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狂人-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眼,沉声问道:“为什么是《光复报》?以革命军如今的声势和影响,难道不能自己办一份报纸吗?再说了,就算我愿意将《光复报》双手奉上,难道你们还敢用《光复报》这个名字吗?”
范传甲听了王进开头的话眼睛一亮,可等听到后面的话神色一呆陷入难言的沉思。是啊,王进说得很对,革命军中那么多人不待见新光复会,哪里会同意革命军的宣传喉舌依旧使用《光复报》,这不是在免费替新光复会做宣传吗?想来就让他头痛万分……
“王进,我知道你心中对革命军有怨气,可我们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啊。看在大家好歹是革命同志,革命军有如今的大好局面也有你很大一份功劳的份上,你就算帮帮我给出个主意吧。我知道你脑子灵活好使,心里肯定有办法!”
王进听得目瞪口呆,心中哀嚎不带你这么玩儿的吧。他心中知道革命军不缺悍不畏死的勇士,缺的就是肯耐心做事的文职人员。在如今这样的特殊时期,能做宣传鼓动以犀利的笔杆子‘战斗’的人才实在稀缺。不然革命军中也全是傻子,看不出来革命军的宣传阵地全部交由新光复会和《光复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可是他们也没办法,仓促之间哪里能够找到这么多办报人才和流通渠道?
看着范传甲干巴巴一脸期望的神情,他实在生不起气来,思考了会无奈的叹了口气妥协道:“好吧,你赢了。《光复报》我是肯定不会让出的,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办报经验丰富的人手。但我有一个条件,不许把这些人打乱拆分,而且这些人只听你一个人的命令!”
范传甲闻言大喜过望,哪还有什么不同意的,急忙连连点头,口中更是谢个不停,心情复杂至极。如此一位一心为革命的人才就这样被排挤,甚至在心中冲满了怨气的时候还不望最后帮革命军一次,如此胸襟气魄如何不让他折服,心中更是升腾起浓浓的愧疚之意。
王进微微一笑,看了看逐渐昏暗下来的天色,道:“时间不早了,我真的该离开了,范兄,咱们后会有期!”一拱手,转身回到队伍之中,大步流星的消失在渐渐葱茏的黄昏夜色之中。他才没那么好的涵养‘以德抱怨’,要不是还想安插几个眼线到革命军中,哪会如此好说话……
第十七章 革命军的缺陷
安庆城革命军总部。
看到神情恹恹的范传甲进来,早就在书房等得不耐烦的熊成基和柏文蔚急忙站了起来迎接。熊成基几个大步走上前,一把抓住范传甲的胳膊,急声问道:“传甲兄辛苦你了,王进怎么说的,答应了没有”
范传甲满脸沉重的摇了摇头,不待脸色大变的好友说话,急忙解释道:“《光复报》是不可能留个咱们,但他也没把口子堵死,还留了几个办报的人才给我。不过……”
熊成基和柏文蔚互相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失望之色。没了《光复报》大力帮着摇旗呐喊,革命军的声势定会下降不少。尤其对于一直都是革命军中坚力量的原新军势力,没了宣传上的优势是一个不大不下的打击!
还好王进没有一怒之下与革命军彻底断绝关系,留了一份情面,也为新军办自己的报纸留下极为稀缺的人才。虽然对没能掌握《光复报》很是遗憾,但目前的情况还在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
这时看范传甲神色好象有未尽之言,柏文蔚急忙向熊成几业使了个眼色,然后拉着风尘仆仆的范传甲坐下,边休息边聊天。他和范传甲也是老熟人了,甚至比熊成基都熟。范传甲1904年2月来到安庆,参加新军驻安庆常备军,与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任马炮营正目,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一批有志之士,准备武装反清斗争。1905年,在柏文蔚等同志的引荐下,加入中国同盟会。两人关系匪浅,哪能不知道对方是如何脾性?
在两位老友面前,范传甲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一五一十将自己在城外拦住王进之后,所说所做全盘托出,最后不无感叹道:“我们革命军,实在亏待人家了!”
“王进的才干我明白,确实是咱们亏待了他。可是为了革命军的团结,我也是无奈得很呐。”熊成基脸上的尴尬一闪而过,而后迅速的恢复平静,好奇问道:“他真的如此认为吗?”说着,打眼去瞧柏文蔚的神色,想看看他对此是什么看法?
“是个难得人才啊!”柏文蔚皱眉沉思片刻,感觉王进的说法十分有道理,不由得蔚然感叹道。同时在心中第一次有了些后悔,自己没建议熊成基留下王进,是不是自己做错了?范传甲苦笑着点了点头,见柏文蔚蓝如此作态,脸上的郁闷神色更甚三分……
原来,王进为了革命军坚持得更久一些,在和范传甲谈话之时,不免将后世对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分一一道出,希望革命军能从中得到启发少走弯路。虽说现在的情况肯定与历史上不同,但改变的只是局部历史,大势上还是和历史上基本一致,这就极有借签意义和实际作用。
后世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前后的这段历史研究不少,也得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结论。王进穿越之前恰好正痴迷于一本民国架空历史小说,对此倒是印象深刻。再结合此时满清的实际情况,得出一个‘目前并不是推翻满清王朝最佳时刻’的结论。
首先,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由于农业歉收,以及随之而来的粮价飞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爆发了多次民变,民党、会党均参与其中,新军中的部分部队被清廷派去弹压民变,出身穷苦的普通士兵亲眼目睹了朝廷的腐朽,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这就为革命的全面爆发准备了舆论和民心基础。
等到武昌革命军枪声一响,顿时一呼百应。而这,正是安庆起义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之一。现在虽说不上风调雨顺,但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均未被朝廷逼到绝路,只要有口饭吃,很少有人会提着脑袋造反,想要天下一呼百应,百姓望风影从,似乎有些强人所难。
其次,辛亥革命之所以由新军发动,并得到多数清军响应,一半是因为民党的煽动,而另一半则是因为军饷的降低以及无故的拖欠。不唯湖北军队如此,便是其它省份的军队,无论是新军还是旧军,也多半面临着军饷拖欠的问题。没钱没粮,谁还肯为你卖命?
那时的清朝财政,实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与其说辛亥革命是一场革新的起义,不如说是一场因闹饷而激起的兵变,至少在前期是如此。这也正是安庆起义所欠缺的,至少在安庆城里,军饷的发放还是足额的,这从参加起义的军队人数就可得到佐证。暂编第三十一混成协官兵总数为四千四百余人,主动参加革命的只有两千人左右,以巡防营为首的旧军几乎没有成建制倒向革命的,至少在旧军士兵看来,朝廷还没到“天怒人怨”的时候。
最后,辛亥革命之所以在爆发后迅速由一场兵变演变为波及各省的全面革命,完全是因为曾对朝廷寄予厚望的“立宪派”调转了枪口。出于各种目的,不少封疆大吏也是立宪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所以,当清廷那搞笑的“皇族内阁”成立之后,立宪派便已完全死心,转而开始与革命派取得某种默契,当发现朝廷已虚弱不堪时,便果断的参加了“革命”。
这,正是安庆起义最大的先天不足,没有各省的纷起响应,单靠一省之力,很难撼动清朝统治根基。后世有言“后装枪时代无革命”,没有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瓦解,革命很难取得成功,现在的“立宪派”人士,正眼巴巴的等着朝廷施舍下一个“立宪议会”,至少目前来说,他们是不支持革命的。因为革命就意味着战乱,意味着旧秩序的崩溃,意味着利益蛋糕的重新划分,这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
所谓“时势造英雄”,顺时而动,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用一句教科书式的话来总结,那么现在的社会形势便是“革命时机尚未完全成熟”。
第十八章 深谷
王进托范传甲转述的一番见解,彻底的震撼了熊成基和柏文蔚。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安庆起义背后隐藏着的东西,只是抱着一腔热爱国家,想要让国家重新强大起来的淳朴心愿,更是抱着驱逐满人的强烈愿望而奋战不止。说白了,他们都是行动派,不缺少热情和勇气,缺的恰恰是眼观全局的大局观和能够统一思想,凝聚所有人心的革命理论指导。
他的这一番说法看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好象对革命军的前景不抱任何希望一般。其实不然,只有看到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才能更好的不断弥补自身不足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一举推翻满清朝廷的残暴统治。
而革命军目前也确实陷入对前路迷茫之际,趁着清军力量薄弱之际抢占了不少地盘不假,可是革命军孤军奋战对外的通道也全被清军封锁,想要冲出重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而在革命军内部,对于接下来的战略目标也是意见不一,如此下去搞不好真会人心涣散分崩离析。想到这儿,他们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气氛沉闷之极。
目前革命军有几条道路可选,第一就是顺江直下南京,只要南京一下,可以说清廷在南国的统治根基被动摇,之后南国革命党肯定蜂拥而起,倒时候安庆革命军的处境也不会如眼下这般尴尬。可是南京又岂是拿办好打?
安庆位于长江北岸,本是长江下游重要商埠,也是控扼长江航道的战略要地,由于雄据南京上游,所以若想攻取南京,必先攻取安庆。太平天国时期,围绕着这个重要据点的控制权,太平军与湘军爆发了数次惨烈的战役,可谓“杀人盈城”。
战乱结束后,安庆方圆百里已是廖无人烟,后来随着外来人口的聚集,这座城市渐渐恢复了一丝元气,凭借中国人的勤劳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再次成为长江下游客商辐辏、帆樯林立的热闹商埠。
整个南国满人的统治中抠都在此地,旗营,巡防营,江防营还有新军,全部都牢牢的控制在两江总督端方手上,背后还有一个江南制造总局做武器弹药供给支撑。在有完全的防备之下,不说现在革命军兵力不占优势,就算是提携三倍的兵力攻去估计也得吃憋!
第二条路就是经过太湖县进入湖北境内发展,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湖北清军驻重兵与两省交界处,其余地区山高林密不是行军的好路线。想要冲过去就得杀败清军的阻拦,目前革命军正在积极联系湖北革命同志,想要里应外合内外夹击一举击溃湖北清军。
第三条路就是沿江攻击江西重镇九江城,不过这个的难度更大。不仅要对付清军旧营和新营,还得小心江面上的舰艇炮船,是一个极为难啃的目标。
“看来,对于革命军接下来的目标和战略,咱们要好好思量思量一番了,绝对不能草率行事!”长长的吐出一口气,柏文蔚看着同坐的好友,郑重说道。
……
清晨的大别山显得格外清脆动人,空气清新一股淡淡的泥土芬芳飘散弥漫,葱葱郁郁枝叶泛黄的成片绿林傲然挺立,就算在寒冬腊月之际依旧绿意盎然。
霍山大别山区深处有一方圆五十来平方公里的山谷平地,四周皆是高山密林环绕隐蔽之极,只有几条附近猎户山民才知道的高山密林小道连接山内山外,不过最近却新修了一条宽达一辆马车通行的土路直达霍山县乡下,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做成此事不得不让知情者感叹‘人定胜天’,奇迹都是由人手创造!
滴滴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