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纨绔-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蚨孀约阂仓皇羌妇浠暗氖虑椋暄瞻⒐糯蛏踔亮炊缘幕耙膊换岣宜档摹
没有想到唐括乌雅却对他不理不睬,眼神里甚至充满了不屑。而每次唐括乌雅目注完颜阿古打的时候,耶律延禧心里就一阵窝火,因为那眼神太深情,太炙烈了,就像这画中所画的一样。耶律延禧却不知道,他所看到的这幅画乃是当今大宋皇帝的御笔,而下面那篇煽情的文章,却是由大宋第一奸商曹端所写的。
若不是考虑到完颜夫妇是这次大辽蹴鞠团的最重要的两个人,心痒难挠的耶律延禧早就强行对唐括乌雅下手了,如今的他最喜欢的女子莫过于敢于拒绝他,甚至斥责他的,而征服这样的女子在耶律延禧看来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是,从大局考虑,耶律延禧还是决定暂时隐忍,等回到大辽再作区处。
但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候,《东京日报》的态度却激起了耶律延禧心中无限的愤怒。从大宋人的态度来看,自己这个掌握着大辽百万雄兵的皇太孙,天下兵马大元帅还远远比不上小小部落的酋长之子——还不是具有继承权的嫡长子。这在心高气傲的耶律延禧看来是多么的难以忍受啊!
其实,这也难怪耶律延禧,这时候诸国不管与大宋关系如何,其实无不被大宋的高度文明挤压得产生一种自卑感,从而产生了一种希望被大宋人所认知甚或赏识的心理。而大宋报纸的态度对于耶律延禧来说,不啻当头一盆冷水泼下:原来我除了这个身份,在大宋人眼里竟然不值一提!
“完颜阿古打!”耶律延禧心中产生了一种滔天的恨意。
第212章 再聚
两日之后,抽签的结果就出来了,由于只有三国参赛,所以便有一国注定会轮空,直接进入最后的争冠战。
抽签是在紫宸殿当着大宋的文武百官的面进行的。为了表示公平,由大辽提供抽签的工具,然后由西夏蹴鞠团的队正那个伪装成其弟李察哥的李乾顺先抽,在有大宋蹴鞠团的队正曹端抽签,剩余的就是大辽的。
大辽提供的签具是三把扇子,扇面上分别写上“针锋”“麦芒泊”。抽到“针锋芒”的后天自然就要在玉津园针锋对麦芒地好好比试一场了,而若是抽到“澹泊”,那运气好,就可以无比澹泊地坐山观虎斗,只要静等五日后的冠亚军决战了。
当辽国的礼部尚书萧挞把三把外表看起来完全一样的扇子给众人展示了一遍之后,再合上扇子并背过身去,一翻摆弄,然后重新拿回到众人面前。
李乾顺首先越众而出,口中念念有词地抽了一把扇子,然后是曹端越众而出,笑吟吟地抽了一把扇子,忽然还在扇子上吻了一下,直把旁边的百官和龙座上的赵佶看得侧目不已,接着是耶律延禧越众而出,面色严肃地把最后一把扇子拿到自己手上。
萧挞喝道:“示签!”
李乾顺、曹端和耶律延禧同时把扇子打开,自己看了一眼后向大家展示起来。曹端一眼看见自己的扇子上赫然写着“澹泊”二字,心下大喜,暗道:“师师教我的方法果然灵验,亲一下就拿到了这好签,今天回去定要好好亲亲她当作鼓励!”
当下,他心里又想到了王师师这个少女变成少妇之后的可人情状,不禁又有些垂涎欲滴的感觉,暗道这小妮子他日定然又是一个马六娘啊,真是乖乖不得了。
百官见了曹端这个猥琐的样子,还以为他是在为自己少踢一场而洋洋自得,不禁为洋洋中国出了曹端这么个贪小便宜的奸利之人而羞愧不已,却不知道曹端此刻心里却是想的更令这些道德大家们不齿的事情。
下朝回来,曹端家里已经来了几位客人,分别是武植和她的新婚妻子潘氏以及朱松和他的两名日本姬妾。
当初天使前往武植的老家山东清河县宣旨的时候,就曾经得到过赵佶的指示,务要等武植婚礼完成才宣召进京,而且还特意给武植题了四个字“少年英才”作为武植的结婚贺礼。武植的岳丈潘庄主一见可是喜翻了天。
要知道,状元郎不是谁都可以当的,不仅要有满腹的诗书文章,还要有上佳的运气。想当年,被誉为“古今第一才子”的苏轼考进士的时候,同榜的还有他弟弟苏辙,曾巩曾布兄弟、程颢、吕惠卿、张载还有当今首辅章惇等不少后来在大宋文坛或者政坛具有无比重大地位的名人,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进入了这一科的前五名,状元是一个叫做章衡的,虽然在当时也算是有些名气,但比起前面提起的那几位来,不免就不值一提了。据说章惇见自己的名次落在章衡这个族侄之后,大为不忿,这也许还是后来章衡仕途不畅的原因所在了。
而当上状元又得皇帝青眼的又是更大的福气了,反正大宋开国以来,还没有哪个新科状元结婚,皇帝还送贺仪的。且不说这是皇帝所赐,单是以赵佶大宋书法第二人的身份,这赐字也是价值连城啊。
潘庄主不禁为当初勉强答应了武植和自家的女儿的婚事而暗暗庆幸不已,若是当时心肠硬一点,说不定就拒绝了,那恐怕如今就要悔青肠子了。
而潘氏嫁得如意郎君,也是欢喜无比,以后夫唱妇随,曲意侍候。如今,这夫妻二人真可谓蜜里调油,和睦得不能再和睦了。
进京之后,他立即被封为给事中,是从五品上的高官,而且是皇帝近臣,对皇帝负有劝谏之责,乃是一个权力极大的言官。要知道,在大宋这个时代,当官的最希望的就是当言官,不仅同僚敬畏,就是皇帝也要让你三分,从太祖以来,就有“不以言获罪”的承诺,虽然后来的皇帝屡屡因为言官说了一些过分的话而找借口进行贬谪,但总体上来说,言官的位置还是比其他的官员安稳多了,而且威风多了。
若是按照以往的规矩,状元郎一般都会外放为县令的,象武植这样一举就提升为从五品上的肥缺的,可谓大宋有史以来破天荒的第一遭。但是,朝臣们这时候是不敢出言反对的,因为谁都知道,新帝登基,第一件事必然是建立自己的班底,反对武植任大官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到底是反对武植还是反对皇上啊?如果你不想反对皇上的话,就只好选择闭嘴了。
而朱松的情况就没那么幸运,他这次虽然金榜题名,但是回家还是被老父一阵臭骂,原因无他,出去几个月居然带了两个异族女子回来,这是去考试啊,还是去风流快活啊?
好在还有母亲疼爱儿子,见儿子这两个姬妾都是难得的美人儿,更是欢喜万状,不但没有责备儿子,还大发雌威,狠狠地教训了我们的县主老爷一顿。
没过几天,圣谕下来,马上结束洗沐,回京听封。这又成为了朱母奚落她丈夫借以抬高儿子的口实。要知道,当年的朱县尊进士及第,可是在京中候缺正正四载,才得到了一个县尉的缺,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才升为县令。哪里像儿子,不但不用候缺,反而有上谕追着宣召前往京城听封。
朱县主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颜色稍霁,他知道,儿子此次定然会受封京官了,因为若是要派往地方,上谕上直接就要命他前往何处上任,绝不会辗转一趟进京又转回地方的。不过,他也知道,儿子这次之所以有如此运气,并不是因为他才学有多么出众,而纯粹是因为他是当今皇上最信重的曹端的好友。
朱县令这次却想错了,朱松进京之后,马上被封为县令。但是,却是开封县令。虽然京畿县令只是从六品,但是却无疑是天下所有县令以及很多知府都无比眼红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就意味着炮仗一般急剧升官。
这二人明日都要履新任职,特意相约赶在这之前到曹府和曹端相聚一次,因为他们都知道,能得任要职,多半还是曹端的功劳。
第213章 各有所思
今天是西夏和大辽的比赛。虽然大宋的“齐云社”要在五日后的决赛中才亮相,但是汴京民众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为这毕竟关系到大宋的对手问题。
玉津园。
几乎所有的在朝大官都到了,虽然赵佶到现在还没有现面,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不可能不来,因为他本身就是个蹴鞠迷,加上这场比赛又关系重大,他是很难忍得住不来看一看的。
皇帝的龙座虽然是空着的,但是下面群臣的座位几乎已经满了。
东面第一个位置上,是一位长须老头,满头白发,不过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不时和身边的官员交流几句。他就是大宋第一才子,已经64岁高龄的苏轼。
苏轼的性格本来还是有些冲动,喜欢直言的,不然也不会同时得罪“熙宁党佑党”,但是半生颠簸,宦海沉浮,到如今是已经看破风云,宠辱不惊了。所以,他虽然进京后立即被皇帝召见,并授了一个“平章军国重事”的职衔,但却丝毫没有了当初进京被太皇太后高氏封为礼部尚书的时候那般欣喜。
要知道,这平章军国重事可谓之职可谓群臣领袖,就是宰相在他面前也矮上几分。不遇大事,他可以不问朝政,平时也不必坐堂,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的意见却有着皇帝金口差不多的效力。大宋百年以来,曾任此职的唯有老不死的名相文彦博和大宋最著名的父子名相中的儿子吕公著。
此时他旁边坐着的也是一位老人家,因为胡子没有苏轼那么长,那么的缘故,看起来年纪比苏轼年轻不少。事实上,他只比苏轼小两岁,乃是曾经拜相的小苏苏辙。
二苏兄弟进京之后,曾布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保,便主动上书请求外放,赵佶毫不挽留,命他以门下侍郎出知雷州,总算是看在他主动退职的份上,给他留了个宰相之位。这样,苏辙就顺理成章地再次拜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了当朝次相。但是,由于此时的蔡京还是代理的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所以事实上,在东班群臣之中,他是位列第一的。
再下去自然是当今实权最重的蔡京了。如今的大宋,谁都知道他代替章惇入主中书省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原来章惇派的一些官员已经在向他示好,蔡京也不赶尽杀绝,但凡是愿意妥协,重新做人的,他都给一个机会。因此,虽然他已经入主中书省,但是,下面的人事变动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是这不知不觉当中,蔡京已经积累下了不下于章惇当年的人脉,如果这时候他再得到苏氏兄弟的支持的话,他就完全不比当年的章惇差了。
不过,蔡京却也知道,要想苏辙象当年曾布支持章惇一样支持自己恐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一则苏辙并不依附于他,但是却得到了皇上的信任,蔡京对他还是缺乏办法的;二则,当初蔡京虽然也知道苏氏兄弟可用,但由于从前和苏轼闹过有些不和,加上这兄弟二人若是进京,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当赵佶问他何人可用的时候,他只是举荐了几位中规中矩的人物,而苏氏兄弟是赵佶受了曹端的影响召回的。因此,二苏也不会因为重新进京而对他蔡京心存感激。
当然,更让蔡京觉得像是一座大山一样横在自己仕途上的就是曹端了。别看曹端只是一介商贾,平时从不问政事,但他在朝中的时机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朝堂上的每一个人。因为他所影响的就是皇帝本人,而皇帝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里,从曹端对二苏的赏识就可以让皇帝把这二人召回京中封为宰相可以看出来。若是曹端要求官,也许大宋朝真要出一个连科举考场都没有进去过的宰相了。
但是,蔡京想要离间曹端和赵佶却是不可能的。首先,“疏不间亲”那是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