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承认的李承乾以为从此张玄素会消停一些,没想到这个老家伙骨头还很硬,尽管挨了一顿暴打,可性格居然一点没改,而且还“变本加厉”。

不久之后,李承乾又一次出格了,居然在东宫内击鼓,而且鼓声很大,传播很广。要知道东宫与李世民的居所只有二十几步,身为太子居然没事在东宫内击鼓玩,成何体统?

急切之下的张玄素什么都顾不上了,直接冲到李承乾正在击鼓的阁子前,要求与李承乾面谈。眼前的李承乾依然温文尔雅,用心倾听,随即做痛心疾首状,当着张玄素的面取下刚才还在击打的鼓,亲手摧毁,并表示下不为例。

多好的太子,从善如流,闻过能改,遗憾的是这只表面现象。

为什么张玄素的讽谏在李承乾身上只收到广告的效果,却看不到疗效呢?原因还是出在李承乾身上。此时的李承乾就如同一个叛逆期少年遭遇网瘾,又是叛逆期,又是网瘾,神仙见了都得耸肩,然后深情地说一句“I'm sorry”。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李承乾在过早成人化的教育下成了双面人,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又遭遇了叛逆期,在叛逆期又有了各种嗜好。这些嗜好常人可以有,而唯独太子不能有,然而越是别人说不行的他偏偏要说行,这就是叛逆期青年的棱角,也是所谓的性格。

过早成人化,双面人,叛逆期,不良嗜好,四者有其一已经足以影响李承乾的储君之位,然而偏偏他兼而有之,这可就要了亲命了。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在叛逆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一年他更加出格。

为了修建东宫内的宫殿,李承乾征集大量农民充当差役。这一征集便是很长时间,时间长到耽误了应征农民的正常农耕,以至于这些农民错过了这一年的正常播种季节,要想播种,只能等来年了。如此一来,李承乾就犯了李世民最不愿意看到的错误。在李世民的眼中,农业立国,“不违农时”是为政者的红线,而太子李承乾却偏偏触及了这根红线。太子詹事于志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只能按下暂且不表。

然而李承乾是注定不会消停的,不久之后他就迷恋上音乐,而且是正统人士所认定的那种“淫荡”音乐。估计不是雅乐的范畴,要么很世俗,要么很下里巴人,这些音乐平民百姓可以迷恋,而你,太子,储君,不可以。

针对这两杼?太子詹事于志宁上书讽谏,结果毫无成效。

不甘心的于志宁没有放弃,他依然在努力,随后他又发现三件值得讽谏的事情:

一、李承乾宠信宦官;

二、东宫负责驾驭车马的差役已经半年没有轮休了;

三、李承乾没有经皇帝批准居然私自将突厥人达哥友接入东宫密谈。



于志宁又给李承乾上书讽谏,结果这一次情况居然有了转机,李承乾一改平时不管不顾的做法,很快做出了反应,这一次不再是涛声依旧。

这一次是大发雷霆。

大发雷霆之后的李承乾依然不解气,招呼手下叫来干将张思政、纥干承基,交给两人一个任劼?干掉于志宁。

张思政和纥干承基当夜潜入了于志宁家中,在那里他们看到了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幕:一身素服的于志宁住在苫庐之中,按照祖制,这是孝子为父母守丧的标准模式。原来被夺情的于志宁一直在家中用这种方式为亡母守丧,身虽夺情,心依然忠孝。

张思政和纥干承基尽管知道此行的任务是行刺,但他们更为于志宁的孝心感动,两人一对视,手当下就软了,没有惊动于志宁,两人悄悄地退了出来,垂头丧气的回东宫找李承乾复命。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平息了怒火,清醒之后的他知道,一旦于志宁被刺,自己万万脱不了干系,既然杀手无功而返,那就算了吧,这一页就算翻过去了。



就在李承乾还在与张玄素、于志宁较劲的同时,魏王李泰已经成就了一项大大的功业,这个功业就是鸿篇巨制《括地志》。

《括地志》从贞观十二年开始编撰,历时四年,终于在贞观十六年(一说是贞观十五年)编撰完成。贞观十六年正月九日,李泰将完结的《括地志》呈现给李世民,李世民大喜过望,他早知道李泰能干,却没有想到李泰竟如此能干。贞观年间天下已经大治,皇子想获得战功基本不太可能了,而魏王李泰却独辟蹊径,从编书上为帝国立下了大大的功业,这个功业绝对不啻于战争年代的战功。

为此,李世民特意下诏,在诏书中对李泰称赞有加,并且在诏书的最后,李世民写道:可赐物一万段,其书宜付秘阁。

事倍功半,事半功倍,字数相同,顺序不同,然而背后的意义大不相同,其实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得法。

不得法的李承乾事倍功半,得法的李泰事半功倍。



李承乾的不得法与李泰的得法都被李世民看在了眼里,也在心里进行着悄悄的对比。他心里的天平究竟要往哪边偏,李承乾在猜测,李泰在猜测,大臣们也在猜测。

随着李泰《括地志》的完成,李泰的美誉度也在节节高升。这时大臣们才恍然发现,原来这几年李泰魏王府获得的津贴居然要高于李承乾的东宫,这在以前实不可想象的。

李泰的津贴为什么会高于李承乾呢?这主要是因为李泰有编撰《括地志》之名,也有编撰《括地志》之实。借着编撰《括地志》,李泰不断延揽各方文人志士,他们都是以《括地志》的名义进入到魏王府,而这些人所开销的费用自然也要由《括地志》买单。这样魏王府获得的政府津贴就要高于李承乾的东宫,而李泰也就享受起了不是太子的太子待遇,此时的李泰或许可以印一张名片:

李泰 亲王(享受太子待遇)



名片的说法尽管戏谑,但事实确实就是这样,李泰与太子待遇无异,差的只是太子的名号而已。

然而问题马上就来了,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一国也难容两个太子,连一公一母都不成。

面对李泰与太子李承乾的并驾齐驱,李世民无所谓,大臣们却很有所谓,这回皇帝不急,太监不急,大臣急了。

谏议大夫褚遂良看不过去了,给李世民上了一道奏疏,奏疏写道:圣人早就定下体制,嫡子尊贵,庶子卑贱,嫡子所用之物没有限制,与皇帝享有同样标准,而庶子虽然也可以被疼爱,但标准不能超过嫡子,这是阻止庶子夺嫼?根除祸乱的根源!(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嫼?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从礼法而言,褚遂良说的有理有据,然而此时的他只是隔靴搔痒,说不到李世民的心坎上。因为他恰恰忘记了李世民皇位的由来。若是一味遵照嫡子传承的原则,李世民焉能登上皇位?所以说穿了,李世民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他不按套路争到了皇位,他同样也不想按套路传承自己的皇位。

说到底,嫡子传承的原则合理吗?不合理!那为什么还要承认这个原则?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按套路出牌的李世民并不想遵守这个原则,他想跟这个所谓的圣人体制掰一掰手腕,看看自己能否用一己之力改变这个老套的原则。

然而一个人对抗一种体制,即便有成果,也难免头破血流。



对于褚遂良的上书,李世民口头表示接受,然而实际上他依然在按着自己原有的套路出牌。口头接受只是给褚遂良一个面子,而继续出牌则是皇帝的我行我素。从这个角度讲,其实李承乾的双面性格就是来自李世民的遗传,嘴上一套,手上一套,或许心里还有一套。

不久之后,李世民又打出了一张牌:魏王李泰迁居武德殿。

这张牌意味着什么呢?

这张牌其实是投石问路,看看群臣的反应。因为武德殿处于皇宫之内,正好在东宫以西,也就是说东宫在东,武德殿在西,两者恰恰是李世民天平的两端。如果以前偏爱李泰还需要遮掩,那么现在就已经全部摆在台面之上,朕就是要实行双太子制,怎么样?

不怎么样!说这话的是老杠头魏征。

魏征上书说道:陛下如果疼爱魏王,那么就别让他处于被猜忌之地,武德殿正处于东宫西面,正是敏感之地。再者,海陵王元吉以前就住武德殿,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不同,不过魏王住进去之后恐怕也不会安心。

李世民看过魏征的上书,只能摇摇头,这个老魏,净说实话。

魏征的话代表了多数大臣的心声,这让李世民不得不有所顾虑。皇帝尽管君临天下,但同样需要重视大臣们的意见,即便是李世民这样自身能力超强的皇帝,也需要时不时与大臣们妥协。

这一欼?李世民选择了妥协,因为他看到大臣们尽管明确反对的不多,但支持的几乎没有,默不作声的潜台词其实是反对,因为他们都在维护着一个东西:礼法。

礼法就是一张网,看似若隐若现,却无处不在;礼法是风车,而李世民就是堂吉诃德。



贞观十六年到贞观十七年,这两年是李世民与礼法这架风车作战的两年。他曾经藐视过这架风车,所以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他做下了惊天之举。然而事隔十六年,李世民发现,他不能再藐视这架风车了,因为他的位置已经在十六年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十六年前,他只是一名亲王,为了皇位他可以挑战风车;

十六年后,他已经是在位十几年的皇帝,身为皇帝,他需要尊重这架风车。如果连皇帝都不尊重礼法,那礼法还会存在吗?那社会秩序还会存在吗?

李世民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尊重礼法,让嫡子正常传承;一方面他又想平等竞争,让更优秀的皇子继位。然而这注定是个两难的命题,没有最佳答案。

如何才能解开这个结呢?或许只能先从自身做起。

贞观十六年六月六日,李世民下诏恢复息王李建成皇太子称号,海陵王李元吉改封巢王。这是时隔十六年后李世民对兄长和弟弟的追封,对建成和元吉而言毫无意义,毕竟他们不能从墓地里爬出来“谢主隆恩”。

追封是给死人的,慰藉的是活人的心。想想十六年前的你死我活,李世民的心中也充满了煎熬。尽管十六年来他一直告诉自己那是为了江山社稷,然而轮到自己的皇位传承,他发现自己十六年来的自我安慰竟是那样的苍白。

皇权面前没有父子,遑论兄弟。然而你们毕竟是兄弟,流着同样血液的兄弟,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而现在又轮到了李承乾和李泰。

何苦呢?何必呢?



矛盾中的李世民依然找不到答案,他决定继续试探。这一年的六月二十日,李世民下诏:从今天开始太子所用的东西和钱财,有关部门不要限制。

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是皇帝给太子的礼物吗?太子李承乾说,是。然而太子左庶子张玄素说,不是。

这不是礼物,这是一个局,一个布满机关的局,一个决定李承乾储君地位的局,遗憾的是,李承乾没有智商,地球人都看出来了,而他偏偏没看出来。

两个月后,李承乾动用国库已经超过七万钱,算是过足了为所欲为的瘾。此时的李承乾如同坐在一堆柴火上,柴火的下面已经火星四溅,然而李承乾还在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好。

很好,很好,你居然没有发现你爹把你放在火上烤!

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又忍不住了,又一次上书劝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