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快穿之炮灰男的逆袭-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自窝在养心殿,看《华夏历代通史》的季言之是越看脸色越差。别的不说,单单崇祯刚刚登基的头一年,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事情发生,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总得来说人祸多些,但说到底为什么会频繁发生农民起义以及兵变,还不是变化无常的天灾给闹的。全国各地不是水涝就是干旱,田野基本颗粒无收,这没了粮食收成,拿什么养兵发粮饷……
  蓦然想起自己的那位好国丈,可是历史公认的巨富,季言之唇边划过一丝冷笑。
  历史上大明江山社稷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帝下令朝中所有大臣官员捐银助饷时,这位公认的巨富国丈可是极为吝啬,连周皇后出面劝说也不肯出钱,最后还把周皇后以他的名义捐的五千两白银吞了两千两…
  这也就罢了,最让季言之不耻的是,周奎这位巨富国丈在清国入关后,为了荣华富贵可是把他的亲外孙,朱慈烺给卖了。
  “没有发生?嗯,但是这种小人必须防着,对了,倒忘了一件事情了…”
  神色显得莫名阴沉的季言之将《华夏历代通史》给收了起来,突然扬声把曹化淳给叫了进来。
  “曹大伴儿,听说嘉定伯(周奎)最近一直凭借着国丈的身份经商?”
  曹化淳点头应是。
  季言之笑了起来:“这倒让朕想起了一件往事。‘凡东西宫对上言,皆自称女儿’,这事儿曹大伴应该有印象吧!”
  曹化淳如何没有印象呢,因为这事情就是周皇后那位善妒却又偏偏装贤淑的女人弄出来的。
  凡东西宫对上言,皆自称女儿意思是说,如果周皇后对崇祯说话,可以说‘妾’,可东宫田妃和西宫袁妃如果要对崇祯说话,却要学民间的被买卖的丫鬟自降一辈“自称女儿”……
  贵妃将皇帝当爹,真的是历史上,明末后宫的一道奇景。
  季言之来到这位面时,崇祯登基已经三月有余,但半个月多前才刚刚首次召开朝会,而那‘凡东西宫对上言,皆自称女儿’则是周皇后刚被册封为皇后之时搞出来的……
  这对季言之这位准备从此以后只专注国事民生的新任崇祯帝来讲,并不是太重要的话语,所以才会在琢磨周奎这么一个人时,顺带想起来。
  曹化淳没搭腔,季言之也没在意,继续似笑非笑的道:“朕记得嘉定伯原先是个算命先生吧,也算有一技之长的人了,怎么就改做商人了,莫非国丈的身份真的很有便利,能只进不出……”
  曹化淳:“万岁爷,您天资卓越,定然明白世人躲不过一个贪字。嘉定伯得蒙圣上之恩成了国丈,见识了一番滔天富贵,自然也躲不过一个贪字。”
  “老曹你说得在理,朕这心里头不爽啊,你说说朕为了赈灾缺银之事烦忧,但嘉定伯…朕的好国丈却只进不出…呵,”季言之收了笑容,朝着曹化淳呲了一下牙,显得格外恶狠狠的道。“朕可是天子,全天下都是朕的,敢仗着国丈的身份吃进去多少,就得给朕吐出来多少!”
  曹化淳瞬间明了季言之的意思,当即心领神会的道:“万岁爷放心,老奴要让嘉定伯将所有不义之财全吐出来。”
  季言之满意的颔首:“记得顺便率领东厂的所有厂卫,好好的查一下皇亲国戚。”
  曹化淳:“喳!”
  曹化淳身为东厂提督,自然有权利率领东厂的厂卫,挨家挨户的‘拜访’一下被季言之点名的皇亲国戚。
  要知道明之一朝,除了锦衣卫这个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外,有历代皇帝亲信宦官统领的东西两厂,权利正在锦衣卫之上,有不经司法机关批准,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的权利。可以说东西厂卫一出,大明臣民无不胆颤心惊,避之不及!
  ※※※※※※※※※※※※※※※※※※※※
  o(* ̄︶ ̄*)o更新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吾爱泷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孤高的云 10瓶;Citrine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50章 第三十四个故事
  季言之这个人做事情很有条理; 很少有将手头事儿刚刚起头甚至做到一半就丢下,处理其他事务的时候。但这回,季言之少不得要做个一心二用,甚至多用的人了。毕竟明朝末年; 真的太TM多灾多难了。
  “诸位爱卿还有何意见。”
  文武百官陷入了一片沉默。
  这次的议题是关于辽东方面究竟该精简人员还是该扩军…
  文官们倾向于精简人员,毕竟连年田野颗粒欠收,收不上来税银的国库已经入不敷出; 哪有多余的银子来养更多的军队;而武官自然是希望扩军; 而且理由很正大,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对着大明虎视眈眈,如果精简辽东人员甚至撤军; 这不是引狼入室是什么。
  作为各项全能的大佬,季言之也倾向于扩军,加强辽东军的防御和战斗力。只是…头顶‘小冰川时期’这个深井坑; 季言之难免的迟疑了。
  “怎么; 一个个都成哑巴了不成?朕明明记得昨晚上; 有好几位大人都在一起谈论; 教司坊新来的唱曲小妞儿身段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妙…”
  卧槽……
  锦衣卫们这是又恢复了洪武年间的水准; 重新无孔不入了?
  昨晚一起过了一次回味无穷夜晚的官员集体脚软了; 额头上的冷汗就跟豆粒一样,纷纷滚落。
  “回禀万岁爷…这; ” 兵部尚书王洽率先出列道:“万岁爷乾坤独断; 非常人能及也; 想必心中有所折断。”
  季言之点头,王洽于是继续道:“就如刚才吏部的左侍郎丁大人所言,鞑子所建立的后金对我大明江山虎视眈眈,即便辽东有孙承宗孙大人等将驻守,却并非稳若泰山,精简人员或撤军那是万万不可为之之事。说道这儿,微臣实在难以理解提出撤军、甚至还是撤的辽东守军的那位大人的想法…”
  “朕也很难以理解…”季言之点头附和:“朕刚才听了还在纳闷,觉得那孩子是把脑子全用在了科举考试上没收回来,竟然能够当着大人的面儿说出这样脑残的话,嗯,朕替他祖宗十八代感到羞愧……”
  ‘噗通’一声响,不要怀疑,这是那位让‘祖宗十八代都享受了季言之慰问’的某个脑残货,因为羞愤过度,昏倒砸在了光滑的大理石地板上。
  季言之随意瞄了一下,然后用眼神示意王洽继续。
  王洽在心中默默的汗了一下,然后继续开口道:“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
  “此提议甚好,”季言之终于收了随意的懒散模样,认真的说道:“朕前段时间闲来无事,曾翻阅过六部历年积压的文案,得知今辽东、永平、天津、登、莱沿海荒地,及宝坻、香河、丰润、玉田、三河、顺义诸县闲田达百万顷,想必利用起来,定能缓解年年天灾所造成的颗粒无收吧!”
  王洽:“……万岁爷主意甚好,只是天公不作美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万岁爷,老臣实在怕…”
  “…别说了…”他有点想哭,早知道会来明朝末年,他一定在努力花光福利点数之前,买一大叠改变天气变化的符纸。这样他也不必为了总是不按照常理来的水涝和干旱那么的伤脑筋了,要知道即使他号称全能大佬,也做不到没有任何外在超强的辅助之下,想来风就是雨啊!
  真TM烦躁,这种事事要算计,要走一步看三步乃至好几步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季言之深深的吁叹着,那双总是喜欢微微眯起来,带给人不少压力的凤眸此时有的只是满满的无奈和淡淡的疲惫感。“王卿啊,辽东以兵屯田的事情就交给你了,朕允你尚方宝剑,在辽东一切事宜可不必事事禀告与朕。朕不喜欢过问过程,只要结果!”
  王洽躬身心悦诚服的道:“万岁爷如此深情厚爱,微臣定肝脑涂地报之。”
  “朕不要你肝脑涂地,只要你将朕嘱咐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就行。”
  季言之示意王洽起身,又道:“诸卿还有什么事情禀奏?”
  原本还算吵杂的金銮殿顿时陷入了一片安静中。
  季言之暗骂一句,开始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既然如此,朕就当你们默认了,朕接下来所提议之事。”
  “朕曾听闻有来往海外经商的商贾带回了新的作物,比如红薯此物,据说高产且不挑土壤,朕私心觉得如此农作物,若能大量推广,必是于国于民皆有利的事情。传朕口谕,今年大面积种植红薯,并将红薯纳为……”季言之顿了一下,显然是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老百姓交农,从来不是地里种了什么农作物就交什么,而是折合成银两收钱。这诚然方便了衙门,但也加重低等级官吏贪污问题…
  季言之顿了顿,继续说道:“朕觉得朕的国库其实并不缺银两,缺的是粮草。所以这一回百姓者缴纳税收,就不必折合成银两了,直接种了什么收什么。”
  户部尚书顿时因为季言之的话蒙了,“万岁爷此举万万不妥啊……”
  “怎么个不妥法?”季言之不耐烦的打断了户部尚书的话,“在朕缺少粮草养兵和赈济灾民的情况下,直接收了粮食作为税收,还省了将收来的税银再换粮食的工序。朕告诉你们,不要把朕当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会说出‘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笨蛋。朕对于你们为何阻挠朕的真正原因清楚得很……
  而你们,朕相信这么久了,也明白朕不是如先帝一样容易被糊弄的主儿。所以在你们为了自身利益准备糊弄朕之前,先想想这么做的后果,真要触动了朕的底线,朕保证有些人会死得很有节奏感……”
  这一回季言之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将自己全数煞气给放了出来,直接就让心里有鬼的大臣们差点全都腿软趴在了地上。季言之冷眼看着他们的怂样儿,不屑的哼了哼,继续说道。
  “朕刚才说到哪儿了?”
  说到了会让某些人死得很有节奏感……
  心里没鬼的大臣们在心中齐齐呐喊,然后有志一同的看向了他们中最受季言之看重之一的王洽,用眼神示意他开口‘提醒’一下。
  作为崇祯帝刚刚上任就亲自认命的兵部尚书,王洽的确当得一句简在帝心。
  季言之接替了朱由检成为崇祯帝后,也觉得这位在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八旗军由大安口攻入京城,并兵围京师重地之时,成了朱由检盛怒惶恐之下牺牲品的王洽还算有能力。毕竟比起代表江南士绅强豪利益的东林党人,如王洽之流的官员们,季言之用得要更放心用一些。
  王洽抱着对同僚的‘鄙视’,出面开口‘提醒’季言之道:“刚陛下说到这一回大明百姓缴纳税收,不必折合成银两,直接种了什么交纳什么作物…”
  季言之很满意的颔首:“对,朕的确说到了这儿。那么朕接着说,此是缓和目前大明大部分区域颗粒无收,尚需官府政府赈济的窘境的第一步;第二步,传朕口谕,如若商贾者再从海外带回和红薯一样高产不挑土壤的农作物,朕封他一个爵位,并恩赐他后辈一人士子身份。”
  季言之这话一出,朝臣们不再保持安静,而是皆哗然,就连王洽、丁汝夔、陈新贾之流的官员也都面露惊愕,显然觉得季言之所说的第二步,在他们看来恩过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