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行-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个余良没有向河东军投降。那就是西夏人自己地事情。而且。事情只要牵涉到读书人就会变得极其麻烦。
毕竟士林掌握着舆论地导向。赵构就是被陈东那批太学士逼得走投无路这才大开杀戒地。所以。杨华对读书人地态度一向是敬而远之。不亲近也不刻意打压。
但是。现在这个蕃学衙门已经算是河东镇地政府机构。读书人现在一闹。分明就是挑战他杨华地权威。断断不能容忍。
见杨华面色难看。赵行德心中一惊。这个主公地性格他实在是太了解了。根本就是一个眼睛里不糅沙子地人。行事也果决明快。若依他地性子。只怕立即就会派兵过来。将这群读书人逮捕下狱。如此一来。杨华可是将西夏地读书人得罪干净了。以后还怎么管理地方?
赵行德道:“管是应该管的,但要看怎么管。”
“你说该怎么管?”杨华伸手扶了扶斗笠,脚上地酸疼更甚,心中很是不耐烦。
赵行德小心地说:“这件事情的起因其实得怪李乾顺。”
杨华闻言大觉奇怪,问:“这事同李乾顺又有什么关系?”
赵行德正色道:“今年是李乾顺改元地第一年,按制应该在八月初一开恩科取士。可将军正好带兵西征,党项人忙于应付,哪里还有心思开科举。于是,这一耽搁,等到下次大考,就得再等上三年了。读书人穷经皓首,读了一辈子书,图得不就是当官吗?李乾顺这么一来,大家的希望都破灭了。”
杨华好笑:“行德,读书人怪地是李乾顺,怪的是我,你别老是恭维我。”
赵行德:“将军爱民如子,进灵州后与民无犯,灵州人感激你还来不及呢!”说到这里,生性谨慎地他难得地面露微笑:“将军进灵州之后,贴出榜文招闲纳士,这些人心中巴不得到将军手下做官呢。可是,这士子一直都以精英自居,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就算也到将军这里做官,也得将
~门去请,如此才能满足那卑微的虚荣心。所
~面色铁青:“所以,他们才不会自贬身份到我这里来呢。”
赵行德不敢接嘴,接着道:“不过,士林有讲究一个正途出身,科举出仕的人有身份有面子,不大瞧得起恩荫选官。当然有这么个机会,他们心中还是发痒的。

“恩,这可以理解。”杨华有些发闷:“不但夏国读书人如此,我大宋的士子何尝不是如此。就拿虞允文来说,陛下登基之后,我一直想在陛下面前推荐他。可他死活不从,非要等开恩科的时候科举入仕。”说到这里,他已经有点愤怒了。
赵行德叹息一声:“的士子虽然心中发痒,可谁也不肯率先来将军这里报到,以免遭人耻笑。可是,就有那么几个斯文败类撕破了脸不要,竟然做了大官。于是,读书人失落的同时将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到蕃学衙门这里了。”
“哈哈,有些意思,心啊!”杨华也只能苦笑了,他指着乱成一团的蕃学衙门:“行德,如果余良没向我投降,我也权当个热闹看看。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你说,该如何处理?”
杨华前世不过是一个大生,对古代的读没任何了解,一想起士子门肚子里弯弯拐拐的肠子,他就觉得头大如斗。”
“为今之计……”赵缓缓道:“现在已经是八月月底,虽然已经错过了八月十五的考期,却还来得及,将军可请陛下在灵州特意开一个恩科,为国家取士。”
“啊!”折彦文不再拔刀了,:小声地叫出声来。抡才大典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生活之一,直接关系到官员的任命,乃公器也。可这么重大的事情在赵行德口中说起来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而杨华听了这话也深以为然的样子。
赵说:“夏国的科举同大宋朝一样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解试又称乡贡,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管,在春季选日考试各地举人,分别科目连试三日,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灵州是乡试的所在地,将军可在这里设一考场,选取合格生员送去太原参加另外两级考试。”
“送太原去做什么?”杨华一翻眼:“三个考场都设在灵州,一并考完,然后授官。”
赵大汗:“这是不是太不严肃了?”
杨华:“本将军带天子行狩,西征党项,持节,有这个权利。我亲自来做主考官。”开科取士选的是地方官,杨光华自然不肯将这个收买人心的机会送给赵楷,一想到将来全西夏的地方官都叫自己恩师,他就乐不可支。
说到这里,杨华从怀里摸出一枚印章递给赵行德:“这是天子之玺,你拿去写一份圣旨。”
“是。”赵行得慌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双手接过去揣在怀里。
折彦文看得背心满是热汗,半是畏惧,半是崇敬,半是震撼,千般滋味涌上心头,连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玩弄皇帝在掌股之间,这样的人是枭雄、英雄还是乱臣贼子?
他血管里本流着突厥人的血,又是一个年轻人,对宋朝本没什么忠诚之心。
杨华笑了笑,看着前方乱成一团的人群:“彦文,把人群分开,我们进衙门去同野利良商量一下。”
喊了几声,却没听他说话。杨华朝折彦文看过去,只见这个侍卫官呆呆地站在雨水中,形同木偶。
杨华摇了摇头:“这孩子!”
他猛地抽出横刀,大喝一声:“闪开!”便将横刀如标枪一样投了出去。
“碰!”一声,锋利的横刀扎在大门上。
一刹那,正在闹腾的四百多士子都安静下来。
正在踢门那个书生吃惊地看着订在门上的横刀,半天才叫了一声,“我的妈呀!“
一连退了好几步,“扑通!”一声坐在水里。
杨华哈哈大笑,一把扯掉身上的蓑衣,露出大红色的官袍,大步走了过去。
看杨华的官袍等级不低,书生们都默默地让出一条通道,目送杨华三人走到大门口。
杨华走到大门前,伸手拍了拍门环提气大喝:“余良,我是杨华,把门打开!”
“杨将军来了。”
“杨国公来了。”
“杨大人,你可要为我等读书种子做主呀?”
书生们同时乱糟糟地叫了起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三百零七章 经义
 更新时间:2009…10…24 19:30:52 本章字数:3839
着下面四百多读书人,杨华有些感叹,看他们的衣着直同自己以前在东京时见到的那群太学士一个模样。这个西夏,根本就是一个袖珍版的北宋啊!
杨华朝赵行德递过去一个眼色,赵行得会意,立即提高声音,用一口浓重的西夏口音道:“大家安静,我是大宋朝灵州知州赵行德。你们的意见杨将军也已经知道,杨将军已奏明大宋天承陛下,将新归顺我大宋的夏国各州、府、军的情况同皇帝陛下说得分明。杨将军已经请得圣旨,专为夏地读书人开一恩科,考场就设在灵州,日子就定在下月初一。大家且都回去,到时候再来考试吧!”
话音刚落,众人都兴奋得有时鼓掌又是顿足,齐齐大叫:“太好了,功当从直中取,如何走得那歪门邪道。”
“终于要考试了,我已经考了五届了,再拖下去,人都老了!”有个年届半百的书生仰天长啸。
“万岁,万岁!”
蕃学衙门的朱大门终于打开了,一个瘦小的老头探出一个脑袋来,大声道:“可是杨大人,下官余良。

“斯文败类。”
“国之虫!”
“士林公!”
见到他。一众读书人同时骂。
余良脸上明带着一丝惊恐和惭愧。
杨华一笑。举步进去:“我杨华。慌什么。乱不了。”
蕃学门地方很大。有四个很大地院子。看得出来西夏国君很重视文教。
进了厅之后。余良慌忙拜下去。连声道:“还好杨大人来。否则还真要弄出大乱子来。”
杨华不屑地哼了一声。也理睬。只朝赵行德递过去一个眼色。
赵行德将余良从地上扶起,温和地说:“余大人,你我也是兴庆府的旧识了,杨将军不喜欢虚礼,咱们直接说正事吧。杨将军已请得天子圣旨,决定在夏地单独建一个考场,为取士。你是灵州学政,这次科举还得请你大力协助。”
余大喜,连连说:“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于是,二人便开始在旁边商量推敲起这次大考的程序和细节。
杨华因为对科举不熟,也不插话,捧着茶碗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权当学习。
听了一个多时辰,总算把西夏的科举了明白。
所谓蕃学,最早发端与李元昊建国时。当时,西夏并未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夏景宗李元昊始建“蕃学”,作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地途径。为了保持党项人的民族语言和文字,他特意命人从辽国购买了大量的诸如《孟子》、《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并翻译成西夏文字,供西夏人学习,并作为教材出题考试。
当然,儒家经典博大精深,以可怜的西夏文也无法翻译出其中的要点和精神。于是,普通读书人还是以读原著为荣,对译本却是不屑一顾。本来,西夏取士的时候还分为汉、党项两个考场,后来因为大家都学原著,精通西夏文字地党项人也没几个。于是,索性就直接用汉文出题。蕃学也就名存实亡了,仅仅作为一个学政机构,负责地方考场和士子的选拔。
作为一个落后民族,党项被汉化并不出乎杨华意料。党项文化比之中华文明自然是异常粗鄙和落后地,也必然要被同化,除非党项人都退回西藩。只要他们在农耕地区设立政府,实行统治,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而官吏的选拔,只能靠科举,一科举,就被汉文化融合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吧。
了解了这一点,杨华大觉得振奋。本来,他还有些担心西夏的民族问题,可现在看来,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了。实际上,西夏根本就是北宋地缩影。百姓和士子对中华文明还是认同的。而在名义上,西夏现在还是大宋地藩属。回到宗主国的怀抱对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国破家亡的惨痛感,不但如此,有的人反有些欣慰。
这道理想起来很简单,譬如现代的美国突然出兵攻占非洲的一个小国,并宣布这个国家从此成为美国地一个州,所有的百姓都享受同等地国民待遇,只怕那个小国的百姓都要欢欣鼓舞,面上有光。
就拿现在正等在外面地四百灵州读书人来说,其中有党项血统的就占一半。可他们着汉服,说汉话,读儒家经典,用汉人地思维方式看问题,你总不可能说他就不是汉人吧?都是中国人,消灭民族之分才是王道。
当然对待女真蛮子,却又是另外一种手段。
商议好考试细节之后,余良汇报说考场分别
华的河东节度使行辕、蕃学衙门和城西的寺。行乡试、双塔寺举行省试,而杨华的行辕则进行殿试。
蕃学衙门和铁塔寺的考试同时举行,殿试则延后两天。
杨华点点头说了一声“甚好!”算是肯定了余良的功绩,最后问:“试题安排好没有?”
西夏的考试制度同北宋一个模式,科举考试的项目主要分为经义、诗、赋、论、策五种。
王安石主政的时候认为选拔官员取得是行政能力和道德,又不是选诗人和文学家,遂取消了诗、赋两种考题。
西夏也与时俱,跟着取消了诗、赋。
但就经义类考题而言,其是从《四书》《五经》里抽取一段文字出来,让考生自己作文。王安石的这个改革直接催生了明清时的八股文,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余良忙回答:“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