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哑舍的·零·秦失其鹿-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往日被父亲逼着死记硬背塞进脑袋里的文字,现如今说出来,却字字珠玑。谋攻谋攻,少年上卿果然是谋攻高手。
王贲很少见自家儿子主动背书,见状诧异地转过身来,虽然心情不佳,但还是欣慰地点了点头道:“我这儿有兵书,你若不愿去练武,背书也可。”
王离闻言翻了个白眼,从衣襟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锦囊,本想连锦囊一起交给自家父亲的。不过他想了想,还是抽出了写满字的布帛递了过去,把空了的锦囊重新放回衣襟揣好。迎着父亲疑惑的目光,王离气定神闲地解释道:“这是走之前,甘上卿给我的锦囊妙计。”
本想嫌弃的王贲一听到甘上卿的名字,立刻把手中的布帛打开,认真地看着上面的文字,越看呼吸就越发急促,等他来来回回看了几遍之后,怒气也飙到了极点,挥舞着帛书朝王离呵斥道:“此等妙计为何不早点告诉我?!”
“上卿所书之计,也直言一切要以实地为主。”王离早就知道父亲会暴怒,不慌不忙地解释着,“我这些时日观察水量后,直到今日我才确认此计确有可行之处。”
王贲的怒火没有消弭,但总算是知道儿子不是刻意延误军机。可还是越想越气忍不住操起桌上的竹简抽了王离几下:“蠢材!叫你读书不读,傻子才不知道‘春汛’二字!”
王离硬撑着扛了几下,总算让自家老爹消了气,不过还是忍不住辩解了两句:“我不是怕万一计谋不成,也不用承对方的情吗。爹你不是别想站队吗?”
“哼!人家都设好局了,就等我们钻套呢,就是算到了我们不得不用。”王贲早就想得很开了,最坏的结果就是久攻大梁未果,反而被齐楚联军前后围攻。现在有妙策可轻松夺城,甚至连秦军的伤亡都能下降到最低点,简直是求之不得的结果。至于政治上的事情,王贲很理直气壮地说道,“反正有事你爷爷担着!”
王离听得简直羡慕嫉妒恨!他也想说有什么事他爹帮他担着!而不是拿竹简抽他!
王贲也没空再考虑这些事,他打王离那几下,也是惩罚后者把这么好的计策偷藏着不拿出来。若是早些时候,攻城损伤的士兵就能少一些,而且还可以提早观察河水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再仔细想想,就算王离提前拿出计策,攻城战也是要打的,否则魏军就要怀疑他们的真实意图,弄不好还会直接冲出来和他们做平原战,那样伤亡会更大。好吧,就算是让他这个做父亲的焦躁心急,也值得挨这么几下,天知道这些日子他掉了多少头发!
王离自然是不知道自己挨的这几下抽打究竟是为的什么,还没等他在抱怨两句,就被王贲使唤着去找众位军官开会了。
王贲对着那片帛书看了看,趁帐中无人,便把后面一截果断撕掉。
因为对大梁久攻不下,军官们心底也浮躁不安,一听王大将军召集,便纷纷以最快的速度赶来主帐,本来不怎么抱希望立刻能有解决方案的他们,在看过帛书之后,立刻群情鼎沸。
没有人会怀疑这条计策不成功。
在中原,能称得上“河”的就只有眼前这条,而另一条可以与之媲美的就是流经楚国境内的那条江。其余都是分别冠以名称的水,例如渭水、洛水。由此可见,这河有多宽广。
王离越听越觉得惭愧,他果然是读书读得太少了,居然最开始还怀疑少年上卿的计策是否能行得通。在营帐中大家越说越热烈,坐不住的军官们站起身奔向营外,看着那条奔腾的河水指点江山。
不明真相的其他士兵还以为这些军官们看的是远处的大梁城,在研究攻城方略。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王贲感慨万分地说着,他只注意到了扎营是需要远离河水,却并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这条河。他与那位甘上卿的差距可见一斑。更何况,那位甘上卿连来都没来,仅凭一些水文、地理的资料就判断出了这点。
“咦?为何这帛书后面缺了一条?将军,可是写了些什么?”一名拿着帛书的军官,细心地发现了端倪。王贲并没有说这是谁献的计策,就有人开始怀疑后面是不是有落款,却不方便被外人看到而特意撕去。
“非要紧事。”王贲瞪了一脸无辜的王离一眼,轻咳了一声,转移了话题,开始分配众人去做事。毕竟定下计策,现在还未到春汛之时,但先要做的事情也要开始准备了。
王离摸了摸头,觉得自己被父亲怪责的莫名其妙。少年上卿也只叮嘱他锦囊不得轻易离身而已,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非要特意撕掉?
※·※
看着汩汩流过的郑国渠和两旁绿油油的农田,扶苏忍不住感慨道:“郑国本想用此渠阻我大秦统一中原,却不承想反助之矣。”
与他同乘一车的绿袍少年放下手中的书简,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果然见春暖花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郑国渠是韩国人郑国为了拖延秦朝大军东进的脚步,想出的消耗秦国国力的一个笨方法。开凿郑国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即使以秦国的实力,没有十数年都是完不成的。结果二十多年过去,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三百余里的郑国渠也已经灌溉了这片平原十多年了,造就了超过四万顷的良田,令秦国的粮仓足够支撑秦军开启多路战线。若没有此郑国渠,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定会贫瘠不堪,绝没有富余的粮草挑起战火。
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差不多要合八十斤,而秦国若是想要灭楚,至少要两年的战期,依着王翦老将军的谋划,六十万人的军队,再加上后勤储备,所需的口粮简直难以计算。完全可以说,郑国渠是秦国一统平原的基石。
“郑先生大才。”绿袍少年颇为仰慕地赞叹道。郑国在修建郑国渠之时,就被人揭露了其心思,秦王政大怒,本想斩他的首级,结果郑国自叹之语,让秦王政平息了怒火。那句话颇为出名,绿袍少年铭记在心,此时不禁低语复述道:“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万世之功……”扶苏嘴边的笑意更深了一些,车队沿着那潺潺流过的郑国渠前行,让他联想到月前之事,不由得深有感触。“水能活人,亦能死人。”
绿袍少年知道他所指的,是一个月前水淹大梁之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城,导致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出城投降,至此魏国灭亡。
谁也想不到这条看起来最艰难的伐魏战线,居然会如此干净利落地解决而且秦军的伤亡也降到了最低点。反而是出兵前信誓旦旦二十万兵就能拿下楚国的李信,最初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随后却被楚国的项燕将军尾随三天三夜追击,最后秦军的两个军营都被攻破,七名都尉被杀,李信大败而逃。
秦王政得知了军报之后震怒,亲自去频阳请王翦老将军重新出山,这才有了他们今日之行。只是不知为何秦王政要带着大公子扶苏和他一起,也许是让大公子说些他不好说的软话,毕竟大公子年纪还轻,没什么抹不开脸的。
绿袍少年把视线从车外的渠水农田上收了回来,这些天来因为一直忙着处理伐楚战线的残局,还有准备再次出兵的粮草武器,他们也没有找到时间来谈论最近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也不知道大公子扶苏对水淹大梁一事,究竟是持何种态度。
动了动唇,绿袍少年觉得此时还不是谈这种话的时候,周围的侍卫离得都太近了,只好按下心思。
一直沿着郑国渠往南,就到了频山。此处有一座秦厉公所建的宫室,因在频山之南,故名之频阳宫。而围着这座频阳宫发展起来的郡县,便谓之为频阳。
这里便是王翦老将军的家乡。频阳在几十年前还是属于比较贫瘠的郡县,左右都没有河流而过,直到郑国渠修到此处,才改善颇多。又因为王翦成为上将军之后,出资为族中置办了不少田产,在频阳也形成了一片王氏宗族的聚集地。频阳县乡民们今日一早就得到了秦王驾临的通知,故在道路两边列队迎接。
车队直接就开到了王翦所居的府邸前,王翦带着全家老小在门口迎接秦王政。等扶苏和绿袍少年下了车驾,秦王政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王翦往书房议事去了。
王家派出王翦的族弟接待扶苏,也不算怠慢这位大公子殿下。安排他们到偏厅休息,上了点心和汤羹,就体贴地离去。扶苏估摸着自家父王在王翦面前的低姿态,也不好让别人看见,就算是儿子也一样。
若是一切顺利,说不定就没他什么事了,如果不顺利才轮到他出场。不过扶苏觉得自家父王真是多虑了,王翦老将军一心为国,理应不会推拒的。
所以扶苏心安理得地吃着点心喝着温热香甜的汤羹,还不忘问自家小侍读:“王离那家伙呢?怎么刚才在门口没看到?不是说被王老将军带回频阳操练了吗?”
“他随王大将军去伐魏了。”绿袍少年解释道,初临战场的王离其实并无军职,秦国的一切军功都是需要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所以扶苏不知道一个小兵的去向也是很正常的,绿袍少年也觉得特意跟他汇报有些奇怪,索性也就一直没讲。
扶苏闻言失笑,放下手中的汤碗:“那他也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失望了,大梁城这种情况他的军功也无从賺起。”
“他说他已经去与驻扎在楚地的蒙恬将军会合,等王老将军出战后一起参加伐楚之战。”绿袍少年想起在信中王离所说的没参加真正战争的抱怨,脸上不禁带了些许笑容。他平日里脸上挂着的笑容都是经过无数次微调的,就像是在脸上覆了一层面具,此时的笑容倒是难得带出了几分真心。旁人也许分不清楚,但与之朝夕相处好几年的扶苏一眼就看出来了,不由自主地眯了眯那双遗传自秦王政的鹰目。他用手指摩挲着面前的汤碗边缘,拉长了声音意味深长地问道:“哦?你们互通书信?”
“同战报一起送到的。”绿袍少年倒是不甚在意,只是一张帛书而已,这点特权王家还是有的。
“连王离都笃定自己爷爷会出山伐楚,王上今日不会白来一趟?”
扶苏略微挑了挑眉,他倒是没想到自家小侍读和王家的嫡孙居然私下还有书信往来?他们不是从一开始见面就势如水火吗?
绿袍少年没想到自家殿下关注的重点完全跑偏,不过见周围没有外人在,就想旁敲侧击一下扶苏关于水淹大梁之计的看法。他一直没跟扶苏坦白此事是他所献的计策,也是因为怕被对方呵斥手段残忍。但此事虽然他想得透彻,可实际上却一直纠结在心间,让他辗转反侧,如果政见不同,以后的矛盾肯定会越来越多,他做事也会束手束脚。而此事正好是试探对方底线的一块敲门砖。
扶苏也是想要好好问问自家小侍读何时与王家小子关系那么好了,只是两人都还未开口,外面就来人敲门说王老将军有请。
居然还真来请人了?秦王没有说服王老将军吗?为何怎么快?不多努力努力吗?绿袍少年本想留在偏厅等候,可来人却说老将军有请甘上卿也同去。
两人对视了一眼,满腹疑问地进了正厅。一见厅内一君一臣脸上的表情,就知道正事肯定是都谈妥了。坐在主位上的秦王政带着一脸轻松的笑意,卸下了在咸阳宫时的威严,看起来倒是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这世间已经很少能有人让他如此放下戒心,而王翦正是少有的几人之一。
秦国年迈的上将军陪坐在客位,王家都是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