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为乔布斯-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胁考甲霸谝桓雒咨墓饣芰峡抢铮淌亲源模透笔逼氖芟颜呋队牡缱哟蛴』谎S隺pplei不同,appleii是一件成品,可以直接卖给家庭、学校和公司,而applei只是一堆裸露在外的示波器、电压表和其他电子部件,普通消费者可不愿意碰这些东西。

    appleii的微处理器比applei运算速度快得多,而且内存更大,性能更优。appleii配备了音频放大器和扬声器,机身上有插孔可以插入玩游戏的操控杆,还配备了盒式磁盘驱动器,可以用作数据存储。为了让业余编程爱好者一开机就能直接编程,沃兹把basic编程语言写进了一块焊接在主板上的单独芯片里。更重要的是,电脑的设计为未来无法预测的硬件升级改造留出了空间,无论硬件的升级改造是为了改善机器的整体性能,还是为了某一项特别的功能,比如数据处理、玩游戏、建立搜索列表或是编程等。沃兹在appleii上做了8个扩展插槽,用户可以插入各种电路板,特别是小型电路板,插入的电路板与主板上自带的微处理器和存储芯片共同配合,能实现很多功能,比如增加软盘驱动器、显示更复杂的图像、改善音质、扩大存储容量等。因此,一旦有专业的软件应用或附带扩展功能的特殊电路板问世,appleii将变得更为强大。事实上,它们也即将问世了。

    与在车库一样,史蒂夫的完美主义倾向与他的离经叛道又一次导致了矛盾与冲突。比如,史蒂夫反对做扩展插槽,因为在他看来,一台完美的个人电脑应该操作简便,没有人会想着打开电脑外壳自己动手改进硬件的性能。史蒂夫想要设计出一台和家用电器一样使用简便的电脑,如果作为长期目标,这个想法还不错,但在1977年却不合时宜。颇具商业头脑的业余爱好者们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想要为appleii设计插卡,让appleii能与电话、乐器、实验室仪器、医疗器械、办公器械和打印机产生交互,或操控这些设备。沃兹看到了这一点,最终史蒂夫不得不妥协。

    不过在另外几件事上,史蒂夫的离经叛道都是明智之举。真正的“个人电脑”看上去不应该像工业用的机器,因此他让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罗德内霍尔特(frederickrodneyholt)的工程师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电源,这款电源不像普通电源那么容易发热,也就不需要安装噪声很大的风扇来帮助机器散热。史蒂夫还要求电脑的外壳必须像家用电器那样,而不能像实验室用的仪器,为此他还特地去百货商场寻找灵感。这个如今看来理所当然的想法在当时却是很大的突破,当时的电脑爱好者更偏爱工业用的金属外壳,甚至喜欢让复杂的电路板直接裸露在外,方便改造。对普通消费者来说,appleii自成体系、简洁美观的设计显然更合他们胃口,也让appleii从一大堆电脑中脱颖而出。appleii第一个重要的软件应用是丹布莱克林(danbri)和罗伯特弗兰克斯通(robertfrankston)开发的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这款应用1979年才问世,但售价1295美元的appleii自1977年4月推出以来就广受欢迎。以前applei几周只能卖掉十几台,而appleii的销量突然飙升至每月500台。

    史蒂夫已经两次证明自己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能够带领小团队取得不俗的业绩。如今他的难处在于如何让自己接受马库拉和斯科特的领导。马库拉和斯科特要做的事是史蒂夫独自一人无法完成的:带领一家蓬勃发展的企业设计、生产、配送、销售电脑。对沃兹来说,交出公司的控制权完全不成问题,他对于公司的管理毫无兴趣,作为世界一流的电子工程师和苹果公司分管研发的副总裁,他只喜欢待在工作台边摆弄零部件,与工程师探讨技术细节。

    对史蒂夫来说,情况要复杂得多,不仅仅因为他习惯了挑战权威。史蒂夫已经发现,自己离经叛道的想法是造就杰出产品的关键所在,而且自己火爆的脾气能促使团队达成目标。但斯科特想把苹果公司置于成熟的领导之下,很难容忍史蒂夫的离经叛道与火爆脾气。

    斯科特带给苹果公司的是管理体制。如果把苹果公司比作一个家庭,斯科特要管理家庭事务的方方面面,包括开立银行账户、还房贷等,当然,苹果公司的运作比管理家庭事务要复杂得多。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斯科特是分管生产的工程师,也是一位高科技极客,从穿着打扮上就能看出来,他的短袖衬衫口袋里总是装着专门用来插笔的笔袋。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斯科特积累了管理几百号人的经验,并负责监管复杂的芯片生产过程。到苹果公司后,他承担起主要的管理职责,白手起家打造一家复杂的高科技公司:租办公楼、厂房、设备,设计可靠的生产流程,组建销售团队,引入质量控制,监管工程设计,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指定财务和人事负责人,并着手与主要的供应商和软件开发商建立联系。通过观察斯科特的管理方式,史蒂夫受益良多。

    苹果是一个新兴行业的领头羊,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融合了三项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技术,即半导体、软件和数据储存,这更增加了斯科特的管理难度。诸如宝丽来(polaroid)、施乐(xerox)等高科技公司在成立的最初10年里,只要设计并推出一款一鸣惊人的变革性产品,就能稳坐钓鱼台,等着数钱就行。但苹果却不行,电脑公司刚推出一款新产品,就得把这款产品全部推倒重来,不断利用日新月异的技术超越自我,否则就会有别的企业捷足先登。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代代相传。甚至第一代产品还没有真正问世,第二代产品就已经蓄势待发,准备颠覆第一代产品。技术市场的变化速度就是如此之快,而且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三项技术作为电脑产业的支柱,本身也在独立、迅猛地发展,因此电脑产业总能找到变革创新的源泉。

    优秀的技术型ceo在为公司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能做好公司随时被颠覆的准备。但斯科特算不上是一位称职的ceo,他的个性和才能更适合担任coo,即首席运营官。稳定是他最看重的因素,如果公司不像他想的那么四平八稳,他就会灰心丧气。由于史蒂夫的存在,斯科特始终无法实现他想要的稳定。

    史蒂夫当然也知道,只有一家管理井然有序的企业才可能最终实现他的宏伟目标,但他始终沉醉于不稳定中,想要去颠覆电脑产业的现状。稳定是ibm的特点,在史蒂夫看来,苹果与ibm是截然不同的。

    不消多说,一个看重稳定,一个喜欢颠覆,把这样两个人拉郎配,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在斯科特刚到苹果的几周里,就出现了关系终将破裂的迹象。斯科特要给员工分配工牌上的工号,他决定把“1号”给沃兹。史蒂夫立马找他抱怨,斯科特不得不妥协,给了史蒂夫一个特制的“0号”工牌。

第15章 “我不想当商人”(3)() 
可能是因为史蒂夫经常与马库拉和斯科特发生争执,可能是因为他总是大言不惭地把自己的主观看法当作事实,也可能是因为在媒体面前总喜欢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史蒂夫极端自我主义、不愿向他人学习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事实上,这个看法是对他的误解,即使在他最年少狂妄的岁月里,他也不是这样的人。

    史蒂夫不仅向苹果公司的前辈讨教经验,还会从其他渠道寻求帮助。他还不具备管理公司的能力,因此很钦佩那些企业家,总会竭尽全力与他们会面、向他们学习。“没有一个企业家是为了钱,”他告诉我,“戴维帕卡德(davepackard,惠普联合创始人)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基金会。他去世的时候,本可以是墓地里最有钱的人,但他不是为了钱。鲍勃诺伊斯(bobnoyce,英特尔联合创始人)同样如此。我的年龄已经足够大了,应该主动去结识那些企业家。我21岁的时候认识了安迪葛洛夫(andygrove,19871998年担任英特尔ceo),我给他打电话,对他运营公司的才能表达了仰慕之情,问他是否可以和我共进午餐。我又如法炮制,认识了杰瑞桑德斯(jerrysanders,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创始人)、查理史波克(charliesporck,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创始人)和许多其他企业家。这些人都是企业的奠基人和建造者,他们身上具备了硅谷特有的敏锐的商业嗅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像史蒂夫这样伶牙俐齿、充满智慧、渴望学习的年轻人,那些前辈都愿意指导几句,当然他们并没有和史蒂夫合作,这让史蒂夫和他们的关系大打折扣。有些英雄人物史蒂夫只见过一两次,比如宝丽来公司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land),史蒂夫欣赏兰德身上的很多品质,比如他无与伦比的执着,一心想要打造出既时髦又实用的产品;比如70年代轰动美国的sx…70折叠照相机;比如他凭借自己的直觉设计产品,而非依靠消费者调查;比如他带给公司的无限活力与创意。

    有些人则成为史蒂夫的终身导师。在史蒂夫职业生涯的几个关键时刻,葛洛夫都充当了幕后顾问,尽管在2006年之前,苹果公司从不使用英特尔的芯片。史蒂夫非常尊重葛洛夫。葛洛夫是匈牙利犹太人,经历了纳粹集中营的迫害、法西斯的统治、革命的夭折和旷日持久的布达佩斯保卫战,4岁就因为猩红热失去了大部分听觉,十几岁的时候,凭着一己之力逃离了共产党政权,来到了美国埃利斯岛(ellisisland)。葛洛夫和其他商人一样不屈不挠,主动务实,也和史蒂夫一样,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他在纽约城市大学学会了英语,包括那些骂人的脏话,由于带有匈牙利口音,他骂人的时候总给人格外恶毒的感觉。史蒂夫最钦佩葛洛夫的实用主义和开阔视野,他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些品质。

    除了史蒂夫和比尔盖茨以外,葛洛夫是将个人电脑推向大众的第三人。1968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工程师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共同创建了英特尔,葛洛夫成为英特尔的第一名员工,自此宏图大展。戈登摩尔就是1965年摩尔定律的发明者,他发现了关于半导体价格和性能的规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左右便会增加一倍,成本却不会增加。大规模生产可靠的半导体元件、源源不断地给ibm、斯佩里、宝来等公司供货绝非易事,葛洛夫最清楚这一点。事实上,他将摩尔定律转化为商业模式,让电脑产业能够勾勒出对未来的发展预期。葛洛夫经常会大刀阔斧地做一些看似违背常理的战略决策,比如砍掉贡献将近一半收入的存储芯片业务,让英特尔转型,为新兴的个人电脑、工程工作站以及后来被称为“文件服务器”的大型系统生产微处理器。他灵活、圆滑的管理方式成为硅谷企业的标杆。他还为圣荷西信使报(sanjosemerews)专门撰写管理类的专栏文章。

    英特尔的创始人诺伊斯是另一位英雄人物,他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先驱。史蒂夫和沃兹在1977年向英特尔的董事会展示了appleii,尽管诺伊斯很欣赏appleii的技术,但却不喜欢这两位长发飘飘、打扮邋遢的年轻人。不过史蒂夫没有放弃,最终和诺伊斯成了朋友。诺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