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小领主-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记录方式是赵城学堂里教授的,它确实利于阅读。你如,如此大段的记录,你我刚才看下来,竟然毫不吃力
国君听到韩厥解释,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卷,稍稍回想了一下,反问:“韩伯想说明什么一我细想了之下,果然如此,以前阅读竹筷,每一片竹简上都写的密密麻麻。后来阅读纸卷,习惯了这种文书分段、每段有空行、抬头空两个格的书写方式,到没有像韩伯这样观察细微。”
韩厥点点头:“问题就在这里,这大段的记述,其中包含许多新词,能把这些词全部认识全,非得有十数年的刻。一不可,但现在。连智伯府上都用上了这样的书记官。世…川心城学宫教授的幼子都出仕了一那座学宫掌握一种快速培养诀窍,能在两三年里,批量培养出大量人才,这种识字速度,实在令人惊讶。”
国君马上称赞韩伯:“韩伯贤能啊,我只看到小武哥做事的本领,弗伯却能看到小武哥真正的长处,不错,连年战争,百姓困顿不堪,各地封臣疲于应付小武哥却默默教出了这样一批人才。小武的功劳在于;文”在于这些不起眼的琐事上,这“教化之功”于晋国功莫大焉。”
韩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发音与字意必须面对面口口传授,所以在文化传承上,能够识字已经走了不得的人才。比赵武稍后的孔夫子穷其一生,只不过教出七十二名弟子,就被别人誉为“万世师表”。而小武现在是批量化生产识字的人才,这在没有教书经验、知识只能单对单口授的春秋时代,显然是令人震惊的创举。
看到国君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韩厥很兴奋,继续说:“我晋国与楚国的争斗还很漫长,今后我们与楚国的争斗不仅限于军事上,还要比赛两国的国力,比赛两国的经济状况,,
如今看到小武教授出这样一批人才,我韩厥还能有什么遗憾?他楚国今后还怎么与我们争?这场战争耗得时间越长,我晋国出的人才越多,我们的国力也越发雄厚,楚国又怎能争得过我们?
小武子这么做。这是在奠定百年后晋国的霸主地位。想我韩厥当初庇护赵氏孤儿,后人记录小武子的成就时,不免要提到我韩氏的庇护,我韩氏还有什么遗憾?”
韩厥说漏嘴了,他说着说着,言语中只提自己的家族,没有提国家与国君。
这显然是封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他对面的国君没有意识到老狐狸在吐露心声,悼公脑海里只是突然闪动了一下,想起赵武的经历,他想到今后人们提到赵武,不免要提及他父兄当初种下的恶果”那么,历史该怎么记述他的父兄呢?
悼公扬了扬书卷,若有所思的说:“当初赵衰、赵盾父子替我晋国立下了法律制度、军事制度,赵氏擅长制定制度让人执行,这是赵氏的优势。
今日看到小武哥的作为,我琢磨着,如今警察制度已经确立,别人跟着执行也不会有什么大讽漏,但国内的农业生产情况实在令人忧心,国人已经疲乏不堪了,而赵氏在经营之道上,显然也很擅长,不如让赵氏转而担任大司农,或者市司官(相当于商业部部长),元帅认为如何?”
韩厥点了点头:小武子的能力不成问题,我早打算今后让他遍历三衙,熟悉各个官职的权限与职责。这大司农的位置早晚是他的,我也有意让小武经历一番。但现在不行,我们的巡警制度刚刚建立,在运行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准备让小武担任三年少司寇,再转任其他的职务。”
国君皱了一下眉头:“元帅,但是国中现在的情况,还能坚持三年吗?”
韩厥指点着队伍中魏修的身影,提议:“(魏)修也不错!魏氏百余年钻研甲士技术与农耕技术,(魏)修的外交才能与商业眼光,受到兄长魏相的熏陶,这大司农的位置,我打算让魏修担任。
韩厥停顿了一下,补充说:“魏绎与小武的关系也不错,他的文才不下于吕相,让小武子给他提点一下,也能制定出一套制度来。”
大司农是一个卿的职务,但晋国现在已经没有卿位的空缺,魏修又不是正卿。所以悼公听了这话,为难的说:“绎虽然不错,可我们怎么安置他呢?”
弗厥轻声回答:“我听说令狐领已经病了,病得很重,他这样的年纪就怕生病,若令狐领去世,我们不免要预作打算比如魏相。”
悼公摇头:“不妥,令狐领如果去世小武哥将顺升新军将。其后魏修将按顺序升迁为新军佐。我们没理由让新军佐担任大司农,而让新军将担任少司寇,不妥啊。”
大司农与少司寇都是行政官职,大司农比少司寇职位高,但赵武如果是新军将,军职上要高于新军佐。晋国是军国主义国家,让高军制的人担任比自己副手还低的行政官职,这是不合适的。
韩厥笑了:“我听说武子跟鲁邵姬的关系不错,这次回国后,我打算让武子负责对鲁国的外交。”
外交是官员职位当中的肥缺,一般这样的职务只会让元帅的亲信担任,而韩厥才才说打算让赵武在各个职位上都熟悉一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打算把赵武当作未来执政进行培养。
悼公对这句话没有异议,这是一种默认。这对年轻的君臣加朋友显然打算将两人之间的友谊继续下去,所以韩厥委任赵武部分外交权,悼公欣然表示赞同:“没错,鲁国在几次出兵中,表现的很奋勇,态度也很恭敬,我听说他们正在受到齐国的煎迫,就让武子出面,也能提拼了解一下如何处理外交事务。”
七月,晋国出征大军穿过棘门,国君进入国都,马上问荀罂:“武子呢,怎么出迎的正卿当中,没见到武子的身影。”
出迎的正卿当中没有赵武的身影,但有令狐领,这位老将气色不好,神色灰败。悼公一边询问荀罂,一边仔细观察令狐领,心里嘀咕:“恐怕撑不过这两年了。”
荀罂躬身回答:“武子带领骑警队出了霍城如今我国的东部地区,相应的骑警部队毛经建立完善。武子开始调头布署西部力量。今年他打算通过霍城峡口,在成*人的地盘上修建几个前哨基地,以便对霍城之南的土地做出预警。”
第七十四章 咱们一起造新城_
,十四章咱们起造新城荀罂含糊的说赵武在布设前哨基地实际上晋国的君臣都明白,赵武所谓的布设前哨基地,就是派出自己的屯垦队伍,对成*人的领土进行蚕食。这种扩大本国领土的行为是受到晋国君臣默认与鼓励的。所以晋国君臣之间的对答回避了那些敏感字眼,含糊其辞的将之称为“前哨基地
悼公对赵武的行动很感兴趣,他着急的问:“这么说来。甲氏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治安秩序了?”
荀罂点了点头:“新军佐(赵武)没有动用国家力量,仅仅带领自己的家族私兵与一千骑警队在甲氏南部打了几仗,歼灭了甲氏第二大匪帮寇髯,如今秋胡的队伍已经逃亡赤秋,估计今年不会再来骚扰。如此一来,君上又得了三千里的土地习。
悼公笑了,他毕竟是个小孩子,听说自己凭空增加了三千里的地,显得很兴奋:“看来,得到土地不光有硬攻硬打这一个手段,武子仅仅靠几个屯垦点,就把甲氏整个吞并,我回头也要学学这种手段一甲氏北部需设立一座大城,我从旧都修与翼迁移部分人口过去,另筑新城,元帅认为时机得当吗?”
韩厥显然对这件事也有通盘的考虑,他回答:“在甲氏北部修筑一座大城。我们可以逐步把潞氏纳入囊中,如此一来,等于把当初甲氏与潞氏两个小国的领土全部纳入囊中。这岂是扩地三千里?怕有万里之广。如此一来。国君想封赏功臣也有了资本。”
悼公应声响应:“小武哥的家臣齐策在吗?我曾听说他们详细勤定过整个甲氏、潞氏的土地,制定过一份百年殖民计划,计划中,他在卑有适合屯垦的水源地附近都要建筑新城”韩伯不妨问问齐策,把那份地图要过来,就在小武预先确定的囤殖点上,我们着手封赏功臣
悼公的哥哥厉公就是因为国内已经没有新领土赏赐功臣,从而激化了粤中的矛盾,自己丢了性命。年轻的悼公不想重蹈哥哥的覆辙,现在有了这份土地,悼公立刻不客气的拿了过来,开始搞劳那些出战的有功之臣”当然,按照“封建”惯例,赵武有权最先挑选其中最肥沃的土地。
此时,在霍城以北。肥沃的太原盆地上,赵武的大军正在行进。
正是秋播季节,赵氏为这次垦殖动用了最庞大的力量,三千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走在队伍最前头,其后尾随的是浩浩荡荡的民间屯殖大军,这些囤殖队伍里既有赵城新释放的奴隶,也有霍城的小军官一凡是有能力购买十名以上奴隶的武士,也都驱赶着自己的家奴,加入到屯垦大军中。
积累了两年开荒经验的赵氏已经轻车熟路,北出霍城五十里开始,屯殖队伍就以两个“两。为一个屯殖单位,就地驻扎起来。
一个“两”为七十五人,两个“两”是一百五十人。这一百五十人以家庭为单位,组成了一百五十户的小村落,每个村落间距两里,纵横散布在整个,纷河两岸”等所有的屯垦队伍全部驻扎下来。赵武的大军也在屯殖点最北端就地驻扎。
此刻,如果从空中俯视下来。就可以看到那些星罗棋布的囤殖点成网格状分散在田野上,每四个屯殖点构成一个方方正正的“井”字一这就是春秋时代的,“井田制”。
在这些屯殖点的前方,是赵氏强大的武装集团,无数斥候四处出动。一边捕杀着凶猛的野兽,一边驱赶、围捕出没于山林间的成*人,向后方的屯殖居民提供着保护。
当日,日落时分。赵武的帐篷搭建起来,侍卫们点燃了几只粗大的牛油灯。赵武的侍从们亲热的聚集在一座微型鼎锅周围,开始略肉烤饼。吃当天的晚餐一这种鼎锅在春秋时代被称为“鼎器。”是一种神圣的祭祀礼器,但现代称之为“火锅。”
赵武的帐篷里不止有自己家将,还有韩起。这位公子哥在晋国最近的职个调整中。不再担任任何官职,连他一向视为小弟的赵武都爬在他头上,陡然间变成了晋国最悠闲的闲人一个,但韩起却没有什么沮丧的表情,他兴高采烈的与赵武争抢着锅中的肉片,还熟络的招呼自己的家将“千万别跟赵氏家将客气”。
“我就奇怪了,听说你已经把三分之一的土地都封赏下去,你这么大方,让后世子孙怎么办?等到他们要搞赏功臣的时候,手中没有土地可以封赏了,难道他们哭去吗?。韩起嘴里含着一块肉片,含糊的说。
赵武像个不知祖先辛苦的二世祖。他毫不心疼的回答:“怕什么,不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封赏下去么?那些拥有自己封土的小领主虽然不向我纳税了,但他们依旧向我纳“征”我收入并没有因此减少多少,却获得一群忠心耿耿的小封臣,跟我一起开发拓荒,我有什么好怕的。
再说,这天下大得很。我的后世子孙手中没有多余的土地,难道他们不能学我向外拓荒垦殖吗?。
韩起烫得哧溜哧溜的吞下了肉片。急匆匆的说:“也是。你赵氏现在产业越做越大。已经基本不靠那点税收过日子了,再说。你赵武屯垦的手段,是连我哥哥无忌都佩服的”
论起来,赵氏现在的人口虽然没有达到鼎盛时期,但你们所占的土地已经远远超过了赵氏鼎盛时期数倍。你这是为后代积累了百年发展的资本。无忌哥哥让我多跟你学一学,可惜的是,我韩氏周围都已经是开发好的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