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臣-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中祭田有了进项要赈济族中孤贫,亦或是要褒奖或训斥哪家贤与不肖时,几个人身后就传来了一声不屑的冷笑。
“要真是为了那么一丁点小事,族长四老爷用得着连轴转似的拜访了一家家族老,还成日里往六老爷家里跑?前日钦差大臣平北伯到了南京外金川门码头的时候,上上下下也不知道多少官员跑去迎接,六老爷好歹占了个位子,四老爷连个面都没lù上,就更不用说接风宴上喝一杯酒了。看着好了,今天肯定是四老爷要和大伙儿商量这件事。想当初死了的大老爷惹出来的事情,如今要连累咱们上上下下给人低声下气赔不是!”
听到这话,几个人顿时面面相觑。本以为徐勋丢了家产净身出户,接着认祖归宗,今后这人如何也就和太平里徐氏关了,谁知道转眼两年间竟会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巨变。徐家父子到京城不久,先是老子封了伯爵,紧跟着儿子又封了指挥使,出去打了一仗转回来竟同样也封了伯爵,赫然天子信臣。这种旷古少有的奇事,居然就发生在那种败家子身上!
于是,等到徐氏族人陆陆续续都来了,这种说法立时四下里散布了开来。虽则有人心中不忿,可也有人希望能够攀上高枝得点好处,一直到族长徐四老爷和徐迢等族老一块到来,四下里方才渐渐安静。而起头不忿的那些族人,见徐勋并不见踪影,这心里总算是好受了些。然而,当徐四老爷在正中主位上一坐…继而说出了那一番话时,上上下下立时炸开了锅。
“太平里徐氏几经沉浮,如今也有百多年了。祖宗余荫大伙儿享了这许多年,奈何一直都没有什么出sè的人才…反而日渐凋零,眼下连考出秀才的都没几个,长此以往,老祖宗打下的名头就都给咱们这些子孙后代耗光了!所以,今天我召集诸位族人来,便是要行劝学一事。我和六弟在内的族中各位族老执事都商议过了,从今天开始…族里的族学要重新整顿,另外延请名师,另外,各家都拿出一笔钱粮来,日后每个考中秀才的,族中每年补贴三十两银子。而考中了举人,族里每年补贴六十两银子。”
太平里徐氏如今总共才只有三个秀才,一听这话…那三家自然是喜出望外,而其余各家在最初的大吃一惊过后,自是纷纷站起身发问。
有的道是这补贴太高…有的说各家摊派不合理,也有的质疑账目,更有的则是在那里起哄说若是那些秀才举人一直考不出来,岂不是空耗了大家的钱粮。就在一片乱哄哄之际,外头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
“族长,各位老爷,宗祠外头停了一乘大轿。”
随着这声音,徐四老爷立时精神大振,也不理会那些个聒噪不休的族人,和徐六老爷对视一眼…又看向了其他族老执事。见人人都是面lù喜sè,他少不得一点头就走在了前头。随着这几个年长辈分高权力大的如此光景,其他人也就顾不得在那叫嚣了,纷纷都跟了出去。等到了外头,见族里这些大佬在那一乘绿昵官轿前头打躬作揖,笑容可掬地迎了一个一身大红锦绣官袍的年轻人出来…众人不禁一愣,随即就有人惊叹了一声。
“是二房的小七!”
“什么小七,还不赶紧闭嘴,人家如今是大官………………比应天府尹还大!”
这直白的形容足以让大多数人噤若寒蝉,再加上徐勋今天不似官船到南京时的朴素,玉顶玉珠的帽子,大红丝彩绣麒麟的袍子,腰间束着玉带,顾盼之间自然流lù威严,竟是让人不敢逼视。纵使是最初在那怨声载道担心要丢面子赔罪的人,这会儿也不知不觉低下了头去,更不要说将那些抱怨说出口了。
“我可是来晚了?”
“不晚不晚,伯爷来得刚刚好,这才刚开始说了一个章程。”
听徐四老爷这般说,徐勋点点头,便在徐氏一族几个长辈的簇拥下入内。等到了宗祠前头,见人早已收拾下一张黄花梨屏背勾云纹,铺了虎纹座垫的太师椅,他瞅了一眼和主位的距离,便吩咐把椅子往下挪了几步,这才上前坐了下来。他这么一坐,徐四老爷和徐迢这才领着其他族人一一坐下。这一次,徐四老爷再次开口继续了刚刚的话题。
“刚刚有人说供养太多,各家负担大,我在这儿不妨向各位撂一句明话,这都是平北伯不忘旧情,所以方才提出的,他一人愿意每年助八百两!至于说什么考不中总不能一辈子考下去,我和六弟以及其他兄弟叔伯几个都商量过了,秀才年年四等之内,总计可以得到八年的供养。举人连着考四科,也就是十二年的供养。若是之后不成,或是愿意谋馆教书,亦或是愿意去当教官,甚至愿意自己潜心读书做学问,供养减半直到身故。至于族学,平北伯一力答应,愿意去请南监祭酒章大人举荐两位品行学问都过得硬的来做先生。”
见下头一时安安静静,仿佛被这莫大的消息给镇住了,徐四老爷想到这将会成为自己任族长期间的德政,不免越发jī扬得意:“咱们太平里徐氏这些年来,便只有六弟最是出息,如今已经官至七品,再往上就能封妻荫子,光耀咱们徐氏一门。如今各家也有不少适龄的小子,合该让他们好好读书科举进益,异日若能在咱们太平里再修一座进士牌楼,那是何等有光彩的事!平北伯能够不计前嫌,对徐氏一族出此大力,我身为族长,如此义举当不落人后,日后每年我认捐一百两助力!”
徐迢也跟着开口说道:“我也出一百两!”
族里如今就三个秀才,总共开销都不到一百两银子,就是再不会算数的人,也能想到日后这笔钱累计着会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就算族里秀才举人多了,也决计能够周全下来。再想想自家若是能出一个秀才的好处,一时间但凡有孩子在族学读书的,往往是你认五两我认三两,到最后徐四老爷让人提笔一记,数目竟是已经达到了一年一千二百两。而徐勋紧跟着说出的一句话,更是让他喜出望外。
“我听说如今徐氏一族只有三个秀才,这笔钱只怕三五年间都是花不掉的。与其放着,不如放在一门产业中生息,也好赈济族里的孤贫。当然,就读族学的,日后书籍和笔墨纸砚等也都由这笔钱提供。当然,这也不是白得的,若在族学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因为贪图那点所得来上学的,一经两位先生发现,立时逐出论。太平里徐氏要想重振声名,要的不是一团和气,而是族里能有真正的读书氛围,能让一心向学的不必为资费所苦。
否则,如当年长房那般只想着染指别人家产,只求自己得益不管族人死活,那只会离书香门第越来越远!”
尽管如今已经不是太平里徐氏的人,但徐勋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竟没有一个人敢出生反驳。撂下最后一句话之后,徐勋方才放缓和了语气说道:“虽说我如今认祖归宗,功成名就,可毕竟自小生在太平里长在太平里,总不能看着徐氏名声一日不如一日!更何况,一笔写不出两个徐字,我只望徐家能够真正欣欣向荣。如此,也不负养父多年供养我一场!”
徐勋这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当下那些原本出去三五两就犹如割肉了似的族人也全都或多或少地被打动了,更不用家里有秀才的三户人家,一个个全都是上前真心实意地对徐勋千恩万谢。毕竟,读书人不事生产,一户普通人家供养一个秀才已经是极限,从前徐大老爷掌权之际,纵使所谓奖学,也就是年末多给三五两银子,如今这善举不啻是雪中送炭。
听着那不绝于耳的道谢称赞奉承,听着这些人唠唠叨叨说着旧日小时候如何如何善待自己,徐勋心中哂然,面上却越发温和,一直等到徐四老爷和徐迢与一众人等商议定了所有的细节,上上下下毫反对地一致通过,完成了今日任务的他方才起身告辞。这一回上官轿之时,那一族上下三四十人又是一股脑儿都送了出来,却比之前来迎的时候更多了几分热络。
坐在自己平日从来不坐的绿昵官轿中,徐勋忍着那种不舒服的眩晕感,等足足走了两三条街,他才一蹬tuǐ示意停轿,自己欠身出来之后,见是一条僻静的巷子,他就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又活动了一下tuǐ脚。
穿着这一身装模作样,实在是不太符合他的xìng子,这一场戏唱下来比什么都累!他不在乎那些虚情假意,可收获几分真心实意倒是意外惊喜。只不过,有了这一场,再加上之前下的功夫,那些本想败了他名声的人只怕就要偷鸡不成蚀把米,接下来再要打开突破口就容易多了。
他这趟南京之行,可不止是为了衣锦还乡来的!他当初是从南京带着好名声出去的,如今既然回来,就得再扬一扬他的好名声,否则怎能打动了人?!。
第四百二十五章 失之东隅
玄武湖位于南京城太平门外的北郊,如今这春天,湖上画舫小舟众多,比起秦淮河夜晚的灯船来,自然大多是达官显贵抑或殷实人家来踏青赏玩的,湖上丽人削臣的歌舞少了,却能看见大家闺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光景。
然而,徐勋说是要带着新婚燕尔的jiāo妻去泛舟玄武湖,眼下他身在玄武湖,却没有红袖添香的浪漫,反而得打叠精神应付。因为就在他对面,坐着的是南京城里名声最大的三位大佬除却丁忧在家的林俊之外,南都四君子到了三位。为了谈话方便,甚至连众人随身带的小厮从人也都守在了舱房之外。
张敷华审视了徐勋良久,这才缓缓说道:“幕sè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我材必有用,限风光在险峰。虽说你这四句诗平仄对仗都谈不上懈可击,可如今在南京上下广为流传,就差没人将其掰碎了分析。德懋之前说你若是走举业,必然会收你在门下,我还以为他只是说说,如今看来,你果然是天赋不错。”“张大人过奖了。”尽管张敷华只是说自己天赋不错,可徐勋并没有和这位老资格顶真的打算,微微一笑就说道“不过是以此明志,真正说起来,还是借用了青莲居士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知道,现如今天底下说我什么的都有,其实我并不不在乎。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昔日有三人成虎曾参杀人,更何况我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你若是微不足道,这天底下人人都要微不足道了。”
因为徐勋借以明志的这四句诗,再加上徐勋回太平里徐氏捐资助学,而且更是和族中尊长一块定下劝学章程的事,林瀚不知不觉就扭转了对其的观感毕竟,徐勋当年从南京出去的时候,因为章懋力tǐng,原来就是名声相当不错。可一去京城一年多,随着人扶摇直上,各式各样的负面消息不断,甚至在传言中成了趋附阉宦带坏皇帝的佞幸,他原本就有些将信将疑。此时此刻,笑着打趣了一句,他便正sè问道:“你此前所言,德懋已经都告诉了我等,皇上即位以来,出人意料之举太多,你既是皇上信赖的人,有些话我们不得不问你。”“林部堂尽管问,只要能答的,我鼻然知不言,言不尽。”对于徐勋坦坦dàngdàng的态度,林瀚异常满意,微微领首就问道:“皇上废早朝,究竟是怎么回事?”尽管这是朱厚照即位之初就一力推行的,但从京城传到南京,很多意思不免就和当初之意截然不同,因而徐勋自然是细细解释道:“洪武爷的时候,事巨细都拿到早朝上议决,因而往往耗费时间极长,之后便有赐百官饮食,大家倒也吃得消。可渐渐的早朝便成了虚应故事,从只奏八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