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定慧初修-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念佛念到一念清净,身心俱忘,不要怕,继续定在此种境界,愈定功夫愈纯熟,念念清净,念念你在佛心中,佛也念念在你心中,久而久之,无相的无量净光自然现前。所以,一心不乱怎会达不到呢?凡夫皆可做到。只要好好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念头一现,已是一心不乱了,何必再求,只是功力火候不纯熟而已。
念佛时旁边起杂念,杂念同你有啥关系?!妄想尽管妄想,念佛尽管念佛。念佛和妄想等于两兄弟,老弟再怎么调皮捣蛋,只要这个大哥哥自己一路照应好,老弟如何作怪都无妨碍。即使乱想想到坏事,阿弥陀佛的正念已经叫醒了它,已经自觉,何必担忧呢?
此等一心不乱的境界,其实不难。至于念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乱,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彻大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心、物、众生、佛,四无差别。修到、悟到、证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而且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学禅,不一定学密,不一定研究什么天台、华严,一路到底就行了。
今天就同大家报告到这里,也算是对那一位在美国的和尚朋友作了交待。这个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门,人人可学,人人得益,希望各位不要忽略。
第九章 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定慧初修
(一)
今天应洗尘、显明两位老和尚暨本院从智、明光两位法师之邀,指定讲述“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这一专题。

喜书网(www。xitxt。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在座也许有已成就的菩萨或阿罗汉,而本人为一道地凡夫,却冒昧的来谈此无上乘的重大问题,极为惶恐,然承诸法师们之命,而又无从推辞。
每次应邀演讲,我都感觉好像回到学生时代,接受口试时的紧张,兢兢业业,不知所云。现在也是以此同样的心情,来讨论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传闻两年多了,也曾有人当面问及:到底是“带业往生”?抑或“消业往生”?每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只有报之一笑。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成为问题,只在修持的人,自己去研究参详,自求解答。一直到最近,听说佛教界,几时才能到净土?几时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
这一来就很严重了,比起世间做股票生意的人,遇到跌停板时,短短时间,便受到倾家荡产的打击,还更严重。所以这次应几位法师之邀,也不能不谈一谈了。
(二)
实际上“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这两句话,都有道理,并不是那一边对,那一边不对。这两句名言,是前辈善知识以及现代的善知识们,说法的方便话。一个有成就的人;教化别人,每每因时间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在说法上,就有各种不同的方便,所谓“观机设教”,便有因时制宜,园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作用。
我们知道,“带业”与“消业”这两方面的辩论,重点在一个“业”字。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当然先要了解什么是“业”。
业并不是绝对的坏事。我们知道,佛说的业,内插三种:善业、恶业,以及不属善不属恶的无记业,统称之为业。既然如此,那么,修行的人是否也在造业?答案是肯定的。修行人也在造业,诸佛菩萨也在造业,因为修行是在造业,造就至善纯净的善业,以至于菩提道业。既没有无记业,更没有恶业的杂染。
如果说,往生西方,都要善业成就,那么善业成就的人,在理论上,是否也是“带业往生”呢?答案很肯定,当然也是“带业往生”,是带善业而生。如果说带业不能往生,必须消业才能往生,会使人认为消了恶业、无记业还不够,一定要修成一切善业如菩萨,才能往生。只因“消业”两字,在定义上,说得太仓促含混了,因此引发了争论。
更进一步说,倘使必须消了一切的业才惨在生,那么极乐净土,就不欢迎我们,不欢迎一切众生,只欢迎成就菩提道果的大菩萨,甚之成佛的才能往生了。没有这个道理,也不是这个道理。且别说大菩萨们,只讲一般修行的人,真正9e将善、恶、无记等一切的业都消尽了的,能有几人?况且根据佛的圣教,只有转业,而不能消业。“转识成智”,转识成佛。所谓“带业往生”,固然是古代善知识方便的说法,“消业往生”,也是一时方便的说法,如果彻底穷究,便要试问:消掉了什么业…?
譬如小乘成就的阿罗汉们,甚至证得了有余依涅磐的阿罗汉们,他的业还是存在,只是暂时内伏下去,因此也能成道。我们不要以为回罗汉们已经成道了,他的业就此能消灭了,只是暂时潜伏下去而已。甚至于“地”上菩萨,以及没有到“地”的菩萨,还都是带业的,只能说:“地”上菩萨的业,转化、净化到一个层次,或转化、净化到某个程度。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例如世尊释迦牟尼佛,现生还得示现,接受往劫的果报。绝对不能说我已成就了,就可赖债不还报而消业得了。所以,如果一定坚持要捎了业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此说似乎太过固执了。如果认为非如此不可,则落在“见取见”和“所知障”中。主观成见的“见取见”容易形成法执。例如世间成见说:此事非如此不可!但是,佛法没有如此不圆融的。
再进一步研究“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的争辩。“带业往生”一语;在佛法的经论上,是没有明确的看到。这句话最初的出现,是元朝一位有成就的大和尚——惟则禅师,他著作的“净土或问”中,针对某些人就净土法门所…提…出的疑难,作了一些解答。在他这一著作中,提到一句话一“带业得生”,他的方便语意,是说即使带业,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到了明朝,净土宗的澫益大师,也提到这个问题,他提出的意见,是“带惑往生”。所谓惑,就是“见思惑”,也即是业。一直到现在,七八百年以来,我们中国佛教,不昔在家出家的道友们,都熟习澫益大师
此话而更不疑。他所提出来的,比元朝惟则禅师所说的更明白。至于提倡“带业往生”“最有力的,便是现代前辈善知识印光法师。
当民国初年到二十年之间,中国文化,也随时代的改变,政体的革新,受到西方文化的激烈撞击,一切在不今不古,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大紊乱中激荡不安。根探蒂周的中国佛教文化,受到激进派的打倒军阀、打倒迷信等等口号下,遭遇很大的破坏。身任佛教会长的敬安法师(八指头陀),被北洋军阀积威之下的内政部长亲手打了一记耳光,活活被气死。在这一段时期,佛法的禅、净、密、律等,都一蹶不振,不像现在受到学术上的重视,宪法上的保障,可以说五浊紊乱的现象,如火燎原,方兴未艾。印光法师以亦佛亦儒的善巧方便,笔伐口诛,大声疾呼大家好好念佛“带业往生”,实为法师的无上悲愿,一片婆心,善巧运用方便法门,才使佛法佛教,更为普及。
什么是“惑业”呢?惑与业的名词,有时候,是连在一起来讲。所谓“惑”,郎无明迷惘。什么是我们的惑?在教理上有两种,“见惑”与“思惑”。简称为?见思惑”。所谓“见惑”,包括:邪见、身见、边见、禁戒取见、见取见五种。以现代语来说,就是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看法。例如现在讨论:“带业往生”是对的?还是“消业往生”是对的?双方都是在“见取见”的见惑上引起争执。所谓“思惑”,即是思想观念中不好的性情,包括:贪、嗔、痴、慢、疑五种。如果把“思惑”了掉,发大愿力,往生极乐净土,那就是已经成就大半的大士了。我们凡夫,没有一个绝对真能把“思惑”完全了掉的。这样一来,只有已经成就的菩萨。大阿罗汉们才能往生净土,我们这些带业凡夫,绝对没有希望,只好暂住在东方也不错。现在我们明白了所谓的业,包括了“见思惑”惑业的道理,当然也就是包括了世间做坏事的恶业。
如果说古代的祖师们所说“带业往生”是错误的,乃至于对大家非常佩服的近代的印光法师,几乎口口声声主张“带业往生”是讲错了的,那就使大家失去了无比的信心,无比的方便。假如我们要标奇立异,别出心裁,推翻古代祖师所说,认为他们完全不对,只有“消业往生”,这才是现代有成就的善知识的确定名言,那也未免太过了。其实“消业往生”,也只是一时的方便话,对某一种人或对某一个人,某一时,某一处说的.并无不可。饵如某人平常造业很多,现在要劝他学佛,至诚仟悔,消灭恶业,俾得将来往生净土。如果他说自己造业多端,怎能往生净土?这时劝他,没有关系,带业可以往生。这样,确是菩知识们的善巧方便。而有一些人学了佛以后,我慢、贡高、师心自用,好像天上天下,唯他独尊。我常对这些人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不是你。对于这一类的人,就要告诉他,消业才可以往生。不然你的人我贡高还那么重,如果能往生,那么“阿弥陀佛”那里管人出境的就太不公平了。所以说:这些都是善知识一时的方便说法,不可执着,也无争论的必要。只要大家自己好好修持心地,绝对正俏佛说的没有错,何必为了这些话,争来争去,争了半天,争褥脸红耳赤,又在那里大造口业,有什么好处?有这么多争辩的功夫,用来多念几句佛号,该有多好!何必去争论这个呢?所以说不要标新立异吧!
更可惜的是,本来“带业往生”已经给予人们无比的信心,个个有希望,人人有机会。现在一定说非捎业不可往生,那么许多入都会自认此生造业如此之多,既消不了,又何必学佛!于是更走极端,更去造业,那可真的完了。那么随声附和,高唱“消业往生”这句话,就语气太重了。
因此说,说法要留意,“观机设教”——观察一切人,以及当时当地的机缘。不然也很容易犯口过。可见善知识、法师是很难做的。
因此我更要声明,我不是一个善知识,只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凡夫,也许凡夫的资格还不够,说不定将来要下地狱。地狱有十八层,加上现代化的地狱,司
能还有地下室,有了十九层、二十层都不一定。恐怕将来我要下到十九层半。在第十九层阴暗角落的我,说的话不见得真确,只能供大家作参考而已。
(三)
古人说:“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这是说,善知识们说法,“言出如箭,有力难拔。”如果有时掉以轻心.偶有一宇之差,在善知识本身,也许无关宏旨,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弄得不好就使他人造作恶业,这就是“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有如偶尔在路旁打了一根给人们挂东西的木桩,不料后来的人们,无论是骑驴子的、骑马的、放牛的、放羊的、乃至牵狗的人,经过这里,都拣现成的便利,把牲口们系到这根桩上去。
再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肯定说过,非消业不可能往生,或带业绝对可以往生的话。可是,学佛的人,大多都念过(阿弥陀经),这本经典上,记载佛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