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隋-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勇轻声的问道:“除了这二件事,皇叔可还有什么要交待给朕的?”
杨爽摇了摇头,他一直没有儿女,身后无牵无挂,心中一直放心不下地无非是大隋的江山能否稳固,如今杨勇已登上了皇位,以新皇的手段才能治理天下应当不是问题,自不需要再担心什么。
从卫王府回来,想起杨爽就要离去,杨勇心中犹如堵着东西般难受,,若没有杨爽的帮助,纵然是他一直韬光养晦,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坐稳太子之位,数次关键时刻,都是杨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自己才能一展所长,最后又是杨爽强撑着病体,才将各个世家的叛乱轻易平息,可是自己贵为帝皇,依旧无法挽回一个人的生命。
当天夜里,杨爽就撒手而去,第二天,听到卫王府过来的人报丧,杨勇心中虽然已有准备,依然忍不住心中难过,只能下旨对杨爽以亲王礼风光大葬。
举行完杨爽的葬礼之后,杨勇下旨要求大兴寺将参与谋逆地僧人全部交出来,即可撤离对大兴寺监管的禁卫军,新皇的旨意让大兴寺的僧人松了一口气,,数十名大兴寺的武僧以下地狱般的勇气站了出来,承认了参与谋逆之事,马上被禁卫军逮捕,这些僧人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皇帝依然一律将这些武僧流放南方。
就在所有的佛门弟子都以为此事过去时,新皇又下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让所有的僧人都有苦说不出,圣旨中言道:“佛门广大,佛法高深,然弟子泥沙皆下,为止奸滑之徒混入佛门,务必对弟子加予甄别,唯有诚心入佛门者,方可出家为僧,重还佛门清静之地。”
这道旨意粗看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关键在于如何检验佛门弟子是否有诚心,后面朝庭有了补充,凡是出家为僧者,必须要通过朝庭地考核,考核的内容自然是对佛经的熟悉程度。凡通过者,朝庭给予渡碟。渡碟包括出家之人地俗家姓号,法号,出家的日期,在三年内没有取得渡碟者,说明对佛门并无诚意,必须还俗。
全国数百万僧人,识字之人不足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能读佛经之人不过十分之一,何况还有熟读,背诵佛经。好在朝庭没有要求熟读所有地佛经,否则恐怕也没有一个僧人能通过,而是选取了十几部最常见地佛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恐怕至少也有九成以上地僧人不可能通过。
不但如此,寺院还失了一个从小培养僧人的机会,除了一些天才之人,又有哪个人能从小熟读,背诵佛经。即使有这样的人,恐怕父母也不会让其出家。
只是面对这道旨意,所有的佛门弟子都无法大声反驳,这道旨意甚至引起了不少僧人赞同,的确,佛经浩荡无比,若是连十余部佛经也不能熟读,背诵。又如何能自称为佛门弟子,如何能体现加入佛门的诚意?
数年之后,果然,真正能取得渡碟的僧人不足十分之人,佛门地势力顿时大衰,就在道门为之欢兴鼓舞时,皇帝下旨,道门也照此办理。佛道两门从此牢牢的掌握在朝庭手中,宗教再也不可能造成泛滥之势,不过,朝庭的严格要求对于他们也并非没有好处,佛道两教出家人素质大为提高。从此。佛道两教深入人心,随着大隋的日益强大。又开始向海外发展。
大兴寺之事圆满解决,朝局也渐渐平稳下来,大隋沿着既定的轨迹向前缓缓前行。直到大业元年十一月,一封边关急报打破了朝庭的平静,东突厥与高句丽联合,在大隋叛臣慕容三藏的引导下,攻入大隋境内,一时之间,大隋北方数千里之地处处烽火,边境数州之地陷落。
“砰”的一声,杨勇重重的一掌拍在桌子上,骂道:“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杨勇骂地不是别人,正是此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是沙钵略之子,沙钵略死时被封为突利可汗,开皇十七年,突利可汗的兄长都蓝可汗与大隋绝交,联盟西突厥达头可汗合攻突利。
突利无奈之下想降隋,又怕大隋对他不重视,正犹豫间,长孙晟亲自到突利的营帐中,半是威吓,半是利诱的哄骗突利到京城,杨坚将他封为启民可汗,让其在朔州定居,后来由于都蓝可汗的侵逼,突利迁居于黄河以南,夏、胜二州之间。
开皇十九年,都蓝可汗被部下刺杀。西突厥的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率领大军进攻大隋,被隋军击败,达头逃奔吐谷浑,后不知所踪,突利乘机收服了步迦可汗的许多部民,势力大增。
仁寿元年,杨坚派史万岁协助突利向北出征,当时正值漠北大乱之机,隋军和启明可汗地联合部队横扫数千里,俘虏部民和牛羊无数,这次征战,主力虽然都是隋军,不过,战利品最后都给了突利,经过此役之后,突利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成为名副其实的东突厥大可汗。
这数年,突利对于大隋都是恭敬异常,每年准时进贡数千头牛马,不过,大隋给他的回礼价值更大,可以说,这个启明可汗,完全是大隋一手扶起来的,没有大隋,启明的尸骨早已无存,没想到,文帝刚死,突利竟然与高句丽联合侵入大隋。
其实突厥人翻脸也不是一次二次了,都蓝可汗又何尝不是大隋扶起来的,大隋需要突厥保护内乱,所以常常是扶弱除强,只是强盛过来的突厥可汗又总是想从大隋身上撕下一块肉来,大隋只能继续在突厥人当中选一个弱小的势力扶起来,这等于成了一个死循环,不过,总地来说,只要东西突厥没有统一,大隋总还可以应付得来,在大隋崩溃之后,突厥人虽然沾了不少便宜却不能入主中原,突厥人的分裂就是主要原因。
这次启明可汗与高丽句联合,明显也是想在中原换了新帝之后看看能不能沾便宜,本来杨勇并末打算刚登帝位不久就起兵征战,不过,既然别人打上门,那就不得不应战,杨勇冷笑起来,朕的便宜没有那么好沾,这次进来,就让你来的去不得。
“来人,宣尚书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以及各卫大将军进见。”
“奴婢遵旨。”一名内侍应声道。
皇帝的旨意传下不久,不一会儿,殿外就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带头进来地是尚书省左右仆射,他们依然是苏威和元岩两人,尚书左丞是李纲,尚书右丞则是柳述,礼部尚书换成了韦艺,韦家一向是太子地铁杆支持者,韦世康也曾出任过礼部尚书,如今这次这个职位又重新落到了韦家头上。
兵部尚书变成了贺若弼、而工部尚书则变成了云定兴、刑部尚书变成了房彦谦;吏部尚书牛弘、户部尚书杨尚希两人则并没有改变。十二卫大将军除了已杀的三人,贺若弼升为兵部尚书,杨爽病逝外,其余人也并没有改变,缺地五人则由元威,屈突通、史万岁、张行之、达溪洪五人补上。
可以说新老皇帝交替之后,朝庭即保持了一部分重臣的稳定,同时新帝又提了不少自己心腹之人上位,牢牢掌握了政权,这当然得益于血梁京城之夜那些人空出来的位子,还有杨勇进行了一小部分调整,柳述由兵部尚书变成尚书右丞有点不尴不尬,纯粹是因为杨勇认为柳述不能胜任兵部尚书之职,又加上有酬贺若弼之功,才将柳述换了下来,而刑部尚书薛道衡、加上工部尚书两人被拿了下来,却完全是因为两人和晋王走得太近的缘故。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第三章 援军
     “参见皇上!”在苏威和元岩两人的带领下,众臣一起向杨勇恭身行礼。
“各位爱卿免礼!今日召各位爱卿前来,想必各位爱卿也已经知道,边关传来急报,目前东突厥启明可汗不甘寂寞,与高句丽互相勾结,在叛贼慕容三藏的引领下,侵入我边关数州,朕绝不能容忍此事,各位卿家可有何妙策迎敌?”
“皇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臣愿前往边关迎敌。”贺若弼首先开口迎道。
“皇上,臣亦愿往。”
“皇上,臣亦愿往。”纷纷请战,他们刚刚被新皇提拨上来,急欲立功,对于他们来说,突厥人和高句丽人来的正是时候,哪还管什么策略。
苏威、牛弘、杨尚希等人却紧皱眉头,眼下新皇刚刚登基,根基未稳,慕容三藏的叛乱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最忌大规模用兵,前一段时间新皇处理了这么多的世家大族,谁知道国内又有多少隐藏的敌人?只是出于谨慎,在新皇没有表态之前,他们也不敢随便反对,一直都沉默不言。
见这些老臣都没有动静,杨勇的目光不由转向他们,众人的眼光不由闪烁,勇将目光定在苏威身上,问道:“苏爱卿,你是尚书左仆射,对这次东突厥与高句丽的入侵如何看?”
“回皇上,臣以为不必大动干戈,自可使几路兵马退去。”苏威硬着头皮答道。
“哦,既然如此,那苏爱卿说说看。”
见皇帝没有发怒,苏威定下心思,拈了拈颌下的胡须,才悠然的道:“皇上。此次边关入侵,看似三路大军,其实只有一路大军对朝庭有威胁,高句丽人有领护东夷将军挡在他们面前。除非他们能够击败罗艺大将军,否则只能借道从东突厥土地上过,先别说东突厥与高句丽关系是否能好到如此亲密无间的地步,就是东突厥愿意借道,高句丽军也需要绕道数千里,到了大隋边境。已是一支疲军,我大隋边军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他们,故此,高句丽人不足为惧,只需罗艺大将军足可以对付。”
少了一路人马,众将都有些沮丧,却知道苏威说的是事实,除非现在大隋军队打过辽河,向高句丽发起进攻。否则应当没有他们什么事。
只是此时明显不到征伐高句丽的时机,开皇十八年,由于高句丽王高元亲率骑兵万余人入侵辽西,激起杨坚怒火,命令汉王杨谅为元帅,罗艺,史万岁副之,高颍为参军,总领水陆兵马数十万攻打高句丽,这番出征。可谓兵精将广,大军一直打到山海关,只是面对着辽东广阔之地,粮草转运困难,又水土不服,遭遇到瘟疫,大军顿时士气不振,进退两难。
好在面对着隋军的大举进攻。高句丽上下也恐慌不已,急派使臣谢罪求和,先帝才趁机罢兵,没有丢了大隋地脸面,不过。出发的大军还是损失惨重。让大隋上下都认识到高句丽的难缠,高句丽人也深知这一点。这次出兵估计也只是想恶心一下大隋,顺便看看能不能捞到一点便宜,要想让他们大举出动向大隋进攻,高句丽上下只要没有发疯,恐怕也不会如此大胆。
“嗯,爱卿说的有理,算高句丽走运,朕就饶过他这次冒犯,朕会向罗艺大将军传旨,让他严防就是,若是有机会,也可以杀过辽河,爱卿不亏是老臣,考虑周详,继续说。”杨勇鼓励道,杨广就是栽在三征高句丽上面,杨勇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眼下辽东多荒无之地,森林密布,陆路难行,若想进攻高句丽,只有从水路进攻才不会发生因为运粮困难导致数十万大军缺粮之困,大隋水军在统一南方时本来还算强大,只是统一南方之后,皇帝认为水军无用,又因为南方多有反复,为了防止南方叛乱之人利用船只逃到海上,杨坚多次命令收缴民间船只,并在开皇十八年正式下旨:民间有船三丈者,悉数入官。
民间地禁船,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到水师,大隋水师比起统一南陈时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实力下降了许多,不过,杨勇虽然无法说服父皇对水师重新重视,却可以自己施加影响,大隋造船的技艺并没有失传,工匠也都齐备,只是要组建可以对高句丽灭国之战的水师,至少也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