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年秋分过后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韦月将就被处死了,处死他的是广州都督周仁轨。

谁下的令?当然是皇帝李显。

富有四海的皇帝,心胸竟窄到如此程度,李显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不久,李显的小心眼登峰造极,为了韦皇后,他不惜生灵涂炭。

事情还得从韦皇后的母亲崔女士说起,当初李显被废黜后,崔女士和丈夫韦玄贞也跟着倒霉被发配到了钦州(广西钦州),不久,韦玄贞去世,崔女士带着儿子和女儿一起艰难生活。

这时一段姻缘从天而降,蛮夷酋长宁承基的兄弟看上了崔女士的女儿韦七娘,他们想娶韦七娘为妻。

然而那个年代蛮夷低人一等,像崔女士这样的家庭是看不上蛮夷酋长的,因此就拒绝了这段姻缘,不料祸事就此而起。

恼羞成怒的宁承基迁怒于崔女士,索性抓住崔女士斩首,顺便还斩杀了她的四个儿子。

家族的惨剧从此深深埋在韦皇后的心底,她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让宁承基血债血还。

公元705年秋天,韦皇后通过李显下诏,命广州都督周仁轨率军两万讨伐宁承基,于是两万大军浩浩荡荡上路,前去为韦皇后公报私仇。

宁承基这个蛮夷酋长哪里见过这个阵势,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开溜。他乘船逃入大海,以为有大海的庇护就能躲过一劫,然而还是没有躲过,周仁轨追了上来,将他斩首,用他的头祭奠韦皇后的母亲崔女士。

事情到这一步也说的过去,毕竟血亲复仇在封建时代是永恒的主题,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有些惨不忍睹了,周仁轨一鼓作气将宁承基所在的蛮夷部落杀的几乎一人不剩,历史悠久的钦州宁家蛮夷势力就这样因为私仇在历史上彻底消失。

以一人恩怨,连累万千无辜,这就是母仪天下皇后的作为。

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面,接到周仁轨的奏报,李显大喜,随即封周仁轨为镇国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同时委任为五府大使,主管广州、桂州、邕州、容州、琼州五个军区,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原本没有镇国大将军这个职位,李显为了表示恩宠,特意增设。

不久,周仁轨进京面圣,韦皇后隔着珠帘向他致谢,此后更是以韦家叔叔的礼节相待。

周仁轨以为自己找到了靠山,从此富贵无忧。

然而周仁轨高兴地太早了,他的富贵有效期其实只有四年。

四年后,韦皇后被诛,他做为韦氏同党伏诛。





第九十八章 满腹委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一个王朝,皇帝就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只要皇帝做出某种举动,臣子就会做出各自的选择。

面对李显的家国不分,很多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宋璟选择孑然独立,周仁轨等人选择飞蛾扑火,而老资格的魏元忠则选择了沉默自保。

其实,在李显登基伊始,魏元忠的命运就发生了转机,李显派出政府的驿马车前往高要(广东肇庆)把魏元忠接了回来,随即委任为卫尉卿(军械供应部长),参预政事,成为宰相团的一员。

原本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时代,魏元忠是公正严明的典范,这次重新出任宰相,天下人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能扭转李显朝中的不正之风。

然而,这一次魏元忠让人失望了,他不再是公正严明的典范,相反他自己亲附权豪,抛弃寒门俊士,同时也不再赏罚分明。

最让人诟病的是一次回乡祭扫。

为了这次回乡祭扫,李显特意赏赐魏元忠锦袍一领、白银千两,并给配备了千骑卫士四人,以壮行色。

李显的用意很明显,便是让魏元忠衣锦还乼?而赏赐银子一千两则是让魏元忠回乡当散财童子,既长魏元忠的脸,也散播天子的恩德。

令李显没想到的是,魏元忠居然把这一千两银子私吞了,愣是回乡当了一次铁公鸡,一毛不拔。

重新为相的魏元忠就是这样,只顾沉默,只顾自保,或许是宦海多次浮沉让他变得庸俗起来,或许是人到老年便把富贵看的比名声更重。

总之,这是一个陌生的魏元忠,一个让天下人深深失望的魏元忠。

不久之后,酸枣县尉袁楚客给魏元忠写了一封俼?这封信让魏元忠羞愧地无地自容。

信是这样写的:

皇帝最近接受天命,正应推广恩德,引进君子,清退小人,振兴政治教化,在这个重要时刻,你怎么能只顾安享富贵,沉默不言呢?

今不早立太子,选择师傅进行辅佐,一错;

公主也开府任用官僚,二错;

和尚尼姑游走权门,借势纳赂,三错;

戏曲歌舞演员当官,枉取国家俸禄,四错;

有关部门选拔干部,全看对方贿赂多少,五错;

宦官升官的,已有千人,必定是将来祸乱的前奏,六错;

王公贵戚,赏赐无度,竞为侈靡,七错;

大量设置编制外官员,伤财害民,八错;

先朝(李治时期)宫女,在外随便居住,随意出入皇宫,交接权贵,九错;

旁门左道之人,蛊惑皇上,枉领俸禄,十错。

凡此十错,您不去纠正,谁去纠正!

公平的说,我们应该感谢写这封信的袁楚客,他的这封信一下子就把李显时期的政治现状揭露得淋漓尽致,由此不难发现,李显这个皇帝相当低能。

袁楚客把相当大的责任归结到魏元忠不去纠正上,其实是不对的,只要李显这个根子不正,这个王朝就不可能有希望。

其实,魏元忠也是满腹委屈,有韦皇后和武三思这样的人在,他魏元忠除了自保还能做什么呢?

难道起兵清君侧不成?





第九十九章 李重俊起兵


说起兵,还真有人起兵了,不过起兵的不是魏元忠,而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个儿子,正常情况下轮不到他当太子,由于他的两个哥哥都发生了变故,便轮到他当了太子。

李重俊的大哥叫李重润,李重润是李显和韦皇后所生,也是李显和韦皇后最中意的儿子,不出意外的话,李重润将继承李显的帝位,然而意外发生了。

公元701年,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因为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下诏处死,这样李显就失去了第一个太子人选。

在李重润之下是李重福,他是李显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并非韦皇后所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韦皇后对李重福非常忌恨,李显刚登基,李重福就被赶出洛阳,前往均州(湖北丹江口)出任均州刺史,说是刺史,其实就是被软禁的囚犯。

这样洛阳城中只剩下李重俊和李重茂,他俩都不是韦皇后亲生,只不过相比之下李重俊更年长,因此李重俊被册立为太子。

就本性而言,李重俊聪明,做事果断,如果有良师辅佐,或许能成为一代有为君主,遗憾的是,李显给李重俊配备的官员,良师寥寥,贵族子弟居多。

李重俊的太子宾客有这么两位,一位是秘书监杨璬,一位是太常卿武崇训,秘书监是皇家图书院长,太常卿则掌管宗庙礼仪,按照常理,这两个人当太子宾客便是教太子礼仪,然而李显所托非人。

杨璬和武崇训都是青年贵族子弟,并且都是皇室驸马,能力一般,性格孟浪,以这么两个人陪伴太子,能陪出什么好呢?

眼见太子成天不务正业,太子左庶子姚珽数次上疏进谏,太子右庶子平贞慎又献上《孝经议》、《养德传》讽谏,结果李重俊一概不理,拒谏派头与老爹李显如出一辙。

不过除了拒绝纳谏以外,李重俊的性格与李显有着天壤之别,相比于李显的一生软弱,李重俊的性格就是一个火药桶。

说起来,李重俊这个火药桶也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让他选择,或许他也不愿意做火药桶。

谁把李重俊逼成火药桶呢?

名单很长,有韦皇后,有武三思,有上官婉儿,有安乐公主李裹儿,有安乐公主的丈夫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他们一起打造了这个叫李重俊的火药桶。

因为李重俊不是亲生,韦皇后看他很不顺眼,甚至十分厌恶;

因为李重俊是太子,武三思对李重俊很忌惮,同时也很厌恶;

因为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便站在武三思一边,而且在上官婉儿起草的诏书里,“挺武贬李”经常埋在字里行间,这让李重俊很气愤;

至于李裹儿和武崇训,则是仗势欺人,李裹儿自认为自己是韦皇后的亲生骨肉,因此就比李重俊高贵,在她口中,李重俊甚至成了“家奴”;

让李重俊更加无法忍受的是,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甚至唆使李裹儿,去动员李显废黜李重俊,而把李裹儿封为皇太女。

是可忍,孰不可忍!

多种欺辱纠结在一起,李重俊选择了爆发。

公元707年七月六日,距离李重俊当上太子正好一年,李重俊调集羽林军起兵。

这一次他依仗的是曾经参与过逼宫武则天的李多祚,他们假传圣旨,调动了羽林千骑卫士营三百余人先冲进了一户人家,将这户人家父子以及相关亲戚朋友十多人全部砍死。

这户人家的户主叫武三思。

武三思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被李重俊这个后生活活砍死于家中,就这么结束了辉煌的一生,太冤了。

谁让你狂?狂没有好处!

砍死了武三思,李重俊下一个目标是上官婉儿,他一定要处理掉这个武三思的情妇,不然还是后患。

李重俊兵分两路,一路由左金吾大将军成王李千里率领守卫皇宫各城门,一路由自己和李多祚率领从肃章门砍门而入,进入后宫,击鼓捉拿上官婉儿。

闻听捉拿自己的鼓声,上官婉儿浑身一个激灵,她意识到必须与李显捆绑到一起,如果不捆绑到一起,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上官婉儿高声喊道:“看他的意思,一定是先抓我,然后抓皇后,最后就是皇上。”

一句话吓傻了一群人。

本来李显和韦皇后还有抛弃上官婉儿自保的念头,现在听她一说,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一群人赶忙连滚带爬地登上了玄武门城楼,而在城楼下面留下一百多人进行抵挡。

与此同时,兵部尚书宗楚客等人则率领两千余人守护在太极殿前,紧闭城门进行固守。

形势对李显相当不利。

这时李多祚先抵达了玄武门下,他想登上城楼,却遭到了守军的阻拦,李多祚犹豫了,上还是不上呢?

随后李重俊也抵达了玄武门,他也犹豫了。

如果李多祚和李重俊想捉拿李显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他们心存幻想,还想跟李显对话,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杀的是武三思和上官婉儿,是在清君侧。

然而是不是清君侧,他们说了不算,李显说了才算。

李多祚和李重俊的犹豫和天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结局。

玄门城楼上的李显被这一幕吓得瑟瑟发抖,这时一位宦官站了出来,他建议向叛军发动攻击。

李显看了一眼宦官,知道他的名字叫杨思勖,李显壮着胆子点了点头。

杨思勖瞬间出刀,他的出刀很快,在场的人还没有看清他如何出刀,他就已经将叛军前锋的脑袋砍了下来,在场的叛军全惊呆了,他们从来不知道后宫还有这样一个勇猛的宦官。

就在叛军士兵面面相觑时,李显把身子俯在城楼栏杆上开始对叛军士兵喊话:“你们不都是我的宿卫士兵吗?怎么会跟随李多祚谋反呢?只要你们能斩杀叛乱者,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富贵。”

形势就此急转直下,看到富贵馅饼的叛军士兵瞬间倒戈,将领头的李多祚等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