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霸秦-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伯展开一卷羊皮手书,大声宣读道:“大秦第一号国公令:招贤纳士,国之大计,然国中官制臃肿,尸位素餐者甚,使国力渐衰,回天乏术。而今求贤得士,务使贤不遗野,今上励志推行新政,革新政治,图复穆公霸业,即日起内阁改组,新设四部九司:其一、新设大秦内政部,主司国政,上大夫甘龙领任部长。其二、新设大秦外交部,主司对外邦交,长史公孙贾领任部长。其三、新设大秦国防部,主司举国军务,左监国公嬴虔领任部长。其四、新设大秦商务部,主司举国公私商贸,右监国公嬴渠梁领任部长。四部之下,分设内政部下属之民政司、财政司、律法司,外交部下属之外事司、礼宾司,国防部下属之军备司、国安司、公安司,商务部下属之外贸司。以上各司司长人选未定,诸位可研读各部司官制文书,了解各司职责所在,可举荐贤能任事、亦可自荐!”
黑伯读罢,除甘龙等一早便知这改组详情内容之外,满朝数十大臣皆是愕然一惊。
新政!新政!
新政这东西实际上早在献公时便开始在秦国动手,可搞了二、三十载,依旧还是换汤不换药地老调子。秦国官制若说臃肿,可就是一件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大秦掌军的是左庶长,掌政的是上大夫,掌财赋的是中大夫,掌官吏任免调度的是少大夫、搞邦交地是长史、搞情报的是内史,其余职务都是闲职,何处需用人手便调派何处。
秦国在册官员总共也就不到五百人,如果详加算来,以秦国人口综合秦国的土地面积和行政区域范围等因素来计算地话,秦国的官吏对百姓的比例可谓是相比山东六国来说是最低的。就以齐国来计,齐国此时的官民比例近乎一千比一,既一千个男丁(女口不计)才能摊到一个官吏,而秦国的官民比例按照吴狄的草算,赫然是三千比一。
既每三千个可以提供赋税和徭役地男丁,才供养一个官吏!
一个县衙,十个衙役一个官,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最基层地行政管理结构。这种设想,当然不是意味着行政管理分工越粗越好,但是即便在汉代全国人口进入五千万的时代,西汉时期官民比例还是1:7945(此时已经计算女口),这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官员总数不超过6500人。如果再按照汉代全国103个郡国的行政区的划分,那么平均每个郡(国)也只有60几个人,据记载,汉代的大郡。官员总数不过百余人,但是人口却超过十万。
这种记录随着历史地发展而逐渐发生了变化,唐高宗时中国的官民比例达到了1:3927,即3927个人养活一个官员,元成宗年间,这个数字改为1:2613。明神宗时代这个数字大约是1:2299。今天我们所能够寻找到的历史记录中,康熙年间地官民比例大概是最高的,约为1:900。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世。官方给出地官民比是1:198,非官方学者统计出来的数据却是1:18!
1:18这个数据看着确实有点吓人,可想想看光是某党便有七千万人了,更何况还有每年以数十万计地公务员在鱼跃龙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王朝地官民比例总是在不断加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由于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度地不断发展和加强。中央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和改革。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到隋唐时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再到明清时代在六部基础上又增加了内阁、军机处这样的中央枢密部门,机构逐渐增加使得中央机构越来越庞大。而除了工作任务划分越来越细之外,中央集权体制下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也推动了新地部门设立和发展,增加了用人总数。
眼下秦国锐意变法,自然不能遵循落后地古法,并且也不能太过寡恩刻薄,将老臣们踢出局外。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扩大官吏人数,细化政府部门职能,擢升老官吏的同时也预留出大量空缺给士子们。
因此,无敌的四部九司政府机构改革令一下。群臣都自琢磨起来。随着黑伯宣读完毕。便有侍者将书有各部架构、人事编制,司职任务、规章制度等相关信息的竹简抬到了议政堂的中央。直接堆成了一座竹简小山。
未待众人取读,老甘龙竟是颤颤巍巍的站将起来,指着那座竹简堆成了小山骇然问道:“敢问君上,此等规章,乃是君上一人所著?”
“正是!”无敌点头,群臣见状大骇。
无敌天降归国,距今不过十日,如说无敌归国之前便做好了此等规章,别说众臣不信,便是去街面上唤个幼童稚子怕也难信。可是,不论这规章如何,只在十日间便能谋思出这听上去挺像回事的“四部九司”新政,并且列撰出各部各司的章程制度,这便不是一个凡人能够随随便便做出来地。
更何况这新君嬴无敌,先前还是一个屠户之子呢!
思及此处,众臣都是对视一眼,心有所得:想必,凡此种种,都是上神玄女所授!
有了如此潜意识地认可之后,再看这四部九司的权限设定、职位分布和司职事项,自然就觉得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大有可为。足足花了一个时辰,待众臣看完规章之后,这便开始举贤谋职。
嬴虔、嬴渠梁、甘龙和公孙贾作为四部执掌,自然是无人敢有疑问的。而下属九司的各司之长便是让人差点争破了脑袋。不过,虽然众臣扯皮太甚,无敌却也不愿独裁,待双方交锋良久,各自认定人选互相妥协之后,这才敲定了最终名单:民政司长为少大夫孟怛(孟氏族)、财政司长为中大夫杜挚(士大夫)、律法司长由廷尉嬴彩暂代(国族)、外事司长为奉常西乞赫(西乞氏族)、礼宾司长为典客白喜(白氏族),军备司长为将军嬴黎(国族,无敌系)、国安司长为卫尉黑伯暂代(无敌系)、公安司长为子车英(无敌系),外贸司长为景监(无敌系)。
这其中孟怛、杜挚、嬴彩、西乞赫、白喜都属老世族、老国族和士大夫一系,作为安排嬴黎、子车英和景监担任要职的交换条件,只能是让他们均分了看上是肥缺,实际上却属于鸡肋地要职部位。
只要将国防、商务、军备、国安、公安、外贸等六部司牢牢掌握在手里,便能合举国之力,如臂使指。
解决了四部九司地首要官员人事安排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为这些机构安排做事地马仔,当然马仔地人选各部官员心中都是早有计算,不过安排在招贤馆的千余各国士子却也不能放了人家鸽子。
罢了朝议。无敌便携着四部之长联袂来至招贤馆。
才入馆中坐定,命馆令召集士子觐见的期间,老甘龙却是出言道:“君上,自古求贤,任才治国而已。明君圣王求贤,都是踏勘贤士而后访求。出山便能立即领政。我祖穆公,便是如此,今日不然。求贤令如石击水,浪起千层,谁敢说并无市井无赖混迹其中?”
无敌听来,知其有策,自然不耻下问道:“上大夫言下之意是?”
老甘龙抚须笑道:“山东各国,学遗古风,修学士子便是再有万人也不算多。唯今之计。老臣到有一个办法可考校各国士子:叫入秦士子开列自家读过书目。可辨良莠,而后再辨其才能。”
甘龙此话咋一听来似觉有理,不过无敌却是从他表情之中听出了别样味道来,当即倏然道:“俗语有云:有志者不在年高,无才者空活百岁。以读得书目多寡而辨良莠,岂非逐本求末?昔日姜尚溪边垂钓,文王可曾命其开具书目,以辨良莠呼?”
甘龙之意,换在别地或许有理。可放在眼下,却有暗讽无敌嫌疑。须知无敌现今身份,本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屠户,一个屠户做了君王,却要士子以读书多寡来辨良莠。这岂非是要贻笑天下?
无敌寥寥数语。暗藏双管,把老甘龙说得面上一窘。便不再言语。
一旁的嬴渠梁见此情况,自然出言缓和道:“莫非三弟心中已有成算?”
无敌笑道:“成算不敢说,办法却是早就思谋好了!两位兄长拭目以待即可!”
不一刻,馆令布置妥当,这便来请无敌等人入席。
秦国招贤馆本是由一座兵器库改建,步入招贤馆广场,只见前后左右,人海人山,除广场正中有十数张席位之外,其余士子皆是垂手竖立。
馆令当先喝道:“国君莅临,先生入席!国君……秦公到!”
近千士子急忙齐齐拱手躬身,和声道:“恭迎圣君!”
听的圣君呼号,无敌愕然一愣,旋即转念心想不对,此时之人自然是不可能看过台版连续剧《倩女幽魂》地,这“圣君”莫非是圣人和君上的集合体?
虽是脑中浮想联翩,无敌却也是龙行虎步的行入主位道:“诸位,请入座!”
“谢圣君!”众士子再次行礼,只见前排置有席案者皆入座,后面无案士子则继续垂手矗立。
无敌拿眼一一从列席士子面上扫去,很快便在席间见到了两位熟人,当即微微点头示意。也在这时,招贤馆令喝道:“诸位先生,国君亲临招贤馆,宣明任贤用能之策,以定诸位去向。”
馆令话音才落,众士子便齐声道:“请圣君宣示国策!”
无敌当下长身而起,扬声道:“诸位先生,嬴无敌继位为君,秦国鼎新,万象更迭,且栎阳之危才解,收复失地在即,纵是嬴无敌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虞分身乏术。今有无敌兄长嬴渠梁,行令求贤,诸位贤士,不畏艰险,辗转入秦,嬴无敌与秦国臣民对诸位深感敬意,本公在此仅代秦国黎庶,敬谢各位!”
无敌郑重向士子们拱手行礼,待众人回礼后,无敌继续道:“所谓:学而优则仕。选拔贤能,受官任职,造福百姓,效秦之百里、齐之管仲,流芳千古,这本是诸位士子求学志向所在。然学有先后,达者寥寥,选拔之事,错综复杂,而今本公欲另辟蹊径,选拔贤能!”
无敌说至此处略微停顿,一名士子起身道:“愿闻其详!”
立时,近千士子皆齐声应承,无敌便道:“以三月为期,诸位士子可择地踏勘秦国全境治下各县,编著大秦各县风物志。三月期满,诸位士子可凭所著风物志应聘各县县令一职。例如:栎阳之北有频阳,诸位士子可前往探勘风物,编著治理心得,选拔之时如有十人共勘一县,便使十人论战之,胜者任职。”
无敌此策一出,众士子立时哗然!   
第一【第125章】 国士剑履
待无敌刚宣布完选拔新法,便见众士子沸然而议,交头接耳者虽众,可敢于出声质询者却无一人。见此状况,无敌便拿眼扫向一人微微点头,哪知便在此时,一名绿衣士子却是抢先开口道:“在下齐国士子田常,请问君上!”
无敌立即点头道:“先生请说!”
那田常拱手问:“敢问君上,其一:风物志如何编著,可有范本凭证?其二:若我等士子论战而获各县县令一职,各县原先之县令又当如何安置?”
田常的这两个问题,可谓是问得恰到好处,当即无敌也是拱手为礼,目光一扫现场的众多士子道:“田常先生,诸位先生,所谓风物志,实为游学日志,诸位可将踏勘途中所闻所见之风土人情、物产贸易、吏治民俗、甚至是当地县令之劣迹、恶政、暴行等等记述其中。也可将己见著于其上,如若是由你治理此县,当如何利民、富民、帮困、济贫。至于范本,而今尚无,诸位可自著立范。且各县原先之县令,也是要与各位一同编著风物志,更要与各位士子一道论战,若士子得胜便任免为官,若原县令得胜则继续任职。此后,每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