汉人又重新获得了足够的养马地,胡人的骑兵优势将不再明显,对于中央汉人政权来说,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外敌,这是赵抗大举变革的外部前提。
而内部因素就更加不是问题,以赵军目前恐怖的实力,完全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的朝代,即使推行像秦始皇那样的暴政也足以压制反对力量,何况赵抗这些改革措施的本意还是为了改善民众生活、消弭分配不公。虽然形式上往往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怎么也不至于举国皆反吧?而拿墓葬改革这件事来说,中国人治的历史已经太久,久到天下人普遍忘却了制度的意义,所以赵抗的相关不作为虽然也会招致一些不满,但大部分百姓的矛头都只是指在那些盗墓贼的身上,朝廷所受的压力并没有原先预期的那样大。再加上赵抗这样做,最后得益的还是那些活着的人,所以推广的难度虽然不小,但终究还是成功了。至于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虽然因此大量失业,但是赵抗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困扰。只不过,当年为了推行“节葬”观念而奔波劳碌一生却几乎毫无成果的墨子,如果在九泉之下知道了赵抗采用他一生最厌恶的暴力手段做到了这一点,不知道会是什么反应?
然而,赵抗借助赵璩这个傀儡发起的改革,可不仅仅限于节葬这一点而已。在这些试探性的政策颁布之后,士大夫阶层虽有不满,却因为知识分子数量的迅速增加(赵国培养的大量新型知识分子因为更贴近群众,而很快消除了南宋各地百姓对于他们的排斥,反而比本地的那些文人更受欢迎。虽然也因此出现不少冲突,但是赵国的宣传部很好地利用了文人相轻的弱点,将纷争扩大化,反而加深了南宋士大夫阶层内部的裂痕,并对其分化瓦解为我所用,宣传这东西果然是很可怕的啊!无论是用在正面,还是反面)而无法齐心,再加上下层民众在得知改革的具体措施后,大多表示了支持,这也同样是宣传部的功劳,要不然掌握解释权的士绅们便能利用无知的民众轻易阻止改革的推行。
由于改革进程远比赵抗的预料更加顺利,赵抗的胃口一下子变大了,原本他只想将赵国的制度略加改进后移植到本土来,现在他却想做出一些在赵国都没敢进行过的尝试。举例来说,赵国由于本就是新建的国家,不设立科举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而在南宋这样搞却会断掉儒生们的出路,绝对是行不通的。然而赵抗虽然知道这一点,却还是这么做了,因为他想要藉此测出那些士大夫们的底线。
第五百二十三章  无路可走
结果南宋全国到处都出现书生请愿之类的事件,而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吏都纷纷上表辞职。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赵抗肯定会就此屈服,但是当初秦桧降伏后,大批的秦党也归附到赵抗的旗下,只要他们不撤,朝廷和地方的秩序就不致于崩溃,而赵抗便来得及派出赵国培养的那些能吏补上缺口。这就是小人的好处,他们没有原则,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便能安全地使用了。结果这样一来,赵抗反而趁机将南宋的政权彻底攥在了手中,而那些请辞的官员却只能大眼瞪小眼了,他们现在已经是一无所有了,难道还要他们这些书生暴力反抗不成?
而赵抗接下来的一些举动就更是令士林绝望,赵抗居然派人抄没了孔府,并将“衍圣公”孔拯以“叛国罪”(是指孔府向金国降伏的事)贬为奴隶,再加上一些鱼肉乡里(人性是丑恶的,只要犯罪不会受到惩罚,想靠其自觉是根本不可能的,偶尔的几次个例没那么巧正好轮到他身上。)之类的罪过,数罪并罚后直接处死。这下赵抗可就捅了马蜂窝,全国各地以“圣人门徒”自居的文人普遍陷入了歇斯底里的恐慌和绝望之中,其中因为不甘心与那些“贱民”平等相处而自杀的就有上千人之多。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也从来就没有暴力反抗的意识,宋朝之所以软弱可欺,也就不言自明了
赵抗对这些人却是不以为然,“若他们是死于抵御外敌的战场上,还能算得上是英雄,只是因为不能继续高高在上,就受不了而自杀,这种人活着也只是浪费粮食,想死的话就随他们去吧!”
既然连孔府的人都没放过,其他那些降金的伪官就更不用说了,不过由于赵抗对伪军士兵不予追究,所以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抗。而且,并不是所有伪官都受到了清算,在赵宋军队北上过程中不战而降的免罚,率军投诚的有赏,因为他们这样做明显减少了北伐军的伤亡。所以赵抗的所作所为虽然看上去非常过分,但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遵循有利原则,只要对国家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