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闺记事-第3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琇之猛然坐正了身子。
他抹了抹哭红的眼睛,站起身来。他要去找大伯。
他记得七姐夫庐阳王曾经告诉过他,像他这样的举人。是可以去做个小县丞的。像顾家这等门第,让大伯帮忙,替他选个县令也是轻而易举。
他愿意去偏远的地方,只要能离开家就好。
他一刻也等不得了。
而后,他又想:他是个什么东西?
大伯也不一定记得还有他这个侄儿。
家里愿意帮他说话了,除了父亲,就是他的七姐。
父亲有点怕大伯,大概是不愿意去求大伯的,顾琇之也不想父亲为难。
七姐虽然是嫡母宋氏的女儿,却不讨厌他这个弟弟。她是愿意看着兄弟们都好的。
七姐又是庐阳王妃。大伯给庐阳王面子,也能听七姐一句半句的。
“冯天,打水给我洗脸。”他冲门口,喊了声服侍他的小厮。
小厮推门进来。道了是。
净面更衣。顾琇之出门了。
临出门。他想到七姐经常在母亲这边,而不是在王府别馆,就又喊了书童。让他先过去问问。
书童很快折回来,说王妃今天没有过来,在别馆。
顾琇之这才去了。
****
已经到了正月十四,明天就是元宵节。
顾瑾之想起上次在宫里过元宵节,还是七年前。
那次他们猜灯谜,顾瑾之最拙,当时心里怕猜错,还被朱仲钧当面抖出来。如今想起来,竟然有些许温馨。
她今天状态也还勉强。
孩子们都在她跟前,和她说话。
听说明天也有进宫去,彦颖是很高兴的。
“……娘,皇祖母那里有好多好玩的。”彦颖愉快的说,“有个蝴蝶,那么大,皇祖母说,下次我回家,她就送给我。”
太后的仁寿宫里,偏殿摆了只蝴蝶架子,有只成年公鸡大小,累丝做的身子,用黄金削了薄薄的羽睫,纤尘可见,颤颤巍巍的,栩栩如生。
那是江南进贡的宝贝。
那么大又那么薄的蝴蝶,是很难坚固的,非常考验工艺,京里的老匠人都做不出来。
太后很喜欢,就摆在了偏殿。
彦颖到了仁寿宫,到处逛,他就看中了。
太后倒也不是舍不得那么个玩意儿,只是一搬动就容易断,更别说再抬到庐州去。要是给了彦颖,平白糟蹋东西,才用话搪塞了孩子。
哪里知道,彦颖一直记得。
顾瑾之大笑,把彦颖揽在怀里,笑道:“这样不好。那蝴蝶是皇祖母的心爱之物,彦颖不能要。”
“为什么?皇祖母说要给我的。”彦颖不解道。
顾瑾之笑,又想了想,道:“娘给你做的虎头鞋,你给哥哥和三弟一人一只,可好?”
顾瑾之曾经给彦颖做过一双虎头鞋睡鞋,彦颖爱极了。虽然有点笨重,但是彦颖非常喜欢,每天睡觉也要穿着,甚至带到了京城。
那是他最心爱的东西。
一听这话,彦颖立马鼓起了嘴巴,不满看了眼哥哥和三弟。
而后他又想,道:“娘,我给了大哥和三弟,您再给我做吗?”
顾瑾之摇摇头。
彦颖也摇头:“我不给。”
“那你也不能要皇祖母的东西。”顾瑾之趁机道。
彦颖犹豫了半天,才道:“可是皇祖母愿意给我的……”
“皇祖母疼你,才愿意给你的。皇祖母爱那只蝴蝶,就像你爱娘给你做的虎头鞋一样。”顾瑾之道,“如果有人非要了你的鞋,你高兴不高兴?”
“不高兴。”彦颖立马紧张道,“娘,谁要我的鞋?”
然后,他目光狠狠瞪着老三彦绍。
他非常聪明,知道大哥燕山的脾气,处处让着他,是不会跟他抢东西的,唯一会更他抢东西的,就是老三彦绍了。
因为彦绍还小不懂事,每次看到彦颖拿了什么好玩的在手里,都会要。而不是什么要紧的东西,顾瑾之和朱仲钧都会劝彦颖给彦绍,要学会分享和友爱。
彦颖非常霸道。
顾瑾之多次教他,不要什么都要争,适当让着弟弟。
“谁也不要你的鞋,君子不夺人所爱。”顾瑾之道。
“娘,娘……”彦绍在一旁跌跌撞撞走了半天路。燕山搀扶着他。他摔了两次,此刻又摔着了,疼得哭起来。
顾瑾之让彦颖自己去玩,她抱起了彦绍。
“你和哥哥去玩,娘要歇会儿……”顾瑾之被三个儿子磨得有点头疼。她轻轻揉着彦绍摔疼的膝盖,对彦颖和燕山说。
彦颖见顾瑾之还抱着彦绍,就道:“娘,三弟不去吗?”
顾瑾之就把彦绍放在地上,让彦颖牵着彦绍,道:“三弟也去!”
彦颖这才觉得平衡。
等三个儿子出气。顾瑾之暗暗舒了口气。
她腰有点酸。
这次怀孕的状况不断。不知是这个孩子爱闹腾,还是之前两个月的马车劳顿,让她身子变差……
她刚想躺下歇会儿,二门上的小丫鬟就进来禀道:“王妃。八舅老爷来了……”
顾瑾之只得又打起精神。
她让丫鬟把顾琇之请进来。
她想了想。记得前晚朱仲钧说。朝廷取缔了今年的恩科,挪到了三年后。皇帝不放心把取士的重任交给太子。
顾琇之似乎很想考中,去翰林院学习。独立起来。
顾瑾之也知道他的处境。
顾琇之准备了那么久的春闱,就要取消了,只怕心里有苦无处诉。
她觉得顾琇之不是因为不用考试而无聊,跑到她这里来闲聊的。
肯定是有来意的。
顾瑾之想到在庐州养胎的时候,总觉得寂寞,连个人来客往都没有。现在想想,那时候听不知惜福的。
现在是想个清净养胎的时间都没有。
和上次大嫂来相比,她今天感觉还行,只是方才被孩子们闹了一回,有点乏,头脑却是精神的。
她起身,让丫鬟替她拿了件银红色的长袄换上。
丫鬟把顾琇之直接请到了正院的宴息起居处。
顾瑾之也赶过来。
琇哥儿给她行礼,姐弟俩客气了一通。
“……听说今年不开恩科了,还有人去吏部闹事。”顾瑾之道,“你没去吧?”
“我没有,七姐。”顾琇之道,“去了也没用。闹事的人,若是抓住了,革去功名,三年后都不能再考了……”
顾瑾之欣慰点头:“对,匹夫之勇。看似勇敢,实则愚蠢。要是真有骨气,就不要走科考这条路。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懂规矩、守规矩。”
顾琇之连连道是。
顾瑾之的观点,和他的不谋而合。
他的情绪就松懈了几分:“我也是这么想的……”
“…。。学子们有怨气也是正常的。”顾瑾之又道,“千里迢迢来趟京城,有些人几乎是倾家而来。再这么空手而归,也对不住父老。但闹事,却不是解决之道。三年后会增加恩科不说,取士的人数肯定也要翻倍,来弥补学士们,安抚天下学者。”
“真的?”顾琇之隐约也有这种猜测,但听七姐说出来,感觉是不同的。
他心情顿时明媚起来。
顾瑾之笑道:“没有十成,也是七八成的。”
她见顾琇之笑了,又问他,“琇哥儿,你呢?七姐知道你素来有鸿鹄之志,如今还要再等三年,你有什么打算?”
顾琇之看了眼顾瑾之,欲言又止。
顾瑾之道:“你直言无妨。你知道,煊哥儿念书不及你一半的,咱们这一房就靠着你,你替父母争气。不管你有什么打算,七姐都会支持你的。”
“我……我想去南边偏远的地方,做个县令。”顾琇之道,“我已经二十出头,除了在嵩山书院念书,就没有出过远门。男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我想出去历练一番。”
“这也容易。”顾瑾之道,“本朝律例,举人在吏部报备,就可以选官。但你要知道,你去了吏部报备选官,就不能再参加春闱了。一旦你春闱得中,就是更好的前程,你为什么要着急这一时?”
顾琇之倏然感觉无言以对。

第423节起效

 
****
顾瑾之的话,让顾琇之不知如何回答。
顾琇之又不是已经年过半百的,现在就放弃春闱,想去做个小官,是不可理喻的。
既然七姐都觉得不可理喻,那么,大伯估计也是这么想的。
到时候,大伯只怕先不答应。
顾琇之的理由又不能说出来。
说他怕嫡母,在家里度日如年?
别说大伯会骂他没出息,七姐也会觉得寒心,他的嫡母是七姐的亲娘,七姐从小就和母亲亲热。
顾琇之就默在那里。
顾瑾之见他不回答,心里隐隐有点猜测。
她想了想,问顾琇之:“我也觉得男儿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想要出去历练历练,现在也不用非要去偏远的地方做个县令。你若是听我一句,我倒有个主意……”
“求七姐指点。”顾琇之连忙道,“我正是混沌不解,七姐指点迷津。”
“……咱们在延陵府,有宅子,家里还有下人,回去就能住的,很方便。延陵府不比京城,最是读书的清净地方。咱们顾氏还有族学,你这般小小年纪就中了举人老爷,族人无不敬重你。
到时候,你隔三差五去给族学里的孩子们讲讲学,也不至于寂寞。
你回延陵府这一路,我资助你些程仪,又让王爷给你弄个名家荐书,到了码头就停歇停歇。一路风土人情看过去,拜访当地名儒,既好玩又受益,三年后开了恩科,你再回来,可好?”顾瑾之道。
顾瑾之说一说,顾琇之心路就开阔几分。
心头那层层叠叠的乌云,顿时就拨散开来。
回延陵府,既可以远离宋盼儿,又能偷偷去看洪姨娘。对顾琇之来说。他所有的心愿都满足了。
他想去做县令的目的,不过如此。
现在想想,他的想法是这样单纯。
他暗暗为自己惭愧。
“好是好,只是所费不赀……”顾琇之道。“我这些年。于家毫无建树。在家里精茶细饭,还要这样折腾,我怕……”
“不用顾忌这些。”顾瑾之道。“母亲那边,我跟你一块儿去说,她自然会同意的。你也不是单纯出去玩,你是去长长见识,这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将来你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再报答父母就是。”
顾琇之终于点点头。
他跟顾瑾之道谢。
顾瑾之就笑了笑。
当即,姐弟俩赶到了宋盼儿跟前。
宋盼儿有点惊讶,看了眼顾琇之。
顾瑾之就坐下来,把她和顾琇之商量好的事,说给了宋盼儿听。
宋盼儿眉头轻微蹙了蹙。
但顾瑾之说出来,让她不好拒绝。
她淡淡笑了笑,对顾琇之道:“你是有心学好,做母亲的岂会不答应?读书为大,母亲是同意的。你和你父亲商量好,他若是也同意,就早早择了日子启程吧。”
顾琇之大喜过望。
他第一次觉得,宋氏也没有那么可怕。她还是挺通情达理的。
“谢母亲,儿子给您磕头。”顾琇之太高兴了,有点失态,当即给宋盼儿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宋盼儿愣了愣,而后轻轻笑了笑,让他起来。
她的笑意,从眼角溢出。
顾琇之欢欢喜喜去找父亲了。
等他走后,宋盼儿就故意板起脸,问顾瑾之:“你怎么给他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也不都是我的主意。”顾瑾之笑道。
她把顾琇之的事,仔细给宋盼儿说了一遍:“……他一直怕您,在家里过得不顺心。像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沉不住气,最是浮躁,心思都在脸上。他又着急,哪怕他真的去考了,今年只怕也考不好。
如今朝廷取消了恩科,让他在家里关三年,他只怕心思更不平了,书也是念不下去的。
娘,您把他养了这么大,他将来成才,总比碌碌无为要好,也不辜负您辛苦养育他。
我还是知道他的,琇哥儿心地纯善,为人懦弱,又和煊哥儿兄弟感情好。将来他成才了,对顾氏声望也有帮助,煊哥儿和瑥哥儿、珹哥儿也多了个依傍。
如今做官的,孝是本分,您还怕他出息了敢不孝顺您吗?”
宋盼儿何尝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