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聊斋之龙女抢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膏:
传说中怪兽名。其状如猪,好骂人。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山中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骂。”
王母使者:
省称“王母”。传说中鸟名。为西王母所使,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其说始见于唐。
唐&;#8226;段成式《酉阳杂俎&;#8226;羽篇》:“王母使者。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王馀鱼:
亦称“吴馀脍”、“吴王脍馀”、“脍残”。传说中鱼名。其形如常鱼身之一面。相传越王勾践(或云吴王阖闾,又传吴王孙樌)脍鱼未尽,弃其残半于水中,遂为此鱼。
《异闻记》:“东城池有王馀鱼,池决,鱼不得去,将死。或以镜照之,鱼看影,谓其有双,于是比目而去。”
天狗:
传说中神兽名。可禁凶害。其说始见于秦。
《山海经&;#8226;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凶。”
天狐:
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
《玄中记&;#8226;说狐》:“狐,五十岁,能变化谓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
天鹿:
一说“天禄”。传说中奇异之兽名。其形似鹿而一角。为祥瑞之物。汉代有石雕像。
《宋书&;#8226;符瑞志下》:“天鹿者,纯灵之兽也。无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备则至。”
天鸡:
传说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汉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8226;任昉《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夫诸:
传说中异兽名。状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现为水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中山经》:“敖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元仙:
传说中异兽名。形似鹿而五、六头。
明&;#8226;邝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羁縻州,似鹿而两头,食香草。其行如飞……亦有五、六头者,是名元仙,敬之终吉,射之悔亡。”
木客鸟:
传说中鸟名。状如鹊。俗云木客所化。其说始见于汉。
《异物志》:“木客鸟,大如鹊,数千百头为群,飞集有度,不与众鸟相厕,人俗云‘木客’。”
五足兽:
传说中异兽名。状如狮,有五足,为解形民之手所化。其说始见于晋。
晋&;#8226;王嘉《拾遗记&;#8226;晋时事》:“因樨国献五足兽,状如狮子;玉钱千緍,其形如环,环重十两,上有‘天寿永吉’之字。问其使者五足兽是何变化,对曰: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于南海,左手飞于东山,右手飞于西泽,自脐以下,两足孤立。至暮,头还于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落玄州上,化为五足兽,则一指为一足也。”
日及:
传说中异牛名。生于西域大月氏国,其肉割掉而复生。其说始见于晋。
《玄中记》:“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疮愈。汉人入国,示之以为异珍。”
毛龙:
传说中龙之一种。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说始见于晋。
晋&;#8226;王嘉《拾遗记&;#8226;虞舜》:“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龙、鱼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故置牶龙之官;至夏代养龙不绝,因以命族。至禹导川,乘此龙。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纳。”
王母使者:
省称“王母”。传说中鸟名。为西王母所使,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其说始见于唐。
唐&;#8226;段成式《酉阳杂俎&;#8226;羽篇》:“王母使者。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
~~~~~~~~~~~~~~~~~~~~~~~
这个好像就是传说中的青鸟吧?王母的使者
化蛇:
传说中异蛇名。人面、豺身、鸟翼。其现为大水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中山经》:“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丹鱼:
传说中的神鱼。出入又赤光环绕。以其血涂脚可步行水上。其说始见于北魏,后又传为祥瑞之物。
北魏&;#8226;郦道元《水经注&;#8226;丹水》:“水(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取之,割其血以涂足,可以不行水上。长居渊中。”
丹雀:
传说中的神鸟。神农曾得其所衔九穗禾。
晋&;#8226;王嘉《拾遗记&;#8226;炎帝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丹虾:
传说中的巨虾。身长十丈,须长八尺。其说始见于汉。
《洞冥记》:“有丹虾,长十丈,须长八尺,有两翅,其鼻如锯,戴紫桂之林,以须缠身急流,以为栖身之处。马丹尝折虾须为杖,后弃杖而飞,须化为丹,亦在海傍。”
文文:
传说中异兽名。状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中山经》:“放皋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六足兽:
传说中祥瑞之兽名。生六足。其说始见于南北朝时期。
《宋书&;#8226;符瑞志中》:“六足兽,王者谋及众庶则至。”
火光兽:
亦称“火鼠”。传说中兽名。生于南方,或云生于西域,其毛可织火浣布。其说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著作中。
《海内十洲记&;#8226;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兽,大如鼠,毛长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许,晦夜即见此山林,乃是此兽光照,状如火光相似。取其兽毛,时人号为火浣布,此是也。”
比肩兽:
传说中祥瑞之兽名。
《宋书&;#8226;符瑞志中》:“比肩兽,王者德给矜寡则至。”
巴蛇:
传说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说始于先秦。
《山海经&;#8226;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鸡:
世乐:
传说中鸟名。为祥瑞之无,王者有道则出。
《骈雅&;#8226;释鸟》:“重精、世乐,皆灵鸟也。”
石鸡:
传说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引天下之鸡报晓。
《神异经&;#8226;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
冉遗鱼:
亦作“髯遗鱼”。传说中异鱼名。鱼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凶,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西山经》:“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凶。”
白泽:
传说中神兽名。能人言,知万物之精。为祥瑞之物。黄帝巡狩东至海,此兽出,言天下鬼神之事。其说始见于晋。
晋&;#8226;葛洪《抱朴子&;#8226;极言》:“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者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省攻占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记白泽之辞,相地则书青鸟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袐要,穷道尽真。”
犰狳:
传说中异兽名。其现为蝗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东山经》:“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馀峩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鸷目而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纠,见则蝀蝗为败。”
玄鱼:
传说中的神鱼。为鲧所化。其说始见于晋。
晋&;#8226;王嘉《拾遗记&;#8226;夏禹》:“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振须鳞,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为河精。四时以致祭祀,常见玄鱼与蛟龙跳跃而出,观者惊而畏矣……鲧之灵化,其事互说,神变犹一,而色状不同。玄鱼黄能,四音相乱,传写流文,‘鲧’字或‘鱼’旁‘玄’字也。”
耳鼠:
传说中异兽名。如鼠,兔头,能以尾飞。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北山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吉光:
传说中异兽名。出于西域。毛皮制裘,不惧水火。
《海内十洲记&;#8226;凰麟洲》:“武帝(汉武帝)天汉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续弦胶)四两、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
传说中恶龙名。常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注《神异记》:“蜀守李冰降毒龙蹇氏,锁之于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
亦称“贾(gu)”。传说中居于地中的狗。其说始见于先秦。
《尸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厌:
传说中异兽名。其现为战争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西山经》:“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朱獳:
传说中怪兽名。如狐有鱼翼。其出现为国家发生使人畏惧之事的征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山海经&;#8226;东山经》:“耿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獳,其鸣自纠,见则国有恐。”
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说法。说是一位龙母,生了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各有各的长相,脾气和爱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1。传说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鸡报晓。其说始见于汉。《神异经&;#8226;东荒经》:“盖扶桑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